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同步練習(精選12篇)
《散步》同步練習 篇1
練習1
《散步》
1、本文選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作者是______。
2、文章寫了一家祖孫三代______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的故事,反映了______的主題思想。
3、“母親”開始想走大路,后來為什么改變主意要走小路了? [ ]
a、因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為她看見孫子要走小路。
c、她怕兒子為難。
d、因有兒子在身邊,可隨時背她。
4、“母親”改變主意,說明了這個家庭的關系是: [ ]
a、老人總愛遷就孫子,原則性不強。
b、老人本來沒什么主見,總愛聽別人的。
c、表現了祖孫三代相互謙讓、團結、和諧的關系。
5、“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對“整個世界”的正確理解是: [ ]
a、世界就是由“母親”和“兒子”構成的。
b、“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責任極其重大。
c、在家庭生活里,“母親”和“兒子”是最重要的兩代人。
d、“母親”是老一代,“兒子”是新一代,他們代表了人類的過去和未來。
6、閱讀填空:在( )里填上適當的詞語。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 )隨意地鋪著,有的( )有的( );樹上的( )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 )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 )。
7、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
速讀測試記錄:
閱讀速度______字/分鐘
理解率______%
閱讀效率______字/分鐘
《金黃的大斗笠》
1、文章的標題是《______》,選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作者是______。
2、本文是通過雨中小姐姐給小弟弟送斗笠的故事,勾畫出一幅______的美麗的圖畫。
3、文章在栩栩如生的風雨圖中還有三幅小風雨圖,請你根據語言提示,給這三幅小風雨圖各起一個名字:(盡量用成語)
第一幅:風小,雨稀( )
第二幅:風疾,雨急( )
第三幅:風更大雨更大( )
4、請用書上原話寫出這三幅風雨圖的根據: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5、閱讀填空:
金黃的大斗笠下,這邊,露出了條______小辮;那邊,露出一條______小山羊的滾圓的______。在用斗笠臨時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倆坐著,______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腳,腳趾頭還在______呢。
6、請寫“小姐姐”是怎樣知道“風雨要來啦”的兩句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據小姐姐判斷風雨來臨的兩句話,你認為小姐姐是個怎樣的孩子? [ ]
a、觀察較細,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又細心的孩子。
b、天真活潑,愛玩,喜歡風雨的孩子。
c、關心小弟弟,能承擔家庭重擔的孩子。
8、指出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a、干干凈凈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云風推著它爬上山頭。(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山這邊,梯田里莊稼,像綠海里卷來的一道道浪頭。(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金黃的大斗笠下還遮著笑,遮著小山羊偶爾發出的咩咩聲,遮著姐姐和弟弟的笑語。(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認真朗讀課文,用豎線畫出下列文章朗讀時應停頓的地方:
a、莊稼的葉子翻過背,閃現出一片片灰綠。
b、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亂。小男孩臉上的汗珠被吹干,換上調皮的笑意。
速讀測試記錄:
閱讀速度:______字/分鐘
理解率:______%
閱讀效率:______字/分鐘
(二)激疑質疑。
(參閱本課“難點、重點分析”的1~4題)
(三)精讀導引。
第1題:從突出中心和增強表現效果方面考慮。
第2題:理解細節描寫的作用。
第3題:結合全文,理解關鍵語句的深刻含意。
第4題:理解人物對話的作用。
(四)疑難討論。
(參閱本課“難點、重點分析”的1~4題分析)
附:速讀測試參考答案
《散步》
1、1985年8月2日《中國青年報》,莫懷成。(20分)
2、四口人,散步,一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幸福和諧的家庭關系。(15分)
3、b(15分) 4、c(15分) 5、新綠,濃,淡,嫩芽,咕咕地,生命。(10分) 6、散步。(10分)
《金黃的大斗笠》
1、《金黃的大斗笠》,1986年,6月1日,《南京日報》,高風。(10分)
2、風雨中小姐姐給小弟弟送斗笠,姐弟倆活潑友愛,歡樂溫馨的美麗圖畫。(10分)
3、第一幅:微風細雨。第二幅:急風驟雨。第三幅:風雨交加。(其它成語也行)(10分)
4、第一幅:“莊稼的葉子翻過背”,“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亂”,“那又粗又亮的線線,似乎能數得清。”第二幅:“它抱住每一顆它遇到的樹,用力搖,搖得葉嘩嘩響”,“小男……光著腳丫跑得噼哩啪啦的。”第三幅:“雨,只趕上洗洗斗笠,看看下面遮著什么。”(10分)
5、翹起的,攬著,胳膊,任憑,得意地動。(10分)
6、a、“那團烏云走過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b、“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訴我的。”(10分)
7、a(10分)
8、a、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夏天天氣變化得快。
b、比喻。具體形象地寫出梯田里的莊稼長得茂盛、茁壯及在風推動下的形狀。
c、排比。生動地寫出風雨中小姐姐和小弟弟愉快、歡樂的遮著雨,寫出了他們純真的童心和友愛。(20分)
9、a、莊稼的葉子翻過背,閃現出/一片片/灰綠。
b、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亂。小男孩臉上的汗珠/被吹干,換上調皮的/笑意。(10分)
閱讀下面這段話,回答問題。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一、“有的濃,有的淡”中“濃”的意思是:
a、氣味或味道很重。 b、液體或氣體中所含的某種成分多。
c、這里指顏色深。 d、程度深。
二、藍色的“這”是指代:
a、樹上的嫩芽 b、大塊小塊的新綠
c、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著水泡 d、以上三項都是
三、語段中破折號的作用是:
a、解釋說明 b、聲音延長
c、意思遞進 d、意思轉折
四、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寫體現了初春的景物特征?
