韓愈短文兩篇
教學建議
一、《馬說》謀篇立意
《馬說》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從這一見解出發,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集中的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二、《馬說》結構內容
文章從三個不同的側面揭示了千里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指出正因為“伯樂不常有”,千里馬才終被埋沒、摧殘。
第2段,揭示了“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馬“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擊了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卻大呼“天下無馬”的人。
三段文章圍繞一個中心:千里馬的被埋沒、被摧殘,是“伯樂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的人造成的。“千里馬常有”,而“執策”的庸人卻曰:“天下天馬!”這強烈的對比,是一個極大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的強烈不滿。
三、《馬說》寫作特點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寫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來描繪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才能被埋沒的原因,都能激發人們的不平感,也表達了當時千萬個才能之士的悲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來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諷的作用。
2.清晰的條理
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一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開始指出惟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間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揭示了問題的實質;然后痛斥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四、《馬說》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常有,可是伯樂卻不常有。所以即使有馬,卻只能屈辱于低賤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馬)一塊死在馬廄里,不被人稱為千里馬。
能夠跑千里的馬,有時一頓能吃完一石谷類,喂馬的人卻不懂得以千里馬(的食量)而去喂它。這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特殊的本領和英武的體態都無法顯露出來,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讓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能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馬叫了,也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還拿著鞭子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好馬!”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是真不識好馬啊。
五、《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謀篇立意
韓愈在這篇贈言中,既對董邵南不得志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又以誠摯的感情,殷切的希望,對董邵南提出忠告。以“董生勉乎哉”的微辭,勸他到叛變未息、割據劇烈的河北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歧途。并讓他到河北后,要以忠臣望諸君和義士高漸離等為榜樣,勸其主和其他豪杰之士歸順唐朝。固然,這是勸告董邵南的贈言,但文中也明顯的表現韓愈主張統一、反對分裂的儒家“大一統”的思想。
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結構內容
文章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祝愿和勸勉。
第1段,寫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往游燕趙之地,一定會有所遇合,鼓勵友人努力。
第2段,寫古往今來風俗移易,社會環境變化了,燕趙之行也可能沒有什么結果,友人應有思想準備。
第3段,囑托友人替自己憑吊望諸君墓,并向燕趙豪俠之士致意:當今圣上英明,趕快出來為國效力吧!隱有勸友人不要離開京城之意。
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寫作特點
1.多用典故,引經據典,如“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指荊軻、高漸離之類的風塵豪俠;其次還有“望諸君”、“屠狗者”。
2.跌宕起伏,含蓄婉轉,作者先對友人的舉動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筆峰一轉,以朋友的身份規勸他去河北之后能勸說河北豪杰效力于朝廷,寫作意圖躍然紙上。
3.韓愈寫這篇文章,能因事立意,在較短的篇幅里,表達了充實而完整的思想內容。在贈序這種文體上,脫前人窠臼,頗有獨到之處,勸告之意鮮明,語言含蓄、深微屈曲,文筆暢快簡潔。
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譯文
