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案
教學目標
教學札記
1、了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
2、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
3、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科普文章的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并解釋
遺骸( ): 蟾蜍( ): 褶皺( ): 追溯( ):。
天衣無縫:
2.填空
(1)兩篇短文選自_______國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兩篇文章同為________。
(2)我國的“恐龍之鄉(xiāng)”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3).這兩篇短文說明的中心是什么?
3.你還知道多少“恐龍”的情況?請說一說。
二 .指導學習.研討
(一)情景導入:利用所學地理知識,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導入新課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簡介作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自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讀課文,思考討論:
(l)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此題意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對比閱讀,培養(yǎng)學生善于多角度、多
側面 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四)、細讀課文,揣摩語言
1.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速讀課文,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2.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3.默讀課文,揣摩這兩篇短文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語言特點,并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語段摘錄下來。
三、總結課文
提問:這兩篇短文說明了一個什么共同的問題?
四.鞏固練習
1.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其實我們中學生所學的各門學科之間也是互相聯系的,請你從自己的體會入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不少于200字)新課標第一網
2. 閱讀下面的說明文,回答問題。
(1)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記載。
(2)直到顯微鏡發(fā)明以后,人們才逐步揭開了赤潮的神秘面紗。原來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爆發(fā)性繁殖,從而引起水色異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種類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動物,現在已知的有40多屬、120多種,其中以夜光藻、骨條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蟲等較為常見。它們主要分布在離水面幾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顏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顏色決定,如以夜光藻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紅色;而以綠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則為綠色。因此,赤潮實際上是各種有色潮的總稱。發(fā)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帶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稱為“臭水”、“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