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精選14篇)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1
一、教學設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況。
2、理解詩歌和內(nèi)容,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字詞。
3、理解作品中千古傳誦句子的哲理。
4、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二、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參(715—770),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他是唐代“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他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岑參早年的詩以風華綺麗見長。由于后來歷參戎幕,往來邊陲,風格為之大變。其詩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體寫出了西北風雪的奇寒,抒發(fā)了雪中送客的深摯友情及因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悵惘之情。
(二)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全詩。
(三)邊讀邊分析。
詩起首四句寫野外雪景。“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邊塞風狂雪早。“卷”“折”從正面、側面描寫狂風怒號,遍地肅殺的景象。“即”。寫作驚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為千古傳誦的詠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讀之眼前立刻浮現(xiàn)一幅春風送暖,梨花盛開的美景。
(四)總結本課內(nèi)容。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本詩。
三、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默寫名句。
(三)繼續(xù)分析課文。
接下來四句寫室內(nèi)苦寒。“散人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由帳外轉入帳內(nèi),點點雪花飄落進來,浸濕羅幕;穿著狐裘蓋著錦衾也不覺暖,奇寒難忍。而將軍都護這樣的勇猛邊將,也是“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手凍僵了連弓也拉不開,鐵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這兩句轉寫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蓋,縱橫交錯,抬望天空,陰云密布。“愁”“慘”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
以上描繪了“瀚海雪景圖”,熱愛邊塞風光,頌揚將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描寫?zhàn)T別的情景。此句扣題,連舉三種樂器,運用借代方式,寫出送別宴上的熱鬧情景。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轅門。茫茫雪原中一桿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凌的紅旗,更顯出一個 “寒”字來。
最后四句寫分手的情景。“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舍。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交織于胸。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尾兩句,寓情于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詩的后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四)小結。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十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后八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xiàn)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五)完成課后作業(yè)。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對詩歌語言推敲品味,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詠誦讀,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歌。
2、采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學時數(shù):1課時。
4、教具:多媒體計算機、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早就聽說我們 班的同學很了不起,博學強記,能背不少的古詩詞,上課前老師組織同學們做個小游戲,一分鐘古詩詞句子背誦,看誰記得多,背的多。
請每組老師右手邊的同學背,左手邊的同學數(shù)。請準備好,開始!(計時)
統(tǒng)計背誦的數(shù)量。請以熱烈的掌聲鼓勵我們班上的背誦小明星。(老師送你一個小禮物,熱烈的掌聲)
2、我們已經(jīng)學了不少古代詩歌。這些詩歌語言精練和諧,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詩的節(jié)奏和音樂美之中,給人一種陶醉,一種享受。我們今天在一起欣賞《詩詞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節(jié)課要求同學們理解,背誦這首詩,同學們有信心嗎?聲音大一點,自信心強一些!
(板書)岑參
3、解題。
(1) 請了解岑參的同學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2) 讀過邊塞詩的同學們介紹一下唐代邊塞詩。
(投影作者簡介及邊塞詩)
二、課文研讀
(1) 詩中的“歌”表明此詩體裁為在詩中的“歌”、“行”、“體”
(2) 此詩為詩人在新輪臺幕府的送友人所寫。
(一)一讀:掌握節(jié)奏,領略音樂美
要求:讀準字音,掌握朗讀古詩的節(jié)奏使學生領略詩歌的音樂美。
(1) 學生自由朗讀。
(2) 正字音,抽學生(投影)。
(3) 明節(jié)奏(投影)。
(4) 學生試讀(左手邊同學讀給右手邊同學聽)。
(5) 教師范讀(配樂)。
(6) 處理內(nèi)容疑難。
(二)二讀再現(xiàn)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現(xiàn)詩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發(fā)展線索,理解感情。
1、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身臨其境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使腦海中出現(xiàn)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1) 學生讀,抽學生談畫面。
(2) 學生讀投影展示畫面。
(3) 學生默讀,理思路,找線索。
2、提示:全詩寫什么景,敘什么時,可分幾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A、送別前:八月飛雪送寒圖,情奇激奮。
B、餞別時:軍營餞別奇寒圖,哀怨低沉。
C、臨別時:東門惜別惆悵圖,孤寂凄涼。
D、送別后:別后雪池思鄉(xiāng)圖,惆悵。
(4)思考全詩表達的感情
詩人以夸張的筆法,氣勢磅礴地寫出邊塞的景色,抒發(fā)了因朋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三)三讀:緊扣詞語,體味意境,探索特色
(1) 學生談自己喜歡的句子,說理由。
(2) 教師出示賞析“忽……”投影。
(3) 學生舉例賞析。
三、背誦
舉送別詩: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師小結: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不斷積累,多多采擷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佳詞麗名,能夠出口成誦。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三首詩課堂熟讀課下能誦;
2、賞析詩中精彩句子,至少三處;
3、理解每首詩中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文言基礎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學期進行主題式學習的嘗試。
幫助學生在學習時培養(yǎng)根據(jù)主題思想歸類學習的習慣,期待提高學習效率。
重點難點
重點:賞析詩中精彩句子,至少三處;
難點:理解每首詩中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一猜我們要學習哪三首詩呢?你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
八年級下冊詩歌目錄: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赤壁》 《過零丁洋》 《山坡羊·潼關懷古》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飲酒》 《行路難》(其一) 《己亥雜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贈從弟》(其二)
《登幽州臺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終南別業(y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登飛來峰》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
2.詩中哪些語句可以照應題目,驗證你的猜測,用“ ”畫出來。
二、試試我們可以這樣做!