五、請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答案:
一、1、c 二、2、d 三、3、a
四、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著: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著水泡。
五、初春的田野生機盎然。
《散步》同步練習 篇2
【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課文,了解課文。
2、欣賞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
3、體會文章中流淌著的濃濃的親情,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義的關鍵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讓愛住我家》的歌曲,并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詞,讓學生談談歌曲讓人感動的原因(親情)。由此導入課文。
(此設計意圖:因為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及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感人的歌詞,使其感悟到親情的可貴,使學生在探討中與作者情感上產生溝通,從而更好地感悟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放伴奏音樂,力求生動)。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
播放錄音,學生輕聲跟讀課文,盡量讀出感情,從而整體把握課文。
1、檢查閱讀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節呢?
⑶散步的地點?
⑷散步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⑸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盡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2、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肯定個性化的發現。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中國)
教師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么重要。作者從中感受到責任的重大,領悟到家庭、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內涵。(總結可以請學生做。)
三、再讀課文,研討賞析
導入:《散步》這篇散文,淺中寓深,平中出巧,是一篇公認的美文。今天我們學習這一課,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有人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希望同學們能夠用自己的眼睛把它們找出來,用心靈去體會。
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找出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大聲自由朗讀,進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讓學生明確,所謂“美點尋蹤”,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生動最形象的,能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師先舉了一個例子: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個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
你們還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點”嗎?
學生搜尋并大聲優美語句,并且在書上圈圈點點,4人一組開始小組討論,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的答案應該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作者精心選擇了“新綠”、“嫩芽”和“冒著水泡的冬水”這些能表現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來寫。作者還特地作了進一步的點染:“這一切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出現了,這些景物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那里有金色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優美迷人的田園風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諧、景色宜人,展現了全家福的畫面。)
美在文章多處出現比較對稱的語言,讀起來給人以美感。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很輕。”
這些語言簡潔、凝練、含蓄,組織得也很工整,使用了很多松散的對偶句,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和諧的美感。
美在文章多處體現了親人間美好感情。
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經過思考決定:“走大路”母親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說明了“我”和母親關系和諧,表現了母子之間親昵的感情。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他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每到一處,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
以上四處,體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之間幸福、溫馨的親情,關系十分融洽。
(本環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這種學習活動訓練進行得多了,就會使學生對“美”的感受成為一種閱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
四、探究質疑
這篇文章難道僅僅是寫散步嗎?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有什么深刻含義?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一邊是風燭殘年的母親,一邊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所以從表面上看,這表現了中年人肩負著既要扶老又要攜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的意思看,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著中年人,“母親”代表著過去,“兒子”代表著未來,所以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征著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蘊更深刻。
教師小結:《散步》這篇散文的美點就表現在語言美,人情美,意蘊美。
五、拓展延伸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與父母有過分歧嗎?當時你是怎么處理的?學了這篇文章后,你覺得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該怎樣做?(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鼓勵、表揚。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2、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結合以下幾篇短文,談談我們應如何來表達對父母、對親人的愛?
