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教案2(內含練習)
4. 在這部分中,還有哪里是想象?
明確:“我多么想。。。打翻我的船。” 描繪出排云亭前云海浩瀚無垠的特點。又表現了作者要暢游黃山頂峰的激情。表現了作者要攀登黃山頂峰的心情和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
七分析第四部分中有關松樹描寫的句子。
1. 請你摘除有關松樹描寫的句子來
明確:“從峰頂俯視。。。亭亭而玉立”作者從峰頂和山腰兩個立足點來觀察,借助比喻,擬人的手法,將黃山松的多,密和黃山松在云霧中的美麗風姿表現得極為形象傳神。
2. 這段文章是從哪些角度寫黃山松樹的?
明確:寫霧中的松樹;風中的松樹;寫松樹的根和冠;寫仰視和俯視時松樹的狀貌。霧中的松樹與觀松人在云霧中忽隱忽現,象一幅寫意畫;風中的松樹姿態萬千;這些松樹的根如巖石,冠如華蓋;從峰頂俯視它象苔蘚,從山腰俯視它象天女。在這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極寫黃山松的美麗風姿。
3. 這段文章采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舉例說明
明確:“它們如苔蘚。。。而玉立。”用苔蘚來比喻松樹的分布情況,抓住了松樹與苔蘚的相似點——密而多。這種修辭使表達新奇而貼切,把山腰見到的松樹比喻成天女,抓住二者姿態的相似點——亭亭玉立。這樣打比方使松樹的風姿變得更加形象可感。
八總結文章的主題
作者表現了登山者所見的黃山之美。這是一種特殊的高尚的享受,這本來不是人間所能享受的,而現在已經屬于人類了。“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 這段話的最后一句,你們能從中讀出一種什么樣的語氣?明確:一種很自豪的語氣。從大自然的不可一世,到我們最后對山的征服。這個過程中,我在哪里?我似乎沒有位置,但是我見證了。從歷史到現實,我全見證了。現在我們再跟從前所學的課文做一個比較,其他類似的文章一般都是強調登山之難,我對困難的征服,才能表現“我”的偉大,可是這篇文章雖然也說登山之難,可是真正到登山之時,這難又化為易了。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一般我們寫這類文章,是要表現登山者個人(即“我”)對山的征服,所以要盡可能的寫出登山之艱難;而這篇文章卻寫出了登山之容易,為什么呢?
明確:因為它要表現的不是我,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類”——人類的力量,能夠化險為夷,能夠將絕境變為公園的,決不是個人的力量,而是群體的力量,人類的力量。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要表現人類對山的征服,對大自然的征服,對造物主的征服。
九板書
黃山勝景天造就:峰、云、松、泉、光——擬人
(概寫) (空間順序)
奇 天下奇景屬黃山:由古及今人跡罕至
(側面寫“險) (險)
險 攀登天都尋常事:“直上”“盡踏足下”——對比 自然偉大,征服自然的人更偉大
(正面寫“險”) (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