你喜歡詩中的那一句/聯(lián),說說你喜歡“她”的理由。
思路提示:
1.理解你喜歡的句子,說說“她”的意思。
2.注意詩中加點的.詞語,也許“她”能幫助你
三、討論一下,讓詩人的形象鮮活起來!
你覺得詩中抒發(fā)的情感夠“真摯”嗎?說說你的看法。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北風席卷大地,凍僵的白草被風折斷,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飛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風,千萬棵樹上的積雪如梨花盛開。本來讓人心生寒意的嚴冬,在詩人的筆下,卻顯得如此富有生機!那梢頭的片片積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擁的梨花啊!詩人送別朋友歸京,本是讓人難以割舍的離愁別緒,但作者知道: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今日一別,明年開春定會重逢,既是這樣,為什么不能好好地為即將到來的春天高歌呢!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如官等8個生字。注意如在虛宮格呈現(xiàn)的形狀為左梯形。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知道詩人的情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就不會遠了。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件或古箏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激發(fā)興趣
你會背哪些古詩?(指名隨意背誦古詩20首)你們已經(jīng)會背這么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師寫兩個字看看誰認識。(板書:岑參(加拼音)。學生隨教師多讀幾遍。(簡介作者)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善于描寫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后人對他文章中的兩句詩偏愛不舍。想知道是哪兩句嗎?現(xiàn)在就讓我們與岑參一路同行,去體會他詩中的意境吧。(板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齊讀課題。[用送組詞:送別、送行]
這首詩就是一首送別詩,現(xiàn)在就聽老師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請你把它圈起來。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范讀課文,生認真聽不認識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讀音。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邊利用拼音自讀古詩,邊畫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連貫。
2.檢查自讀情況,小組合作,交流識字方法。
四、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指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你是怎樣記住折、梨的?(生匯報識字方法。)
點撥:
(1)梨是形聲字;他它能組什么詞?
(2)折是翹舌音,也是多音字,還念shé;與拆區(qū)別;生書空。[板書: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說一說:詩中寫什么時間的景色?又寫了哪些景物?你是從哪句話讀懂的?
點撥:(1)冬天的風是什么樣的?(幻燈出示:北風聲)
(2)播放風聲,想象說話:你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皚皚,北風呼嘯,看到這樣的一幅場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圖)
(4) 好朋友要遠行,但不久的將來你們還會重逢,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5)結合每一句進行朗讀指導、訓練。
4.配樂誦讀全詩。(個人讀、評價讀、小組比賽讀)
5.背誦詩句。(男女生比賽讀、背)
五、再現(xiàn)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官、送、歸、折、胡、如、樹、梨
2.認讀、組詞,用送行說話。
3.觀察送、官、折、樹的結構,并說一說它們在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4.重點指導樹、如、歸。
如在虛宮格呈現(xiàn)的形狀為左梯形。女要寫得伸展,口要寫得小些。
樹是左中右結構的字,要把中間的又寫得小一點,捺要變點。
歸字結構左窄右寬。左邊是一筆豎一筆撇,右邊是倒山,最后一筆不出頭。
5.學生描紅、臨摹。
六、交流資料、擴展朗讀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各自喜愛和贊美的季節(jié)。古代詩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外,還寫了很多贊美冬天的詩句,下面我們一起去回顧一下。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墻角數(shù)枝梅, 凌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七、課后作業(yè)、擴展活動
積累贊美冬天的詩句。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背誦五首詩歌。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 熟讀并背誦詩歌。
2、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內(nèi)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歷來是人們所吟詠、描繪的對象。在古詩中,有很多描寫白雪的詩句,你們能說說嗎?(生舉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樣千古名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學生反復誦讀詩歌
要求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試用一兩個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明確:離愁,別緒,依戀等
三、學生再讀詩歌
在把握感情基調的前提下,要求體會古代詩歌描繪景物,抒發(fā)感情的特點和方法。并展開豐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圖,品味著一份份濃濃離別情。要求學生思考:
1、理解作者“圍繞什么來寫”?
2、要懂得“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
3、抓住關鍵詞來鑒賞詩歌、分析情與景的融合。
⑴ 抓住詩歌的線索。(通過讓學生找出有關“雪”的詞語──飛雪、暮雪、雪滿、雪上,學生很快就能夠明確,本詩的線索就是“白雪”)
⑵ 同時找出與四個詞相對應的“情”──送別前、餞別中、臨別時、離別后。
⑶ 依次與學生探討各部分的景與情的有效結合。
送別前(離愁):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飛雪”──大雪紛飛奇麗景。其中“卷”“折”寫出了北風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千古名句,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并體會其中運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寫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邊人。學生很快就能夠找出表現(xiàn)“寒”的詞句。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寫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離別的哀愁,為下文設下情感的基調。(學生試背該部分)
餞別中(盛情):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寫的是“餞別”──中軍置酒別故人。讓我們想到“勸君更盡一杯,西出陽關無故人”。
臨別時(依戀):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寫的是──東門雪中送別情。抓住“雪滿”一詞,既寫出了回京之路的艱辛為送別情憑添了一份凄涼,也說明了作者的情深,與其說“雪滿還不如說是“情滿”。一切景語皆情語。
離別后(回味):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寫的是──別君之后依依情。詩人在友人離去后還站在送別處遲遲不肯離去,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友人的依戀之情。
四、學生試背全詩,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歸納本詩的主旨
詩歌主旨:詩人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瑰麗奇寒的塞外雪景,表達了對友人的誠摯濃厚的送別之情。
五、拓展性閱讀
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默寫,加強古詩文的積累。
推薦岑參的另一首詩:《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六、小結
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
七、作業(yè)
1、你還學過哪些寫雪景的詩文,試寫出其描寫精彩的句子。
2、將本首詩改編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yǎng)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教學中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 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例如: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高適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唐·盧綸《塞下曲(之四) 》
有誰能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對了,它出自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的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吟詠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 作者介紹
投影:
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并稱為“高岑”。曾兩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罷官,欲歸故鄉(xiāng)時,客死成都旅舍,史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并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岑參簡介
三、 詩文賞析
(一)聆聽感受
1、 播放錄音,聆聽感受。請同學們注意字的讀音。
2、 讀準字音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闌干 lán 羌笛 qiāng 風掣紅旗 chè
(二)整體把握
1、 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nèi)容?