燕趙之地古來就有許多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董先生來長安應進士科考試,連續多年不被主考官賞識,空有學識才干,憂郁地到(河北)這個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說起來像您這樣不走運的,如果是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珍惜的,更何況燕趙之士出于他們的本性呢!可我曾聽說風氣隨著教化而改變,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憑您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請替我憑吊望諸君的墓,并且留心觀察一下當地的集市,還有過去(像高漸離一類)屠狗的人嗎?替我向他們致意:“當今圣上英明,趕快出來做官為國效力吧。”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點。
2.體味韓愈在《馬說》中表達的對人才被壓抑、埋沒的憤懣之情。
3.品味韓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達的復雜的感情。
4.初步了解“說”和“序”的文體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閱讀提示”中字詞的音、義,“易”“策”“食”的各個義項和‘馬之千里 者”“子之不遇時”的句式特點。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3.體會韓愈對董邵南的同情、勸勉和勸阻等復雜的感情。了解“序”的文體特點。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解說:四個步驟:初讀課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體味作者 的見解主張、思想情感;研讀課文、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拓展閱讀、拓展視野、遷移 知識、培養篩選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發現法。
(解說:原則同討論法,步驟分兩步走:一是學生閱讀發現問題階段,二是師生梳理問題, 解答問題階段。注意事項:一是要引入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二是耐心 聽取學生的發言。)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古 代封建社會,很多人才常哀嘆生不逢時。人才受壓制,不能施展自己的報負,甚至被扼殺, 是一種經常性的社會悲劇。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用在什么地方、為誰 所用也是一個不能不重視的大問題。韓愈的兩篇短文論述了上述兩個問題,他的見解和主張 值得我們深思。
二、解題 “序”作為文體分兩類,一種是寫在某書或某文章、詩歌前面的說明、評介性文 字;一種是蹭序,是為一件具體的事向人贈言,或向即將告別的人贈言的文章。《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屬贈序。
三、研習課文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體做法:先請兩位學習中等偏下的學生分別朗讀課文:甲生讀完后,師生共同找出讀錯的 或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同時肯定他讀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個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 朗讀。乙生讀完后分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的具體做法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或者由小組長組 織討論,大家邊讀邊口譯,相互更正,一起補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組輪流當組 長,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說:豆.初讀一定要落實,給夠時間,要各組組長督促大家在課文上做標記,該注音的 注音,該釋義的釋義,該加符號的加符號。
必須等最后一組完成了初讀任務后,才可宣布轉入下一步討論。又如下詞語、句子要討論清 楚:《馬說》:駢死、槽櫪、稱、食、石、才美、外見、道、等、策、材、嗚、臨;是、 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之千里考”。《送董 邵南游河北序》:燕、舉、適、茲、勉、遇、強、與、易、卜、吊、謝、仕;之、于、其、 哉、茍、者、乎、惡、以、然、為、復;“夫以子之不遇時”“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3理 清兩篇文章的思路:《馬說》第1、2兩句是作者的觀點,意思是說世上本來常有千里馬,但 是因為缺少伯樂,無人識得它,千里馬也就不被當成千里馬了。作者重點不是論述千里馬與 伯樂的關系,而是感慨千里馬在府限值耳的奴隸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圍繞這一點 展開論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復雜,思路不易梳理,對學生討論要求不 宜過高。文章第1段對董邵南的行動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韓愈表示了勸阻之 意,末段要 求其“吊”和“現”,勸其好自為之。
學生能說到同情和勸阻的意思即可。) 2精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作者的見解主張, 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體作法是:小結初讀之后,提出進一步精讀的任務。具體任務是:《馬說》中的“千里 馬”“伯樂”
“奴隸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見解是什么了主張是什么?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 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個什么樣的人?
他要去的河北是什么樣的地方?
