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醉翁亭記》習題(精選12篇)

《醉翁亭記》習題

發(fā)布時間:2023-01-09

《醉翁亭記》習題(精選12篇)

《醉翁亭記》習題 篇1

  醉翁亭記 習題精選

  一、“而”字作為連詞有四種用法,請指出下邊詞語或句子中“而”的用法。

  1 朝而往。2 溪深而魚肥。3 水落而石出者。4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5 禽鳥知山水之樂,而不知人之樂。6 雜然而前陳。7 泉香而酒冽。( )

  二、閱讀下邊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邊問題。

  歐陽公四歲而①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②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③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 按順序指出三個“而”字各作什么連詞使用。

  2 解釋帶點的詞。①孤: ② 以: ③及: ④長: ⑤或:

  3 翻譯加 詞語。①教以書字 ②惟讀書是務 ③下筆已如成人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黑詞的詞性,并作解釋。

  1 若毒之乎!( )

  2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

  3 野芳發(fā)而幽香。( )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5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

  6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

  7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

  答案

  一、1 修飾 2 并列 3 順承 4 遞進 5 轉折 6 修飾 7 并列。

  二、1 ①順連,就 ②轉連,可是 ③順連、來 2 ①孤:死了父親。 ②以:用。 ③及:等到。 ④長:大一點。 ⑤或:有的。 3 ①教他(用荻畫地的辦法)寫字識字。 ②只勉力讀書。 ③寫得已象成人。

  三、1 動詞,怨恨、認為毒, 2 動詞作名詞用,生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3 動詞,開放。 4 動詞,使……定居。 5 均作動詞用,使……困苦,使……勞累。 6 前,動詞,以……為樂,后,名詞,快樂。 7 動詞,命名。

  習題精選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一)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之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與“宴酣之樂”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何陋之有 b.輟耕之壟上 c.鄰人之孀妻 d.漁人甚異之

  2.對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傴僂提攜”和《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頹然乎其間者”形象地描繪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澆愁的樣子。

  c.“至于”一詞把文章推進一層,由寫欣賞美景之樂轉而寫眾人游宴之樂。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麗風光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與民同樂圖,同時也曲折地寫了太守治滁的政績。

  3.第二段緊扣一個“樂”字來寫,用_____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用游人之樂襯托____之樂,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句中表達的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確的有( )

  a.“滁人游”的歡悅情景側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寫“滁人游”,襯托了“太守醉”。

  b.“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發(fā)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樂”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d.“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意為:太守說的誰?就是廬陵歐陽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__ ___,__ ___,___ __,___ __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至于負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寫橫線上空缺的內容。

  2.翻譯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點。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

  3.兩段文字均選自《醉翁亭記》,該文將寫景、敘事、抒情熔為一爐,有一句話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后成為千古名句,這句話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寫______之景,再寫_______之景,最后收筆,引出人之樂亦無窮也。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話,從原文中找出4個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語,依次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對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頹然乎其間者”形象地描繪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澆愁的樣子。

  b.“傴僂提攜”和《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詞把文章推進一層,由寫欣賞美景之樂轉而寫眾人游宴之樂。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麗風光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與民同樂圖,同時也曲折顯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績。

  7.聯(lián)系全文,可從以上語段中看出作者表達的是一種( )

  a.被貶后的抑郁心情。 b.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樂。 d.“醉”與“樂”的統(tǒng)一關系。

  參考答案

  (一)

  1.c。a項是《陋室銘》中的選句,這里“之’起到提賓標志的作用,是賓語前置;b項是《陳涉世家》中的選句,這里“之”是動詞,“到,往”的意思;d項是《桃花源記》中的選句,這里“之”是代詞。c項是《愚公移山》中的選句,這里“之”是助詞,“的”的意思,與例句“宴酣之樂”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雖被貶謫,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曠達樂觀,與民同樂。b項理解錯誤。

  3.禽鳥 太守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與民同樂,排遣內心郁悶;但壯志未酬,不禁發(fā)出游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慨嘆。

  5.a、b、c。d項句意翻譯有誤。這句話的意思應為:“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呀。”這里的“謂”不是“說”的意思,而是“叫做,稱為”的意思,可譯成“是”。

  (二)

  1.野芳發(fā)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者

  2.譯:容顏蒼老,頭發(fā)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賓客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這是文言文中的一個判斷句式,“者……也”是這一句式的標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 四時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眾賓歡④太守醉

  6.a

  7.b

《醉翁亭記》習題 篇2

  教學目的:

  一  背誦全文。

  二  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設想: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同時能夠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于此,本文教學從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于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的,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能對此有所體會或了解,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擬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  熟讀課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  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

  一  看“閱讀提示”,了解作者歐陽修和本文寫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內容。

  二  讀課文。

  △ 教師范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 教師提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瑯琊   潺

  釀  僧 輒    霏

  暝  朝而往     傴僂

  洌  蔌 射者中  弈

  觥籌  翳

  △ 學生試讀課文。

  要求:放聲讀書。

  △ 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 請一位學生讀書,集體糾正讀音。

  (或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

  [說明]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是為了熟悉課文內容。以上學生已經聽讀了兩遍,自己讀了兩遍,對課文內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語言淺易,熟讀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  疏通全文大意。

  △ 二人小組,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注解的語句,憑借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善于利用書上注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yǎng)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fā),并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 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二人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由其他小組同學幫助解答。學生們都解決不了時,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4)山間之朝暮也。

  (5)山間之四時也。

  (6)歌于途

  (7)行者

  (8)臨溪而漁

  (9)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10)雜然而前陳者

  (11)起坐而喧嘩者

  (12)已而夕陽在山

  (13)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說明]學生閱讀中遇到問題,由誰來解決呢?同學之間相互啟發(fā),自己解決最好。必要時,教師點撥或講解。學習是學生的事,教師盡可能調動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會增強。

  △ 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出聲音。

  四  再讀課文。

  齊讀,或各自放聲讀。

  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

  布置作業(yè) :

  一  熟讀全文

  二  完成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  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二  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

  一  讀課文。

  集體讀或個人讀。

  二  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討論問題。

  最終明確:樂。

  △ 文中寫出了誰“樂”?

  最終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  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最終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 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最終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則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寫的“樂”的主要內涵。最后一個問題,難度較大。教師適當講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發(fā)揮得過多,點到為止。

  三  背誦課文。

  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強記。

  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入手,盡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里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后兩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誦,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lián)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記憶。

  [說明]有前邊熟讀的基礎,加上本文語言瑯瑯上口,學生能夠比較快地背下來。若課上時間不夠,教師選其中一段,指導背誦,為的是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層,不是本課教學重點,提出將相關內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為方便起見;只要學生容易背下來,一段中怎樣“分層”不必較真。

  布置作業(yè) :

  一  背誦全文。

  二  完成課后練習六。

  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巒,樹林和山谷尤其秀美。遠看一片郁郁蒼蒼,顯得幽深秀麗的,那就是瑯琊山。順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這就是釀泉。繞過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張開的鳥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跟賓客們到這里來喝酒,他喝得很少卻總是喝醉,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內心領會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陽出來,林間的霧氣逐漸消盡;暮云四合,巖谷洞穴變得昏暗起來,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散發(fā)著幽微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濃蔭遍地;西風起,霜露降,天空顯得空闊明亮;水位下落,石頭顯露出來——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來我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的人們在出游。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樣的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這是太守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是說有人彈琴奏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籌碼雜亂交錯,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嘩——這是賓客們歡樂的圖景。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發(fā)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在西山,人影縱橫散亂,這是賓客們跟著太守回去了。(這時)樹林里變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鳥啼聲,游人離去后,鳥兒歡樂起來。然而,鳥兒只懂得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們的樂趣;人們只懂得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樂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樂,酒醒后(又)能用文章來表述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總體說明】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的。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限于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關于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之我們以上的認識,便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并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采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選自黃岳洲主編:《新編中學語文教案》)

《醉翁亭記》習題 篇3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環(huán)滁ch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環(huán),環(huán)繞,圍繞。

  林壑h :樹林和山谷。

  潺ch n潺:象聲詞,水聲。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

  翼y 然臨于泉上: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

  輒zh :就。

  云歸而巖穴暝m ng:煙云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晦hu 明變化: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

  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天氣高爽。

  休于樹:在樹下休息。

  傴y 僂l 提攜xi :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攙著走。這里指老老少少的人們。

  酒洌li :酒味清醇。洌,水清。

  山肴y o野蔌s :野味野菜。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蔭。

  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2、相關知識:

  ⑴醉翁亭位于瑯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記的就是此亭。

  宋仁守慶歷年間,朝政腐敗,權貴當道。原在朝遷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革新時政,且不避謗,敢于揭露官吏陰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誣告他。會守聽信饞言,將歐陽修貶謫滁州。