詠雪、送別。(板書)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 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
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三)賞析詠雪部分
1、齊讀詠雪部分——思考:詠雪部分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北風席卷著大地,把強韌的白草都折斷了。塞北的天空,農(nóng)歷八月就飛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風,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
大風把雪吹進了珠簾里,沾濕了羅幕,就連狐裘、錦衾這樣高級的御寒品也擋不住嚴寒;將軍的角弓被凍得拉都拉不開了,都護的鐵衣冰冷得難以著身。
2、 賞析詩句
(1)朗讀詠雪部分——思考:哪些詩句寫得好,好在哪里?
(2)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為什么精彩?小組研討,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詞——一個“忽”字,表明來得突兀,來得意外,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xiàn)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驚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千樹萬樹,突出了雪的壯觀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創(chuàng)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
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xiàn)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3)讀詠雪部分——除了這一句外,在詠雪部分,你還喜歡哪些詩句?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穿插評價:
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 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xiàn)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②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一個“散”字,寫出了風吹雪花點點飄入帳內(nèi)的情景,一個“入”字,將讀者的視線從廣漠無垠的空中轉移到中軍將領們的住所上來,“濕”字寫雪花融化,沾濕了羅幕。“狐裘”寫白天,“錦衾”寫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見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鐵衣冷難著”,生動地表現(xiàn)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用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用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既表現(xiàn)了邊地軍營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又從側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從人的感受、從側面來描述邊地的寒冷,這樣記錄邊塞奇事,角度也很新穎。
③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從“瀚海”到“愁云”,視角有何變化?)
(“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前一句寫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是夸張的說法,極言奇寒。
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這是天上的景象。一個“愁”字,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3、齊讀詠雪部分——思考: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點?
雪來得早,雪來得急驟,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壯闊,雪后特別寒冷。
4、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天的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
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5、為什么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作者卻能表現(xiàn)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
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jīng)歷有關。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當時的背景——
寫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邊境戰(zhàn)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fā)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懷著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隊生涯,對鞍馬風塵的征戰(zhàn)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四)賞析送別部分
1、 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設宴餞別
(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為什么要列舉“胡琴”“琵琶”“羌笛”這三種樂器呢?)
簡略而有情味。詩人在中軍營里擺下了餞別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樂器。這就點明了餞行地點、餞行原因、餞行的情形。
列舉出這三種樂器的名稱,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鄉(xiāng)了,在餞別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這些異鄉(xiāng)的樂器,一股思鄉(xiāng)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來了嗎?“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nèi)皇俏饔蛱厣墓芟覙菲鼾R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
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你覺得此句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
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xiàn)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滿天山路”既表現(xiàn)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的擔憂。
④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jīng)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聯(lián)想想象詩歌最后兩句,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在想些什么?)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xiāng)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
(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余,使人產(chǎn)生無窮的遐想。“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詩句嗎?——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齊讀送別部分——體味其中的韻味。
(五)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寫雪、寫雪帶來的酷寒,寫邊地的風光和送別有關系嗎?)
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ppt五則
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六)齊讀全詩——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四、 拓展閱讀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這首詩寫了哪些景?與《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處?