(弄清古代和當今的不同)韓愈為什么要查去吊望請君之墓?為什么要他向屠狗者致意?作 者反復說“董生勉乎哉”,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解說:1.任務的輕重、問題的多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但主要內容、作者的見 解、主張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討論清楚。2.小組討論的做法與初讀做法相同。3要通過討論弄 清如下內容:《馬說》中,“千里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樂”指識別、理解并能 運用人才的當政者;“奴隸人”指壓制、摧殘和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韓愈的見解是當今的當政的人都是摧殘、扼殺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張是要善于識別、愛護和 任用賢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個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 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風俗已變壞了的地方;望諸樂毅晚年不得志于 族 各國,被迫離開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園。吊,是告誡量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損害國 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訴量要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據一方的藩 鎮,做出對不起朝廷的事;韓念反復地說“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奮發有為,不要因失 意而恢心;但更重要的是勸他要好自為之,不要誤入歧途,毀了自己,表達了同情、擔憂和 愛護的復雜感情。
4有些內容學生討論后可能還弄不明白,教師可適當提示。) 3.課堂小結。
通過同學們的討論,大家已經能正確、流暢地閱讀兩篇文章了,對文中重要的詞語的意思和 用法也基本掌握了,對文章的內容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韓愈在《馬說》中對人才被壓抑、 摧殘,甚至遭扼殺表現了極大憤慨。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對朋友表達了同情、擔憂和 愛護的復雜感情。但是這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是否有不同呢?各自有什么特色呢?請大家進一 步思考。
四、布置作業 1.對兩篇短文進行比較閱讀,就如下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兩篇文章出自同一個作者之手,它們在章法上是相同還是不同? 2)通過有感情的閱 讀,看看兩篇文章語言風格上是相同還是不同。
2課后每人抄錄一篇與《馬說》在寫法上相似的文章,并在文后寫明它與《馬說》有哪些地方相似。
第二課時
一、課堂調查
兩篇文章在章法上認為基本是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在語言風格上認為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解說:課堂調查有兩個作用,一是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教師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對學生表 現出的是一種負責的態度;二是為開展課堂爭辯性討論作安排。)
二、研讀課文
1.品味文章的語言藝術特色和寫作特色,培養學生初步鑒賞的能力。具體作法:
1)請同學們就語言風格問題發表個人的看法,認為兩篇風格相同的說明自己的理由;認為不 同的說明認為不同的理由。
(2)所說的理由要結合課文談,以課文為例,不得離開課文空談。
(3)請兩位同學(閱讀水平高的同學)朗讀課文(一人一篇),其他同學邊聽邊品味,并準 備自己的討論發言。
(解說:前兩個要求是交代課堂討論的論題和規則,堅持了課堂討論的原則;后一個要求是 給學生品味語言的時間,讓他們具體進行品味,并把品味的結果單擬出來。) 2學生討論發 言。發言可以是個體對個體的辯論,也可以組成甲方和乙方,形成群體對群體的辯論。
(解說:1.辯論必須圍繞論題進行,即只談話言風格;2辯論要對兩篇文章的語言特色都涉 及到:《馬說》是寓意深刻的諷刺小品,語言幽默中有辛辣的諷刺,如第3段,描摹形態的語 言,有很強的諷刺力度。其次是論述中注入了強烈的感情,尤其是第2段。如:“安求其能千 里也?”抒發了作者都積的憤懣之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語言委婉曲折,含蓄有深 意,文辭“曲盡吞吐之妙”。不必過于糾纏同與不同,目的是通過辯論弄清這些語言特 色。)
三、拓展性閱讀
拓展閱讀面,遷移學過的知識,培養篩選信息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具體做法:首先課堂調查,抄錄了多少篇“美文”,多少同學抄了,誰的課文短評寫得好一 些。
(解說:調查的作用一是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二是為課堂展示作調查。) 其次是請學生朗讀 所抄寫的美文和自己寫的短評。可以多請幾位朗讀。 三是組織好學生評論。可以組成一個以 語文科代表為中心的評論班子,給朗讀的學生打分,進行激勵。如果有競賽性質,可以讓評 論的人數多一些。
(解說:對朗讀的學生一般要給較高的分數,使他感到自己選文有眼光,短評評得準確,對 自己的學習有一 種得到肯定的愉悅感,從而調動了 學習興趣。這種保護性的“反映后 刺 激”,對激發內趨力,對學生保持 學習后續行為的持久性有很大的 作用。)
四、課堂小結
這兩節課,學習了韓愈的兩篇短文,大家通過小組討論和課堂辯論,基本掌握 了“抵”“驕”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了解了韓愈在兩篇 文章中的見解、主張及在文中表 現 出的思想感情;品味了文章的語言 風格和藝術特色。課后大家要鞏固 已取得的成績,特 別是詞語要多記多練。其中“易”“策”“食”要重點訓練,兩篇文章要背熟。
五、布置作業
1.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三題。第三題要求查相關的工具書,將3個文言實詞的各個義 項都列舉出來,并在義項后舉出例句。
2課后抄錄一篇贈序的文章,比較你的選文與課文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