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 。ňx4篇)
芙 蕖 篇1
10 芙 蕖
[教學要點]
1.體會本文的立意特點。
2.掌握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一些多義詞。
3.了解本文運用的擬人/對偶/頂真/反問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下,重點掌握本文的立意。
2.文言文的一些語法常識。
[教學時數]
2課時。
[預習]
1.誦讀并抄寫課文。
2.參照注釋,口譯課文。
3.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起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檢查誦讀情況(小組讀、個人讀)。
2.同桌二位同學相互檢查抄寫情況,并對錯別字進行登記。
3.教師在黑板上對錯別字進行匯總,并與學生一起進行訂正。
4.請學生說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課文討論時解答)。
二、學習課文。
[導入示例]
蓮花,這一種尋常的植物,在我國清代戲曲家李漁看來,卻是渾身都是寶,一切都顯得那么不平!,F在讓我們來看一看他是怎樣來展示這一切的。
。ㄒ唬⿲W習課文第1段。
1.分別請二位學生口頭翻譯這一段。
2.請其他同學評價這二位同學翻譯的情況(如有誤譯,要指出來)。
3.教師總結學生的口譯和其他同學的評價,訂正誤譯并說出自己的翻譯。
重點解釋:
(1)予(我)夏季倚(依仗)此為命者(表停頓,提起下文)
。2)“效顰”是“東施效顰”的簡化說法。比喻生硬地胡亂效仿,效果很壞。
。3)可人(適合人的心意)
4.文段賞析:
問題:就這一段來說,你認為這是一篇說明文,還是散文呢?請說出你的理由。
明確:這篇文章從結構來看,似乎是說明文,筆法不太像散文。開頭第一句:“芙蕖與草木諸花似覺稍異”,也就是說,把它拿來和同類相比,著眼在它的“異”,而不是它的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抓住特點。先是引用花譜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屬性。這種寫法,比較客觀,有知識性,是典型的說明文的寫法。接下來,又說自己依之為命,為什么呢?因為“可人”。這種行文方法,又不是客觀的知識,而是主觀的感情了。把主觀的感情作為文章的意脈,就是散文的寫法了。“備述之”,全面展示,可能是流水帳,乃散文之大忌,但卻是說明文的基本辦法?梢,本文以說明為主,兼有散文的筆法。
。ǘ⿲W習課文第2段。
1.步驟如第1段。
重點解釋:
(1)及其(它,芙。┣o葉既(在……之后,已經)生,則又日(一天一天地,名詞作狀語)高日上
(2)菡萏:課文注釋“荷花的別稱”。具體說,菡萏應是荷花的花苞,即沒有開放的荷花。
。3)與翠葉并擎:同翠葉一起聳立(在水上)。
2.文段賞析:
問題一:請說出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語句的表達效果。
明確:就帶著相當主觀的感情色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強調它的優越,就是很絕對的。他說,其它的花美好,只在開花之時,花前花后,“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這話說明很極端,很片面。世間花卉無數,其它花卉,在開花之前和之后,就一無可賞嗎?難道藤蘿、秋蘭、紫荊的莖葉就完全不值得一顧嗎?但這并不在李漁的考慮之中,因為它說的是“可人”,是一種主觀的情感,以我的感覺為標準。這就不是說明而是抒情了。
問題二:“后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表達效果?
