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文知識點梳理六
12.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熱衷名利,為俗務所累。
13.文中緊扣“閑”字組織文章,“閑人”是點睛之筆,,“閑”表現在何處?(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與“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這些都說明是“閑人”。
1 拓展延伸
1.根據本文創作一副對聯。
例: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謫人共嬋娟遣憂逐愁
2.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答謝中書書
1基礎知識
*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mò)陵(今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 文言詞語
【共】一起!菊劇空務摚蕾p!窘惠x】交相輝映!舅臅r】四季。【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在水中的魚。鱗,借代魚。【競躍】爭相跳躍。競,爭著。【欲界】指人間。【仙都】指仙境!緩汀吭。【與(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1 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文章以感慨發端,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具體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視俯視、平遠高遠的視角,動靜結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寫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問題探究
1.作者描寫景物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4.講究色彩搭配,表現一年之美,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什么?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5.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么?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奔狱c詞語的表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