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通用2篇)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 篇1
《愛蓮說》這篇課文選自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周敦頤的創作作品集當中,通篇文言文都表現出了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還有他的清廉與正直的做人品質。那么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怎么編寫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的反思,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
【教學設想】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本文一篇膾炙人口且短小的美文,文質優美,內容經典,句式工整。所以我把有感情地誦讀作為教學的重點,注重朗讀指導,具體到每個詞語和句子,包括文章中的語氣語調。
教師先播放《采蓮曲》,多媒體展示蓮花圖片。讓學生先從圖片上感受蓮的優美邊。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主要采用質疑討論法、提問法等教學方法,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對字詞的疏通,可采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指點解詞的方法。
相關課程標準:誦讀古代詩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注重積累、
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評價任務:
1.通過范讀、個別讀、齊讀等多層次的誦讀方式,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誦讀技巧,能有感情準確地誦讀詩歌。
2.通過“讀——悟——賞”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文言文。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體會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學習重點: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體會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難點: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誦讀感悟)
一、創設情境,情景導入
1.聽歌賞景,情景導入。
播放《采蓮曲》,多媒體展示蓮花圖片。學生邊聽邊賞,感受蓮花的秀美。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從古到今,有很多詩人贊美“蓮花”,請根據你的積累,給上面的圖片配恰當詩句。
師:一曲《采蓮曲》描繪了人們對江南詩意般采蓮生活的熱愛,令人無限向往,一篇《愛蓮說》展示了蓮花的優美風采,令人為之陶醉。
今天我們就去看看周敦頤是如何贊美蓮花的,為什么要贊美蓮花。
(教學意圖:這個教學環節用5分鐘,學生欣賞蓮花圖片和回憶詩句的過程,實際是創設優美情境,激發學生形象意識,對蓮有了深刻的認識。)
(板書課題)
2.釋解文題,走近作者。
①學生簡介作者:
周敦頤,(1017-1073) ,字茂叔,號濂溪,北宋理學家。因曾居于廬山蓮花峰,濂溪畔,并在此地講學,故學者又稱其為濂溪先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②學生解說題目:
師:上課之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有關《愛蓮說》的文學知識,下邊請同學們把你收集的知識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學生1:“愛蓮”,喜歡蓮花。“愛”是全文的感情主線,作者緊扣一個“愛”字,點出人們的愛好,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學生2:“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學生3:作者周敦頤一生特別喜歡蓮花,為官清正廉潔,晚年時開辟一塊四十余丈寬長的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寫下了千古絕唱《愛蓮說》。 教師引導學生識記“學生2”說的的內容。
二、讀準讀順,感受蓮韻之美
1.教師配樂《云水禪心》,播放《愛蓮說》課文錄音。
學生認真聽讀,大聲模仿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出韻律。
教師讓學生朗讀一遍,老師引導學困生朗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正確停頓。
2.字音提示:(多媒體出示)
“可愛者甚蕃”中的“蕃”讀 (fán )。
“濯清漣而不妖”中的“濯”讀 (zhuó)。
“遠觀而不可褻”中“褻”讀 (xiè)。
“花之隱逸者也”中的“逸”讀 ( yì)。
“噫!菊之愛” 中的“噫”讀 (yī)。
“陶后鮮有聞”中的“鮮”讀 (xiǎn)。
學生根據自學情況,黑板展示學習情況。
教師評價,然后正音
3.停頓提示:
學生根據平時的文言積累和語感,進行斷句。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的反思
今天的教學,一開始便讓學生沉浸在一種較為輕松的氛圍中,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下進行課堂教學,故本節課的教學總體還是自我較滿意的。
當然,或許是基于對語文的恐懼心理或個人因素,課堂開始時表現的也不是很好,表現在讓學生的作答中,連續三個學生都不回答問題。這種現象,與其說是不懂,還不如說存在態度問題,尤其是梁佳玲的表現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不過在這種令人尷尬的問題回答中,因引入地域上的鼓勵,陡然激發了學生的榮譽感,頓時爭先恐后來回答問題。一時間,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習氛圍也變得輕松起來,似乎消除了那種對語文的恐懼和擔憂心理,紛紛參與進來。
隨后,在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問題上,也是毫不費力地推進,很多學生都已經自主清晰了。當然,在這節課上主要精力和側重點全部放在“愛蓮之因”的分析上,從上課實效來看,學生完成得也不錯。或許聰明的學生很明白,在本文中寫愛蓮的部分不算多,非此不可。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寫作,并在此問題上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而且也有相關練習的檢測。
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并非如何教學,并非在知識點的難以忘懷上,而是如何有效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愿意參與教學。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周敦頤的文學常識;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識記重點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理解駢散結合的句式特點,掌握襯托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結合蓮、菊、牡丹的象征意義,體會托物言志的寫法。
4、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體味周敦頤的人格魅力,做一個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3.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自然為我們創設了一個美好的生活空間,它用用萬紫千紅的花來為我們渲染了一個清新的綠色世界。正因為有花,這個世界才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所以,人們都非常愛花,并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可以說,描寫花的詩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卻百花不愛,偏偏對蓮花情有獨鐘,并為它寫下了一篇傳世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愛蓮說》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愛蓮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論說一下喜愛蓮花的道理。“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道理,也可以通過敘事、寫人、詠物來論說道理。《愛蓮說》屬于后一種。
2、作者:周敦頤(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人。歷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通判等職。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書堂講書。世稱之為濂溪先生,卒謚元。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3、《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是周敦頤于熙寧初年(1068)擢為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于府治東側開辟一塊四十余丈寬長的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當微風吹過,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先生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后來,人們便把蓮池譽為“愛蓮池”,至今,星子縣還有它的遺址。
4、學習生字:
蕃(fán)頤(yí)濯(zhuó)淤(yū)漣(lián)
蔓(màn)褻(xiè)噫(yī)鮮(xiǎn)有聞
5、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古漢語知識:
1、詞類活用:
(1)、不蔓不枝(名詞“蔓”、“枝”受否定副詞“不”修飾,用做動詞。)
(2)、香遠益清(形容詞“遠”充當“香”的謂語,用做動詞:遠播。形容詞“清”受副詞“益”修飾,用做動詞:顯得清幽。)
2、古今異義詞:
宜乎眾矣(宜:當。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今常用義為:合適;應當。)
3、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2)、倒裝句: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省略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濯”后面均省略介詞“于”,前者相當于“從”,后者相當于“在”。)
四、教師小結:
《愛蓮說》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本篇文章言簡意豐,文筆搖曳多姿,講究散句和駢句的交錯運用,讀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五、布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愛”表現了作者的感情,“蓮”是這篇文章寫作的主體,“說”在這里指什么?“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愛蓮說”的意思是“論說喜歡蓮花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范讀、指名讀課文。
2、理清條理:
第一段主要從蓮花的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清高風度等方面描寫它的形象,表明自己“獨愛蓮”的原因。開頭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番”總說花的可愛。然后分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及其原因,表明作者對花的喜愛與眾不同,中心明確。
第二段,揭示菊、牡丹、蓮花的象征意義。以花喻人,在對愛菊者、愛牡丹者的品評中,慨嘆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三、小組合作,翻譯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