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蘇州園林
6、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致就見得深了……實際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筑,以中國的審美觀為依據,畫龍點睛地發表議論,透過景物表象,找出內在規律。3、4、5是作者隨手摘取的幾幅小景,以園林建筑印證繪畫原理,給人似曾相識的審美感覺。6句雖未點明繪畫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說明卻完全吻合傳統的畫論,這樣的布局同國畫采用“以大觀小”的畫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勢的道理是一樣的。
六、課堂練習
精讀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問題。
1、概括此段的說明要點。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藝術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園林內裝鏡子,請用物理學知識對這一設計依據的原理及產生的效果作簡要說明。
選三位同學回答。
明確:
1、這段話的說明要點是花墻和廊子的特點。
2、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藝術效果。
3、裝鏡子是運用物理學光學中平面鏡成像原理,通過反射,層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業
1、課后了解有關說明方法的知識,簡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復習《中國石拱橋》《橋之美》,找出兩文中所采用的說明方法。
第二課時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1、要求學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結合實例體會其作用。
⑴ 學生圈點勾畫,獨立分析。
⑵ 小組內交流看法,求同存異。
⑶ 全班交流,教師明確:
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 分類別: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② 作比較:
“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③ 引用:
“……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④ 舉例子:
“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
“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
⑤ 列數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的圖畫美。”
二、揣摩語句,理解語句豐富的內涵,體會本文表達方式靈活多變,語言簡潔生動的特點
1、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
(“標本”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后半句能否改為“誰就不該錯過蘇州園林”?)
3、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去掉“一切”“決不”,可以嗎?)
4、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藝術”與“技術”有什么區別?)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羅,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