2、兩首詩所抒發(fā)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默寫。
2、 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附]板書設計
詠雪—— 奇異瑰麗
設置背景 渲染氣氛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抓“奇”寫“雪”,以“雪”襯“別”的寫法。
2、體會本詩送友時的無限惆悵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本詩抓“奇”寫“雪”,以“雪”襯“別”的寫法。
難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四、教具:錄音、課件
五、板書設計:
(第1—8句) 送別前(八月飛雪苦寒圖)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9—14句) 餞別時(軍營餞別奇寒圖) 氣勢雄偉 想象奇特
(風雪送友圖) (第15—16句) 臨別時(東門惜別惆悵圖)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別后(雪地佇立思鄉(xiāng)圖)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作者)
二、解題,作者及作品介紹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判官,官名,節(jié)度使一類官員的僚屬。這首詩是岑參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時寫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七言古體詩。詩題中的“歌”表明這首詩的體裁是古詩中的“歌行”體(如杜甫《兵車行》、《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岑參中年兩度出塞,因為這一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使他很擅長寫邊塞詩。他的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基本特征。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宏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形式豐富多樣,尤其擅長于寫七言歌行。
其詩與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不識君。”)齊名,并稱“高岑”。
三、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一)一讀
要求:讀準字音,掌握朗讀古詩的節(jié)奏,使學生領略詩歌的音樂美;結合注釋理解詞義,嘗試口頭翻譯。
1、 指名學生朗讀
2、 正字音:裘 衾 薄 著 瀚 闌 飲 羌 掣
3、 明節(jié)奏:節(jié)奏可分音調的節(jié)奏和意義的節(jié)奏兩種。
音調的節(jié)奏,常以兩個字音為一拍,注意聲音上的整齊。
七言詩一般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意義的節(jié)奏是按詩句的語義來劃分,它比音調的節(jié)奏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在劃分節(jié)奏時,一般以意義的節(jié)奏為依據(jù)。如: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4、 教師范讀
5、 學生齊讀
(二)二讀
要求:再現(xiàn)詩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詩中抒情發(fā)展的線索,溝通學生、讀物和作者之間的思想感情。
1、 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身臨其境進行聯(lián)想、想象,使腦海里呈現(xiàn)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2、 學生默讀,理思路
討論〖明確〗:全詩共18句,根據(jù)文題可分為詠雪和送別兩個層次。前10句為一層:從不同側面詠雪。后8句為第二層:寫送別。
第一大層又可分為三小層:
前四句寫西北邊境奇麗的雪景,先寫雪前肅殺可怕的景象,后寫雪后美景;
第5—8句從帳外寫到帳內(nèi),寫軍營之中將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兩句從帳內(nèi)寫到帳外,描寫廣闊沙漠和萬里愁云,為餞行場面作鋪墊。
這一層,作者開篇從大處落筆,總寫塞外狂風飛雪;又從小處著眼,細寫寒冷難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離別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層又可分為兩小層:
第11—14句寫宴請歸客,并描寫宴后送客出轅門時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寫送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學生默讀,找線索。
我們過去讀過的許多文章,往往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請同學們舉例
說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為線索安排情節(jié);《我的老師》以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的感情為線索;《白楊禮贊》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作為抒情的線索。
本詩也有一條線索。
討論〖明確〗:本詩以“雪”這一景物為抒情發(fā)展的線索。
“雪”共出現(xiàn)四次,組成四個畫面:
第一次——送別前的“飛雪”,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八月飛雪苦寒圖”;
第二次——中軍置酒餞別時的“紛紛暮雪”,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軍營餞別奇寒圖”;
第三次——臨別時“雪滿天山路”,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東門惜別惆悵圖”;
第四次——送別后,“雪上空留馬行處”,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雪地佇立思鄉(xiāng)圖”。
4、 小結:
全詩以雪為抒情線索,描繪了一幅塞外風雪送客圖。
詩的開頭從“飛雪”入手,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戍邊將士苦寒的情景,接著,詩人以形象的筆觸,描繪了西北邊塞一幅愁云慘淡的風雪送客圖。詩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發(fā)了因朋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
培養(yǎng)愛國情感、認識朋友間的友情。
2、知識目標
①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③品味語言,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④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
3、美育目標
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情感美。
4、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欣賞能力、想像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重點)
2、理解作者的精巧構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學法引導:
1、背誦全文。
2、抓住難點、要點疏通文意,啟發(fā)自行領悟。
3、反復誦讀,教師點撥,師生共同分析、欣賞。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對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質疑,師生共同回答。
2、訓練朗讀能力。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
②質疑法
③討論法
④背誦法
2、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3、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
4、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2′)
有人說,朋友是冬日里溫暖的火爐;是疲憊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給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們心靈的天空更高遠;有了朋友,我們?nèi)松飞系牟椒ジ鼒远ǎ挥辛伺笥眩覀兩械哪承⿻r刻顯得更刻骨銘心。不是嗎?我們與朋友分別的那一瞬至今歷歷在目。今天我們就來和身在西北邊塞的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溫那難忘的一幕。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3′)
請同學們翻開課文,老師為大家朗讀課文。注意:聽清字音與句讀,最好提筆作上記號。(師配樂朗誦《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三、自由朗讀,理解文意(8′)
1、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文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并記下弄不明白的地方,待會全班討論解決。(教師巡視,隨時解答一些學生的疑難問題。最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是:一個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學生給這位同學解說明白;同學們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講解。)
2、下面,同桌或前后桌兩人組成一個小組,一人讀課文,一人說譯文。讀完一遍后交叉進行。
四、品析課文,訓練想像(10′)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將寫景與送別的過渡句用“____”標示出來。(在“愁云慘淡萬里凝”)
2、下面,請大家任選角度,將前面詠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別聯(lián)系起來。比如說: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熱的。(雪是潔白的,朋友的情是純真的;雪美麗得令人溫暖,朋友情真摯動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歸途令人擔憂;雪中生活是艱苦的,它令人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盼望歸去;紛紛大雪,是不是上天為朋友歸京而獻上的賀禮?奇麗的邊塞風景,是不是為離情別意抹上豪邁?)
