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憂思錄》教學設計2
[主題詳解]
這是一篇充滿了憂患意識的說明性文章。作者用翔實的資料、活生生的事實向我們說明了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和缺乏保護,海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必將使人類失去海洋的保護,文章表達了深深的憂慮,同時又包含深邃的思考。憂慮的是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最終是會遭到環境的報復的;思考的是人類應當采取哪些措施關注海洋,拯救海洋。作者通過對海洋遭受嚴重破壞的事實的說明、原因的分析,喚起我們保護環境的憂患感、迫切感和責任感。
[特色詳解]
1. 用翔實的數據說明問題
本文引用了大量有說服力的數據和事實材料來說明問題:比如開頭寫到的海洋與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關系中,就有大量的數據。“絕望的魚蝦”部分也用了翔實的數據來表達“魚蝦”的“絕望”。結尾部分的數據列舉的最多,也最為觸目驚心。讀著這樣的數字,教人心驚膽寒、寢食難安,別看是簡單的數據,它們如同一把把尖刀剜在人類麻木的神經上,讓人覺醒,讓人覺得自己該去做點什么了。
2. 說明中蘊含著真切的情感。
說明文向來是以說明為主,然而此文卻在說明中流露出明確的憂患意識。比如:“也許真正的‘休漁’只能等到魚類資源被耗盡的時候,那時的‘休漁’將是永久的……”、“他們拖著至少1千米長,足以罩得下紐約曼哈頓的漁網,每次可撈起400噸魚……”這些語句自然讓人聯想到人類的過度撈捕給海里的魚蝦帶來了怎樣的災難,在作者的預想中,我們看到的是人類自身悲慘的未來,我們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沉重。
3. 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作者不僅以準確的數據來說明問題,在語言的使用上也十分注意分寸,體現了說明語言的科學性。如“珊瑚的破壞可能是最具威脅性的海洋生態系統損害的開始。”句中用“可能”,表明這是目前科學研究的成果,“最”強調了其突出性,“開始”說明這是損害的第一步。再如“據調查,目前海洋中約含有數千萬升的汀脂錫毒素,并呈增加趨勢。”句中的“據調查”表明下面的說法是有根有據的,“約”表明統計數據的大致數目,因為目前這是無法統計確切的。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難點講解]
作者的“憂”和“思”分別指什么?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初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文明。然而人類在維護自身生命、發展自身的同時,過度的開采利用海洋,勢必會使人類遭到海洋的報復。在憂慮中作者也表達了自己的思考。人類已經意識到海洋對整個地球的生態有著多么重要的影響,意識到了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性,“國際海洋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的確定,都表明了人類的覺醒,然而還需要使更多的人行動起來,任重而道遠。在最后這部分總結中,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了作者的“憂”和“思”。
[習題詳解]
第三題:圍繞寫好閱讀提要而需要進行的一個步驟。步驟很清晰,無須贅言。具體內容可參看[結構詳解]部分。
第四題:本題的設計是為了讓我們能結合生活去理解課文的內容,活學活用。要盡量能結合生活現象,將感受落到實處,不要空發議論。
上一篇:《海洋憂思錄》同步練習
下一篇:《海洋憂思錄》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