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短文兩篇(相關資料)
這兩篇短文內容都是議論性的,但體裁不一,文題中“說”“序”二字已指出各自體裁的歸屬。其區別表現在:“說”奇巧而言辯;“序”懇切而意長。
【字詞綜合運用】
理解下列加點詞的意義。
氣)
懷抱利器:鋒利的兵器或工具,比喻人所具有的杰出的才能。《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
董生勉乎哉:勉:使人努力,表示勸勉。文中含有謹慎之意。
明天子在上:圣明的皇帝,指唐憲宗李純。一說陳景云說:“董生不得志于有司,事在貞元中。”故此“明天子”當指唐德宗李適。
【知識延伸檢索】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 (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 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課文閱讀指導】
翻譯:
馬 說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河北一帶自古就被稱作為多有豪情感慨、悲壯高歌的人士。董生應進士科考試,連著在主考官面前落選,雖有卓越的才干,但也只有心情郁悶地到河北這個地方去。我知道董生必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董生勉力啊!
在董生您未有機遇發揮才干的時候,如果有仰慕并勉力實行仁義的人,都會愛護重視您的; 況且河北地方的人士,他們做事常出于他們俠義的天性啊!但是我曾聽說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我怎么知道現在他們的風俗和古時所說的是不相同的呢?姑且以您此行的所見來作一個檢測判斷吧。董生勉力啊!
因您的事情我有所感觸。請您替我去憑吊望諸君樂毅的墓,并且在那里的街市中看一看,還有像舊時的屠狗者高漸離那樣的義士嗎?(如果有的話)請為我向他們致意。說:“圣明的天 子就在這里,可以出來做官(為朝廷出力)了。”
【課文結構分析】
1.《馬說》
一(1):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二(2):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三(3):總結全文,著力寫“食馬者”的愚妄。
2.《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一(1):表達作者對董生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希望他不要因此氣餒。
二(2):表達了作者希望董生認清形勢,不要誤入歧途。
三(3):從側面規勸董生應該為朝廷效力。
【課文主要內容】
1.《馬說》
本文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推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
2.《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這篇贈序的中心思想就是反對董邵南到河北去。同時對河北藩鎮的“不臣而亂”和朝廷有司之不明深有譏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