3、聽讀,揣摩:在送別的酒宴上,在揮手的那一刻,“我”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確;對朋友歸京,“我”感到高興。因為對戎邊戰(zhàn)士來說,能和家人團聚可喜可賀的一件事。“胡琴琵琶無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來盞去中,仿佛可以聽見詩人由衷的祝賀:“來為你歸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輪臺距離長安路途遙遠,這一分手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盡管是軍中大丈夫,依依別情仍然襲上心頭;千里冰封,沙海縱橫,朋友這一路可會順利?今日我送君,何時人送我?“雪上空留馬行處”,那一行馬蹄印啊,將我的牽掛和惆悵一直延伸到長安。
五、自由賞析,體驗文美(12′)
作者在整首詩中,既有細節(jié)的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既再現(xiàn)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又融入了作者真摯的感情。可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俗話說“好文章不厭百回讀”。尤其是好的句子、詞語一定要品一品。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詞語拿出來讀一讀,評點一下。好,大家先準備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
【課堂設想】
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明確:“忽如”兩句寫雪后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幻化成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②“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明確: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的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反常的細節(jié)再一次傳神的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鮮紅的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可見一切都顯示這里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③“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明確:這兩句運用了夸張與對偶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huán)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不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明確: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與朋友之間的難舍難分的依依別情,為友人歸程艱難而擔憂的關切之情,有友人歸京通往家鄉(xiāng)的馬蹄印跡而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
小結:詩歌以恢弘的氣勢、寓情于景的手法,既描寫了唐代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又抒發(fā)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六、朗讀指導,背誦課文(10′)
1、齊讀課文。我們該怎樣讀出作者所表達的這種感情呢?好,請大家先醞釀一下感情,然后一起來讀。
2、學生評價。(邊評邊讀)
3、分組朗讀。剛才我們讀了,又議了,知道該如何帶感情地讀,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朗誦課文,請男同學讀寫景部分,女同學讀送別部分。
4、背誦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達到了熟讀成誦嗎?好,請一位同學帶著感情背誦課文。(齊背課文)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yǎng)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
有人說,朋友是冬日里溫暖的火爐;是疲憊時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給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們心靈的天空更高遠;有了朋友,我們?nèi)松飞系牟椒ジ鼒远?有了朋友,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顯得更刻骨銘心。不是嗎?我們與朋友分別的那一瞬至今仍歷歷在目。今天我們就來和身在西北邊塞的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溫那難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紹
投影: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zhàn)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zhàn)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三、 詩文賞析
聆聽感受
1、教師范讀,聆聽感受。請同學們注意字的讀音。
2、 讀準字音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闌干 lán
羌笛 qiāng 風掣紅旗 chè
3、 請一位讀書好的學生來讀,其余學生感受。
整體把握
1、 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nèi)容?
詠雪、送別。(板書)
師: 請同學們說說哪些詩句是寫詠雪的,哪些詩句是寫送別的?
學生答教師明確;
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賞析寫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歡哪些寫景的詩句,說說理由。
教師根據(jù)學生可能會品析到的句子,適時加以指導,參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重點賞析這句話,教師引導;
這句話里哪些詞用得好?運用了什么修辭?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寫作風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 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這句體現(xiàn)了作者的豪放風格。
學生繼續(xù)找句子賞析
(2)“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卷”與“折”字寫出了北風之迅疾猛烈,有了這樣猛烈的風,漫天飄落的雪才能“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xiàn)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xiàn)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引導:從“瀚海”到“愁云”,視角有何變化?這一句在詩中有何作用?“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極言奇寒,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萬里”形容面積之大,這句是夸張的說法。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賞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
學生回答,理由自由闡述,句子歸納如下;
①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②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重點引導賞析
意思: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jīng)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師:想象詩歌最后兩句,如果你是詩人,你此時在想什么?
學生自由說,教師小結;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xiāng)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這句體現(xiàn)了作者送別時的惆悵心情。
明確賞析詩歌的方法;
1、抓關鍵詞
2、看修辭方法
3、聯(lián)系上下文和課文背景運用聯(lián)想想象
理解詩意,明確主旨
師: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lián)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學生說說有關雪和送別的詩句、諺語或俗語。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四、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男女生分讀全詩:女生讀詠雪部分,男生讀送別部分;全班齊讀
五、總結
全詩共18句,以“雪”為線索。全詩以雪景起,以雪景結;由雪而發(fā),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面。詩中描繪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組成了一幅壯闊奇麗的萬里邊疆風雪圖,它既是餞別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寫雪景襯托送別,又在送別中寫雪景,表達了作者真摯而復雜的感情——對北國風景之贊嘆,對燦爛春光的憧憬,對別友之惆悵,對故鄉(xiāng)之思念——全部寄托在這壯麗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
2、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10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北風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斗艷盛開。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都覺得鐵衣太寒冷,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甲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如”“官”等8個生字。注意“如”在虛宮格呈現(xiàn)的形狀為左梯形。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知道詩人的情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就不會遠了”。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件或古箏曲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fā)興趣。
你會背哪些古詩?(指名隨意背誦古詩20首)你們已經(jīng)會背這么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師寫兩個字看看誰認識。(板書:岑參(加拼音)。學生隨教師多讀幾遍。(簡介作者)邊塞詩人岑參善于描寫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后人對他文章中的兩句詩偏愛不舍。想知道是哪兩句嗎?現(xiàn)在就讓我們與岑參一路同行,去體會他詩中的意境吧。(板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齊讀課題。[用“送”組詞:送別、送行]
這首詩就是一首送別詩,現(xiàn)在就聽老師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請你把它圈起來。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范讀課文,生認真聽不認識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讀音。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邊利用拼音自讀古詩,邊畫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連貫。
2.檢查自讀情況,小組合作,交流識字方法。
四、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指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你是怎樣記住“折、梨”的?(生匯報識字方法。)
點撥
(1)“梨”是形聲字;他它能組什么詞?
(2)“折”是翹舌音,也是多音字,還念shé;與“拆”區(qū)別;生書空。[板書: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說一說:詩中寫什么時間的景色?又寫了哪些景物?你是從哪句話讀懂的?
