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云間》課堂教學實錄
生:(讀詩,互相矯正,教師巡視指導)
師:詩大家讀過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覺得詩句都應以怎樣的感情來讀呢?
生10:我覺得第一聯應重讀“又”字,讀出詩人的遺憾與怨恨。
生11:第二聯應重讀“誰”字,讀出作者深沉的怨憤之情。
生12:我認為第三聯應讀出作者對生之留戀,對故鄉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
生13:最后兩句應讀出他對抗清事業成功的堅定信念。
生:……
師:說得很好,聽了一遍,讀了幾遍,就把朗讀的要點抓住了,很好!現在就按大家說的,我們聽著音樂(配以古箏曲或琴曲)一起來誦讀,看看能不能讀出這種感覺。
師、生:(一齊誦讀)
師:看來大家已經入境了,這一遍比剛才試讀時進了一大步。現在,我們來個小小的比賽,男生讀前四句,女生讀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組,壯大她們的實力,好不好?
生:好!
師:《別云間》一、二!
生:(齊讀)
師:不錯,同學們讀得有聲有色有味,聽著你們讀,我仿佛置身于悲壯的氣氛之中,感受到了詩人的浩然正氣。課后再讀再品,力爭達到更高的水平。現在我們應該具體了解一下詩的內容了。
師:課前,我們已經按“四字經”(指四字預習法)預習過了,現在請大家參照注解、字典,還有你的“秘密武器”(參考資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詩的大意。
(學生討論、研究,教師巡回指導并參與討論)
師:誰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4:我用詩的形式來譯這首詩——
為抗清奔走在外已三年,
嘆如今身陷牢獄成囚犯。
山河破碎怎不叫人落淚,
天地雖大我無力挽狂瀾。
早知死期將近來日無多,
想要告別故鄉實在很難。
待到魂魄歸來再看故鄉,
抗清的戰旗啊迎風招展。
師:一首古詩,經過他用詩的形式一譯,內容一目了然,作者的意圖也顯現于字里行間,大家應該向他學習。誰愿意再試試?
生15:十四歲隨父親、老師一起抗清,如今已過去了三年,父親已經為國捐軀,剛回到故鄉,卻又成了階下之囚,看著這破碎的山河,怎不傷心?怎不落淚?天地如此之廣大,竟無我夏完淳容身之地!就要走到生命的終點,雖然死并不可怕,可誰又能無情?誰能不念故土?這里有兒時的記憶,有慈母的身影,有曾朝夕相處的父老鄉親……如今就要永遠離開,怎不叫人難分難舍呢?取義成仁已是今日之事,有朝一日,等我的魂魄再回到故鄉,我相信,征伐清兵戰旗一定會高高地飄揚!
師:(鼓掌)多優美的一篇小文章!大家覺得怎樣?
生16:他把詩的大意用散文的形式表現出來了,而且還化用了《梅嶺三章》中“取義成仁今日事”一句,很有創意!
生17:他沒有局限于詩的本身,而是加入了適當的聯想,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生:……
師:他說得很好,大家評得也不錯。譯詩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這和我們平時的作文一樣,應該有創新意識。
師:年僅十七歲,才華橫溢的詩人不肯茍且偷生,就這樣慷慨赴死,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成仁取義的志愿!讓我們再次朗誦這首詩——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我們說了、讀了,也譯了,大家表現得非常好。想想看,夏完淳決別故鄉時有此絕唱,我們所知道的古代詩人中還有誰在生死關頭以詩明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