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家蟹》習題精選
(2)在地球歷史上,已經滅絕的物種比至今仍然存在的物種要多得多,它們是進化的終端試驗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練習。
馴化所引起的遺傳變化是非常迅速的。野兔一直到中世紀初才開始馴化(是法國修道士飼養的,因為他們把新生的小兔子當作魚。所以在教會日歷的某些天,兔肉不屬于禁食的肉類)。咖啡馴化于15世紀,甜菜馴化于19世紀,水貂現在仍處于馴化前期。在不到一萬年的時間里,馴化的結果使每只綿羊的產毛量從1千克增加到10~20千克,使每頭哺乳期奶牛的產奶量從幾百毫升增加到100萬毫。如果人工選擇在這么短的時期內能夠引起這么大的變化,那么,自然選擇在幾十億年里能夠引起什么樣的變化呢?絢麗多彩的生物界就是答案。
進化是事實,而不是理論。
1.概括上面一段話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這段文字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舉例子 列數字 分類別 打比方
b.舉例子 作詮釋 列數字 分類別
c.列數字 打比方 作比較 舉例子
d.列數字 作詮釋 舉例子 作比較
3.上面語段中的畫線句子使用了____修辭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語段中提及的“野兔”、“咖啡”、“甜菜”、“水貂”四種動植物的馴化,其排列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與遷移
自然界中生物的發展,終于導致人類這種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現。
人類的發展可以分為古猿-一猿人-一古人-一新人這四個階段。在我國發現的“中國猿人”、“馬壩人”及“山頂洞人”,分別屬于猿人、古人及新人階段。實際上,每個階段都包含著人類在發展中的一次質的飛躍。
人類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古人,從體格的形態結構上來看,介于猿人與新人之間。在地質時代上,古人比新人為早,生存的時代可能是在更新世晚期之初,距今大約十多萬年以前:文化比新人為原始,屬于舊石器時代的中期。
由于最早的古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國的尼安德特山谷中發現的,在人類學上常把古人化石統稱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類型。
根據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現代人短,膝稍曲,身矮壯,彎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沒有下巴的突起。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多改進,這說明手部結構有了新的發展,因而更加靈巧。腦量(1350毫升)比中國猿人的大些,腦子的結構復雜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可能已經會取火,能獵獲較大的野獸,并用獸皮作簡陋的衣服。和猿人相比,古人的勞動范圍擴大了,生產力提高了。所有這些情況,都顯示古人在發展的進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躍進了。
古人發明衣服和取火,是在人類發展史中繼猿人創造石器之后的兩件大事;因為,像我國關于遠古的傳說那樣,“鉆燧取火,以化腥臊”,就會擴大食物的范圍;同時能制作衣服和隨時隨地能取火御寒,就能適應不同地區的各種氣候條件,擴大了人類的活動領域,因而古人能分布在亞、非、歐廣大地區。由于勞動協作的需要,在古人階段的末期,應已具有形成原始社會的基本條件。由蒙昧的群居到社會組織的形成,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