點撥
(1)冬天的風是什么樣的?(幻燈出示:北風聲)
(2)播放風聲,想象說話:你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皚皚,北風呼嘯,看到這樣的一幅場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圖)
(4) 好朋友要遠行,但不久的將來你們還會重逢,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5)結合每一句進行朗讀指導、訓練。
4.配樂誦讀全詩。(個人讀、評價讀、小組比賽讀)
5.背誦詩句。(男女生比賽讀、背)
五、再現(xiàn)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官、送、歸、折、胡、如、樹、梨
2.認讀、組詞,用“送行”說話。
3.觀察“送、官、折、樹”的結構,并說一說它們在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4.重點指導“樹、如、歸”。
“如”在虛宮格呈現(xiàn)的形狀為左梯形。“女”要寫得伸展,“口”要寫得小些。
“樹”是左中右結構的字,要把中間的“又”寫得小一點,捺要變點。
“歸”字結構左窄右寬。左邊是一筆豎一筆撇,右邊是倒山,最后一筆不出頭。
5.學生描紅、臨摹。
六、交流資料、擴展朗讀。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各自喜愛和贊美的季節(jié)。古代詩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外,還寫了很多贊美冬天的詩句,下面我們一起去回顧一下。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墻角數(shù)枝梅, 凌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七、課后作業(yè)、擴展活動。
積累贊美冬天的詩句。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12
學生瀏覽熟悉網(wǎng)頁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之前讓大家通過網(wǎng)頁中的“課前預習”部分進行預習,大家都完成了嗎?
生:完成了——
師:很好,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課文學習,我們就可以對這首詩有比較全面的認識,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們來看看課題,有沒有同學能從中發(fā)現(xiàn)這首詩有哪些特點?
生1:是在描寫雪天場景的。
師:哦,也就是“詠雪”,對吧?
生2:我從“送”“歸”兩個字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
師:好,你真敏銳。從題目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融合了“詠雪”、“送別”兩個主題的邊塞詩。
從初一至今,大家學過不少“詠雪”或“送別”的詩,能否舉例說說你所學過的“詠雪”、“送別”詩中都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1:高適的《別董大》,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祝福。
生2:柳宗元的《江雪》,他把自己比喻為漁翁,表現(xiàn)出一種獨立寒江的傲慢。
師:傲慢這個詞用得不夠好,我想把它換成清高自詡是不是更貼切些呢?
生3:李白的《贈汪倫》,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看出李白與汪倫之間深摯的友情。
師:兩人的感情真比桃花潭水更加寬廣、深厚啊!
還有同學舉例的嗎?我想問問大家有沒有讀過《沁園春•雪》?其中“江山如此多嬌”“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些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歌頌祖國大好河山。
師:…… 很好!
從剛才同學們的舉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歌傳達出的詩人不同的思想情感。今天我們學習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希望大家能用心走進詩歌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是如何歌詠白雪,如何抒寫朋友間的送別的。
二、內(nèi)容理解
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的讀書聲漸漸小了,看來大家都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現(xiàn)在就讓我們帶著飽滿的熱情走進課文吧。
岑參作為唐代最突出的邊塞詩人,他的突出特點就是“好奇”,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打出幻燈),他用好奇的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他用好奇的心靈來感悟這個世界,并把它們化作涓涓文字流淌在筆端,這樣,我們透過他綺麗的文字就可以讀到邊塞那奇異的風光和異域的情調了。請大家打開書再讀課文,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把文中有關奇情奇景的描寫找出來,并用短語“ 奇 ”加以概括。我想提請大家注意,這里的“奇”既有奇特又有特別的意思。例如某某人奇高,前面是名詞,表明對象,后面用形容詞補充說明。現(xiàn)在就請大家抓緊時間開始,看看哪位同學找得多,找得快,概括得準確、恰當。
學生思考討論,圈點勾畫,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討論。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xiàn)在我們就進行交流,希望大家能暢所欲言,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
生1:從“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中,我看出了雪的威力奇大。
師:怎么卡出來的,請解釋一下。
生1:雪把紅旗凍得動不了了,所以說雪的威力奇大。
師:的確如此,按常理,紅旗是隨風飄揚的,可這里紅旗卻凝結不動,可見雪的威力之大。她很細心,概括得好,發(fā)現(xiàn)得妙。
生2:從“胡天八月即飛雪”看出胡天奇冷。
師:八月是什么季節(jié)?
生:夏季。
師:在許多地方,八月還是烈日炎炎,可胡天已是雪花紛飛了,可見其天氣的寒冷,八月飛雪,的確很奇特。
生3:從“瀚海闌千百丈冰”看出瀚海奇闊。
師:是啊,不單是闊,還是一派冰封千里的浩瀚景象呢。
生4:從“千樹萬樹梨花開”看出梨花其繁。
師:梨花?
生:是雪花!
師:寫雪花的什么?作者把雪花比喻成梨花是一番怎樣的風貌?
生:有百草豐茂的感覺。
師:百草豐茂往往在什么季節(jié)?
生:春天。
師:用花團錦簇的梨花來比喻壓枝欲低的梨花,寫出了雪花的什么特點?想想該怎么概括?
生4:雪花奇美。
師:笑,你很聰明,反映得很快嘛。
生5:作者想象奇豐富。
師:何以見得?
