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有講有練
5、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文中起什么作用?
6、作者面對大海作了哪些思考?請簡要加以概括。
二、同步解讀
沒有見過海,真想不出她是什么樣的。
眼前這哪里是海呢?只有水,水的天,水的地,水的色彩,水的造型。那如花燦開的浪,時起時伏的波,星星點點的雨,濕濕蒙蒙的霧,一起塞滿了這個藍天覆蓋下的穹廬。她們笑著、叫著,舔食著天上的云朵,吞沒了岸邊的沙灘,狂呼疾走,翻騰飛躍。極目望去,那從天邊垂下來的波濤,一排趕著一排,浩浩蕩蕩,如沖鋒陷陣的大軍;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揚揚,一層緊追著一層,像秋天田野上盛開的板朵。那波浪互相擁擠著,追逐著,越來越近,越來越高。趕來腳下時便陡立成一道道齊齊的水墻,像一匹揚鬃躍蹄的野馬,呼嘯著撲上岸來,“啪”的一聲,一頭撞在那些圓溜溜的礁石上,頃刻間便化作了點點水珠和星星飛沫。還不等這些水珠從礁石上退下,又是一排水墻,又是一聲巨響,一陣趕著一陣,一聲接著一聲,不休不止,無窮無盡。倒是水霧里的那幾只海鷗在悠閑地盤旋著,打著浪尖。我站在礁石上,任海風鼓滿襟袖,任浪花打濕鞋襪,那清風碧波,像是從天上,從地下,從四面八方,從我的五臟六腑間一起涌過。我立即被沖洗得沒有一絲愁緒,沒有一星朵慮。而那隆隆的浪,滾滾的波,那浪波與礁石搏斗的音樂,又激蕩起我渾身的熱血。海啊,原來是這個樣子。
7、明明是面對大海,作者為什么說:“眼前這哪里是海呢?”
8、你認為寫水的景象的詞語“舔食”、“吞沒”用得合適嗎?說明理由。
9、作者為什么不怕被打濕,就站在礁石上?看到海浪撞擊礁石,作者又為什么激蕩起渾身的熱血?
10、為什么用“她們”來指代洶涌澎湃的海浪呢?
三、美文賞讀
①“暖日映山調正氣,東風入樹舞殘寒。”這是唐代詩人王干《元日》詩中的名句。這兩句詩,寫的正是新春來,陸的氣象和心境,特別是其中的“調”字“舞”字,有形有聲,描繪傳神,情意鮮活,使人想見春日晴明、鳥語呢喃的新春景色。
②應當說,春天是生活在冬天里的人最渴盼的一個季節。俄國著名作家岡察洛夫說過:“冬天是一位冷靜的、難以親近的美人;它的嚴寒,歷來折磨人。”而當春日來臨,軟軟的風把云片吹成雨絲,落在樹枝花枝上,讓新綠的葉子長出來,隨即而來的陽光照耀大地,一時柔和垂散,翠蔓伸延,處處鳥語花香,多么引人入勝。新春的氣象,新春的風光,給人帶來了多少新鮮的希望。正唯如此,當新春即將來臨時,世上的人,又總是懷著急切而又敏感的心情,迎候她的到來。
③迎春,確是一種別樣的心情。當屋外風雪迷漫,屋內爐火正紅時,若有故知新友,圍坐一起,縱論天下,把盞放歌,未了,都會在心里問道: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運嗎?而耐不住寂寞的人,也許會在心中涌出“ 甲 ”的詩句,在冰天雪地烈風中,跳上馬鞍,抖韁沖天飛馳而去,灑下一路豪氣,塑一身冰瑩透亮的自我。這種迎春的情懷,不可不謂之火爆、熱烈。總之,不同的人,迎候新春來臨的言行舉止各有愛好和不同,但就其針對春天以及對春天的渴望來說,其實是一樣的。
④是的,春天總是會來臨的。到那時,殘雪會在梅花中溶盡,春風會從柳條上歸來。而今,處于新世紀中的人,正是懷著對春天的一種美好的渴盼,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積極做出自己的奉獻,并且在迎接大好春天來臨的時刻,不忘世上還有需要溫暖的地方和需要溫暖的人,向他們伸出友愛的手,送去關懷,送去情意,送去春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