這就是我國傳統散文中所謂夾敘夾議的方法,其好處,在于自由靈活。李漁追求“云所欲云而止”,這種不拘一格的筆法,正符合他的個性。
(三)學習課文第3—7段。
1.步驟如前。
重點解釋:
第3段:①[馥]香氣。②[為]因為。③[退]減退。④[逐]跟隨。
第4段:①[并]一起。②[列]陳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頰(jiá)]面頰,這里指嘴邊。
第5段:①[似]好像。②[備]準備。
第6段:①[是]如此、這。②[適]適合。③[備]具備。④[實]實用價值。⑤[長]長處。⑥[于]比。
第7段:①[四命]春以水仙、蘭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海棠為命,冬以臘梅為命。②[無如]無奈。③[半畝方塘]指小池。④[僅]只有。⑤[鑿]挖。⑥[塞(sè)責]敷衍。塞,來、應付。⑦[病]以……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⑨[殆(dài)]大概。⑩[草菅(jiān)]把……當作野草。菅,草名。有成語“草菅人命”。
2.文段賞析:
問題一:請說出這一部分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首先言其可鼻,再次言其可口,最后言其可用。
問題二:在古代漢語中,“可”原本是個會意字。從口,從丂(供神之架),本義是唱,表示在神前歌唱,似為“歌”字的古文。引申為允諾,同意,準許。如:許可,認可,寧可。還有可能、能夠之義,如:可見,可以,不可思議!妒酚•項羽本紀》:“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痹诂F代漢語中,還留存著類似的意義,如:可風(可為風范)。進一步向抽象方面聯想,有“值得”的意思,如:可憐,可悲,可親,可觀,可貴,可恥,可鄙,可恨,可歌可泣,等等。以上諸詞語,在結構上有一個特點,就是“可”字后面,都是動詞或者形容詞。但是,如果換成了名詞,意味就比較特別了。如:可人,可口,可心,可意,可體,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情感意味。很明顯,可口,并不是可以以口食之的意思,而是挺好吃的意思;而可人,也不是讓人覺得可以的意思,而是令人覺得可愛。李漁在本文中,利用了這方面的規律,又創造出“可目”、“可鼻”。讀者為什么能夠接受呢?
明確:這是很有點冒險的。一般說,詞語結構是不能任意類推的,類推可能違反約定俗成的、潛在的成規。如可以說“好吃”,卻不能說“壞吃”(某些方言不在此例);可以說“可人”,卻不可說“可鬼”,可以說“可口”卻不可以說“可眼”、“可腳”、“可手”、“可頭”。但是,李漁卻在本文中創造了“可目”、“可鼻”,讀者并不沒有感到怪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前文中有了“可人”,但這還不夠。還有一個原因,他先把花、蓬、實、亭亭獨立、翠葉開擎,均為目光所視,講得很豐富了,然后再說“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這就不太突然了。
問題三:在分別寫了四個方面以后,李漁又作了一個總結: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表達了什么內容?
明確:從結構上來看,這完全是議論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處,幾乎說到了極致。
問題四:文章到此,可以說是到了高潮,無以復加了。但是,李漁卻在最后來了一筆真正的散文:說他雖然以荷為命,但卻沒有條件得“半畝方塘”(像朱熹所贊頌的那樣“半畝方塘一鑒開”)來種植荷花,只能 “鑿斗大一池,植數莖以塞責”。這已經夠殺風景的了,又碰上池子漏水,只能求老天幫忙。結尾的句子是:
殆所謂不善營生,而草菅其命哉。
“不善營生”,尚是對自己的批評;而“草菅其命”,則對自己的調侃了。這一點與周敦頤《愛蓮說》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周敦頤贊美荷花,目的是為了美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把它提升到陶淵明菊花的清高檔次上。而李漁贊美荷花,卻把自己說得很慘,很差勁,“草菅人命”,簡直是花的劊子手。這一筆,作為散文,真是大手筆,神來之筆。而這正體現了李漁自己所追求的“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的目標。
。ㄋ模┱b讀全文。
[作業]完成“閱讀練習•探究”二、三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ㄒ唬伴喿x練習•探究”二
1. 指名學生回答。
2. 其他同學評價。
3. 老師說出自己的意見。
[參考答案]立意新: 古代寫荷的詩文很多,一般都從其美麗/高潔著眼,或直接贊美 花的形態,或以荷喻人,贊揚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現自己的高潔。本文寫荷,既寫其當令時的嬌姿,又寫荷謝后的蓮蓬,從其出水一直寫到荷葉衰敗,寫其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上去寫,這是一般文人不屑于寫的。語言新:用語清楚,新鮮,句式整齊,采用多種修辭格--或頂真或擬人或對偶,讀來清新入口。
。ǘ伴喿x練習•探究”三
步驟如前。
[參考答案]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總述,第二部分(2-6) 分述,寫芙蕖的各種用途,抒寫芙蕖的可人之處.第三部分再寫對芙蕖的酷愛,抒發自己的感慨。
二、請學生讀課文,思考并回答:
⑴課文寫芙蕖,突出其什么特點?
(答案:可人。)
、栖睫 翱扇恕敝幈憩F在哪些方面?