生6:把雪花想象成梨花。
師:是啊!作者把雪花想象成梨花,就使陰冷的天空突然增加了亮色,寒冷的天氣突然變得溫暖,盎然的春天瞬間綻放枝頭。想象何其豐富、神氣。
生7:胡天奇冷。
師:解釋一下。
生7:從“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可以看出。
師:這一句是互文見義。大家知道什么是“互文”嗎?就是一個句子拆分為兩個,翻譯時把它還原成一個句子。這里的將軍、都戶應放在一起來翻譯。即“將軍都戶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這一句的確寫出了邊塞天氣的嚴冷。過去是“一生能掰五雕弧”的將士,現(xiàn)在是“角弓不得控”,過去是“金甲夜不脫”,現(xiàn)在是“鐵衣冷難著”,可見天氣冷到了如此地步。
生8:“愁云慘淡萬里凝”看出愁云奇多。
師:“凝”怎么理解?
生:凝結,凝重
師:可見云很厚重。那云與雪有什么關系?
生:雪壓得云很低。
師:雪凝結得又厚又密,云便更顯得凝重了。這里,我們可以用一個短語來形容這個景象——“彤云奇密”。
師:以上詩句不著一個雪字,卻處處能見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這就是作者謳歌的飛雪的精神,這就是作者對雪的贊美。同學們對“奇”的分析多集中在前面的內(nèi)容,有沒有人從后面的四句讀出什么?
生1:從“去時雪滿天山路”可見雪奇多。
師:胡天上下一白,都籠罩在茫茫的白雪中,雪真的又多又密。
從“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又看出了什么?
生1:環(huán)境的奇孤獨,在茫茫白雪中只有馬跡沒有人跡。
生2:山路奇迂。
師:“迂”字用得很好,表現(xiàn)了山路的崎嶇、長遠。
生3:可見兩人情義奇深,已經(jīng)看不見了,還站在那里。
師:對,已見朋友漸行漸遠了,還站立在那里,目送其遠去,可見兩人情義的深厚。
師:剛才我們通過作者綺麗的文字,欣賞了邊塞奇異的景色。然而學習這篇課文,僅達到這個層面是不夠的,就如我國近代著名評論家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景和情有機融合,文章才有鮮活的生命,現(xiàn)在就讓我們讀進文字,看看作者在其中都傳達出了哪些的情感?(出示幻燈“一切景語皆情語”)
生1:“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看出將軍對將士的憐憫。
師:憐憫用得太過哀惋,我覺得換成“憐惜”一詞是不是更好一些?
生2:后四句有依依不舍之情。
師:對朋友的牽掛與不舍。
生3:對環(huán)境的喜歡。
師:何以見得?
生4:作者把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描寫得很美麗。
師:哪一句?你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除了讀到景色的美外,還讀到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齊:樂觀!
師:對,樂觀。面對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毫無畏懼傷感,這是一種多么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是本詩非常亮麗的一筆,大家嘗試著讀一下,希望能讀出其樂觀、豪邁之情。
生1讀
師:讀得怎樣,前面開頭很好,后面差些
生2、3、4讀
師:好,這樣的感情把握得不錯,大家根據(jù)他們的示范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剛才大家的朗讀,傳達出了此句的樂觀、豪邁之情。我想就一篇文章的朗讀,我們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重點字要重讀。
生2:要注意停頓。
生3:詩的感情基調和感情色彩。
生4:了解背景才能很好地運用感情。
師:同學們談到了那么多朗讀的注意事項。現(xiàn)在就請進入網(wǎng)頁上的“朗讀指導”平臺,請你戴耳機聽一聽,選擇你喜歡的示范朗讀仔細聆聽,并模仿其中的幾句加以朗讀。
學生戴耳機,聽、模仿。
師:誰來嘗試一下,剛才讀得挺好,看誰先來示范。
生1朗讀一到四句。
師:朗讀得不錯,但有些遺憾,語速快了些,若慢些感情會表達得更好。
生2 朗讀后四句。
師:讀得很有感情,依依不舍之情表現(xiàn)得很充分。
平臺上三個示范朗讀文件大家更喜歡哪一個?我們一起來聽聽,看看朗讀者在哪些地方作了處理?
聽朗讀錄音
師:請問朗讀者在讀的時候做了哪些處理?
生齊,最后一句重復。
師:這樣處理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效果?
生:強調,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師:是啊,這樣的朗讀,是把自己對詩的理解都暗含進去了。現(xiàn)在我想請同學來朗讀,看看你對這首詩有什么樣的理解?
