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短文兩篇(相關資料)
重點難點講解】
1. 理解《馬說》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是本課的一個重難點。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tǒng)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從這一見解出發(fā),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集中的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這種寫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來描繪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才能被埋沒的原因,都能激發(fā)人們的不平感,也表達了當時千萬個才能之士的悲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來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諷的作用。
2. 理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主題思想及婉轉含蓄的寫法是本課的又一重難點。作者的朋友董邵南在元和年間應進士試未中,不為朝廷所重用,郁郁不得志,決定去河北投*藩鎮(zhèn)勢力。作者對朋友的境遇是表示同情的,但是他主張削平藩鎮(zhèn),實行國家統(tǒng)一,對朝廷不能重用朋友只能表示遺憾,而對朋友投*藩鎮(zhèn)勢力卻不贊成。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要表達不同意朋友的選擇的意思,同時又不能說得很直白,所以在規(guī)勸用詞上就顯得婉轉含蓄。董生要去燕趙之地,而作者說燕趙之地“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強調了“古”,就顯得今未必如此,一個“古”字,已暗含了作者的褒貶傾向。作者又提出“風俗與化移易”的觀點?但他緊接著又提出了“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耶”的疑問,并讓董生自己去檢驗一下,其中包含的意思已經(jīng)十分明確,勸董生不要去為藩鎮(zhèn)勢力效力。至于作者兩次說出“董生勉乎哉”的話來,表面上似乎是鼓勵董生,其實對照作者的真實意圖來看,很明顯都是反話。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讓董生去代他憑吊樂毅的墓,并且要他代為轉告那些像屠狗者一樣的隱士,讓他們到朝廷里來做官。其中的話外音是,連那些燕趙的隱士都可以到朝廷做官,何況董生你呢?就更不應該去投*藩鎮(zhèn)勢力,而應該留下來為朝廷出力。這篇文章的妙處大概就在于婉而多諷,意在言外,愛才憂國,含蓄不露。
核心知識
【課文背景知識】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xiàn)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馬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其中的二篇短文。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11—16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文章不足200字,卻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作《送董邵南序》。董邵南,壽州安豐(今安徽省壽縣)人。家貧 苦讀,幾次入長安應試不第,只好到河北去找出路。《南部新書》記載,貞元中仕進道塞,奏請難行。因此河南、河北藩鎮(zhèn)競相羅致,抱器之士往往歸之,使得藩鎮(zhèn)日以恣橫。韓愈不贊成董邵南投奔河北藩鎮(zhèn),故作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