  慶歷一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結為知音。為了 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 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于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幫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⑵宋仁宗慶歷五年,范仲淹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分辨,得罪了當權派,被貶滁州知州。被貶后,歐陽修心情郁悶,經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瑯琊山游玩,并與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慶歷六年,智仙建亭于瑯琊山釀泉旁,以為游息之所。歐陽修登亭“飲少輒醉”,故給它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命名緣由。作者從大處落筆,由遠而近,層層進逼,為全文張本。

  第二段,寫朝暮四時之景,即景生情,“山水之樂”體現得更加具體細膩。用分述總收之法,條理極其清晰。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

  第四段,歸結全文主旨。先以宴罷歸去結住敘事,忽然又從禽鳥之樂翻出兩個“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結尾才點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三、寫作方法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

  “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人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還不算最奇。待到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一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在乎山水之間”,同時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的勾出一篇主旨。

  2、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寫景和抒情的自然結合。

  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因為亭之所在是瑯琊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它的豐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釋亭名來由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調。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據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3、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

  文中駢散相間,節(jié)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于成誦。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chuàng)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現已演變成穩(wěn)定性強、規(guī)范性高的成語,發(fā)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于觀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征并加以提煉的結果。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全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四、參考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huán),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fā)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應答,老人彎著腰,小孩由大人抱著領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游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后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練習解答】

  一、全文21個“也”字,都處在句尾位置,每個“也”字代表了一個語意層次,層次推進,一貫到底,使文章不僅層次分明,而且氣勢貫通;21個“也”字回環(huán)往復,造成一種舒緩委婉的音樂美與抒情氣氛,讀來一詠三嘆,韻味無窮,情致盎然。

  二、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革新而被貶為滁州太守,心中是苦悶的,所以雖游覽山水、飲酒作樂,也擺脫不了思想上的消沉,然而他又能“樂其樂”,以“滁人游,眾賓歡”為樂,表明他寄掛民生,與民同樂的政治愿望。

  三、1、表示凍死關系連詞,可不譯。

  2、表示遞進關系連詞,而且。

  3、兩個“而”均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4、第一個“而”表修飾關系連詞,可不譯,第二個“而”表轉折關系連詞,卻。

  四、歐陽修這樣改的目的是為了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我們可以從中受到以下啟發(fā):語言貴凝練精粹;文章語言應多加推敲,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

  五、略

  【類文品讀】

  豐樂亭記(節(jié)選)

  修(即歐陽修自稱)既治滁(即滁州)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潝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修之來此(批滁州),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晨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三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亭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辜生無事之時也。

  1、“記”是一種文體,以敘事寫景為主。試概括第一段段意。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①下則幽谷(則:   )

  ②顧而樂之(樂:   )

  ③掇幽芳而蔭喬木(蔭:   )

  ④于是疏泉鑿石(疏:   )

  3、本文寫景也有它的順序。第一段和第二段寫景各主要是以什么順序來寫的?

  4、下列句子譯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俯仰左右,顧而樂之:看看左右,四面一瞧,我便愛上了這地方。

  b.樂其地僻而事簡:喜愛這地方偏僻而公務少。

  c.掇幽芳而蔭喬木:(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高大的樹下歇陰乘涼。

  d.風霜冰雪,刻露清秀:(秋冬的)風霜冰雪,使山顯露出峭峻清秀的姿容。

  5、歐陽修在幾篇文章都流露出“與民同樂”的思想。請你從文中找出能體現“與民同樂”思想的句子來。

  (參考答案:1、寫豐樂亭周圍美景及豐樂亭建造情況。 2、①是,為②喜歡③乘涼,歇陰④疏通 3、按空間轉換的順序來寫的,下→下→中;第二段是以時間順序為主或以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4、a 5、“而與滁人往游其間”“乃日與滁人……府而聽泉”“又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

  【同步評價】

  一、基礎訓練

  1、給加點的詞注音。

  傴僂(   )  山肴野蔌(  )(  )  觥籌交錯(   ) 晦明(  )  宴酣(  )

  2、解釋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①飲少輒醉(輒:   )

  ②傴僂提攜(傴僂:    )

  ③樂其樂(樂其樂:    )

  ④非絲非竹(絲:   竹:   )

  3、本文“也”字有很多,試根據要求給下列句子分類:

  ⑴環(huán)滁皆山也。   ⑵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⑶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⑷故自號曰醉翁也。

  ⑸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⑹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⑺……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⑻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⑼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⑽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①表判斷:

  ②表解釋:

  ③表感嘆:

  4、選出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  )

  a.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c.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d.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5、選出各組中詞語用法或意義不同的一項。①(  )②(  )③(  )④(  )

