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會聽見的》綜合能力測試
一、讀下面句子,給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寫出漢字1.雪花飄落在路邊一zhǎn( )孤燈的面頰( )上,微微地一陣暖意,小雪花滿足而溫柔地róng( )化了……2.你學著聽奶奶搖搖籃的聲音,媽媽沖( )奶粉的聲音,爸爸打pēn ti( )的聲音。3.“pū( )!”一粒小酸果從頭頂落下,“不好,炸彈來啦!”頃( )刻間,它們全逃散( )了!4.小狗忙著kěn( )骨( )頭,小金魚用尾巴撥( )水。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錯別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號內1.從聲音里,人學會了分辯、感受各種喜怒哀樂,也吸收了知識。( )2.把玻璃紙柔成一團,然后泠聽它緩緩梳展的聲音。( )3.愉快動聽的聲音,代給我們快樂,槽雜無聊的聲音,則會使人痛苦。( )三、根據句意,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當________吹過柳梢,當________拂過明月,當________撲過巨浪,當________橫越山嶺,你總聽到寫什么吧!(寒風 臺風 清風 大風 微風 狂風 輕風)四、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一)可是,說也奇怪,當一個人長期習慣了一種聲音或者qián( )意識里抗拒某種聲音的時候,它們竟然也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例如馬路上急馳而過的汽車聲,隔壁工廠轟隆隆的馬達聲,老奶奶嘮嘮叨叨的抱怨聲,久而久之,左耳進右耳出,人,開始了聲音的“過lǜ( )”。聰明的人,知道什么時候該聽,什么時候不該聽,這是因為他在“聽”的成長過程里,學會了選擇和思考,他聽進心里的聲音,不僅“好聽”,也是“有益的”——這些聲音,充實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樂趣。可是對一個不用心聽又沒有興趣聽的人來說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沒有感覺”的人。當大家說“好”的時候,他盲目地跟著鼓掌,大家批評的時候,他也跟著搖頭。鳥啼蟲鳴,只是一種“聲音”,jí( )使美妙的音樂,也只不過是幾種樂器的組合。想想看,如果一個“充耳不聞”的人,對外界的一切已經無動于衷,必然也是一個“視而不見”的人了。當一個人喪失了接受“世界聲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著這個人內心世界的封閉和退縮,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木頭人嗎?1.為文中的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qián( )lǜ( )jí( )2.解釋詞語。(1)充耳不聞:(2)無動于衷:3.為什么聰明人知道什么時候該聽,什么時候不該聽? 4.木頭人有什么表現? 5.上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6.把文章最后一句改為陳述句,比較這兩者句式有什么不同。 (二)“聲音殺人”之謎聲音能殺人嗎?能,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上就有過聲音殺人的記載。東吳孫堅之子、小霸王孫策在和敵將交手時,大喊一聲,敵將嚇得墜馬而亡。聲音不是成了殺人的元兇嗎?不過這種聲音使人致死的事件是極少的。而真正能使人死于非命的是自然界中聽不到的聲音——次聲。次聲才是真正的殺人不見血的魔王。1890年,一艘名叫“馬爾波羅”號的帆船在由新西蘭駛往英國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蹤了。不料20多年后,一艘商船竟然在火地島岸邊發現了這只失蹤的帆船。船上的一切都原封不動,完好如初。船長的航海日記字跡依稀可辨,就連已死的船員也都各在其位。其中一海員的骷髏仍守在舵輪前,在艙口的甲板上有3具骷髏,10個值班人員都在工作崗位保持著工作姿態,6個在艙下休息,在遺骸上還有襤褸的衣服。他們神秘的死亡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不少人對船員的遇難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是死于天火或雷擊嗎?不是,船上沒有任何燃燒的痕跡;是死于海盜之手?不,死難者遺體上看不到死前打斗的跡象;死于饑餓或干渴?也不是,船上儲存著足夠的淡水和食物。那么,究竟誰是兇手?很長時間一直是個難解的謎。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終于揭開了遇難者死亡之迷。原來,他們死于風暴產生的次聲。次聲,又稱亞聲或低聲,是一種耳聽不見的聲波。