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水韻》教案3
教學目標: 1、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愛我世界。 2、體味欣賞散文清新優美、抒情性強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真情實感。 3、了解課文隨“時(令)”換景,景色各異、多角度寫景,融情于景的寫景方法。 4、背誦精彩語段,增強語言的感悟及運用能力。 5、學生學會貼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教學重點及難點: 1、體味欣賞散文清新優美、抒情性強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真情實感' 2、了解課文隨“時(令)”換景、景色各異、多角度寫景,融情于景的寫景方法。 3、背誦精彩語段,增強語言的感悟及運用能力。 4、學會貼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教法: 本課以合作、探究為主,結合自主等多種方法。以學生介紹周莊為重點。教學課件:運用了authorware技術,并將在網絡上下載的圖片以及有關周莊的資料應用于課件中,顯出真效。教學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和步驟:一、注音及解釋1、生字注音木櫓(lǔ) 攪動(jiǎo) 斑斕(bān)(lán) 漾動(yàng)彩綢(chóu) 連綴(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覆蓋(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滲出來(shèn)諦聽(dì) 參差(cēn)(cī) 嫻熟(xián) 軌跡(guǐ)剔透(tī) 絲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繽紛(bīn) 隱匿(nì) 璀璨(cuǐ)(càn) 搖曳(yè)2、詞語積累迷離:指難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以辨別清楚。閃爍:光亮的樣子。朦朧:不清楚,模糊。連綴:相接。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類推。絲竹:代指弦樂器。清澈剔透:形容水純凈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張燈結彩:掛上燈籠,系上彩綢。形容節日或有喜慶事情的景象。勾勒:畫出形象的輪廓。黑黝黝:形容黑的樣子。隱匿:藏起來,不顯露。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濃。蔓延:不停地生長。二、激發興趣,導入新課。播放周莊簡介課件。三、探究學習1、作者簡介趙麗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縣人。1968年高中畢業后回故鄉插隊,當過木匠、鄉郵遞員、教師、縣機關工作人員。1978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并開始創作詩歌和散文。大學畢業后當過《萌芽》雜志編輯,后為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現為上海作協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畫》等三十一多部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作品曾數十次獲獎,《詩魂》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2、結構探究全文共6段,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走進周莊,包括小河泛舟與古鎮風貌。首段安排很巧妙,開門見山,先來一段描寫,就像一個特寫鏡頭,讓人隨著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攪動的木櫓,彎曲的,頗有點小鎮古樸之風。接下來你的視線延伸到了周圍的地方:石橋、樓屋、樹影、云彩和飛鳥,這些景物可以被你隨意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畫,而且很美,你看:它們“都被這不慌不忙的木櫓攪碎,碎成斑斕的光點,迷離閃爍,猶如在風中漾動的一匹長長的絲綢,沒有人能描繪它朦朧的花紋……”如此美景,多么讓人流連忘返,讓人隨著作者的思路繼續下行,探個究竟。一句“什么比在周莊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詩意呢?”承上啟下,自然過渡到對周莊的實物描寫,而且用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顯得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周莊的橋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對橋的描述,視角是從河面看橋,“在窄窄的河道中緩緩滑行,拱形的橋孔一個接一個從頭頂掠過。”當然,由于筆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統而言之,“古老的石橋,一座有一座的形狀,一座有一座的風格,過一座橋,便換一道風景。”“站在橋上的行人低頭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頭看橋上的人”則化用于一首現代詩,詩的原句是這樣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意境是一樣的。“相看兩不厭”則源自于李白詩:“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雖然表面上語言很平常,但細細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水和橋都看完了,該說說古鎮了。作者僅用丁一個“井”字,就讓我們對古鎮的概貌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就是語言的精辟之處。這是一個古鎮,它永遠都不可能與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筆調一轉,想起了當年的古鎮,“當年的大戶人家,能將船劃進家門,大宅后院還有泊船的池塘。這樣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見到。”以前是這樣,我們不難想像現在的周莊也差不到哪里去,這不,作者又正正經經提到了現在的水:“一個外鄉人,來到周莊,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連在一起的事物。”這句話承上啟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為一個外鄉人來看周莊的水了。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莊的所見所感。先交待一句,“我曾經三次到周莊,每一次都乘船游鎮,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樣。”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樣呢?我們不禁很好奇,這也是課文設下的玄機。接下來,作者開始介紹第一次到周莊的時間——仲春、天氣——“天下著小雨”,那么在這樣一個下著小雨的仲春時節,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鎮被飄動的雨霧籠罩著,石橋和屋脊都隱約出沒在飄忽的雨霧中,”在這樣的時刻,作者“打著傘坐船游覽,看到的是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這句比喻手法的運用將雨中山河寫得生動了。緊接著作者寫第二次到周莊,仍然是先交待時間——冬天、天氣——剛剛下過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細了,他不僅看到“陽光穿破石層撫摸大地”,看到路邊、屋脊、樹梢、河邊石階的積雪,還看到了小鎮四處滴水、淌水的情景。這段景物描寫作者寫得非常細心,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啟動各種感官,將雪后小鎮寫得嫵媚動人,“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仿佛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回旋上升”,不禁讓人十分向往。作者的重點不是前兩次周莊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結構時將前兩次放在一個自然段,而第三次則單獨一段,費墨頗多。第三次去周莊“是在一個溫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節,“古鎮把這天當成一盛大的節日”,既然是個節日,肯定很熱鬧,于是描繪當時的盛況,“古老的樓房和曲折的小街綴滿了閃爍的彩燈,燈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變成一條多姿多彩的光帶。”作者開始坐船夜游,接下來的景物描寫就是以船行駛時的所見為順序的。先寫船娘,“輕松”一詞將她嫻熟的動作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出來。接著寫船行后留下的軌跡和櫓的劃痕,再寫船經過一座拱橋時傳來的音樂及當時的水面,再寫劃過來的花船,最后寫泛舟結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復了它本來的面目,平靜的水面上閃爍著點點星光。”星光出來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點從黑黝黝的屋脊上飛起來,像一群沖天而起的螢火蟲,在黑暗中劃出一道道暗紅的光線。”“隨著一聲聲清脆的爆炸聲,小小的光點變成滿天盛開的繽紛禮花,天空和大地都被這滿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這焰火的烘托下節日的氛圍突然變得這么濃,它給夜晚的古鎮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萬變,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時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線變成了活潑流動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輝煌和璀璨”映照的“平靜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條搖曳生輝、光華四射的彩帶”,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樓屋則“像從河底泛起的一張張仰望天空的臉”,他甚至賦予它們生命,“當新的一輪焰火在空中盛開時,他們又從遙遠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換了另一種表情。”如此良辰美景,雖然泛舟結束,但驚喜仍在蔓延,這是人們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樂,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莊水鄉節日歡樂的氣氛,巧妙地將古鎮水鄉悠久的歷史和歡樂、五彩繽紛的現實有機地聯系了起來。第六段是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課文的結束。作者回憶起這個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詞之中還是充滿了喜愛和向往:“周莊在寧靜的夜色中變得像神奇的童話,古鎮悠遠的歷史和繽紛的現實,都蕩漾在被竹篙和木櫓攪動的水波之中。”四、課堂練習課件展示《基礎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