  ①而:a.蔚然而深秀  b.野芬發(fā)而幽香  c.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樂

  ②之:a.禽鳥知山林之樂  b.名之者誰  c.四時之景不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者:a.前者呼  b.作亭者誰  c.晦明變化者  d.弈者勝

  ④于:a.行者休于樹  b.瀉出于兩峰之間  c.臨于泉上  d.來飲于此

  6、從課文中選問題填空,組成反義詞

  醉——(   )  前——(   )  朝——(   )

  往——(   )  晦——(   )

  7、譯句。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②有予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予也。

  ③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8、選出對文章開篇“環(huán)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項(  )

  a.用這五個字開篇,寫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顯得大氣磅礴,引人入勝;

  b.開篇用五個字寫滁州全貌,為后文作鋪墊,行文自然,順理成章;

  c.鳥瞰全景,由近及遠,概括力強,文筆生動,寫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勢;

  d.用五個字開篇,從大處落筆,簡煉,概括,形象地寫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9、“禽鳥知山林樂①而不知人之樂②,人知從太守游而樂③,而不知太守之樂④其樂⑤也”句中五個“樂”字,各自的含義分別是:①   ②   ③   ④   ⑤  

  10、全文自始至終九下用“太守”自稱,而不用第一人稱“我”,為什么?

  二、同步解讀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陣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1、第一段寫了哪幾方面的景色?

  12、文中描寫傍晚山景的句子是    ,描寫山間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總寫四季感受的句子是     。

  13、這兩段選文哪一段更像風景畫,哪一段更像風俗畫?分別寄托了太守怎樣的思想感情?

  14、將第二段分層,并用原文中語句概括層意,分別不超過三個字。

  ①   ②  ③   ④  

  15、本文既寫太守之醉,又寫太守之樂。其中  是表象, 是實質。寫  是為了寫 , 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每空填一個字)

  16、為什么說“太守宴”是很典型的“野宴”,請將原文概括成一句話回答。(不超過20個字。)

  三、美文賞讀

  右溪記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盤屈,不可名狀[3]。清流觸石,洄[4]懸[5]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6]。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7]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8]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9],俾[10]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11]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注釋]

  [1]攲:傾斜。[2]嵌:這里是形容巖石像張著口的樣子。[3]不可名狀: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狀。名,說出。狀,描摹。[4]洄:水回漩而流。[5]懸:水從高處流下來。[6]蔭:遮蔽。[7]逸民退士:指隱居的人。[8]置州:設置郡,作為州治。州,古時的行政區(qū)域。[9]蕪穢:雜草積土。[10]俾:使。[11]裨:補助,增添。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南流數十步合營溪(      )

  ②悉皆怪石(     )

  ③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     )

  ④乃疏鑿蕪穢(     )

  ⑤植松與桂(     )

  ⑥遂命之曰“右溪”(     )

  18.此文可分為兩層,如何劃分?并概括出層意。

  第1層:

  第2層:

  19.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20.用文中原話回答問題。

  ①開發(fā)右溪的價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敘述整治右溪的經過?

  上一篇:《醉翁亭記》課堂訓練

  下一篇:《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詩歌鑒賞

《醉翁亭記》習題 篇4

  問: 

  《醉翁亭記》結尾寫道:"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文中提"太守"共九次,至此方結出姓名,有何妙處呢? 

  答: 

  這個結尾當然點出了作者姓名,但它與古代一些"記"的結尾點出寫作時間或者姓名有明顯的不同。我認為完全可以去掉"時六年九月十五日",因為沒有它,《岳陽樓記》在內容和結構上不受絲毫影響。同樣,我們也完全可以去掉很多"記"后的點明作者的那句話,理由同上。可是,如果我們去掉"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我們就會發(fā)現,文章少了一點悠然深長的意味。第三人稱的雖也精彩生動,但總讓人感到有些"隔",有了這最后兩句,第三人稱一下子變成了第一人稱,抒情意味大大加強。也就是說,這最后兩句是全文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是文章文氣流貫的自然結果。不僅如此,有了這最后兩句,文章在結構上更加嚴謹,因為它與文章前面的"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是"前者呼,后者應"的關系

《醉翁亭記》習題 篇5

  【教學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三、 背誦全文。

  第一課時

  熟讀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點放在朗誦上。

  一、簡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歷5年( 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為其辯解而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本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發(fā)”,都是夸張的寫法。

  二、讀課文。

  1、 正音

  滁(chú) 壑(hè) 瑯琊(lángyá) 潺(chán)釀(niàng) 僧(sēng) 輒(zhé) 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傴僂(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籌(gōng)  翳(yì)

