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人教八上14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說明的順序。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
3.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過程與方法
1.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2.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恐龍是古爬行動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小的體長不到一米,大的體長數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們在地球上的陸地或沼澤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這兩篇短文,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課文所選兩篇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文章給我們的啟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有新的發現;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2.檢查預習
遺骸(hai2):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
褶皺(zhe3zhou4):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
《恐龍無處不在》
1.在南極及其他大陸上都發現了恐龍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這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龍能在今天的南極地區生存嗎?為什么?作者經過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不能。因為南極地區非常寒冷,而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3.大陸在漂移是“板塊構造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板塊構造理論”能解開恐龍無處不有之謎嗎?為什么?
能解開。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這些大陸經過不斷地漂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大陸的樣子。這些大陸在分離時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泛大陸的形成和分裂,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示意圖)
4.經過以上層層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
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有不可抗拒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5.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么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
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19xx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