(答案:可目,可鼻,可口,備用。)
⑶芙蕖的“可目”表現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出水之日 點綴綠波
莖葉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菡萏成花 嬌姿欲滴 后先相繼
生蓬結實 亭亭獨立 與翠葉并擎
、溶睫 翱杀恰,“可口”,“備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可鼻:荷葉清香 荷花異馥
可口:蓮實蓮耦 并列盤餐 互芬齒頰
備用:霜中敗葉 摘而藏之 裹物之用
作者通過以上的說明,最后指出:
無一時一刻不適人耳目之觀 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
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 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以此說明其可人.
三、比較探究
我們前面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請學生討論回答:
。1)《愛蓮說》是如何寫蓮的?
答案:運用比擬的手法,寫其生長地,寫其形特點,并賦予其象征意義,以此寫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質。
(2)《芙蕖》又是怎樣寫蓮的?
答案:這篇課文則通過荷的用途,重點寫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特點,提倡人們種荷。
。3)通過比較,你得出什么結論?
參考答案:從上面分析可見,寫作目的不同,即使題材相同,描寫重點也是不同的。
四、學生按要求背誦最后二個自然段。
五、課堂練習。
。ㄒ唬┩瓿伞伴喿x練習•探究”一,掌握一詞多義現象。
。ǘ┱f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兒用法,掌握詞的活用現象。
1.日高日上。
2.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3.則蓮實與藕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4.此皆言可目者也。
5.可鼻
6.又時病其漏。
(三)閱讀下面各句,說出它們各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
1.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有風既作飄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3.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
4.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5.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6.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參考答案]
。ㄒ唬┮姟伴喿x練習•探究”答案。(二)1.日,一天天地,名作狀;上,往上長,名作動。2.長,長處,形作名。3.芬,使...芬芳。4.目,觀賞,名作動。5.鼻,鼻聞,名作動。6.病,以……為苦,意動。(三)1.頂真2.對偶/擬人3.擬人4.對偶5.對偶6.反問
六、相關資料
。ㄒ唬┳髡吆喗
李漁(1611-1680后),字笠翁,號隨菴,又號覺世稗官。原籍蘭溪(今屬浙江),出生于江蘇如皋。清入關后薙發家居,曾客居杭州十年,后移家金陵(今江蘇南京),經營“芥子園”書鋪,以刊書聞于時。晚年又移居杭州西湖畔,自號湖上笠翁、新亭樵客。他一生未仕,對戲曲有特殊的愛好,是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作家。所著戲曲論著《閑情偶寄》對后世有較大影響。有戲曲集《李笠翁十種曲》、小說《十二樓》等。詩文“自成一家言”(《李笠翁一家言釋義》),清新活潑,收入《李笠翁一家言》中。
。ǘ伴喿x練習•探究”解答
第一題
第1小題,可人,課本已注。不一而足的后起義是指同類的事物或情況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現一次,這里即不止一件的意思。足,充足,足夠。
第2小題,課本已注。
第3小題,經年,經是經過、經歷的意思,經年即隔年、來年之意。
第4小題,此句的“也者”為語氣詞連用,作為提頭,引起下文。此句是判斷句;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者是語氣詞,跟在判斷句的主語詞后面表示提頭,句尾的“也”也是語氣詞,用在煞句句尾與者呼應,幫助判斷。此句中的主語詞為芙蕖,原句的基本結構是:芙蕖者,……也。現在句首加了“是”,此“是”為指示代詞“這”,與芙蕖一起作主語。這樣,句中就加上了語氣詞“也”,表示頓宕,即加強停頓、延長,使句子讀起來更舒緩。另外,句尾“也”前的“者”是指示代詞,表示“……的事物”。此句中的“備”是充當、充任的意思,譯成充當即可。而第3句的“備”雖有充當之意,但更多是準備、預備的意思,可譯為備作。
第5小題,塞責,不是后起的做事不認真負責、搪塞應付的意思,而是指彌補責份上所做之事的不足。因作者一生酷愛蓮花,把為蓮花提供生息之地看著自己的職份,故有此說。又因塞為彌補之意,含勉強對付的成份,文中的“斗大一池”也顯然不如“半畝方塘”,故塞責在此可譯為“聊補”或“聊以彌補”。此句的病,擔憂的意思;以,以之的省略,用的意思;哉,表示感嘆。其余加點者課本已注。
第二題
。ā盾睫 纷杂歇殑撔裕c《愛蓮說》在文體、內容、所愛重點、創造特色上均有很大不同。)