六、推薦短文
父愛永銘
一位父親
新年前三天,收到了兒子由中國人民大學寄來的賀卡。這是他第一次離家在外過新年,所以我和妻子的心里天天都揣著無盡的掛念。可想不到,他還記著給我們賀卡。懷著喜悅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開,更令我驚奇的是,精致的賀卡里面,還有一塊紅色手帕,上面寫著:“父愛永銘!”捧在手里,我這個很少落淚的人眼圈濕潤了。養兒育女為什么?還有比這更快樂更滿足更舒心更自豪的事嗎?看著同事們羨慕的目光,我甚至有點情不自禁:“這不是一張賀卡,不是一塊手帕,而是兒子的一片孝心。”有了這四個字,20年的養育,20年的栽培,20年的努力,值了。
孝心無價(節選)
畢淑敏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愛的表達方式
我在接受潛能培訓時,主訓師出了一個題目叫“愛的表達方式“。要求我們每人說一種,但不能重復。
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可以用寬容來表達;有的說鮮花和語言來表達;有的說痛苦一個人承受,快樂兩個人分享,這就是愛的最好的表達方式……
輪到東北一個叫秦依的女孩時,她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對年輕夫婦,都是生物學家,很恩愛,經常一起深入原始森林做考察。
有一天,他們像往常一樣鉆進了森林,可當他們爬過那塊熟悉的山坡時,頓時僵住了,一只老虎正對著他們。他們沒帶獵槍,逃跑也是不可能了。
他們臉色蒼白,一動不動,老虎也站著,僵持了幾分鐘時間,朝他們走來,然后開始小跑,而且越來越快。就在這時,那個男的突然喊了一聲,然后自顧自地飛跑開了。奇怪的是,已快到了那女的面前的老虎也突然改變了方向,朝那男的追了過去。隨后那邊就傳來了慘叫聲,而那女的卻平安的逃了回來。
這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說了聲:“活該”。也就在這時候,秦依問我們知不知道那男的喊的是什么。我們幾十個學員,大致給出了兩種答案:一是:老婆,對不起啊!!二是:趕快逃,逃一個算一個!
秦依說,那個男的對他妻子喊的是:“照顧好依依,好好活下去!”秦依的臉上已經掛滿了淚水。面對著大家的驚愕和不解,她接著說道:“那種情況下,老虎絕對只會攻擊逃跑的人,這是老虎的特性。”秦依最后說:“在最危險時刻,我爸爸一個人跑開了,但他卻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我媽媽最真摯的愛……”
教室沉寂一會兒,爆出掌聲。
(摘自《深圳青年》)
七、小結全文
同學們,散步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兒,在作者筆下卻是別樣的溫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讓我們做個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溫馨!
八、作業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點小事,寫一篇小文章,抒寫一下你與家人間的濃濃親情。
《散步》同步練習 篇3
[教學目的]
1、在閱讀中體會祖孫三代之間互敬到互愛的思想感情。
2、抓住用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轉變。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及內容]
一、 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孫子發現爺爺總是用木頭碗吃飯,便問爸爸:“爸爸,媽媽為什么給爺爺用木頭碗?”爸爸說:“木頭碗摔不碎呀!”小孩子一聽高興的說:“等我長大了也給你們用木頭碗。”這一家祖孫三代是什么關系?而《散步》一文中祖孫三代又是什么關系?閱讀是要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這里運用對比的方法,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之有正確的愛憎感,同時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會從整體上領悟文章,避免了問題過多,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掃除障礙
1標出自然段
2查字典解決字詞的音形義
訓練方法
1、 輕聲朗讀課文,勾畫出不熟悉的字詞。
2、 投影出生字詞:分歧 粼粼 熬 拆散 嫩芽
3、 找一個中等的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評點,老師矯正錯誤。
三、 閱讀理解
“讀”
1、 跟著錄音讀
2、 自由大聲朗讀
3、 學生動手動腦,抓住自己認為重要精彩的段落默讀、點評、質疑。
4、 信息反饋,矯正錯誤。
①抓住“我”這一點領會語氣、語調(年齡 家中的地位 我的責任心)
②利用語言描寫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小家伙的語言:活潑、可愛
⑵“我”的語言:沉穩、溫和
⑶奶奶的語言:和藹、親切
“理解”(提出質疑、各抒己見)
1、本篇文章寫了什么中心思想?(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怎么寫的?
提示: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寫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第二部分(2—7)寫散步環境情趣、表現美滿、化解分歧,體現我的使命感。
第三部分(8)寫合理解決分歧,散步愉快進行。
3、 得怎樣?
細節描寫
舉例:
①我說:“走大路”(敬老)
②(母親)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愛幼)
③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的(尊老愛幼)
結構特色
提問:
①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把我去掉行不行?
②2、3、4段和第六段是什么關系?