通常人耳能聽到的聲音,每秒鐘振動頻率從20赫茲到20000赫茲。高于20000赫茲的稱為超聲,低于20赫茲的稱為次聲。為什么次聲能殺人呢?原來人體內臟固有的振動頻率和次聲頻率相似(0.01~20赫茲)。倘若外來的次聲頻率與人體內臟的振動頻率相同或接近時,就會引起人體內臟的共振,使人煩躁、耳鳴、頭痛、失眠、惡心、心悸、視物模糊、吞咽困難、肝腎功能失調。嚴重時還會使人四肢麻木,胸部有壓迫感。特別是當人的腹腔、胸腔和顱腺的固有頻率與外來次聲頻率一致時,就會引起人體內臟的共振,使人內臟振壞而喪命。目前,科學家正在利用次聲的性質研制一種神經麻痹武器——次聲炸彈。盡管眼下正處于研制階段,但科學家已經預言,只要次聲炸彈一爆炸,轉瞬之間,在方圓幾十公里的地面上,所有的人將統統死亡,無一幸免。次聲武器可以穿透15米厚的混凝土和坦克鋼板,即使躲進防空洞里、坦克中也難逃厄運。次聲炸彈和中子彈一樣,只殺傷生物,而不摧毀建筑,但它強大的殺傷力會大大超過中子彈。1.這篇文章的文體是什么? 2.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是什么?請具體加以說明。 3.文中畫線句子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直接從第二段寫起不是更簡潔嗎? (三)聽覺的作用我們認識這個物質世界,有時候不是用眼睛來看而是用耳朵來聽的。眼睛是直接經驗的主要來源。可是我們同時也得承認,眼睛是最會騙人的。舉一個極普通的例子來說,我們覺得早晨的太陽比中午的太陽大得多,如果坐上飛機,在高空中用照相機給太陽在早晨和中午各照一個相,就會發現攝的太陽是一樣大小的。誰會想到,在這個每天接觸到的日常現象中,從古到今,無論是什么人,無論在什么地方,都一直受著眼睛的欺騙。這個現象對迷信眼睛的人來說,是一個諷刺。這樣說,并不是要否定眼睛的作用,只是說明眼睛雖然有非常廣闊的活動范圍,可是它是有缺點的。我們不要迷信眼睛,小看了耳朵的作用。耳朵的活動范圍雖然小,可是它的作用也不只是聽聽講話,聽聽音樂。它還有其他的特殊作用。在某種場合,它比眼睛做得更好。恐怕很少有人想到,耳朵不僅是聲音的接收器官,而且也是聲音發送器官的一部分。器官往往是相輔的。我們的手能夠做工作,是*眼睛來監督管理的,失去視覺的人,手就只能在暗中摸索了。我們的嘴巴能夠說話,能夠唱歌,就是*耳朵去監督管理。一個從小失去聽覺的人,他的嘴巴就只能說幾聲:“噢噢!啊啊!”成為啞巴。聲音有三要素。第一是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決定于聲波振幅的變化:振幅大,聲音就響;振幅小,聲音就輕。第二是音調,指聲音的高低,決定于聲波頻率的變化:頻率大,聲音就高;頻率小,聲音就低。第三是音品,指聲音本身的特征,決定于聲波整個的形狀。嘴巴在發聲的時候,是*喉頭送氣的輕重來調節響度,*聲帶的張弛來調節音調,*口的張合和舌頭在口腔中的位置來調節音品的。如果我們聽不到自己的聲音,那就無法知道自己的發音有沒有錯誤,更談不上控制發聲器官來校正這種錯誤了。因此大多數的啞巴之所以成為啞巴,倒不是因為發聲器官出了毛病,而是因為聽覺器官出了毛病,以致無法學習語言。可見耳朵不僅是聽話的器官,還是講話的器官呢。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個正在發言的人通過一個麥克風和一個聽筒來聽自己的發言,并且使發出的聲音延遲一段時間才回入聽筒。這時候由于回來的聲音來不及起校驗修正的作用,就會使發言人的語言和語調失常。如果延遲的時間相當長,攪亂了發言的監督管理系統,那時候發言人就根本講不下去了。耳朵對于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貢獻,也有比眼睛優越的地方。眼睛只能看見物質表面的形狀,耳朵卻能從聲音反映物質的結構情況和形體特征。幾個人唱同樣的歌,許多樂器演奏同樣的曲子,即使是響度相同,音調相同,但是這些歌聲、樂聲還是各有特點,可以憑耳朵一一辨認出來。聲音的這一特點就是音品。任何一個發音體,發一個聲音都有一個基本頻率,但是除了這個“基音”之外,還會同時發出頻率兩倍、三倍、四倍于基音的幾個“倍音”。這些倍音的數目和強弱是隨發聲體的形狀和結構而不同的。因此每一發聲體都有它特有的音品。由于音品跟發聲體的形狀和結構有密切的關系。自然就會反映出發聲體的結構情況和形狀特征,使我們有可能以耳代目。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門外有熟人走過的時候,我們雖然沒有看見這個人,也可以憑腳步聲辨別出這個人是誰。這種以耳代目的作用是十分可貴的,我們不但在日常生活上應用它,就是在生產技術上也要應用它。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且就日常生活說。過去使用銀幣,辨別銀幣的真偽,不是看顏色而是聽聲音,攙銅多的聲音特別響亮,而且余音裊裊;攙鉛的幾乎不能發音。檢查陶瓷器的好壞,也是聽聲音,好的敲起來聲音很清脆;開裂的在“禿”的一聲響過后就沒有余音。西瓜的瓤生在皮里邊,眼睛看不見,挑選西瓜就用手指彈一下,聲音清脆的表示瓤還生,發聲重濁的表示已經熟透。人的肺生在胸腔里,眼睛看不見,醫生檢查肺部一般都用聽診器來聽,有時還用手指輕輕敲擊胸部,從聲音來推測肺的情況。在工礦業生產上,耳朵是安全的保障者,因為它比眼睛更會發現問題。