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憂思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 學會從說明性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
2. 學習圍繞一個話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提取重要信息,然后重組信息,編寫閱讀提要。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豐富環保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培養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一. 課題詳解
[關于作者]
陳宗明,1934年6月生,安徽六安人,浙江省委黨校、浙江行政學院教授,中國邏輯學會常務理事,符號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符號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自然語言邏輯和符號學。主要著作有《現代漢語邏輯初探》、《邏輯與語言表達》、《說話寫文章中的邏輯》、《語言邏輯引論》、《中國語用學思想》等。譯作有《語用學與自然邏輯》。主要論文有《略論思維形式和語言形式》、《邏輯與語境》、《易占 古代預測推理》、《說說“禪不可說”》等。《現代漢語邏輯初探》和《語言邏輯引論》均獲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背景資料]
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一部分單位和公民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他們漠視海洋生態保護法規,肆無忌憚地破壞海洋資源及他們生存的環境,為此引發了作者的憂慮和思考。
[題目解說]
本文緊扣“憂”和“思”選材和組材,對日益惡化的海洋生態環境表示了深深的憂慮,思考人類應當采取哪些措施關注海洋,拯救海洋。
二. 字音、詞義
掘jué 海豚tún 渾噩è 蘊藏yùn
殆盡:差不多全部。
蔓延:向四周擴展延伸。
絢麗:耀眼而華麗。
庇護:袒護;掩護。
拯救:援助使脫離危難;援救。
三. 內容講解:
這篇文章的行文結構非常清晰。依據小標題自然分為五個小節,小節之間又形成了總分總的關系。
第一部分(第1節)總述了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盡管海洋孕育著地球的個性,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多種需要,但人類卻不顧后果的從海洋里攫取資源,同時又污染海洋環境。
第二部分(2—4節)
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講述人類肆無忌憚地破壞了海洋的生態環境。
第2節說明了珊瑚礁對于海洋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人類對海洋環境的破壞直接影響了珊瑚礁的生存,從而影響了海洋的大環境。
第3節寫海洋魚蝦給人類帶來大量蛋白質資源,但人類的過度捕撈卻使魚蝦瀕于滅絕,就連“部分地區”“休漁”的政策都難以實施。
第4節揭開鯨魚“集體自殺”的謎底——船體的專業保護漆汀脂錫是污染海洋的最大毒素。
這三節作者借這三樣事物向我們哭訴了人類對海洋的破壞,給海洋生物帶來的滅絕性的災難。
第三部分(第5節),作者以大量的數據來說明大量的排污使海洋污染極為嚴重,并呼喚大家都要來保護海洋環境。這里作者通過數據和事實說明問題,讓我們明白海洋對整個地球的生態有著多么重要的影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初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文明,然而人類在維護自身生命,發展自身文明的同時,過度的開采利用海洋,勢必會使人類遭到海洋的報復。在憂慮中作者也表達了自己的思考。人類已經意識到了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性。“國際海洋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的確定,都表明了人類的覺醒,然而要使更多的人行動起來,任重而道遠。在最后這部分總結中,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了作者的“憂”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