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教案2(內含練習)
6.正因為黃山是如此的偉大,所以自然會想到有沒有人登臨它。(引導《過萬重山漫想》中也是先寫景色的奇麗偉大,在聯想到人的活動。)
四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仍然沒有寫到登山的經過,而寫的是歷史上登黃山的記載。
這些登山記載說明了什么呢?
明確:說明登山之難,還是緊承“它封了山”。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位登山者都不是一般的人:黃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記載的“僅”普門法師、云水僧、李匡臺、方夜和徐霞客。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以上都是側面寫黃山的“險”
五分析第三部分
現在我們來閱讀第三部分。這部分才是作者登山的真正開始。是從正面寫黃山的“險”
1.在分析第二部分的時候,我們已經講到了黃山的險峻,那么作者真正登山開始了,他是否體會到黃山的險峻了。請你找出能反映黃山奇險的句子來。
明確::“果然驚險。但是我們現在并不需要……甚至還…像公園里那樣。”“人間與勝境的最后邊界線了。然而……已有了……”“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卻無可顫栗,……化險為夷。”“今天已不再是艱險……”“勝境已成為公園,絕處已經逢生。……這是何等的公園!”
2.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險峻的?
明確:對比的手法。注意其中的一些表轉折的關聯詞語:但是、然而、卻,過去的“險”,現在已化為“夷”了,不再是艱險了。登山在這里變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3.所以,作者面對這樣的美景道出了“直上,直上,直上。。。”為什么要用三個“直上”?
明確:體現了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如今黃山開發得很好,石路不僅寬闊,而且還有石欄鐵索保護。隨意登黃山已不象歷史上那樣“不可上,乃止”。古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暗含了作者對新時代勞動人民開發、建設黃山的贊美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我們這江山。。。多數人”這句話有何作用?
明確: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作者觸景生情,由石砌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黃山石工,把腳下的山路與對筑路者的贊美、感激的思想感情聯系到一起,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六分析第四部分
1. 最后請同學們朗讀第四部分,作者登上黃山后看到了什么景色?作者一共向我們描繪了幾幅圖畫?
明確:云海圖、古松圖、日出圖、攝身光。圍繞著云海、松樹、日出和攝身光等景色來寫。我們可以用一個字概況就是“奇”。與第一部分的“險”相呼應。
2. 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來描繪松樹的?“幾枝松。。。溶入”。這句中“溶出溶入”體現出了景致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溶出溶入”一詞用得準確、形象,描繪出云霧飄來浮去的特點。有云霧飄來,松與人就緩緩地消失 云霧之中;云霧浮去,松枝與人就緩緩地從云霧中顯現出來。景物隨云氣而變幻。“溶出溶入”一詞用得巧妙之極。讀者充分發揮想象,能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夢如幻的審美感受。
3. 什么是想象?
明確:想象是在已掌握的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加工,創造出新的形象。也指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沒有發生的事情,設想出它的具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