《芙蕖》做到了未襲前人之說,雖與《愛蓮說》有某些共同之處,但更多是不同。1、文體不同!稅邸窞橥形镅灾镜男∑飞⑽!盾健窞閷憣嵭缘恼f明文,雖有文學描寫的色彩和主觀情感的介入,但主要是介紹芙蕖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2、內容不同。一是《愛》重在抒發自己的情感、志向,《芙》重在寫芙蕖本身。二是就寫蓮而言,《愛》主要是描寫了它的外觀,又側重寫出它的神韻;《芙》則葉、莖、花、果、觀賞、實用、外觀、神韻,并且從初生到凋謝,幾乎是全方位、全過程地進行了述說。三是《愛》概略寫蓮,《芙》具體入微描述。如寫香氣,前者只“香遠益清”一句,而后者則細分荷葉、荷花的不同香氣,并且從嗅覺聯想到觸覺,具體可感得多。再如寫其亭亭玉立,也是后者比前者具體可感。3、愛的重點不同。都是愛蓮如命,《愛》更多是愛自己自己所向往的蓮花般的君子,《芙》主要愛芙蕖本身。4、創造特色不同,這是最有價值的。《愛》以君子形象賦予蓮花,特別是其“出淤泥而不染”等名句使該篇成為千古名文。《芙》則以可人、可目、可鼻、可口等妙語對其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概括,而使該文成為傳世佳作;此外,最末的感嘆也可看成一種獨特的情感。
詳見主編導讀,參見參考資料。
第三題
。▽哟尉索是:“可讀”――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贊”――“可嘆”。)
采取了總――分――總的結構,內部又條理清晰,再以“可人”等妙語提綱挈領,因而使文章層次井然。第一段是總說,介紹了芙蕖的生物特性、自己對它的情感特點、自己文章的特點和芙蕖的總特點:可人。以上四個特點使人覺得此文“可讀”。接著分別述說了芙蕖的各方面特點:可目――葉、莖、花、果等等四季不敗的審美價值;可鼻――香氣的審美性和實用性;可口――蓮實、蓮藕的食用價值;“可用”――荷葉的廢物利用。其中后三小段主要是講實用價值,恰與前面一大段的審美價值形成對應。再接著又是總說,贊其全身是寶,可名為“可贊”。最后一段,為余論,一方面呼應開頭,重述自己愛蓮如命的情感;另一方面是著重由此申述偏偏命運不濟,感嘆自己無力養護心愛之物。因此這余論可稱為“可嘆”。
具體參見主編導讀和參考資料。
第四題(略)
芙 蕖 篇2
教學目標:在翻譯全文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結構之 新、語言之美、立意之新,對課文主要內容能初步成誦。
教學設想:理由(一)、此文屬課內自讀課文,學生尚能自譯,個別
難句,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亦能弄懂。
理由(二)、此文雖以說明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
清新自然,內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動,可謂文情并茂,只有
反復朗讀,方能體味本文語言風格,感受作者情感的節
律。如果僅把他當成一般說明文來上,停留在文字和結構
的處理上,則將索然無味。
構 思:以體會文章結構之新、語言之美、立意之新為教學的主要 內容,以李漁的創作理論為線索,以朗讀為手段來推進教學進程。在實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結構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語言、體味文章情感起伏為重點、難點,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華教學主體的認識。
特 點:此設想線索清楚,知識點形成塊狀而又銜接自然,符合由
淺入深、逐層深入的認識規律,并和單元知識《誦讀的要
領》相結合,充分利用了課文《自讀提示》中對李漁創作
理論的介紹,容易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速:一課時
教學準備:一、布置預習。借助工具書翻譯全文,并熟讀之,完成課
后練習一。
二、制作投影片。
1、李漁創作理論投影一張。
2、課文內容提示投影一張。
三、準備課文配樂朗誦帶一盒(配古箏曲為佳)。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半節課的翻譯,半個小時的朗讀后,今天我們來上《芙蕖》這
篇文章。
芙蕖即荷花,又名蓮花、芙蓉,在理學家的眼中,它是一位
“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蓮是凈土,佛們都端坐在蓮臺之上,
蓮是崇高圣潔的象征,是人心靈的伴侶,人們贊美它,歌頌它,芙蕖因而獲得“翠蓋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譽。初中我們學過周敦頤
的《愛蓮說》,請同學背出其中描寫荷花形象和品質的一句。
《芙蕖》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漁,李漁是一位戲曲理論家,作家。他的主要貢獻在他的創作理論,這節課,我們將結合一下李漁的創作理論,從結構、語言、立意上來欣賞這篇獨具風格的小品文。
二、檢查預習,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1、①學生聽配樂朗讀,問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
和“埋伏”在哪里?找出總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這一句中的哪兩個字來寫?(可人)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話總結了上文?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應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
、诔鍪就队埃簩憫作文要做到“顧前者欲其照映,顧后者便于埋伏”,且“節節俱欲想到”。
作文如同編戲,必有“主腦之人”、“主腦之事”其它的人只是
“陪賓”。
、郾疚闹小爸髂X”為何?“陪賓”為何?