  2、學生放聲讀課文,達到熟讀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給學生譯文,但不需細講,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講解文中字詞,逐段研讀課文,在此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個“樂”字貫穿全文。閱讀這篇課文,要抓住“樂”這條主線,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抓住了作者感情發(fā)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一)教師指導學生研讀第一段。

  1. 歐陽修在描寫滁州四周的山時起初用了40個字,把東南西北四方都寫了,但最后改成:“環(huán)滁皆山也”5個字。這5個字高度凝練,高度簡潔,是錘煉字句的典范,鳥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 解釋加點詞語,學生質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誰(給……命名)

  ⒊劃分段落內部層次,理清文脈:

  這段總寫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和它的得名。分兩層:第一層寫環(huán)境并點題:環(huán)滁皆山→西南諸峰→瑯琊(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第二層寫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

  4.分析第一層的寫景方式——自遠而近,從大環(huán)境寫起,層層烘染,步步推進,一步步把讀者帶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樂路線與環(huán)境。

  4.背誦此段。

  (二)按上述步驟,學生自讀第二段,教師點撥。

  要點:1.煉字:開、歸、暝、發(fā)、秀、高、潔、落、出、樂。

  2.這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分三層

  解說: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抓住各自特點來寫。

  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3.背誦此段。

  (三)研讀第三段。

  1. 第三段寫什么:可分為哪幾層?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寫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可分為四小層。分別是“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

  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

  2.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

  為了給“太守宴”創(chuàng)設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3.這段的結構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用三個并列的層次來突出最后一個層次。

  在大小環(huán)境和眾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⒌ 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誦此段。

  四、獨立閱讀第四段。

  1、先朗讀(勾劃出山間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誦。

  2、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3、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fā)了自己復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醉翁亭記》習題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醉翁亭記》是編排在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中的一篇。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布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表現作者偉大抱負的《岳陽樓記》,等等。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yǎng)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yǎng)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并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瑯瑯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后能基本了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chuàng)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fā)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范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游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學方法的采用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游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yōu)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復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后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游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jié)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huán)節(jié)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于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

  (二)示范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復的聽讀與朗讀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后采用游戲接龍背誦,此環(huán)節(jié)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于短時記憶的發(fā)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tǒng)論\'整體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采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上一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下一篇:《醉翁亭記》字詞解釋

《醉翁亭記》習題 篇7

  《醉翁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滁州做太守時寫的一篇著名山水游記,作者以精煉、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自己與游客在醉翁亭中開懷暢飲的歡快情景以及亭外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全文共402字。宋代詩人黃庭堅,竟將這篇散文改寫成一首詞牌為《瑞鶴仙》的詞:

  “環(huán)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瑯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也。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這首詞用的幾乎全是歐陽修原文的句子,但把四百字的散文改成一首百余字的詞 ,而且合乎聲律,當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黃庭堅的確身手不凡,他改得很成功,所以后來有人贊,嘆說:“一記(《醉翁亭記》)凡數百言,此詞備之矣!”

  作者郵箱:  

《醉翁亭記》習題 篇8

  課文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從“醉”和“樂”中所抒發(fā)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礎的文言詞語。

  4、背誦課文,默寫重要句子。

  教學重點:掌握實詞解釋與重要句子翻譯,領會課文內容,體驗作者心情。

  教學難點:領會“與民同樂”的內涵。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準備:

  一、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24歲中進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屢次被貶謫。晚年曾主持進士考試,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后任官職甚多,世稱“歐陽文忠公”。他領導了北宋詩人革新運動,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被后世尊稱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慶歷五年,歐陽修參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敗,被貶為滁州知府。時值壯年,仕途失意,一時壯志難酬,內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積極的態(tài)度當好地方官,為百姓辦事。并在滁州有所作為。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風光秀麗的山水之間,抒杯內心的政治抱負。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識字:

  滁州、林壑、瑯琊、潺潺、傴僂、觥籌、野蔌、陰翳

  三、解詞:

  觥——酒杯  翳——遮蓋  弈——下棋  蔌——菜蔬  意——情趣  臨——靠近

  傴僂——腰背彎曲(駝背)  蔚然——茂盛的樣子  秀——發(fā)榮滋長

  四、課文簡析:

  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命名緣由。

  1、作者從大處落筆,視野由寬變窄,由遠而近,層層進逼,漸透主旨。

  2、由寫滁州——寫山峰——寫瑯琊——寫釀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不在酒而在樂)

