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余秋雨教案
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一脈相連,足跡的轉移帶來感情的波浪思緒的火花,詩是唯一的出路。三峽,是屬于真正的詩人的,古往今來,沒有變更過。
第三部分則相對地平靜,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詩人。
有萬千思緒,王昭君、屈原激激蕩蕩涌上心頭,不僅是憑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萬千感慨歸結為一句平平的“還好,還有一位女詩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貞子的許諾,讓你在沒有月光的夜晚,靜靜地做一個夢,殷殷地企盼著。”夢里,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淚輕垂的神女,盈盈淺笑的昭君,問天索地的屈原,滿目的熱淚,和那亙古不變的洶涌瑰麗。
小結:全文沒有直接寫景之處,只是以三峽游蹤為線索,編織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多次凸現三峽的文化含義,詩人、奇山異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峽幾乎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見證者。
在作者筆下,三峽,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水風景,更含有極具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塊圣地,一個無從替代的意象。
【總結】
《三峽》絕非泛泛的文人游記,讀罷《三峽》,心中的洶涌遠非釋卷便可以靜息。三峽是美景,更是歷史與理想、力量與激情的結合體。這片美景外國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歷盡滄桑的三峽僅屬于中華民族,這是只有我們才有的驕傲與狂放不羈。
【問題】
1.比較余秋雨與李白、酈道元三峽十五年的主要異同點。
答:共同處都寫到了三峽山水的奇偉。
李詩的重點是借景抒情,抒發自己遇赦東返時無比輕快的心情。
酈文意在寫實說明,重點描寫三峽隱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觀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闡發由三峽的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引起的關于社會歷史、人類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對詩情、和平、壯美、柔美、沖擊世俗的無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贊美,以及對種種精神萎縮現象的批判和憂慮。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們之間的某種相似點,通過聯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它們溝通起來。如把江流滔滔聲比喻為不絕的爭辯聲。b.主要運用了具體代抽象、部分代整體的借代手法。如以劉備們的馬蹄代替戰馬、戰火、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