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案 1-5
4、“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請你想一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年月?為什么“蹬三輪”的要組織起來?如何評價那個時代?
答:作品反映的是“文革:那段荒唐動蕩的社會,當時受到左的思潮,不許人們單干,所以連蹬三輪的也要組織起來。作者對那個時代是深惡痛絕的。
(三)分析課文主體部分:
作者因為是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老王,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就不可能將老王所有的事情寫上去,而是寫自己與老王交往或者聽聞的幾件事,用這種方法來塑造人物可以使情節集中鮮明,節省文章的篇幅,能夠更好的表現主題,但寫作時一定要注意材料的選擇。
(1)事件一:“送冰”
第一個片斷寫老王給“我”家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突出老王的忠厚、老實;
“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這一句表明老王是怎樣一個人?“大概”一詞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這一句是對前面“老王是其中最老實的”的一個補充說明,表明老王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占“我們”的便宜或是欺負“我們”,可見老王是一個老實忠厚的人。 “大概”一詞不能刪去。因為“大概”表示一種猜測,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據自己的觀察而作出的一種猜測。
2、事件二:“看病”
第二個片斷寫“我”家默存(即錢鐘書先生,楊絳的丈夫)上醫院,老王不僅把默存送到醫院門口,,還堅決不收錢。“我一定要給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從老王的語言上又可看出他的善良與憨厚。
從文章里,你能不能感覺出“我”與丈夫當時的身份與處境?
答:都是知識分子,受到不應該有的迫害。
3、片段3:
第三個片斷寫“文革”時期,載客三輪取締了,因此老王的生計越來越艱難。老王又老又病又窮,如果不是“幸虧”有位老先生坐老王的車,他還怎么能活下去?不久老王果然病了,且總不見好。這也是為下文做鋪墊。
4、片段4、
老王去世前一天,最能見出老王心地善良。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可就是這樣,他也要去謝謝好心人——一瓶子香油,一包裹雞蛋。老王認準他們一家是好人,所以知恩必報。而此時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去世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太少。
(1)“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④,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句話屬于什么描寫,說明了什么?
答;肖像描寫,表現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脫形。(比喻手法。其作用是該句借僵尸、骷髏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經打的特點,形象而貼切地寫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變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點。)
(2)“我記不清是十個還是二十個,因為在我記憶里多得數不完。”老王送來的雞蛋再多,總也有個數量,為什么說多得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