  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者……也——判斷句式。“者”表停頓,“也”表判斷,翻譯時加“是”

  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1、由朝到暮,由春——夏——秋——冬。早晚變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寫出各自特點。

  2、先分寫后總收,再由景寫到樂。

  3、分分總,分分總,分分總,分總(由細到粗)

  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

  1、分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核心)

  2、承上由景寫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寫到樂。

  3、其熱鬧場面:

  有聲——歌聲、呼聲、應答聲。

  有態(tài)——登山態(tài)、小憩態(tài)、徒手態(tài)、負重態(tài)、攙扶態(tài)。

  有活動——有垂釣的、釀酒的、采菜的、彈奏的、投射的、下棋的、

  有年齡層次——年青人、老人、孩子。

  (1)聯(lián)系全文,“醉”有兩點含義,一是喝酒喝醉了,表現其“蒼然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二是醉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和“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歐陽修在寫太守宴之前為什么寫滁人游?

  ——為太守宴創(chuàng)設一個歡樂的氛圍,也為體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旨意。

  四段:歸結全文主旨。先以宴罷歸去結住敘事,又從禽鳥之樂、人之樂中襯托出太守樂其樂。

  1、用禽鳥之樂襯托人之樂,用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

  2、貫穿全文的線索是樂。

  3、其感情脈絡是“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

  4、表現本段及本文主旨的句子(三個字)是“樂其樂”全句是“太守之樂其樂”。

  5、聯(lián)系全文,怎樣理解文中的“醉與樂”?

  ——太守之樂乃是點睛之筆,含蓄抒發(fā)了作者復雜的情感。即包含縱情山水排遣郁悶之情,也包含著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反映他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總之,文章寫醉又寫樂。醉是表象,喝多之態(tài),實質乃陶醉之意,是謫守后對勵精圖治的欣慰;“樂”是“與民同樂”之意,是政治理想抱負所至,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寫醉是為了寫樂。

  6、解釋加點詞

  而不知人之樂(轉折,卻)醉能同其樂(大家或他們,代詞)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修飾,的)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自己、他,代詞)

  五、其他問題設計:

  1、作者是怎樣寫出“與民同樂”這一內涵的?

  ——“與民同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具體內容。寫人只寫滁人,不寫其他地方人,寫人之樂重點用傴僂提攜來襯托,游人興高采烈,人數眾多的原因是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則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因此,人之“樂”的意義皆不同,禽鳥樂在安靜的環(huán)境,游人樂在安居樂業(yè),喜多憂少,太守樂在人們生活安定,表現他的造福于民思想,所以“醉”“樂”的更深刻含義是陶醉,是借山水來排遣內心抑郁的感情。

  2、文章的寫法:

  寫景與抒情的自然結合:范圍先大后小,先面后點,一步步奠定抒情基調。寫景方式有:

  (1)先遠景后近景:從“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從早到晚:從“若夫日出而林霏開”到“山間之朝暮也”。

  (3)自春至冬:從“野芳發(fā)而幽香”到“山間之四時也”。

  (4)由外而內:從“至于負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山間夕照全景:從“已而夕陽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3、關于文中的21個“也”,大致表達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通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以及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了作者在謫居生活中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譯文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上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是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這個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了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是,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陽出來而樹林的霧氣消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間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樹木繁茂滋長,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頭,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負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坐時起,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容顏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于是)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游人離開,鳥兒快樂。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醉翁亭記》習題 篇9

  醉 翁 亭 記 作者:歐陽修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云回聚攏來,山巖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fā)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醉翁亭記》 2001/12/18醉 翁 亭 記 作者:歐陽修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于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游人離開后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 2001/12/18

《醉翁亭記》習題 篇10

  教學要點:

  1、 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 學習本文精練優(yōu)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 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教學難點 :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

  一、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1、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寫作背景:

  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fā)”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歐陽修雖壯年被貶,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嘆,而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當好他的地方官,為百姓辦事。滁州風光秀麗,歐陽修便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與民同樂,把內心的抑郁掩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之中。

  3、 出處: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謚號。

  二、學習生字,理解重點詞,熟悉課文內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瑯  琊 潺   釀     輒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傴 僂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籌   翳

  2、重點詞: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②有亭翼然而臨于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③名之者誰: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發(fā)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陰:發(fā)榮滋長

  ⑦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⑨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三、朗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字詞含義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

  一、第一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滁州的地理特點?  “環(huán)滁皆山也。”

  ②西南諸峰的特點? “林壑尤美”

  ③瑯琊山的特點?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臨于泉上”

  ⑤“來飲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號醉翁的原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⑦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huán)境。(……醉翁亭也。)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結:

  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huán)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5、 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酒宴上陳列的東西?

