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人教八上14
(學生談個人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7.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8.《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文所寫內容及所采用說明順序的相關處。
①都圍繞恐龍展開說明內容;②都以科學發現引發科學觀點,科學研究印證科學觀點為說明順序;③兩文都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9.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
相同之處:文體相同內容相關
這兩篇文章用通俗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一些科學知識,像這樣的文章叫科普說明文。二者不僅文體相同,而且內容相關,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
不同之處:說明的主要目的不同:前者主要目的是用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后者主要是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前者運用的材料是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實,后者運用的材料是被壓扁的沙子。
10.由本文的學習,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啟發? 培養創造力需要哪些思維能力?
阿西莫夫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一方面由于他知識淵博,另一方面由于他思維方法獨特。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不要偏科,各科知識都要認真學習。多角度看問題,聯想與想像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11.南極發現恐龍化石屬于生物學上的發現,而板塊構造理論屬于地質學上的問題,生物學上的發現證明了地質學上一個理論的正確。被壓扁的沙子屬于物理上的發現,而探討恐龍滅絕屬于生物學上的問題,物理上的發現揭開了生物學上的一個謎。這兩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
12.總結擴展
★★科學發現本身是一種科學成果。而對科學發現的研究還會產生系列科學成果,甚至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很多科學家正是靠著聯想、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從而有所建樹。
謝皮羅教授的事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并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它就此發表的論文震驚科壇。
★★同學們,在我們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只要留心,善于聯想和想象,我們也許會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有獨到的發現,也許會成為小發明家,說不清將來還會獲得諾貝爾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