一個車間里幾十臺機器同時開動,眼睛所能照顧到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要是機器真的出了毛病,首先警覺到的還是耳朵。因為一臺機器在安全運轉的時候,聲音十分平穩,而且有一定的節奏。如果聽見哪里的機器節奏不尋常,就可以斷定這機器出了毛病。在礦山,巷道里最容易發生的危險是頂板的塌陷。檢查頂板是否會發生危險,就是用小錘子對頂板輕輕敲擊,像醫生檢查肺部一樣從聲音來試探頂板上面看不見的巖層情況。如果發出的聲音很清楚,那就表示頂板很好;如果發出的聲音很重濁,或是一種嗡嗡聲,那就表示頂板巖層已經裂開,有塌陷的危險了。在漁業上,漁民大都會從魚群游動時發出的聲音來確定魚群所在。例如馬來半島漁民,在捕魚之前,總是派一個聽音員潛入水中去偵察魚群的動向。我國福建的漁民根據多年的經驗,更能從魚的不同叫聲來確定魚的多少和行蹤。據說,黃魚的叫聲有“嘩啦”“咯咯”“哥羅”三種,前兩種叫聲表示魚群既密且厚。如果叫聲時高時低,表示它們在向北游去,應該向北去追捕;如果坐漁船里聽到前兩種聲音大,后一種聲音小,那就表示魚在海的底層;如果聽見三種聲音都大,那就表示魚群已經浮游在海水的中上層,并結集在一丈見方的范圍內,要趕快撒網捕捉了。最后我們也必須承認,眼睛和耳朵都只是我們人類跟物質世界相接觸而取得感性知識的工具,它們所反映的總是現象、片面的和外部聯系的東西。我們要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大腦,把許多現象的、片面的和外部聯系的東西加以整理和改造,抓住這里面本質的、全面的和內部聯系的東西,成為理性知識。在認識的過程中,眼睛和耳朵的職能只限于提供感覺的材料,至于整理和改造這些感覺材料成為概念和理論,使之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客觀世界,那是屬于大腦的事情。這樣看來,同樣作為感覺材料的供給者的眼睛和耳朵,在認識的深化這個任務上,就不可以說誰不如誰了。1.第2段舉觀察太陽的例子,用來說明什么? 2.第4段中“我們的嘴巴能夠說話,能夠唱歌,就*耳朵去監督管理”這一句,說明耳朵不僅是聲音的接收器官,而且是________。3.第5、6段說明了什么? 4.人們識別銀幣一般不看顏色而聽聲音,這是為什么? 5.第5段中畫線部分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用什么作用? 6.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耳朵有哪些作用? 7.從文章結尾看,無論眼睛還是耳朵,都應怎樣判斷感知材料? 8.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用耳朵來認識、區別事物的經歷,試舉一二例。 【參考答案】一、1.盞;jiá;融 2.chōng;噴嚏 3.噗;qǐng;sàn4.啃;gǔ;bō二、1.辯(辨) 2.柔(揉);泠(聆);梳(舒) 3.代(帶);槽(嘈)三、微風;清風;狂風;臺風四、(一)1.潛;濾;即 2.(1)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指不想聽取別人的意見。(2)無動于衷:一點也不動心,不為感情所動。 3.因為聰明人在“聽”的成長過程里,學會了選擇和思考,他聽進心里的聲音,不僅是好聽的,而且是有益的。 4.對聲音沒有興趣,沒感覺,對外界一切都無動于衷。 5.對比的方法;突出了聲音對人們的意義,只有用心聽,用心感受,才可以充實生活,從中得到樂趣。 6.當一個人喪失了接受“世界聲音”的能力,就意味著這個人內心世界的封閉和退縮,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木頭人。反問句表達語氣更強烈,在上文中更具有諷刺效果;陳述句語氣平白,缺少應有的感情色彩。 (二)1.事理說明文。 2.邏輯順序。文中在說明“次聲能夠殺人”這個事理時,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的邏輯順序。 3.作比較。因為人們對中子彈還有些了解,但次聲炸彈尚處于研制階段,人們并不了解它的真正效果,與中子彈比較就能夠知道它的威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4.用孫策的故事引起讀者的興趣,使文章生動有趣。直接寫起也可以,但效果不如現在的這樣引人入勝。(三)1.眼睛有時也會騙人。 2.聲音發送器官的一部分 3.耳朵不僅是聽覺器官,還是講話器官。 4.顏色上基本一致,但人們可以根據其發聲的不同來分辨其中是否含有其他成分。 5.分類別和下定義;使讀者對耳朵的功能了解得更加清楚明確。 6.可以聽聲音,可以監督嘴巴的發聲,還可以從聲音中反映物質的結構情況和形體特征。 7.判斷感知材料,還必須通過大腦,把許多現象的、片面的和外部聯系的東西整理和改造,抓住這里面本質的、全面的和內部聯系的東西,成為理性知識,這樣才能夠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客觀世界。 8.提示:從歌聲中判斷自己熟知的歌星;敲擊一個物體推知其中是實還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