2、①讀第二自然段,問“主腦”“可目”一段中寫了芙蕖生長的哪幾個階段?把描寫芙蕖各生長階段豐姿的詞語找出來。把這段中具有領起作用的虛詞找出來(如果學生素質較差,可教師讀一句,學生找一個)。去掉這些虛詞感覺如何?
明確:描寫荷花各生長階段豐姿的語言有:“荷錢出水”時的“點綴綠波”、“莖葉既生”時的“飄搖之態”、“裊娜之姿”,“菡萏成花”時的“嬌姿欲滴”,“花之既謝”后的“亭亭獨立”,“與翠葉并擎”。這些詞語形象生動,美感較足,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芙蕖的酷愛與推崇,具有領起作用的虛詞一共有8個,其中“自”、“及”、“迨至”、“及”領起了芙蕖從初生到衰敗的各個階段,“便”“則又”、“此則”、“乃復”領起了各階段芙蕖的可人。從這些虛詞中明顯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處于低潮,“便”、“則又”、“此則”、“乃復”句的感情處在高潮。這些虛問起了銜接的作用,使描述頭緒更加清晰,語流更通暢。
、谠诩毿捏w會虛詞作用的同時,找出本段所用修辭手法,并說說其作用。
明確:本段中所用修辭手法主要有反襯、頂真、對偶、擬人,其反襯突出了芙蕖的優點,擬人賦予芙蕖情感,讀起來親切、可愛,頂真使前后句聯系緊密、氣勢通暢,對偶則形式整齊,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記起來方便。(學生回答有可能會把反襯當對比,可讓學生明確兩者區別。反襯一主一賓,以賓襯主,對比一個事物相對相反的兩個不同方面,無主次之分)。
、鄢鍪就队埃骸澳軓臏\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他要求語言要
清新、活潑、平樸自然。
④教師小結如下: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長的四個階段的特點,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無暇的美,有成年嬌姿的美,還有老殘而猶有風韻之美,美不勝收,各盡情致。這些美感都是通過作者流暢而自然,平樸而清新的語言透射出來。我們從作者對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對芙蕖由衷的喜愛以至于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體的感情流動波瀾起伏,并逐漸達到高潮。
、菹旅嬲埻瑢W聽朗讀,并輕聲跟讀,仔細體會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動。(放配樂朗讀錄音)
3、以上我們感受到本文的結構之新,語言之新,這正如作者說“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那么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現手法上與我們初中學過的《愛蓮說》又有何不同呢?
