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版八年級語文(上) 《泰山日出》實錄
導入:上節課我們隨著現當代作家劉白羽在飛機上看了一次最雄偉、最瑰麗的日出景象,今天哪,我們再隨著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去泰山上看日出。板書課題、作者。徐志摩的散文是別具特色的,文學大家沈從文說:“在現代風景散文里面,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詞彩的華燦,惟徐志摩一篇《泰山日出》可說。”確實,他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遇。其行文如秋空一縷行云,舒卷自如。其文字如黃昏夕陽,華彩紛呈,瞬息變化。但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徐志摩散文的情感特征,徐志摩的《泰山日出》這篇散文就體現了徐志摩“濃得化不開”的詩一樣的對日出富于感情色彩的描繪和奇特的想象。富于感情色彩的描繪和奇特的想象是我們這篇文章的的目標。(板書目標)
初讀課文,邊讀邊標劃生字詞。
掌握生字詞。
再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都寫了什么內容?
生: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個巨人、對日出的贊美。
師:寫“云海”有日出前的云海奇觀和日出時的云海美景,“日出前的云海奇觀”使詩人生發了奇異的幻想,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立在大地頂尖的巨人,由“日出時的云海美景”,詩人又寫到了“日出的景色”,最后詩人對日出后的景象發出了由衷的贊美。由此我們看,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劉白羽對日出的描寫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按照——
生: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順序描寫的。
師:下面我們先來看對日出時云海的描寫。同學們齊讀一下。
師:日出前對云海的描寫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云海比喻為綿羊,由綿羊聯想,引出羊絨、羊角、羊頸的交接。這一比喻很形象地寫出了云海的奇觀,突出了云海的一種靜態的美。
師:“徐志摩是想像的天才”,美好的景物總是能觸發他奇特的想象,詩人站在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頂上看“云海奇觀”,生發了豐富的想象,他把自己幻想成一個立在大地頂尖的巨人。先對巨人外貌描寫,這是一幅立在大地的頂尖,舉起雙臂的“巨人迎日圖”,然后又對巨人等待日出時的心理進行了細致的描摩。連用了八個帶“在”的短語,“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交互的熱淚……”,這八句話一氣呵成,氣勢磅礴,形象地表現了巨人迎接東方太陽升起時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復雜情感。
師:假如你站在高山之巔或者遼闊的平原,或者行走在一望無際的沙漠,或者置身于美麗的園林,你會生發什么樣的想象?考慮一分鐘,找同學說一說。
生:說。
師:詩人把自己幻想成巨人,手指向著東方,遙望著“瑰麗榮華的色彩”、“偉大普照的光明”,這種“日出前的壯麗的景色”,詩人連用了五種東西來進行描繪——“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這些事物形象而生動地形容出日出時色彩的濃郁、變幻和奇麗,把光的色彩表現得更加強烈而鮮明,更讓人產生更多的美的聯想。同時,又用“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云堆這一形象的比喻,寫出了日出前一種變幻莫測的動態過程,更好地描寫了日出前景色的奇麗。
師:日出前景色的奇麗,這“一方的異彩”,“揭去了滿天的睡意,喚醒了四隅的明霞” “揭去”、“喚醒”賦予了它以人的情感,寫出對了光明的追求和向往。同時,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這“一方的異彩”比喻成迎接光明的神駒,在熱奮的馳騁。像“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寫出了日出前奇麗景色的動態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