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教案2
教學目標:在翻譯全文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結構之 新、語言之美、立意之新,對課文主要內容能初步成誦。教學設想:理由(一)、此文屬課內自讀課文,學生尚能自譯,個別
難句,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亦能弄懂。
理由(二)、此文雖以說明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
清新自然,內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動,可謂文情并茂,只有
反復朗讀,方能體味本文語言風格,感受作者情感的節
律。如果僅把他當成一般說明文來上,停留在文字和結構
的處理上,則將索然無味。
構 思:以體會文章結構之新、語言之美、立意之新為教學的主要 內容,以李漁的創作理論為線索,以朗讀為手段來推進教學進程。在實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結構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語言、體味文章情感起伏為重點、難點,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華教學主體的認識。
特 點:此設想線索清楚,知識點形成塊狀而又銜接自然,符合由
淺入深、逐層深入的認識規律,并和單元知識《誦讀的要
領》相結合,充分利用了課文《自讀提示》中對李漁創作
理論的介紹,容易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速:一課時
教學準備:一、布置預習。借助工具書翻譯全文,并熟讀之,完成課
后練習一。
二、制作投影片。
1、李漁創作理論投影一張。
2、課文內容提示投影一張。
三、準備課文配樂朗誦帶一盒(配古箏曲為佳)。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半節課的翻譯,半個小時的朗讀后,今天我們來上《芙蕖》這
篇文章。
芙蕖即荷花,又名蓮花、芙蓉,在理學家的眼中,它是一位
“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蓮是凈土,佛們都端坐在蓮臺之上,
蓮是崇高圣潔的象征,是人心靈的伴侶,人們贊美它,歌頌它,芙蕖因而獲得“翠蓋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譽。初中我們學過周敦頤
的《愛蓮說》,請同學背出其中描寫荷花形象和品質的一句。
《芙蕖》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漁,李漁是一位戲曲理論家,作家。他的主要貢獻在他的創作理論,這節課,我們將結合一下李漁的創作理論,從結構、語言、立意上來欣賞這篇獨具風格的小品文。
二、檢查預習,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1、①學生聽配樂朗讀,問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
和“埋伏”在哪里?找出總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這一句中的哪兩個字來寫?(可人)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話總結了上文?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應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