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時傳祥》教學實錄
生:大概是因為他的這種精神為大家所推崇。
師:文中有沒有表現這樣意思的語句?
生:有。
師:是哪一句?
生:最后一句“大家都能像石傳祥那樣正直、敬業、實在,該多好”這句話。
師:從這句話能說明什么?
生:我覺得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現在像石傳祥那樣正直、敬業、實在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大家在心底還是渴望那樣的精神的。
師:理解的非常好。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尋找石傳祥實際上是尋找?
生:石傳祥身上具有的那種實實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
師:大家想一想,既然人們都渴望這種人的存在,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和人交往,是不是更能引起心靈共鳴?所以,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認真學習,在和同學的交往中能夠以誠相待。
師:文章的主旨總是通過文本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大家在看過這篇課文后有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的句子嗎?
生:沒有。
師:是的,這篇文章中運用的語言是明白如畫,非常樸實。但它有沒有淡的如同白開水呢?
生:沒有。
師:想一想為什么沒有?
生:我覺得它是用內在的精神打動了我們。
師:那么這種內在的精神是怎么表現的?
生:作者通過很多數字和現實結合來體現這種精神。如在列舉了北京環衛系統連年招不滿工人的數字之后,是環衛局干部顫抖的述說,“僅1994年,我們環衛工人被打事件就多達78起……今天,人怎么這樣?!”枯燥的數字之后,是鮮活的生存狀態。
師:說的非常好。另外,藝術細節的選擇及運用也與現實很好地結合。作者還原了時傳祥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也展現了我們現如今生活中與時傳祥相聯系的一些典型事件,因為真實,兩個時代之間的張力也得到了表現,這篇文章也令我們想到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話,“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甭想去超過它。”在這篇課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大家下去后找一找。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案例評析:
本課是一節語文味較淡的,教師在處得的時候將精神的感染與熏陶放在了第一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著思想教育。本來在當代許多課改專家的意見中將這樣的課是批評的一無是處的,因為在課改之前我們的語文課就是意識形態的教育工具,所以,在今天將語文課中對人的思想教育視為大忌。殊不知,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新課標指出語文應該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體,只要在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所得,即使上得語文味很淡又有何妨。何況,在就本文實際而言,做為語文味的一面,在內在含義與寫作技法上是較為明晰的,所以,單就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達成方面應該是成功的。就教師控制課堂的能力而言,也是合格的,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個體體驗,在課堂上能夠進行平等對話。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就課堂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做的不夠好,在話題環節的過渡上有些生硬的感覺;要更自然地引導學生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