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版八年級語文(上) 《泰山日出》實錄
師:下面我們再來看對日出時云海的描寫。同學們把兩次對云海的描寫讀一下,然后比較這兩次描寫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相同點:都把層累的云層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態比喻成獸,都寫云海的美景。
不同點是:對日出前的云海的描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云海比喻成無量數長著厚毳長絨、卷耳和彎角依稀可辨、交頸接背地眠著的綿羊,一個“眠”字主要寫出云海的靜態的美。
對日出時的云海的描寫在運用比喻修辭“眠熟了獸形濤瀾”的同時,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呼嘯”、“昂頭搖尾”、“報告”等詞賦予了云海以人的動作,主要寫出了云海的動態的美,寫出了光明到來時的歡欣。
師:讀一下兩次對云海的描寫,體會一下對同樣事物由于要表現不同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它們描寫手法的不同。
生:讀。
師:那日出時的景象是怎樣的,是如何描寫的?同學們自由讀一下,思考這個問題。
生:接連運用幾個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用“海句力士”來太陽比喻太陽,用“雀屏”來比喻太陽放射的光芒,“純焰的圓顱”比喻太陽,“一探再探”、“躍”、“翻登”擬人的修辭,象孩子一樣俏皮而可愛,賦予了太陽出來時的一種生命的動感、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同時還用了“起……起……用力,用力”寫出了太陽升起時努力、追求。太陽終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灑向了人間。
師:再讀這一段。
師:下面直抒胸臆,“歌唱呀,贊美呀,這是東方之復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接著寫散發的巨人的“身影橫亙在無邊的云海上,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他與云海融為一體,與“霞彩的變幻” 融為一體,叫人產生許多想象和聯想。
最后熱情地贊頌這普照的光明,這普徹的歡聲,詩人贊美的感情達到了極點。
總結:徐志摩以他那顆多愁善感的靈心,使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成為觸點,在人們最不經意處甚至熟悉得沒有風景的地方發現詩意,獲取靈感。《泰山日出》是詩化的。詩人以他才華橫溢的想像和語言,描繪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表達對大自然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自然的描繪中包含了他獨特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泰山日出》這篇散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而這種感悟又因特定的情景而觸發的。在我們眼中,一朵鮮艷的小花,一株挺立的小草,一滴晶瑩的露珠,都能觸發我們心中的情感,啟示著某種生活道理。蘇軾看皓月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嘆;而作家宗璞偶遇盛開的紫藤蘿領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能觸發我們心中的情感,學了這篇散文,同學們可以請運用豐富的想象寫一段話表達出來。可以寫在自己的日記上。
上一篇:北師大版《日出》《泰山日出》教案及練習
下一篇:《泰山日出》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