  ②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③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

  ④劃分層次? 1、滁人游山之樂 (……游也。)

  2、眾賓宴飲之樂 (……歡也。)

  3、太守宴醉之樂 (……醉也。)

  5、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

  四、第四段:

  1、 朗讀,注意句中停頓。

  2、 學生串譯。

  3、 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②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

  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③寫醉與樂統(tǒng)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4、 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第三課時

  總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3、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

  一、總結全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北宋)

  何謂“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一)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樂在賞山水                         (二)

  樂在與眾人醉                       (三)

  禽鳥樂——→眾人樂——→太守樂(“醉能同其樂”)   (四)

  (以樂掩其郁)  “醉翁”      主旨——→與民同樂

  二、藝術特點:

  1、結構嚴謹巧妙。

  以“樂”貫穿全篇,并層層推進,前后照應。

  用不同的虛詞過渡,層次分明。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3、語言精練優(yōu)美,流暢傳情。

  三、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小結:

《醉翁亭記》習題 篇11

  28.醉翁亭記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匯,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制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于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于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 ,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了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并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采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僂(    )    朝(    )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huán)滁皆山也。  瑯琊也。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jié)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jié)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二人合作,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注解的語句,憑借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注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fā),并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幻燈展示。)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huán)滁皆山也:環(huán)滁,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轉:回,曲折回環(huán)。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I近乎“要說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里的霧氣。    ”   

  云歸而巖穴暝:云歸,云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fā)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負者歌于途:至于,連詞,多用于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背負著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里指老人。提攜,拉著手行走,這里指被拉著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游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簽子。交錯,交互錯雜。    

  蒼顏白發(fā):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為,是。    

  3.詞語小結。

  (幻燈展示。)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表修飾雜然而前陳者

  表轉折而不知人之樂

  (2)也    

  表陳述環(huán)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嘆在乎山水之間也四、再讀課文    

  集體朗讀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五、布置作業(yè)    

  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集體朗讀課文

  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二、主旨探究

  1.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是什么?

  明確:樂。

  :2.文中寫出了誰“樂”7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3.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4.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

  明確: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jj-5.’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結。

  本文以“樂”為主線,用“醉”與“樂”的統(tǒng)一,寫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三、寫法探究

  1.提問:本文寫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討論并歸納:

  (1)寫亭的環(huán)境:從遠到近。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2.提問:本文寫景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寫亭的環(huán)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huán)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

  基調。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四、小結全文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與“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作者的“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在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人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還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表現了“與民同樂”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一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間”,同時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寫景抒情自然結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yōu)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并理解其內涵。

  五、背誦課文

  1.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人手,盡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里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后兩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lián)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記憶。’

  2.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培養(yǎng)強記能力。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資料鏈接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桿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記》習題 篇12

  教學目的

  一、 理解本文從“樂”和“醉”中所抒發(fā)的政治理想。

  二、 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色,并復習鞏固駢散結合的句法。

  教學設想

  一、 安排兩課時。

  二、 布置課前作業(yè) ,讓學生利用注釋及工具書,讀準字音,疏通文意,課內根據學生實際釋難句。

  三、 用自主參與教學法,充分利用課內時間,學生進行閱讀思考,教師解疑釋難,減少講解和分析。

  四、 加強背誦指導,力求課堂內能背誦部分段落。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一、 了解歐陽修的主要經歷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誦讀中初步體會“也”和“而”的語氣。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一、 明確寫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從“樂”和“醉”中所抒發(fā)的政治理想。

  二、 復習鞏固對“駢句”的理解。

  三、 背誦課文,在背誦中進一步體會“也”和“而”的語氣。

  第一課時授課提綱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投影醉1

  二、 引導參與

  (一) 結合課前作業(yè) 的評講,鞏固學生自學的成果

  1、 作者介紹,投影醉2(由學生講,教師補充)

  2、誦讀

  (1) 抽一學生朗讀,其余學生仔細聽,讀完后學生再作評議。評的標準:是否讀準了字音,是否讀對了節(jié)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較大的停頓,“而”的輕重語氣是否讀出。

  (2) 聽范讀

  2、 疏通文字,釋難詞、難句。可以由學生提出,也可由教師發(fā)問(投影字詞題醉3),主要針對注釋上沒有作注釋的詞句作解答,鞏固學生自學成果。

  3、 齊聲誦讀描寫醉翁亭秀麗環(huán)境和自然風光的句子。

  (二) 問題探究,用課文中的句子作答,邊討論邊作結構圖投影醉4

  三、 就結構圖示作歸納小結,并投影醉5,展示強調教學目標 

  四、 布置第二課時作業(yè) (投影醉6) 

《醉翁亭記》習題(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醉翁亭記》教案范文(精選14篇)

    醉翁亭記教材分析及教學構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

  • 《醉翁亭記》練習(通用14篇)

    一、填空題。1、本文選自,作者,他是時著名的家,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這八大家是。2、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文中有句話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調,后成為千古名句,這句話是。3、文中描寫山間四時景色的句子是:。...

