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21
教學內容: 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各自的特點。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能力目標: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索表達的獨立張揚的個性,體會作品中閃現的理想光芒。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通過文中的兩幅圖景的對比,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1、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文章開頭為什么寫雨。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欣賞彭麗媛演唱的歌曲《塞北的雪》。
除了歌曲以外,也有許多描寫雪的詩句,讓學生起來說說:
如李白《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毛澤東《沁園春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對雪情有獨鐘,不知慣于以文字作匕首的魯迅筆下會有怎樣的雪?
二、文學常識——作家作品:學生介紹后,老師補充:
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漸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2、我們已經學過他的文章有:《風箏》(選自《野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和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此三篇選自《朝花夕拾》)
3、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和《華蓋集》。
4、本文選自散文詩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內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現表現頑強的反抗意識和戰斗精神;(3)魯迅在抗爭和求索中的苦悶和矛盾。
5、散文詩,兼有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往往通過對具體形象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某種情感,象征、比喻是其經常運用的手法。
三、寫作背景:
魯迅的《雪》寫于1925年1月。
當時正處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兩黨結成統一戰線,革命形勢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反動勢力猖獗,斗爭極其激烈。魯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過對江南和的雪景的對比描寫,贊美了飛雪追求自由和頑強斗爭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冷酷黑暗的社會觀賞的強烈不滿的無比憤思的感情,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和與黑暗勢力作堅決斗爭的革命情懷。
四、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重點字音。
磬(qìng)口 脂粉奩(iián) 灼灼(zhuó) 朔(shuò)方
凜 (lǐn) 冽( liè) 粘(zhān)結 胭 (yān) 脂 旋 (xuán) 轉
多音字:
模:模(mú)樣 模(mó)型 褪:褪(tuì)色:指顏色或痕跡變淡或消失。 褪(tùn)下一只袖:指用力使穿或套著的東西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