提示:
①“我”不能去掉,表明我對這一家人的責任感和處于中心位置。
②2、3段寫母親年老為下文寫“走大路”埋下伏筆。第4段為下文寫“走小路”埋下伏筆。
四、 擴展聯想
選擇下列的一個題目討論回答。
1、 由《散步》想到的。
2、 我的家庭。
3、 兩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散步》同步練習 篇4
教學目標 :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重點難點:
①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難點: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意。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形象分析,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課前準備:
學生:①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反復朗讀文章,理解大意,在筆記本上做好詞語解釋,掃清文字障礙。②查找有關寫作背景資料,以便對課文有更深入了解。
教師:①準備播放的音樂和教學課件。②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設想:
文章可研討的方面很多,比如語言,寫景,情節等,但一節課時間很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這節課中重點討論人物,即人物的形象特點。在討論過程中立足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發言,尊重學生的討論結果。朗讀也是本節課的重頭戲,所以在課文的講解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朗讀。也即是在朗讀中分析人物,在分析人物中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安排:
一課時[總用時40分鐘]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語[2分鐘]
同學們,我們都是生活在家庭當中的一員,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都沐浴著家的溫暖,是家的溫馨使我們快樂的生活。當我們高興時,家是撒歡的場所,當我們遭遇不幸時,家又是避風的港灣。那你們認為家對于每一個人來講重要嗎?(學生回答)好,既然家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是如此重要,那我們都要盡力的維護好它,但光靠一個人的力量夠嗎?(學生回答)每個人在家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都應該盡自己所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莫懷戚筆下的這個和睦友愛家庭是怎樣的?它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板書課題)
老師已經布置大家作了很詳細的課前預習,掃清了文字障礙,查閱了有關寫作背景的資料,也讓大家朗讀了課文,相信你們對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們現在就先讓三個同學來給我們朗讀一下文章。
二、 抽三個學生朗讀,教師評述。[5分鐘]
教師:剛才我們聽了幾個同學的朗讀,現在誰來說說文章講的是什么事呢?
(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故事)
教師:這篇散文,寫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表現得很溫馨,很甜美。這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是透過優美而樸素的語言傳遞給我們的,所以下面老師將配上動情的音樂給大家再次朗誦這篇散文,希望你們能用心去感受這份溫情。
三、 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配以音樂)[5分鐘]
四、 課文講解[15分鐘]
教師:剛才大家說到文中有四個人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他們是怎么樣呢?首先,看看“我”,同學們說說文中的“我”這個人怎么樣?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
關于“我”:[5分鐘]
你認為“我”是怎樣一個人?
(孝順,善良的人)
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我”孝順的段落或語句 。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為母親的身體著想,不把母親當累贅,硬要母親出來,在初春的好天氣里運動運動,對老年人有好處。)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說:‘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見,知道母親伴同“我”的日子不會很長,所以很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背起了兒子。”)
(板書:“我”:孝順善良)
關于我的母親:[5分鐘]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善解人意,愛護小輩)
請同學在文中找出有關奶奶善解人意,愛護小輩的段落或語句。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母親很害怕自己給兒子、孫子、媳婦造成麻煩,怕成為他們的拖累,所以寧愿一個人在家)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母親對我說”母親很為小輩著想,不愿意為難自己的兒子,更不愿意為了自己而攪了一家人出游的興致)
(板書:母親:慈愛親切)
關于兒子和妻子:[5分鐘]
教師:文中對妻子、兒子著墨不多,但他們也在盡自己所能維護著家的溫馨和諧。那,請同學來說一說你對妻子、兒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學生小結教師評述: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決定后他欣然接受沒有一點蠻橫無理的態度。
教師:我們再進一步思索,從兒子身上有沒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這家人有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疼愛但不溺愛。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兒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長大后他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教不如身教”,從小到大孩子就是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學生小結教師評述:從文中看,妻子很賢良,是位慈愛的媽媽和孝順的兒媳。對丈夫溫順有理,對婆婆尊敬有加,對兒子關懷倍至。在她身上也滲透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書:妻子:溫柔賢惠)
(板書:兒子:聰明乖巧)
教師總結:本文無論寫誰,作者在字里行間都表達一種永恒的情感:親情。(板書:親情)
教師:通過對四個人物的描寫,這個“親情”又滲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親之間、妻子和兒子之間——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間——夫妻情)
(母親和兒子之間——祖孫情)
教師:本文就圍繞著這三種親情表達了一個重大主題——(學生回答)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
教師總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文章只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但卻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板書:小事情表現大主題)。所以同學們對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細觀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其實,在我們經過的平寫出凡日子里,都蘊涵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轉瞬即逝一幕幕將永遠留在我們心底久久回味,從而使我們更愛自己的家人,更珍惜親情,珍愛生命。這就是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
五、 播放樂曲[2分鐘]
讓我們共同欣賞一首清新悠揚的樂曲《家》。請同學們閉好眼睛,用心去感受,讓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一幕幕在腦子中呈現,感覺一下自己從家庭當中得到過的無盡溫暖和愛,相信你對“親情”二字會有更深透的理解的。
思考題:既然說在生活中蘊涵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那請同學來告訴我們平時父母是怎樣關心和愛護你的?你又為他們做過什么?(學生討論)[5分鐘]
六、 學生在深入理解文章意韻基礎上伴著音樂朗讀
[5分鐘]
七、教師提問,讓學生說說自己父母的生日。[1分鐘]
總結:希望同學回去以后都能問清楚自己父母的生日,把它記在本子上,最好記在心理,每逢父母的生日,都能給他們送上你最誠摯的問候與祝福
《散步》同步練習 篇5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你的家庭和睦幸福嗎?(意見不求統一)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也就是說,幸福的家庭是有共性的,那么在我們中國,幸福家庭的共性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散步》,從中去尋找幸福家庭的共性,解讀幸福家庭的密碼。 (板書課題)
二、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學生輕聲跟著朗讀帶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③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大屏幕投影出示搶答問題,學生搶答。
a. 散步的地點?散步的季節?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關鍵人物是誰?
