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教學設計
二.演(合作)——初次體驗
(一)確立表演點:
1.辱于奴隸人之手,重在表現“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飼之”,三辱在“鳴之”,四辱在“臨之”。身體之辱,心靈之辱,能力之辱)。2.駢死于槽櫪之間。3.作者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評(合作)——二次解讀
(一)借助“評”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細節。
1.評出千里馬的內心世界:
策無道——痛
辱 食不飽——苦 駢死
鳴不通——冤
執策臨之——悲
2.評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托
│ │ 物
馬說 ┝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憤怒)┥
│ │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意
3.評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征意義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征義
千里馬 —— 懷才不遇的人才
伯樂 —— 賞識人才的人 情感:懷才不遇的憤懣
食馬者 —— 埋沒人才的人/統治者
常馬 —— 庸才
(二)評出表演杰出小組和三類杰出個人(語言設計杰出個人、情態設計杰出個人、情節設計杰出個人)。
(三)確立示范表演組。
四.誦(獨立中合作)——二次體驗
(一)音頻朗讀示范或教師范讀
(二)比賽讀: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讀,教師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強化重要字詞的讀音并點評停頓。
(三)自由誦讀,嘗試背誦。
(四)朗誦式背誦和計時背誦。
五.結(合作中獨立)——三次解讀
(一)主旨所在:首句議論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 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文中洋溢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暗示出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現力所在:內容對比(千里馬與常馬);排比反問設問修辭;漫畫描摹(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六.悟(獨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討論: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為了歷史。那么,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么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