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教學建議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簡析
這是一首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后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后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二、《雁門太守行》簡析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上句寫危城將破時沉重的氣氛。《晉書·五行志》:“凡堅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軍精。”作者在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寫敵軍兵臨城下的聲勢。甲光,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孤城被蜂擁而來的敵人團團圍住。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兩句寫兩軍激戰的慘烈。《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這兩句中的“燕脂”,“夜紫”還暗指戰場血跡。戰斗異常殘酷,戰死者的鮮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兩句寫一支輕兵在寒夜出擊敵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戰鼓聲中,將士們冒著嚴寒殺向敵軍。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寫守將曾受皇帝厚遇,臨危時誓死相報,英勇赴戰的決心。
全詩用奇麗的色彩點染戰斗的環境氣氛,表現了危城守將誓死報國的決心,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無題》簡析
本詩為李商隱愛情詩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在封建禮法的重重阻礙下,男女二人難以相見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執著的愛情在瀕于絕望中顯出了無比強大的力量。“絲”,雙關語,隱“相思”的“思”。“春蠶”、“蠟炬”比喻精妙,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這兩句詩已成為描寫愛情的絕唱。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寫對女方的深刻體貼。咫尺天涯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線希望,都寫得深刻動人。
這首詩很典型地表現了在封建時代文人們那種隱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的特點。
四、《天凈沙 秋思》簡析
前三句全屬寫景,但又句句寫出游子的客愁和鄉思。“枯藤”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無家可歸之意。“小橋”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靜的畫面,與前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動游子的鄉思。“古道”一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為第一層。
最后兩句為第二層,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陽”句點出時間,并照應上文“昏”字。“斷腸”句直抒胸臆:游子遠離家鄉,孤獨漂泊,秋景蒼涼,時近黃昏,怎不叫人痛斷肝腸呢!
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羅列,就把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被后人稱贊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簡析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生動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感情基調。一條飽經歷史興衰的路,它喚起了作者的懷古之情。這不僅點明了題意,也飽含著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躊躕”。二句意味更深長。作者西望長安,這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里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懷,思想感情極為復雜.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由長安路而聯想到秦漢興亡,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傷心”二字,為這種不由自主的聯想平添無限蒼涼凄楚。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潼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饑民,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更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臺都蕩然無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蕭條。這里強調的仍然是歷史與現實的對照。
“興,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從對歷史的認識和思考中,概括提煉出既樸素而又鮮明深刻的思想:興也好,亡也罷,受苦遭難的終究是黎民百姓。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問題樸實,卻十分尖銳;看似簡單,卻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無限深切的同情,對統治者無比強烈的憤慨。這是對全曲旨意一個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總結和概括。
六、關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的教學建議
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詩歌教學應該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們的腦海再現詩歌的藝術形象,感情上與作者融為一體。教學起始,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理解作者創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時,教師要用真切感人的語言,豐富生動的表情再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詞釋句,證述證明。有些詩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詩歌情在言內,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詩歌情在言外,則要“知人論世”,弄清詩人寫詩的用意,從而把握詩歌的真情和真意。詩歌教學,對層次結構的分析相對要少些,以免影響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詩、宋詞、元曲聞名世界,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這節課我們學習唐朝古體詩兩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教師先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反復誦讀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此詩描繪了唐代邊地特有的風光、奇寒,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雁門太守行》一開頭便點明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接著極力渲染戰場慘烈的氣氛:號角聲聲在秋風中回蕩,天寒霜重鼓聲不揚,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土地,在夜幕降臨時映出紫色的霞光。詩的末尾抒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
三、閱讀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
(1)詩歌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發揮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詩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樂性。
詩歌的種類:就體裁方面分為舊體詩(包括詞、曲)和新詩。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唐代以后的近體詩(律詩、絕句)。新詩有要求嚴格些的格律詩,有格律要求不嚴的、寫起來比較自由的自由詩,還有介于散文和詩之間的散文詩。
(2)了解如何去欣賞詩歌的特點。
①通過分析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
②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過研究把握詩歌描繪的人、景、物。
④通過賞析領會詩歌的深刻含義。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簡介。
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邊疆,對邊塞自然風光軍旅生活有深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他在輪臺軍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時寫的,抒發了無限惆悵之情。
3.教師范讀本詩,學生反復誦讀,對照注釋,逐句釋義,感知詩中景象,體悟詩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話寫了什么內容?(討論后回答)起筆寫西北邊地氣候的奇特:風猛雪早。
大雪飄灑,天地一色。
(2)看著架滿樹枝的雪絮,詩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樣的作用?