明確:可從立意和表現手法上來比較兩文不同。從立意上看《愛
蓮說》歌頌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表現作者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則從欣賞和使用角度說明荷花可人之處。從表現手法來看,《愛蓮說》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則采用一般性描述。
4、出示李漁創作理論投影,作結束語。
投影內容:“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xiao相似;像)于今,下不覬(ji希圖)傳于后,不過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薄傍櫸拇笃俏岣业,若詩歌詞曲及稗官野史實有微長,不效美婦一顰,不拾名流一唾,當時耳目為我一新”。
結束語:隨著同學們知識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思考的深入,對《芙蕖》一文的美和新,同學們還將有更深的體會。
三、出示課文朗讀內容提示投影。聽錄音,合上課本學生輕聲跟
讀。接著關上錄音機,學生根據提示內容,背出課文第二至第六自然
段。
四、布置作業,鞏固背誦。
附:課文內容提示投影
群葩當令時,只 之數目,前此后皆屬 。芙蕖則不然:自 ,便 ,及其 ,則又 , 。
有風既作 ,無風亦呈 ,是我于花之未開, 。
迨至 , ,自夏徂秋,此則在花 ,在人 ,及 ,亦 ,乃復 , , ,猶似 ,
與翠葉 ,不至 而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荷葉之 ,荷花之 ,避暑 ,納涼 。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 而 者也。只有 ,
,乃 ,又備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 ,
無一物一絲 。有 ,兼 ,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附:
板書設計:
群葩
荷錢出水──點綴綠波
莖葉既生──飄飄之態
可 目 裊娜之姿
(主腦) 菡萏成花──嬌姿欲滴
可 人 可 鼻 花之既謝──亭亭玉立
(主腦) 可 口 與翠葉并擎
可 用
便 則又 此則 乃復
感情起伏: 自 及 迨至 乃
芙 蕖 篇3
李漁作者是從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個方向介紹芙蕖,表現了芙蕖可人的特點。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芙蕖李漁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芙蕖李漁的閱讀材料、佘睫≈扇,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谌狠猱斄顣r,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芙蕖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后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劭杀牵瑒t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苤疗淇扇酥谡,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葜挥兴袛∪~,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奘擒睫∫舱,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芙蕖李漁的閱讀題目小題1:請用斜線(∕)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2分)
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
小題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請備述之: (2)芙蕖則不然:
(3)及花之既謝: (4)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
小題3:請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4分)
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小題4:文中第②段按照時間順序說明,請仔細閱讀,摘錄詞句完成芙蕖的生長過程。(3分)
荷錢出水之日→ → →花之既謝→
小題5: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芙蕖的?表現了它的什么特點?(5分)
芙蕖李漁的閱讀答案小題1: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
小題2:(1)詳盡 (2)這樣 (3)已經,以后 (4)停止
小題3:那就是蓮的果實和藕,都一齊放入盤中,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實,并,列,芬)
小題4:莖葉既生 菡萏成花 蒂下生蓬,蓬中結實
小題5:作者是從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個方向介紹芙蕖的,表現了它可人的特點。
芙 蕖 篇4
一、知識結構
(一)字詞
顰 葩 妍 迨 菡萏 徂 擎 馥 頰 擎 菅
(二)語法
1.介賓短語后置
2.使動用法
3.意動用法
4.名詞作狀語
二、[疑難辨析]
一、“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這個句子如何理解?
這句話的關鍵是如何理解“當令時”!爱斄顣r”即“當令之時”。當:值,遇到,在。令:美好。全句的意思是,許多花草最美好的時間,只在花朵開放的那幾天。
二、“菡萏”應如何解釋?
