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雷電頌學案
雷電頌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及郭沫若,理解文章寫作背景及寫作意圖。
2、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學習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開想像,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3、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了解屈原及郭沫若,理解文章寫作背景及寫作意圖。
難點:2、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領會句子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知識準備: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期楚國人。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了秦國吞并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后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國。楚國被攻占后,自投汨羅江而死。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割據稱雄。楚國大詩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對外聯齊抗秦、對內改革變法,但屢遭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貴族集團的反對。屈原努力不懈,促使楚懷王接納其主張,并在弟子蟬娟和宋玉的協助下,撰修了限制貴族特權的新法令。靳尚進而拉攏懷王寵姬南后出面與屈原對抗,致使楚懷王竟絕齊親秦。中止變法,并免去屈原的官職,將他逐出皇宮。屈原滿懷悲憤漫游漢北,寫出了著名的《離騷》;后又接受懷王決心變法的詔令趕回郢都。然而,靳尚等竟殘殺志士,囚屈原,禁蟬娟。一夜,蟬娟由衛士石豪救出,潛來與屈原相會,卻不幸誤飲陰謀毒害屈原的鴆酒中毒身亡。石豪怒殺兇手,縱火焚廟;屈原懷著滿腔悲憤和繼續求索真理的意志向漢北而去。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夸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后世詩人的創作開辟了無限的空間。
郭沫若其人
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發表新詩《女神》等,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41年皖南事變后,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
寫作背景及意圖
《屈原》寫于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于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并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于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作者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獨立不移”“堅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質的塑造,撼動了進步人民的靈魂。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多少愛國人士的共鳴。這段著名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和向往。屈原和雷電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們可以在這個歷史形象中看到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周恩來同志稱贊說:“屈原并沒有寫過這樣的詩詞,也不能寫出來,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說出自己心中的怨憤,也表達了蔣管區人民的憤恨之情,是向國民黨壓迫人民的控訴,好得很!” 《屈原》的創作在當時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日的斗爭意志,有力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當時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轟動了整個山城,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作最后終于被國民黨當局禁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