答:詩人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現四周驟生奇寒?(討論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勒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
這兩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畫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寄離情,那么以下則以白雪為背景正面寫送別之情。
文中寫軍帳中錢別歸客的場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6)文中再次寫天氣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樣?
答: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盡管風勢猛烈,轅門上的紅旗已被冰雪凍結得一動不動了。這一生動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那以白雪為底色上的一點鮮紅,為那冷色基調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為潔白、寒冷;那雪花紛飛的空中不動的紅旗,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詩意。
(7)“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幾句話答:點明了送別的什么?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研討后回答)
答:點明了送別地點,再以“滿”寫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艱難,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轉,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佇立良久,表現了望歸客別去的悵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5.對重點內容進行訓練。(略)
雁門太守行
1.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李賀(790 -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賀21歲時,因父親的名字“晉肅”在當時犯諱,所以不準他應考進士。他只做過三年的奉禮郎小官,辭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歲就去世了。李賀的詩歌,除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者殘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并且發生過多次戰爭。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年僅17歲。
2.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全詩。
3.結合課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讓學生譯字面意思。
戰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跳動著的鎧甲像魚鱗閃耀在陽光下。號角震天涼秋更肅殺,鮮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著紅旗易水河邊又起廝殺,濃霜凝住戰鼓聲悶也乏。君王招納賢才的深思要報答,高舉寶劍奮戰疆場獻年華。
4.分析全詩內容。
(1)同學們討論思考:詩中哪句話構思新奇,寫出戰爭的危急形勢?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點明了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這樣構思較新穎,用“黑云壓城”極力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急形勢,用“城欲摧”極言大軍壓境的緊張氣氛。
(2)詩中哪句話寫出了戰場的慘烈?
答:“角聲滿無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詩中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的詩句是什么?
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同時也反映了剛屆青年的作者已經立志報效國家。
(4)詩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組織學生再次誦讀本詩,要讀出一定的語氣,深入體會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兩首詩同屬于邊塞詩歌,但所描寫的意境不同,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充滿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雪,為送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詩中有細節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現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感情。
《雁門太守行》一詩渲染了一種悲壯慘烈的氣氛:那就是兵臨城下,號角聲聲,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土地,戰場很殘酷,但危城守將誓死要報效朝廷,決心誓死不改。
兩首詩均構思奇特,想像豐富,富有詩的意境和情趣。
擴展:課下再找一些邊塞詩來讀。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學生體會邊塞詩歌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兩首詩,學得了一些詩歌知識及詩的意境,理解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再學三首,那就是《無題》、《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渲關懷古》。
二、整體感知
1.朗讀《無題》,體會詩人抒寫的男女雙方無比深摯的相思別離之情。背誦全詩。
理解名言佳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愛到深處,情絲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就好比那作繭自縛的春蠶,不吐盡最后一根絲是不會死的。思念的淚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蠟燭的燭淚,點點滴滴不斷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分。這兩句詩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戀人間生死相伴的真情。現在多用來比喻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們。
2.朗讀、背誦元曲《天凈沙·秋思》,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游子的悲涼情感的。
3.朗讀、背誦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理解作者吊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這首小令深刻而鮮明的主題,也是名句。興亡對舉互文,概括力極強。它告訴我們:封建朝代興廢不迭,但不管誰興誰亡,百姓受苦的命運總沒有改變,這是歷史的規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現象,寄寓著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強烈譴責。“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八個字明白如話,淺顯易懂,雅俗共賞,而寓意深沉;讀來聲情激越,悲壯慷慨,令人蕩氣回腸。
三、閱讀分析
無題
1.簡介作者及題目。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在晚唐詩人中,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也是唐代詩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賀)。他擅長律詩,絕句。所作詩歌典雅華麗,形象鮮明,工于比興,深于寄托,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的愛情詩,最為人傳誦,他對后代詩人及詞人的影響很大。主要名篇有:《登樂游原》、《無題》、《夜雨寄北》等。
《無題》是一首描寫男女情愛的詩。因為涉及愛情,不便明寫,所以作者集中有關這類的詩,大部分都標作“無題”。
2.教師引導誦讀全詩,學生反復誦讀。
教師點撥:愛情應該說是人類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因此以愛情為題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數不勝數。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有關愛情的文學創作中,有三方面內容是寫得最多的,那就是熱戀、失戀和別離。李商隱這首《無題》寫的就是戀人間的分離和相思。
3.學生思考:
(1)開頭兩句話奠定了怎樣的基調?討論后回答:
答:開頭兩句詩奠定了全詩感傷憂郁的基調。“相見時難別亦難”:見難,言機會難得;別難,不忍分離。第一句用了兩個“難”字表達了戀人間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別離時的痛苦憂傷。“樂風無力百花殘”:這句是說分別時恰值春暮,更加使人傷感。“東風無力”從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東風是百花盛開的主要原因。而一旦東風無力,花兒自然就到凋謝的時刻了,但實際上,“東風無力”也是表達戀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戀人之間無力扭轉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無奈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因為它將人內心那份刻骨銘心的真情表現到了極點。(詳見整體感知)
春蠶。蠟炬兩個比喻,奇托著至死不變的深情。“春蠶”句重在纏綿真切;“蠟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詩中第五、六兩句選取了哪兩個典型事例?