“菡萏”課本上未加注解。有的書則注為“荷花的別稱”,這不妥當。菡萏應當解釋荷花的花苞,即沒有開放的荷花。
三、課文解析
芙蕖與草木諸花似覺稍異,然①有根無樹,一歲②一生,其性同也。譜云:“產于水者曰草芙蓉,產于陸者曰旱蓮!眲t謂非草木不得矣。予③夏季倚④此為命者,非故⑤效顰⑥于茂叔而襲⑦成說于前人也,以⑧芙蕖之可人⑨,其事不一而足,請備⑩述之。 荷花和其他草本的許多花相比,好像覺得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沒有樹干,一年生長一次,那些情況(卻同其他草本花)一樣;ㄗV里說:“生長在水里的叫草芙蓉,生長在陸地上的叫旱蓮!蹦蔷筒荒苷f(荷花)不是草本了。我夏天全靠荷花才能活下去,(這)并不是故意機械模仿周敦頤《愛蓮說》,套用前人已成定論的學說,(而是)因為荷花適合人(心意),它的優點不止一個,請(讓我)(把這些優點)全部說出來。
【注釋】①[然]然而、但是。②[歲]年。③[予]我。④[倚]依靠。⑤[故]故意。⑥[效顰]“東施效顰”的簡化說法。比喻生硬地胡亂效仿,效果很壞。⑦[襲]套用。⑧[以]因為。⑨[可以]適合人的心意?,適合,動詞。⑩[備]詳盡。
【評點】第一層,揭示文章主旨,總領全文。
群葩①當②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③矣。芙蕖則不然④。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⑤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⑥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后先相繼,自⑦夏徂⑧秋,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⑨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⑩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各種花適合時令的時間,只是在花開那幾天,那幾天以前(和)那幾天以后(就)都屬于無人過問的時候了。荷花卻不(是)這樣:打從小荷葉出水的時候起,(小荷葉)就點綴在碧綠的水面上:到了那莖葉生長以后,就一天天高起來,一天天向上長,一天比一天美麗。有風時(它)呈現出飄搖的美態,沒風的時候(它)也顯示出裊娜的豐姿。這樣,我們在荷花還未開的時候,(就已經)先享受(它那)無窮的飄逸超群的情致了。到了荷花開花,(它那)嬌艷的姿色(濃得好像)就要滴下來(似的),(一朵朵,一批比)先后開放,從夏天到秋天。這在花來說(開花供人欣賞)是(它)分內的事,在人來說是應該得到的享受。到了荷花謝后,(它)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已盡了責任,把他所有的姿色都獻給了人們)沒有什么過錯了。(可是它)卻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蓮蓬,蓮蓬中結出蓮子,亭亭獨立,還像那未開的花,同翠葉一起聳立(在水上),不到白露結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就不會停止。以上都是說它適合觀賞的事。
【注釋】①[葩]花。②[當]適合。③[秋]時候。④[然]這樣。⑤[日]一天天。⑥[迨]及、到。⑦[自]從。⑧[徂(cú)]到、往。⑨[資]財物,這里是比喻的說法。⑩[乃]卻。[擎]向上舉,這里指聳立。[能事不已]能事,擅長的本領。不已,不止。
【評點】第二層,著力說明芙蕖“可目”的優點。先用作比較的方式,拿群葩的爭艷之日短暫與芙蕖的“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進行比較,說明芙蕖可目的優點略勝一籌。其次,又按它的成長過程,有條不紊地說明“可目”之能事。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①;避暑而暑為②之退③,納涼而涼逐④之生。 適合人們鼻子(嗅覺)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的奇異香氣,(用來)避暑,暑氣因為它而減退,(用來)納涼,涼氣跟著它而產生。
【注釋】①[馥]香氣。②[為]因為。③[退]減退。④[逐]跟隨。
【評點】第三層,說明芙蕖“可鼻”的優點,用了對偶句式,突出芙蕖的芬芳和清涼。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并①列②盤餐而互芬③齒頰④者也。 至于它適合(人們)口味方面,蓮子和藕都(是)一起陳列在盤子里的菜肴,交互使人感到滿口芳香。
【注釋】①[并]一起。②[列]陳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頰(jiá)]面頰,這里指嘴邊。
【評點】說明芙蕖“可口”的優點,不在果腹而卻芬香滿口,雖為食用也不脫雅人之趣味。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①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②經年裹物之用。 只有經過霜打以后的殘枯荷葉,衰敗不堪,好像(已經)成為可以拋棄的廢物了;可是摘下它收藏起來,還可以在一年中用來包裹東西。
【注釋】①[似]好像。②[備]準備。
【評點】說明芙蕖“可用”的優點,前后兩句,一虛一實,宕蕩起伏
是①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②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③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實④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⑤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大于⑥此者乎? 這樣看來,荷花這種東西,(是)沒有一時一刻不適合眼睛觀賞的,沒有一物一絲不具備家常用途的。(它)有五谷的實用價值而沒有五谷的名義,兼有許多花的長處而沒有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有比種荷花(更)大的嗎?
