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復習·議論文閱讀·語文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課文梳理
8-1-10*談語言
【重點詞語】
弄巧成拙 適得其反 不假思索 頭頭是道 以訛傳訛 斟酌 約定俗成 一勞永逸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愛好寫作的人應當愛語言,掌握好語言。
第二部分:第2—5段,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1)第2段,某些人華而不實,弄巧成拙。(2)第3、4段,例證某些人的華而不實,弄巧成拙。(3)第5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樸實的好。
第三部分:第6—10段,書面語應當是規范的。(1)第6、7段,書面語應當是規范的。(2)第8、9段,例證某些用語的不規范。(3)第10段,既要規范,又要大眾化。(4)第11段,不應以“約定俗成”反對規范化。(5)第12段,規范的標準是發展的。
【語言品析】
1.我們既然愛好寫作,又想在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這個工具,而且要像木匠愛斧鋸、畫家愛顏料、戰士愛武器那樣愛我們賴以進行工作的工具。(語言學家的話生動形象,你能具體說明一下嗎?)
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將愛語言這個工具比喻成木匠愛斧鋸、畫家愛顏料、戰士愛武器,強調掌握好語言工具的必要。
2.不要把“約定俗成”拿來作語病的擋箭牌,該規范化的,能夠規范化的,還是要盡量規范化。(為什么要提及這種現象呢?)
說明社會上還有相當多的人不太重視語言的規范性。為了純凈和規范祖國的語言,作者又提及這種現象,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8-1-11最苦與最樂
【重點詞語】 心安理得 仁人志士 如釋重負 任重而道遠 悲天憫人 自投苦海
【課文結構】
8-1-12*懶惰的智慧
【重點詞語】
訓誡 捷徑 裨益 筋疲力盡 循規蹈矩 疲憊不堪 良苦用心 毫無例外
【文章主旨】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實說明了一個常為習慣思維所忽視的道理:討厭吃苦受累的“懶惰”情緒,激勵了發明;想在腦力勞動中尋找捷徑的“懶漢”,促進了人類進步。
【結構分析】
本文作者是美國作家,論文的結構與我們常見的國內人士寫的較工整的“總—分—總”的論述結構不同,本文分兩個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論點: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側重論證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勤勞的人面對的恐怕只會是單調乏味的勞作。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3段),用社會普遍現象做論據論證。第1段:開頭在正反對比(人們對“懶惰”的不同理解)中提出作者的見解: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恐怕就沒有社會的進步;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勤勞的人面對的恐怕只會是單調乏味的勞作(即論點: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緊接著舉家務勞動中的例子,論證沒有懶漢的思想,人們將因面對單調的勞作而忙忙碌碌。第2段:舉職業勞動中的例子,論證沒有懶漢的思想,人們將因面對單調的勞作而疲憊不堪。第3段:舉社會發展進步中,取水(詳寫)和渡水(略寫)方式變化的例子,說明沒有懶漢的思想,人們將面對單調乏味的勞作(挑著水翻山越嶺,沿著湖邊繞過去)。這三個自然段所舉例子從范圍上看由小到大(家務勞動——職業勞動——社會進步發展),說服力也遞增;從論證角度上看也不斷變化,先側重于反面論證,再側重于正反對比論證,最后側重于正面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