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贊
“普通”的含義:
“不平凡”的含義:
兩者是怎樣統一的?
五 排比和反問的連用,強調和深化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仔細閱讀第七段,找出四個反問句,看其中的問法有什么變化?意思是怎樣加深的?
六△本文寫白楊樹有揚有抑,富于節奏感。如寫高原景色,先寫它的“雄壯”“偉大”是“揚”;接著寫它“單調”,令人“懨懨欲睡”,是“抑”;最后,寫突然出現傲然聳立的白楊,令作者驚奇,又是“揚”。在變化中突出白楊的風姿。以此為例,分析下邊一段文字。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七△長短句交錯運用,語言活潑多姿。如寫高原特色的第二段。有少至三五個字的短句,有多達二十幾個字的長句,或長或短,交互運用,錯落有致,生動活潑,值得仔細體會,不妨以松、梅、竹、菊為題寫一段話,也注意長短句的運用。
積累·聯想
八 朗讀全文 ,注意吐字清晰,速度適當,表達作品含蓄而奔放的感情。背誦第七段。
九 作家袁鷹寫了一篇題為《白楊》的散文,不妨和本文作些比較,思考并回答下邊三個問題。
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鐘,從窗口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
爸爸并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么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才把爸爸的思路引過來,他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
“這不是傘,這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換上了嚴肅的神色。他想了一會,就告訴兒子和小女兒:這白楊樹從來就是這么直,這么高大。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兒生根、發芽、長出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曉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兒去的;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兒去的。他們只曉得爸爸這回到奶奶這里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曉得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坐幾天火車,還再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而它們不管到哪里,總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在火車前進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