  • 語文《醉翁亭記》優(yōu)秀教案模板(精選15篇)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本設計以“醉”字為切入點,以“太守醉”、“我們醉”為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最后進行歸納、遷移。...

  • 《醉翁亭記》教案(精選16篇)

    《醉翁亭記》教案1、識字2、熟讀課文,理解課文,詞,句。3、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虛詞的用法。理解古文中的判斷句。本節(jié)課:(第二課時)教學目的1、理解文章語言的優(yōu)美。...

  • 《醉翁亭記》同步練習(精選15篇)

    《醉翁亭記》同步練習一、做客“聯(lián)想吧” 請同學們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與“亭”有關的詩句。(含“亭”即可,加油啊!) 二、測測你的注音速度!(既快又準哦!...

  • 第六冊《醉翁亭記》(通用15篇)

    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寫的一篇散文,在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yōu)美圖畫。...

  • 《醉翁亭記》綜合能力測試(精選15篇)

    基礎能力測試1.選出字形及注音全正確的一組[ ]a.滁州 ch* 林壑 hu^ 瑯琊 y2 輒醉 zh6b.朝暮 ch2o 提攜 xi8 山肴 y2o 弈者 y@c.宴酣 h1n 野蔌 s) 觥籌 g#ng 傴僂 y( l[d.頹然 tu0 陰翳 y0 盧陵 l* 釀泉 li2n2....

  • 《醉翁亭記》最新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 通過《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對比閱讀,了解二者的異同;欣賞二者的立意美、結構美和語言美;背誦這兩篇課文。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前一項。 教學時數: 3~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醉翁亭記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通過《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對比閱讀,了解二者的異同;欣賞二者的立意美、結構美和語言美;背誦這兩篇課文。教學重點:同“教學目標”前一項。教學時數:3~4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 《醉翁亭記》(精選12篇)

    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寫的一篇散文,在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yōu)美圖畫。...

  • 《醉翁亭記》優(yōu)秀教案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 《醉翁亭記》教例評析(精選17篇)

    [教例簡述] 課始,教師定向:這節(jié)課的任務是進一步理解課文寫法和內容,并背誦全文:方法是師生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段意,明寫法,在此中穿插背誦訓練。...

  • 《醉翁亭記》授課提綱(精選13篇)

    教學目的 一、理解本文從“樂”和“醉”中所抒發(fā)的政治理想。 二、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色,并復習鞏固駢散結合的句法。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精選16篇)

    一 教學目標1.理解本文難詞難句,掌握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體會部分虛詞的一詞多義。2.理清本文的段落層次,體會語句的形式特點及其與表意的關系。3.理解本文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4.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 《醉翁亭記》教案(精選14篇)

    【教學要點】1、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2、掌握全文的脈絡并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3、學習本文精練優(yōu)美、流暢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新授課)教學目的及要求1、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中国久久 | 亚洲aⅴ无码成人网站国产 不卡国产视频 |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 | 激情小说av | 三级网站免费 |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一级A片 中国人与拘一级毛片 | 久久久免费看视频 | www久久久久久久 | 青天衙门第一部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 欧美一级片免费 | 国产毛片18片毛一级特黄 | 三级理论日韩欧美 | 91精品在线看 | av片网址 | 日本久久综合视频 | 国产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 亚洲精品无码成案A片在线 综合久久91 | 天天舔天天干 |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春色 | 久久婷婷国产91天堂综合精品 | 中文字幕欧美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 欧美a级肉欲大片xxx | 免费一级高清毛片 | 亚洲国产另类 | 日本理论在线播放 | 免费A级毛片黄A片高清在线播放 | 四川少妇BBBB槡BBBB槡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秋霞一级国产毛片视频 | 岛国毛片基地 | 亚洲无吗一区 | 污视频入口 | 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 中国xxxxxx片免费播放 | 天天骑天天射 | 搡老女人老91妇女老熟女o | 可以免费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