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短文兩篇
22 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全文。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認識“銘”“說”兩種文體,學習托物言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領悟作者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領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從文中獲取啟示,并對自己的處世觀點、態度的再認識。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1、我國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歡借物來抒情言志,例如,他們借梅花來表現自己純潔堅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來寫出自己堅守節操,借蓮來表現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樣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二、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3、錄音范讀。
4、齊讀。(找出韻腳和所押之韻。 -ing)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參考:山不在高:在,動詞,在于。
苔痕上階綠:上,動詞,這里是長到、蔓到的意思。
談笑有鴻儒:鴻,通“洪”,大。
可以調素琴:調,調弄,這里是彈奏的意思。
無絲竹之亂耳: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廬:簡陋的房屋。
無案牘之勞形:勞,勞累,形容詞用作動詞,即“使……勞累”的意思。
亭:形狀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么簡陋的呢?
3、指名粗譯課文(告訴學生:中國語言具有含蓄美,許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所以大家在翻譯時,不求十分精確,只求大致理解。)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理解中心、寫法。
1、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是哪句?它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明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本文是從哪些來表現作者的“唯吾德馨”的?
討論明確:
周圍景色: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出了自然環境的清靜。
交往人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生活內容:可以調素琴,閱金經,……。陋室,陋在何處?
3、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聯系點:“銘”這種文體的特點。)
啟發:①聯系“銘”這種文體,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稱述功德。
②簡介作者: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被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③抓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等句子,體會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不愿高官厚祿,安貧樂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