b. 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結果如何?
c.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三、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么要走大路?
b.“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做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教師引導]a.你認為文章中“我”、“母親”、“妻子”、“兒子”分別是怎樣一個人?找出相關的段落和語句。
b.從這個故事中,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小組交流后,指名回答。
四、語言賞析:找出你感受最深,覺得最值得體味的句子,讀出來,并說說你的感受。提示:可以從寫景的句子和文章的主旨句入手。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然后指名來說。
示例:1、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暗示“生命”的活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
2、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小路遠景寫出了春天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 在召喚,生活是多么值得我們去熱愛呀!)
(文中這兩處對初春景物的描寫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要引導學生體會其作用。)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五、體會文章語言特點和寫作特色
1、投影出示文中的句子,讓學生探究本文的句子特點。
教師小結:本文用了很多對稱的句子,對稱的句子有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
2、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這種寫法叫“以小見大”。
六、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找到幸福家庭的密碼了嗎?[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尊老愛幼,家庭成員之間互相謙讓,互相體貼)
七、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八、作業:寫一篇本文的讀后感,300-500字。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散步》同步練習 篇6
教學過程 及要點:
一、 預習設計:
1、 朗讀課文,自己查字典,解決字的讀音,找出一兩個課下注釋中沒有,你又不理解的字詞,準備課上交流。
2、 準備好字詞積累本、字典、詞典。
3、 閱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語句的含義:
(1) 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
(2)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3) 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他的時日還長。
(4)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腦袋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5)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二、 學習新課:
(一) 課:這節課我們學習《散步》這篇文章,在學習本文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體會本文與《金黃的大斗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 同桌之間交流字詞整理情況,教師巡回指導。要求學生將自己和同桌找出的字詞都通過查字、詞典,根據語言環境,準確無誤地注音、注釋。
(三) 師范讀課文,學生在下面小聲或不出聲跟讀,體會讀音、重音、語調、語速,看有無不恰當的地方,標記下來。(讀后師生共同討論、訂正。學生說出自己的讀法以后,對有道理的要充分肯定,認為沒有道理的,歸為“一種認識”一類,一般不宜直接否定;學生說出想法后,讓其讀給大家聽)
(四) 討論、品味重要語句:
1、 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
要點:表現了兒子對母親的關心。
2、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要點:因為我從小很聽話,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親現在很信任我。
3、 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他的時日還長。
要點:愛幼尊老。
4、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要點:表現了母親對孫子的愛,犧牲自己的意愿,滿足孫子的意愿。
5、 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界。
要點:人到中年,肩負承前啟后的責任,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
(五)師齊讀課文,體會文中感情,思考:和《金黃的大斗笠》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
1、 指導思想:讓學生討論,暢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 要點:
(1) 相同點:都是寫家庭生活的。
(2) 不同點:a、人員不同《金》寫的是兒童《散》重寫成人;
b、 情緒不同《金》活潑《散》深沉。這一點比較難理解,老師可作引導,從作詞、描寫對象、內容等方面。指導學生列下表:
課文 用詞 人物關系 感情色彩 其他
三、 作業 :
1、 查字典,給下列詞語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岐 一霎時 粼粼
2、 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 有人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句話很幽默,你覺得對嗎?為什么?
(2) 找出文中寫景的語段,抄在下面,并說說其作用。
《散步》同步練習 篇7
散 步
教學目標 :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文意,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謙讓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2、難點: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散文優美的語言。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品讀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在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年度評選中,一個不平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頒獎臺,他的名字叫田世國,他在年過花甲的母親身患尿毒癥痛不欲生的關鍵時刻,瞞著母親獻出了自己的一個腎臟,使生命垂危的母親重獲新生,在溫暖的謊話里,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誠卻堅如磐石,田世國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獲慰藉!田世國的義舉,是對“親情”二字的最好詮釋,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感人至深的心靈沖擊,他的行為感動了中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篇以“親情”為主題的敘事散文,題目是《散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的預習。
2、學生配樂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⑴ 散步的人物有:母親、我、妻子、兒子
⑵ 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⑶ 散步的季節是:初春
⑷ 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4、根據以上要點,請你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文章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本文講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時節到田野散步,路上發生了“分歧”,最后他們用親情和愛,解決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5、整體感知,回答問題。
⑴ 散步時的“分歧”是如何產生的?
