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兩首
第6課(長城謠、一片槐樹葉)教案
課題:《現代詩兩首》
一、教學目標(三維):
1. 體會詩人對故鄉、祖國的眷戀之情。培養學生愛國的情操。
2. 掌握詩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寫法。培養讀詩、寫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反復朗讀,把握兩首詩的中心思想和內容。
2.體會詩人的情感。
3.理解詩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寫法。
三、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長城謠》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出中國的象征物,如長城等。(游子思鄉的載體)
(二)檢查預習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巔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學海拾貝
1.作者簡介
席慕容(略)
2.聽錄音,整體感知
3. 講授第一節
提問:本節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悲歡、恩怨、無情、冷眼)
明確:寫一部浩浩蕩蕩的長城史,兩千多年的爭戰和殺伐。長城作為歷史的證人歷盡滄桑,見證了千古的悲歡離合。使詩歌的氣勢一下子顯得大氣磅礴。
4.講析第二節
提問:本節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總、一……就……)
明確:抒發作者對長城的依戀之情和贊美。(唱、寫)
追問:詩人如何抒情?
“總”字寫出詩人日夜牽掛故鄉;“一……就……”寫出詩人心系長城以及長城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和影響。詩人把長城當成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情結。
5.講析第三節
提問:本節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不眠)
明確:夢回長城
思考:為何以地名“敕勒”、“陰山”、“黃河”抒情?
“敕勒”、“陰山”是作者的故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見詩人身居他鄉,心系故園。詩人希望有夢,好夢回故鄉。但好夢難成,因為濃濃的思鄉情使詩人夜不能寐!
6.老師小結:
詩人從小生長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而且對于故鄉,她是“少小離家老大難回”。因此,在詩人的心中,長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還是詩人寄托鄉愁鄉思的意象.。這是一首詠物抒情,反觀歷史的抒情詩,具有民歌風味,意境悠遠,感情真摯.。
(四)當場成誦!
(五)布置預習《一片槐樹葉》,思考兩篇詩歌之間共同點。
靈活機動:
誦讀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并賞析其令人回味無窮的情感!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課時
《一片槐樹葉》
一 導入新課
以復習《長城謠》的情感--思鄉導入新課
二 簡介作者紀弦(略)
三 賞析詩歌
1 聽錄音,
2 整體感知詩歌
3 講析詩的第一節(可先范讀)
提問:本節寫什么內容?
明確:寫一片“槐樹葉”
然而這片槐樹葉卻使用了極其繁復的修飾語:“全世界”指出范圍;“最珍奇、最寶貴”指出程度;“最使人傷心、最讓人落淚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淺灰黃色的”指出它的形狀、顏色。這樣的一片槐樹葉使詩人睹物生情,傷感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