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案 1-5
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感:別人不愿乘他的車,對他的"瞎"沒有同情。
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幾間塌敗的小屋里。
問:載客三輪取締后,*一位主顧的照顧勉強維持生活。
(回答可以不拘一格,能夠感受其中的悲涼意味就可以了)
2、對老王的一只眼是怎么瞎的,你認為是"因為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而瞎的"還是因為"從小營養(yǎng)不良而瞎的"或者單純是因為得了"惡病"而瞎的?(試圖通過這樣一個原因的揣測深入到對老王性格的探索)
--把握老王性格中的最大特點:忠厚老實。
⑴ 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價相等,愿意車費半價,始終沒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計好欺負的主顧。
⑵ 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體諒他們的困難。
⑶ 為一個愿意坐他車的主顧裝半寸高的邊緣。
⑷ 滿懷訣別意味地去送雞蛋和香油,卻不會表達。
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捕捉,我們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因為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而瞎的"。
小結(jié):老王是一個忠厚而不幸的底層勞動者。
四、難點探究
1、 課文首段說"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而第六節(jié)卻說"我自己不敢乘三輪",是不是矛盾?
--這要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開始"這幾個字,楊絳不敢坐是因為當時作為知識分子,"不敢"坐勞動人民拉的車,不敢"騎在人民頭上"。從側(cè)面也寫出了老王不怕被牽累、真誠關(guān)心錢鐘書夫婦的善良。
2、 老王和錢鐘書夫婦之間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錢鐘書夫婦對老王的關(guān)心贏得了老王的尊重與感激。
錢鐘書夫婦對老王:
⑴ 別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我"卻常坐。
⑵ "我"女兒給老王吃魚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癥。
⑶ 詢問只有一位主顧的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
老王對錢鐘書夫婦:
⑴ 送冰,自愿車費減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⑵ "文革"時送錢先生看病,不肯收錢。
⑶ 臨終之前送雞蛋和香油。
進一步探討:錢鐘書夫婦何以對老王這樣一個下層的勞動者這樣關(guān)心,老王臨終之前的送蛋行為背后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⑴ 這里可以聯(lián)系學生初中階段學習的課文《一個攝影記者和四個文化名人》,也可結(jié)合學生課外對楊絳、錢鐘書的資料收集,了解他們的為人,進而把握:在作者夫婦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相互關(guān)愛,有人道主義思想。據(jù)達爾文《人類的由來》一書說,凡屬于社會性的動物彼此之間都有一些相愛的感覺。愛與善良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愛包含善良的因素。楊絳夫婦非常善良,有善心。
⑵ 像老王這樣一個飽受白眼的下層勞動者,能夠得到錢氏夫婦這樣的知識分子的關(guān)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滿了喜悅、甚至是"受寵若驚"般的感恩的。所以,自知自己不久人世,臨終他也要將這份感激表達出來,即使沒有華麗的言詞(其實根本就沒有言詞)即使木訥的他還是領(lǐng)受了楊絳給的錢,但透過那幾個大大的雞蛋和香油,透過僵直的身子、無光的延伸,我們還是能夠觸摸到那份訣別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