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余秋雨教案
【學習目標】1.了解學者余秋雨。
2.體會本文的由三峽的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引起的關于社會歷史、人類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3.感悟作者對無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贊美,以及對種種精神萎縮現象的批判和憂慮。
【導入】
詩歌欣賞《早發白帝城》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從四川赴被貶之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這首有名的七絕,不無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寫詩時的心境,只單純地體會詩中所傳達出來的三峽順水行舟的快感就會覺得很美了。
今天就請你與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帶領下去進行一次三峽的文化之旅吧!
【作者】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今屬慈溪)。1968年8月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當時正逢浩劫,受盡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農場勞動。學校復課后又參加過教材編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八十年代后期開始寫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辭職后更以親身歷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所寫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開啟一代文風,長期位踞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里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報告恐怖主義控制區域實際狀況的學者。他相繼被聯合國選為研討《XX年人類發展報告》和參加“XX年世界文明大會”的唯一中國文化學者。
近年來,他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總標題下,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里蘭大學、紐約亨特學院和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表演講,場場爆滿,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XX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座標人物”。
【講解】
文章脈絡清晰,由三部分正文組成。
第一部分寫白帝城,以李白的詩句、《白帝托孤》的樂曲和故事串起整個部分。
一語道出詩人與山水的親密關系:“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真正的詩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險峻的山這間以一葉扁舟把酒臨風,沉著而激動地吟出心中精神與感動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當時無用,卻被傳記千年。而那些馳騁一時的戰將與戰事則隨滔滔江水滾滾東去。三峽,是真正的詩歌的搖籃,有那《早發白帝城》為證,有李白為證。
第二部分寫過長約200千米的三峽時進入眼簾的神女峰。
如果說三峽的洶涌奇險是力量、是激情、是陽剛,那么神女峰的安靜與神女峰的傳說則帶著神秘美好陪伴著這力量、這激情、這陽剛。無以為報,三峽只有以湍急的浪與呼嘯的風作為無言的答謝。正好李白等詩人執著游吟出沒于險山惡水間,找尋這樣那樣的美,神女峰的美好與獨聳千年的落寞也被詩人用銳利的眼與澎湃的情淺淺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