⑵ “分歧”最終是如何解決的?
三、再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師: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老師要來考考大家。
1、請你給這個家庭及家庭中的四個成員分別加一個修飾語(概括人物的品質和性格),并說出這樣加的依據。
(孝敬體貼、關心母親)的“我”
(愛護小輩、信任兒子)的母親
(活潑聰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溫柔賢惠、愛護兒子)的兒子
2、教師:本文無論寫誰,作者在字里行間都表達一種永恒的情感——親情。
教師:通過對四個人物的描寫,這個“親情”又滲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親之間、妻子和兒子之間——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間——夫妻情)
(母親和兒子之間——祖孫情)
是“愛”這條紐帶把他們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3、從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相親相愛、理解謙讓、溫馨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
四、品讀課文,賞析語言
散步在緩緩的進行著,作者的筆尖蘸滿了情感,親情在字里行間不經意的流淌著。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作者寫來卻那樣細膩、那樣深刻,文章語言優美,值得我們好好的揣摩,請找出你最欣賞的一個詞、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并作簡要賞析。(四人小組合作探究,一名學生擔任組長,做好記錄)
(1)用得準確的詞。如“熬” “鋪” “慢慢地”“穩穩地”等
(2)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以初春的生機來渲染生命的可貴與散步的愉快氛圍)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襯托母親在選擇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3)對稱的句式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作用:語言精美,兩兩對稱,整齊和諧,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教師小結:文章的語言優美,耐人尋味,我們以后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樣的語言,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要的只是一份樸實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深讀課文,領悟道理
教師:賞析了文章精美的語言,讓我們一同來回味,文章中最感人的畫面在哪里?(朗讀),其中,哪一句話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1、體會“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
明確: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風燭殘年的母親,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照顧和關心,表現了中年人肩負著既要扶老又要攜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的意思看,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著中年人,“母親”代表著過去,“兒子”代表著未來,所以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征著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蘊更深刻,把親情推及得更廣泛的境界。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悟出了一個怎樣的道理?
明確:要尊老愛幼,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六、拓展延伸
1、是啊!親情是甘泉,滋潤我們枯干的心靈;幸福的家是港灣,為我們遮蔽一生的風雨。讓我們來看一組親情圖片,在這一幅幅普通的鏡頭背后一定有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請把你聽到的、看到的或親身經歷的“親情”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嗎?
2、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也撥動了感情的弦,有千言萬語想對知親人傾訴。請以“親情”為主題,寫一段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寫在賀卡上送給你的親人。(要有真情實感)
例:嚴愛如山,伴著兒女們成長;父情似水,永遠在心里流淌。謝謝有這么一天,讓我說愛你——爸爸媽媽。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長青樹;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樂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開心辭典!
總希望快樂將你圍繞;總盼望幸福把你擁抱;總期望健康與你同在;總奢望能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最親最愛的爸爸媽媽。
六、教師布置作業 并小結。
1、作業 :完成親情賀卡,把這份厚重的、特殊的禮物送給你的父母。
2、小結:
親愛的同學們:
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
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有感而發,根據這篇文章的內容擬了一副對聯: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把這副對聯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祝大家家庭美滿,和家幸福!最后就讓我們在這首《相親相愛》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學習。
《散步》同步練習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2、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技巧目標: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目標: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的實際;至于教學難點,則是就學生接受而言,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a、教學重點: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b、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義的文章最后一句話。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
教師還可借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有利于擴大教學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有利于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2、學法
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我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說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一)、如何導入
結合日常生活,引入學習。
出示問題:你們一家人經常一起散步嗎?散步過程中發生過什么有趣的事情?
——請兩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共享。
(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給新的學習構筑起合適的背景,奠定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以及教師與學生情感上有效溝通的基礎,有利于新知的學習。)
(二)、出示目標
(據有關人士分析,有明確目標的學習與目標不明確的學習,效果相差9倍,設計這一步的原因是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初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
2、輕聲地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聽”和“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語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檢查閱讀效果:(屏幕顯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節呢?
c、散步的地點?
d、散步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e.結果如何?
(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盡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四)、研讀課文 探究主旨
1、你說說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2、那么究竟聽誰的呢?
——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3、文章最后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夸張了呢?為什么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么鄭重其事?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負著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體會文章的人性美。對于學生的討論和回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五)、探究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優美,值得我們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們采用鑒賞法來仔細品味一下。
1、同學們讀課文,采用圈點法劃出自己認為精美的句子,看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第四段)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第七段)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便去拿外套”(寫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態,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正因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朗讀課文,加深體會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著人性美、語言美的文章,這么優美的文章,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朗讀一下?
