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云間》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課之前我有一點小小的要求,這節課大家能做的事自已做,行不行?生:(響亮地)行!
師:現在大家聽一段錄音(播放《梅嶺三章》錄音范讀之一)。
師:這首詩我們都很熟悉,誰來簡介紹一下?
生1:這是陳毅元帥因傷病被圍梅山,生命危在旦夕時寫下的《梅嶺三章》中的第一章。
師:回答完全正確。我們聽了一章,第二章由男同學隨音樂背誦,第三章由女同學來背,好不好?注意要有感情。
男、女生:(配樂背誦)
師:在生死關頭,陳毅元帥仍愿意獻身革命事業,并堅信革命事業必將勝利,那我們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們在生死關頭的表現又是如何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夏完淳的《別云間》,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出答案(板書課題)。
既然是學詩,那么,誰來說說,對一首詩,通常我們應該怎么學?
生2:能夠說出作者及有關的歷史背景。
師(插話):能不能到黑板上寫給大家看看?
(學生到黑板上寫)
生3: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學生上前說并板書所說內容)。
生4: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大意,了解全詩的內容(學生上前說并板書所說內容)。
生5:可以通過寫作,發揮聯想和想象,進一步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上前說并板書所說內容)。
生6: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生:……
師:回答得非常好,真讓老師刮目相看。大家總結的這些學習方法,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說、讀、譯、寫”四步學習法(在學生的板書中畫出說、讀、譯、寫五個字)。
師:那么,誰來說一說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7:夏完淳,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南明詩人,抗清將領。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帶抗清義士蜂起,夏完淳隨父親起兵抗清。順治四年(1647)在故鄉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絕清政府誘降,英勇就義。
師:說得很好。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沒有?算一算,他多大?
生:十七歲(四下一片驚嘆之聲)。
師:夏完淳十四歲隨父親及老師陳子龍起兵抗清,父親死難,他只身流亡江漢,繼續進行抗清活動,后在故鄉云間被俘,1647年在南京被害,年僅十七歲(虛歲)。
師:(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年青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往往是他戰斗和生活的記錄,是他內心思想感情的體現。我朗誦一遍,大家注意節奏和停頓,注意語氣、語調,聽不清、聽不準的地方作好標記(配樂進行朗讀)。
師:大家試著讀幾遍,然后互相討論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問題解決,解決不了的再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
(學生模仿范讀進行試讀,然后展開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生8:老師,剛才您把“靈旗空際看”中的“看(kàn)”讀成“kān”了。
生9:這個字應該讀“kān”,我們以前學《石壕吏》時,“老婦出門看”中的“看”也是讀第一聲的,而且,本詩是一首五言律詩,這個字又是韻腳,所以肯定是第一聲。
師:回答得太好了,可見你的知識掌握不僅有廣度而且有深度。律詩的韻腳一般是平聲字,即一、二聲的字,所以應該讀“kān”,這和我們現在的讀音有所不同。我們掌聲鼓勵,感謝他為我們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師生鼓掌)
師:誰來試著讀一讀這首詩?
生:(讀詩)
師:同桌或前后桌之間互相再讀幾遍,注意體會每一句表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