一學生朗讀 掌聲四起。
師:我沒有更多的話說,只想說太漂亮了!這個同學對詩的理解、感悟相當?shù)轿唬x得聲請并茂。下面就請大家根據(jù)她的示范,把課文齊聲吟誦一遍。
生齊誦
師:我明顯感到這一遍比前一遍感情要飽滿多了,大家深情的朗誦讓我如坐春風。今天,我們通過感悟品味,通過高聲吟誦,領略了邊塞奇異的風光,感受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邊塞詩,是燦爛的古詩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芬芳可以浸染我們的生命。同學們,今天的學習,我們只是初步地了解了邊塞詩,下去后,希望大家閱讀網(wǎng)頁中的“拓展閱讀”部分,與岑詩做簡單的比較,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全面、透徹的體會邊塞詩的魅力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一類生字,10個二類生字。
2、了解古詩的大概內(nèi)容,熟讀背誦古詩。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1、背誦古詩。
2、區(qū)別形近字。
3、認讀一類字,正音。
教學難點:
1、指讀,開火車分句讀。
2、指導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一)學習生字
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之中采用多種方法識字。
送:半包圍結構
字義:1把東西從甲地運到乙地2贈送3送行,陪伴人到某一地點
擴詞:送信 歡送
歸:左右結構
字義:1返回,回到本處2趨向3歸并合并4由屬于5珠算中稱一位數(shù)的除法。
擴詞:歸國 物歸原主 歸本 還原
眾望所歸
官:上下結構會意字反義詞:兵
字義:1政府機關或軍隊中經(jīng)過任命的。一定登記以上的公職人員。2指屬于政府的或公家的。
字謎:沒有各個管。
擴詞:官方 官司 官員 官腔 官逼民反 官運亨通
折:左右結構形生字
字義:1折斷 2損失 3彎曲 4佩服 5轉變方向
字謎:撕去中間/一邊接,一邊斷,接起來,還是斷。
擴詞:折合 折回 折舊 折扣 折中 折子 百折不撓
胡:左右結構形聲字
字義:1我國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2亂,無道理3文言表示疑問的詞,為什么、何故
擴詞:胡同胡子胡兒二胡
如:左右結構
字義:1依照 2像,相似 3到,往 4連詞
擴詞:如果如今
樹:左右結構
字義:1木本植物的總稱2種植、栽培3立建立
梨:上下結構木部形聲字
字義:1梨樹2梨樹結的果實
字謎:封山育林/木制犁斷
擴詞:梨花 梨樹 梨園 梨汁 白梨
(二)學習二類生字
(三)小結,熟讀古詩
本節(jié)課選的這四行詩主要是寫景。作者不僅把風雪嚴寒的西北景象,寫成春意盎然的南國風光,而且用“千樹萬樹”這樣廣闊的景物設喻,顯得氣勢磅礴,在讀的過程中,要把古詩的意境讀出來。
(四)采用多種方式讀誦古詩。
布置作業(yè)
朗讀背誦古詩
八年級《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篇14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yǎng)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
教學中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 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
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例如: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高適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唐·盧綸《塞下曲(之四) 》
有誰能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對了,它出自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的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吟詠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 作者介紹
投影:
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并稱為“高岑”。曾兩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罷官,欲歸故鄉(xiāng)時,客死成都旅舍,史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并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義特色。
三、 詩文賞析
(一)聆聽感受
1、 播放錄音,聆聽感受。請同學們注意字的讀音。
2、 讀準字音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闌干 lán
羌笛 qiāng 風掣紅旗 chè
(二)整體把握
1、 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nèi)容?
詠雪、送別。(板書)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 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
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三)賞析詠雪部分
1、齊讀詠雪部分——思考:詠雪部分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北風席卷著大地,把強韌的白草都折斷了。塞北的天空,農(nóng)歷八月就飛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風,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
大風把雪吹進了珠簾里,沾濕了羅幕,就連狐裘、錦衾這樣高級的御寒品也擋不住嚴寒;將軍的角弓被凍得拉都拉不開了,都護的鐵衣冰冷得難以著身。
2、 賞析詩句
(1)朗讀詠雪部分——思考:哪些詩句寫得好,好在哪里?
(2)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為什么精彩?小組研討,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詞——一個“忽”字,表明來得突兀,來得意外,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xiàn)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驚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
千樹萬樹,突出了雪的壯觀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創(chuàng)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
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xiàn)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3)讀詠雪部分——除了這一句外,在詠雪部分,你還喜歡哪些詩句?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穿插評價:
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 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xiàn)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②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一個“散”字,寫出了風吹雪花點點飄入帳內(nèi)的情景,一個“入”字,將讀者的視線從廣漠無垠的空中轉移到中軍將領們的住所上來,“濕”字寫雪花融化,沾濕了羅幕。“狐裘”寫白天,“錦衾”寫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見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鐵衣冷難著”,生動地表現(xiàn)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用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用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既表現(xiàn)了邊地軍營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又從側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從人的感受、從側面來描述邊地的寒冷,這樣記錄邊塞奇事,角度也很新穎。
③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從“瀚海”到“愁云”,視角有何變化?)
(“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前一句寫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是夸張的說法,極言奇寒。
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這是天上的景象。一個“愁”字,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3、齊讀詠雪部分——思考: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點?
雪來得早,雪來得急驟,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壯闊,雪后特別寒冷。
4、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天的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
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5、為什么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作者卻能表現(xiàn)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
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jīng)歷有關。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當時的背景——
寫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邊境戰(zhàn)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fā)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
他懷著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對鞍馬風塵的征戰(zhàn)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四)賞析送別部分
1、 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設宴餞別
(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為什么要列舉“胡琴”“琵琶”“羌笛”這三種樂器呢?)
簡略而有情味。詩人在中軍營里擺下了餞別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樂器。這就點明了餞行地點、餞行原因、餞行的情形。
列舉出這三種樂器的名稱,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鄉(xiāng)了,在餞別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這些異鄉(xiāng)的樂器,一股思鄉(xiāng)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來了嗎?“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nèi)皇俏饔蛱厣墓芟覙菲鼾R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
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你覺得此句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
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xiàn)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滿天山路”既表現(xiàn)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的擔憂。
④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jīng)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聯(lián)想想象詩歌最后兩句,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在想些什么?)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xiāng)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
(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余,使人產(chǎn)生無窮的遐想。“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詩句嗎?——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齊讀送別部分——體味其中的韻味。
(五)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寫雪、寫雪帶來的酷寒,寫邊地的風光和送別有關系嗎?)
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
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六)齊讀全詩——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四、 拓展閱讀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這首詩寫了哪些景?與《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處?
2、兩首詩所抒發(fā)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默寫。
2、 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附]板書設計
詠雪—— 奇異瑰麗
設置背景 渲染氣氛
送別—— 依依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