(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幾方面)
1、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提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我”是個中年男子。
(2)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語氣:溫和,親切中含著莊重;語調:平穩,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朗讀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課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應不厭多讀。)
(七)、拓展升華,擁抱親情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悅的旅行。那么,我們每個同學你在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中,一定也親身感受過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意,請回憶一下,然后與同學進行交流。注意要求(1)圍繞“親情”這一主題(2)談出自己的親身感受。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八)、課堂小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 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音樂最能撞擊人們的心靈,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通過感受自己從家中得到的溫暖和愛,使學生對親情的理解得到升華。)
(九)、課后作業:
1、把圍繞“親情”的說話練習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課外閱讀中,你讀過類似課文這樣感人的文章嗎?請向大家推薦一篇讓我們同學來共同感受一下。
(該節課的作業設計,既要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要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自學能力。)
(十)、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原則是既要簡潔、形象、直觀,又要體現教學內容的要點,突出教學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為:
散 步
莫懷戚
尊老
母 親
整 個
我 愛 妻子
世 界
兒 子
愛幼
word下載
《散步》同步練習 篇9
教學過程 及要點:
一、 預習設計:
1、 朗讀課文,自己查字典,解決字的讀音,找出一兩個課下注釋中沒有,你又不理解的字詞,準備課上交流。
2、 準備好字詞積累本、字典、詞典。
3、 閱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語句的含義:
(1) 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
(2)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3) 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他的時日還長。
(4)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腦袋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5)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二、 學習新課:
(一) 課:這節課我們學習《散步》這篇文章,在學習本文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體會本文與《金黃的大斗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 同桌之間交流字詞整理情況,教師巡回指導。要求學生將自己和同桌找出的字詞都通過查字、詞典,根據語言環境,準確無誤地注音、注釋。
(三) 師范讀課文,學生在下面小聲或不出聲跟讀,體會讀音、重音、語調、語速,看有無不恰當的地方,標記下來。(讀后師生共同討論、訂正。學生說出自己的讀法以后,對有道理的要充分肯定,認為沒有道理的,歸為“一種認識”一類,一般不宜直接否定;學生說出想法后,讓其讀給大家聽)
(四) 討論、品味重要語句:
1、 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
要點:表現了兒子對母親的關心。
2、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要點:因為我從小很聽話,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親現在很信任我。
3、 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他的時日還長。
要點:愛幼尊老。
4、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要點:表現了母親對孫子的愛,犧牲自己的意愿,滿足孫子的意愿。
5、 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界。
要點:人到中年,肩負承前啟后的責任,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
(五)師齊讀課文,體會文中感情,思考:和《金黃的大斗笠》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
1、 指導思想:讓學生討論,暢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 要點:
(1) 相同點:都是寫家庭生活的。
(2) 不同點:a、人員不同《金》寫的是兒童《散》重寫成人;
b、 情緒不同《金》活潑《散》深沉。這一點比較難理解,老師可作引導,從作詞、描寫對象、內容等方面。指導學生列下表:
課文 用詞 人物關系 感情色彩 其他
三、 作業 :
1、 查字典,給下列詞語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岐 一霎時 粼粼
2、 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 有人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句話很幽默,你覺得對嗎?為什么?
(2) 找出文中寫景的語段,抄在下面,并說說其作用。
《散步》同步練習 篇10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散步》同步練習 篇11
愛,并快樂著
――——關于《散步》的教學故事
2004年11月22日-26日是我校對兄弟學校開放教學周。本周七年級的所有學科都承擔了開放教學任務。我的教學時間是22日上午第二節,內容是散文《散步》多媒體教學。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
12年前,我剛踏上工作崗位,以品味《散步》優美樸實而內蘊豐富的語言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獨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但12年后,已為人夫、為人父的我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的心靈震顫了,我陷入了矛盾而又痛苦的愛的抉擇中。我突然間明白對中年人復雜心境的理解,需要生活的積淀。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走進成年人的內心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質量嗎?
