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教學案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2、自選角度品析下列詩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4、閱讀做題: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詩中寫詩人近觀泰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詩人__________ 的理想和壯志。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1.這首詩以“好雨”開頭,請說明作者稱贊春雨的原因:
2.這首詩的第二聯,第三聯分別從哪種感覺來寫春雨?
3.你認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25杜甫詩三首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4、改寫并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教學重點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填空
1、“聽婦前致詞”中“聽”者是:__________,婦致詞的對象是:__________。
2、詩中表現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現戰爭慘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詩中表現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苦難的句子是:__________。
4、詩中能概括全詩事件的一句詩是__________。
二、研討 學習:
1、溫故知新
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2、《學習石壕吏》
1)、背景簡介:這首詩創作于唐肅宗乾元年(758)。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2)、詩題解釋:石壕:也叫石壕鎮,現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吏:小官,這里指差役。
3)分組表演,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a、邊讀邊思考:整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b、研讀欣賞:官差為什么要夜捉人呢?能不能把“有吏夜捉人”改為“有吏夜征兵”呢?(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共同點評)
c、深思明辨:有人認為老婦人的致詞一段是老婦人一氣呵成的抒情獨白呢,有人認為老婦人的致詞是在官差的步步緊逼下斷斷續續的說出來的,你認為呢?(引導學生結合詩作的背景來談,善于從詩作中找到依據)
d、分組準備表演:教師提示注意分配好角色,注意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腔調、神態動作等。學生分組準備5--10分鐘。
e、分組上臺表演:師生點評,結合詩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與詩作描寫不符,哪些表演逼真,與詩作描寫的不相符合。以后上臺的小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約10—20分鐘,3—4個小組表演。
4)研讀探究
a、情感熏陶: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老嫗一家的狀況,老嫗一家的狀況又反映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詩史特點)?如果你是那個官差,你還會把老嫗抓走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