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綜合性學習
1.從詩歌中了解古代交通狀況。
2.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況。
3.從古代贈別詩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閱讀材料
1.《蜀道難》:李白在詩中描繪了古代的道路——棧道。棧道又名閣道,是古代人為了生活及戰爭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可見當時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驪山,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從這首詩來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馬,其交通設施是驛站。民間通信主要*專使騎著驛馬,一站一站送達。
3.《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從漢代以來,陽關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古代陸路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晁監(衡),即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與李白,王維等交往頗深。753年,回國途中,遇狂風暴雨阻擋,重返唐,死于長安。雖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術的巨大進步(如船體比前加大,結構更加堅固,指南針、牽星術、航海圖以及季風助航普遍應用),航海活動進人了繁榮時期,但海上的風浪還是阻擋了晁監回國的路。
三、推薦網址
1.
2.
3.
四、探究活動
1.圍繞三個方面,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第1組負責了解古代交通狀況;第2組負責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況;第3組負責從古代贈別詩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2.溫習以前所學過的古詩中有關交通的內容,搜集閱讀材料中有關古代交通的信息以及涉及古代交通的詩歌。
3.采取討論的方式,對古代產生眾多的送別詩進行探索。
4.每組組長在班上進行專題發言。
5.將探究的成果寫成小論文,與同學、老師交流。
五、有關資料
1.古代交通事業發展的歷程。
先秦時期我國古代交通初具規模,陸路修筑許多通行戰車的道路,沿途設有驛站,水陸交通不僅利用黃河、長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繼開鑿了胥河、邗溝、鴻溝等人工運河。
秦漢時期水陸交通形成全國網絡,秦統一中國后,頒布“車同軌”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國的馳道。挖掘靈渠,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漢朝開辟了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的海上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