我一夜無眠,經過反復的思量,我決定啟動學生,以“愛,并快樂著”為主題,要求學生用審美的眼光打量我們的周圍,從現有生活資源中去獲取一種快樂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長它。所以,我想讓自己、學生和聽課的教師一道經歷一次靈魂的洗禮。
為了這堂課,我準備了很久,包括課件、集體備課、試講等細節。此課我打算用中央電視臺2004年春節聯歡晚會歌曲《讓愛住我家》的FLASH來激情導入 ,注重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流程設計為“整體感知”、“局部理解”、“品讀語言”、“拓展遷移”、“積累運用”、“課外練筆”六大板塊。
從“整體感知”進入“局部理解”課文時,我對學生說:“我們在閱讀時應跳進作品中去,與里邊的人物作心靈的溝通,設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親或其中的一位,面對分歧,你是怎樣作出抉擇的?”一瞬間,課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烈氣氛。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紛紛作出了抉擇。陳昕同學說:“如果我是那位父親,我會想到母親的辛勞和對自己的培育之恩,我會選擇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遠、更好。許崇文同學說:“如果我是那位父親,我覺得選擇很困難,但我會選擇走小路。因為‘母親年紀很大了,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也很聽她的話一樣’。我想母親是明理的,她會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孫子,自己改變主意要順從孫子走小路,所以她應該是不會怪我。我選擇走小路,我的小兒子會很高興,他會給全家人帶來歡樂的。”肖哲同學卻反對:“雖然母親對我的選擇會理解,難道母親就沒有想法嗎?她是否會想:‘我老了不中用嗎?自己的話連孫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兒子一場。’課文說,‘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他不至于會哭鬧。”俞欣妍同學說:“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會聽從丈夫,因為我不想讓丈夫左右為難,也不想在母親心中留下壞印象,因為媳婦難當。所以文中的妻子很偉大。”全班同學都笑開了。其他同學們也紛紛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文本,作出自己的表述。
我對他們的選擇表示了理解和贊賞,因為從學生的抉擇中,我感受到他們正在正確抉擇自己未來可能的生活:有責任的生活,有愛心的生活,富有創意的生活。
學生很配合我,加上我精心設計了各個板塊之間的過渡和銜接的教學用語,以及聲音和色彩都很精美的課件,我禁不住有點暗喜:大功即將告成矣!
臨近7分鐘下課,我的教學環節是“看圖片說標題”。大屏幕顯示的畫面是:兩個花甲老人安祥地坐在草地上,遠處一抹淡淡的夕陽,老太給老頭按摩,老太付出而滿足,老頭幸福而快樂。圍繞“愛并快樂著”的課堂主題,同學們說得很好。有的說“夕陽紅”,有的補充說“最美不過夕陽紅”,有的說“黃昏美”,有的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也有的用縣老干活動中心大門的對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來形容……
真的好極了――多聰慧的學生啊!
然而,正當我準備結束時,一個小小的插曲悄然而起。
林菲同學舉手示意說:“鄧老師,可以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詩來形容嗎?”同學、教師都笑了。我想:糟了!這可是有悖圖意的。怎么辦?就那么幾秒鐘,我決定順勢把學生引到品味課文的語言上來:讓他們用改變語序或者改動某字的方法來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效果。結果出乎意料的好,從“只求近黃昏”到“只是闊黃昏”到“只為近黃昏”到“只因近黃昏”――我松了口氣,因為同學、教師又笑了。
課在FLASH《讓愛住我家》的歌聲和笑聲中結束了,我想此時此刻,在孩子們心中,愛應該開始快樂了吧!
評課時,好極了!
說真的,當時我好欣慰,因為我幾個月來對學生的實驗、對課改新理念的鉆研已經初見成效了!
如今,一年過去了,我常常會想起這堂課,常常被自己感動,也常常被學生感動。以前我像一個“救世主”,給學生知識,給學生力量,給學生關愛,在學生面前我永遠是正義的、強大的、樂觀而豁達的,我因學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滿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獨,因為這份驕傲是不真實的。現在,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想辦法,一起渡難關,真正去關注語文和生活的關系。雖然有時我也很“無知”,難免臉紅尷尬,但我卻倍感真實而輕松,因為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覺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貴。我感謝新課程,感謝《散步》,感謝學生,感謝一切因愛而變得快樂而美好的事物。
真的。
《散步》同步練習 篇12
《散步》是一篇歌頌親情的文章,子女對長輩的敬愛、長輩對兒孫的疼愛、濃濃的親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間。親情是人間永恒的主題,最能打動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寫身邊小事、訴心中真情,學生們理解起來并無難度。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單元教學主體,我將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現濃濃的親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體會文中的那份濃濃親情,從而激發學生去感悟親情,擁抱親情,珍愛親情,創造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創造親情的情感。另外,通過品味揣摩文本中能體現三代人濃濃親情的語句,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一)整體感知,共賞親情。
通過集體朗讀、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手法,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歸納時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②以課文為依據,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語、一句話等形式作答) ?
(二)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弦的語句感受和體會,感悟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重點品讀:文中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是如何體現的?勾畫出文中飽含濃濃親情的詞語和句子,讀出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合作探究,體驗親情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準確理解,并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親情的美好和珍貴。重點扣住這幾個問題:①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如何理解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③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并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
(四)敞開心扉,抒寫親情
設計目的是借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讓學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后交流。①親情是饑餓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③親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勞碌,……
(五)小結課文,升華親情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親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我們離不開親情,讓我們敞開胸懷,伸出雙臂,去感悟親情,去擁抱親情,去珍愛親情,去創造親情!
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學生從“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弦的語句感受和體會”,到“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并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再到 “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獲,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并激發創作熱情。我想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受用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知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根本。閱讀教學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老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
以上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教學反思《散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