【注釋】①[是]如此、這。②[適]適合。③[備]具備。④[實]實用價值。⑤[長]長處。⑥[于]比。
【評點】總結全文,將上述“可人”的四項內容,歸為“適耳目之觀”與“備家常之用”兩類。并以一句反問句式,有力點出題旨。
予四命①之中,此命為最。無如②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③為安身立命之地。僅④鑿⑤斗大一池,植數莖以塞責⑥,又時、咂渎。望天乞水⑧以救之,殆⑨所謂不善養生而草菅⑩其命者哉。 我的四個生命攸關的東西,這荷花是頭等重要的。無奈(我)熱愛(它)一生,卻得不到半畝池塘(種荷花)作為安身立命的地方。只能挖一個斗大的池子,種幾株荷花勉強敷衍過去,又時常因水池向地底下滲水而發愁。(時常)盼望下雨來救它,我大概就是所謂不善于培養(它)而把它的生命隨便處置的人了。
【注釋】①[四命]春以水仙、蘭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海棠為命,冬以臘梅為命。②[無如]無奈。③[半畝方塘]指小池。④[僅]只有。⑤[鑿]挖。⑥[塞(sè)責]敷衍。塞,來、應付。⑦[病]以……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⑨[殆(dài)]大概。⑩[草菅(jiān)]把……當作野草。菅,草名。有成語“草菅人命”。
【評點】再次總結全文,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對芙蕖的酷愛之意。
【名言佳句】“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四、課文分析
【作者小傳】李漁(1611�約1680),字笠鴻、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浙江蘭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戲曲家、戲劇理論家,又是一個博學者,著有《笠翁十種曲》(傳奇),多系寫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故事;《閑情偶寄》(小品),內容包括戲劇理論、飲食、園藝等。本文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
本文是一篇說明小品,作者通過對芙蕖的分項說明,將芙蕖的種種可人之處告知于人,說明種植之利。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
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點明文章主旨,總領全文。其中“可人”一詞,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項,緊接用“不一而足”一語吸引讀者,引起讀者對種種可人之處的興趣,最后用“請備述之”一語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至第5自然段。
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體,承接前文來“備述”芙蕖“可人”之處。課文的4個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為單位,逐一說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長處。第2自然段說明“可目”的優點,是作者所著力加以描寫的。他首先用比較的方法說明美麗的“群葩”爭艷之日十分短暫,而“芙蕖則不然”,所謂“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兩相比較,芙蕖“可目”之優點則勝一籌。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長直至衰敗之過程,有條不紊地說明“可目”之能事。第3自然段說明“可鼻”的優點,用了對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涼。第4自然段說明“可口”的優點,不在果腹而卻芬香滿口,雖為食用也不脫雅人之趣味。第5自然段說明可用的優點,前后兩句,一虛一實,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第三部分即第6、第7自然段。
總結全文,將上述“可人”之四項,歸為“適耳目之觀”與“備家常之用”兩類,與開頭既有呼應,又略有變化,并以“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這一反問句式,有力地點出題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對芙蕖的酷愛之意。本文在說明芙蕖的“可人”之處時,其分類的方法頗資探究。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項,而這四項,又可以從“適耳目之觀”和“備家常之用”的“觀”和“用”兩大項來收束,其橫式的分類法,就顯得富有層次感。另一方面,從“可目”這一類以及從“可目”直到“可用”這四類,內容的兩次展開,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葉、逐漸長高、成花、盛開、凋謝、生蓮結子、衰敗這一縱式的遞進生長過程,于是,兩個縱式的遞進與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織起來,使文章結構顯得相當有機協調,顯示了作者構思中的匠心獨運。
此外,本文的詳略處理也頗值一提。全文寫“芙蕖”之“可人”,以“可目”為主,其他為賓。因為芙蕖勝過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為明顯,略一指出就夠了,“可鼻”方面,荷的香味較為一般,只有“可目”這點,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詳寫,則無法將其特性充分揭示出來,而且作為一種花,主要功用當然是供人觀賞,所以本文以“可目”為重點,詳加描寫。先寫“群葩”爭艷時間之短突出“芙蕖則不然”。然后從荷的初生直寫到其衰敗,所謂從“荷錢出水”的“點綴綠波”,到“莖葉既生”的“飄搖”“裊娜”,再到“菡萏成花”的“嬌姿欲滴”,直到“花之既謝”,還“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這樣的祥寫不但顯示荷的“可目”之久,而且描繪了荷在各生長階段的多姿多彩,渲染了荷的“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