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jié)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zhuǎn)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xiàn)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一節(jié)一練:
閱讀課文一、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7、理解下句:“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上句中“融化”“ 萌發(fā)”“ 次第”的作用?
(融化萌發(fā)次第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歸來。上句中“翩然”一詞的作用?
(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dāng)、形象。)
20、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能否將上句中的“孕育果實”改為“結(jié)果”?
(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jié)果”則顯得口語化。)
21、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fēng)中簌簌的落下來。上句中“簌簌”一詞的作用?
(“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22、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能否將上句中的“銷聲匿跡”改為“消失了”?
(“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23、到處呈現(xiàn)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zhǔn)備迎接風(fēng)雪載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連天”“風(fēng)雪載途”的作用?(“衰草連天”“風(fēng)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復(fù)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25、“傳語”“暗示”“唱歌”等詞的作用?
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6、“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詞的作用?
這些詞寫物候現(xiàn)象,用詞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的作用,說成催促農(nóng)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