答:這兩句由己方推及對方,選取由晨妝、夜吟兩個典型事例而產生的兩種特殊感情,抒寫了雙方都沉浸在無限痛苦的相思之中,雖各在一方,而總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兩句,借神話表達怎樣的情感?
答:借神話傳說表達了對心中戀人的無比摯愛和深切懷念,與詩的開頭照應。
(4)請同學就字面義翻譯。
相見太難離別更難,東風無力百花已凋殘。春蠶吐絲至死絲方盡,明燭成灰蠟淚才滴干。晨妝明鏡只愁白發添,夜半吟詩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萊路若比兩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寫兩地傳書多探看。
天凈沙·秋思
l.介紹作者。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雜劇15種,今存《漢宮秋》等7種,與關漢卿、鄭
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豐,現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獲得獨占鰲頭的“曲狀元”的美譽,可謂名副其實。
2.解釋題目及中心思想。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此曲為小令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絕唱。這首題為“秋思”的小令,描畫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傍惶悲苦的情懷。
3.字面譯文:枯藤纏著老樹,暮色中歸巢的烏鴉在樹梢盤旋;溪流上有座小橋,橋畔稀稀落落地排列著幾戶人家;在蕭瑟的秋風里,古老的山間小路上一匹瘦馬正在踽踽獨行;慘淡的夕陽正緩緩西下,馬背上風塵仆仆的游子憶起親切的故鄉,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分析重點詞語、句子。
(1)反復朗讀后,讓同學自己找出重點詞語。前三句只有18個字,卻疊用9個名詞,排列了9種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陽西下”。在10個自然意象中,灌注進一種蒼涼蕭瑟的感情。于是,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產生了有機的聯系,組成一幅彌漫著蒼涼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圖。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更在畫面上添加了一個浪跡天涯的斷腸人,整幅畫面便獲得了通體和諧的生命,從而把游子那種孤獨惆悵的情懷盡皆顯示出來。
(2)請同學們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樣的聯系?(學生討論后回答)
仔細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組“枯藤老樹昏鴉”。第三組“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色彩灰暗、氣氛蒼涼的,它們對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印畫出寧靜幽美、安逸舒適的村落人家風光,它們從反面襯出游子思鄉的愁緒。這組意象雖與前后情調氣氛不一,卻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單調呆板。烘托、反襯結合,強化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你認為曲中哪些修飾性的字眼用得準確精妙?
答:抒情和寫景純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顯示了馬致遠的語言功底。曲中幾個修飾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斷腸”等都用得十分準確、精妙。
(4)請同學們為《天凈沙·秋思》繪一幅畫,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補充說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樣式。曲分劇曲(雜劇)和散曲兩類,而散曲又分為套數和小令兩種。套數由多支曲子組成,小令一般由單支曲子構成。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均為小令。
山坡羊·潼關懷古
1.作者簡介。
張養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柱,濟南(今山東省)人。曾任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為人剛直,敢言時弊,后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2.題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3.教師范讀后,學生反復誦讀。
4.結合課文小注,翻譯本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震怒。華山在腹,黃河守門,好一條潼關路。遙望長安古西部,思緒沉郁又起伏。途經秦漢故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興起,百姓受苦;一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5.分析結構特點。(學生討論后回答)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
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