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滿井游記》教案(通用17篇)

《滿井游記》教案

發布時間:2023-02-06

《滿井游記》教案(通用17篇)

《滿井游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3.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德育目標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1.討論點撥法。

  2.比較閱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感受文章優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深層探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較閱讀,感受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獨

  特魅力。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教師出示中國地圖,指圖評說:

  同學們,我國的南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范仲淹相伴,登臨岳陽西北的岳陽樓;在歐陽修的指引下,觀賞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們將“揮

  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萬歷年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

  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記,散文的一種。以輕快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等,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屬山水游記,又因其短小,稱“山水小品”。

  3.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

  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選兩位同學播放預先錄制好的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并點評。

  教師提示評點應注意的問題:①讀音是否正確;②停頓是否分明;③語調的輕重緩急有無區別;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順勢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請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分四組。

  明確:(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詞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實詞。

  東風時作 作:起。 土膏微潤 膏:肥沃。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時:在這時。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開:新打開。匣:指鏡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詞用作動詞,用泉水煮、喝茶、端著杯、騎

  著驢之意。

  作則飛沙走礫 飛,使沙飛;走,使礫走。

  ②一詞多義。

  ③難句翻譯。

  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譯: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把握文意。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這是一篇寫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筆調寫出北京近郊早春時節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寫城中“余寒景象”,寫了欲游不能的苦惱。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氣、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線;接著寫滿井春色,先總寫滿井全景輪廓,后分寫山、水、柳條、麥田、游人、鳥、魚,并點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緣由

  及作記時間,結束全文。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四、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優美的意境。

  (1)學生齊讀課文,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2)選三位同學發言,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3)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粗撥。

  明確:作者用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滿井春光圖:河面浮冰剛剛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鏡;山巒積雪剛剛消融,座座青山秀麗,好像晨妝少女;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鳥兒曬太陽;魚兒戲水戲浪。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將

  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熱鬧非凡。自然風光與人物活動相映成趣。一幅滿井春光圖,顯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機,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達了一種輕快喜悅的心情,又流露了對自然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之情。

  2.深入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問: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大家一致認為:本文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師稍作點撥:請同學們思考文中的關鍵語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墮

  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內涵。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作者重在抒寫“性靈”。

  文章開篇寫城內的枯燥局促,與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論“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暗含著“城中桃李愁

  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結尾“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區別。“不能以游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這篇山水游記,與其說描繪滿井一帶的二月春色,還不如說作者借游春在抒寫性靈,反映了他

  對官場和對大自然、人生的態度。

  五、賞讀課文,體會作者寫景的妙處。

  1.關于白描

  提問:白描是一種怎樣的描寫方法?能從以往學過的課文中找幾例嗎?

  明確:白描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寫方法。

  如《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

  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寫出了西湖雪景。

  提問:本文哪些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

  明確: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筆法極為簡練,

  卻又鮮明如畫。

  2.關于比喻

  提問:文中哪些句子運用了比喻?請畫出來,品味其表達效果。

  學生明確: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自己從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返青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動,讀來妙趣橫生。

  3.關于擬人

  提問:文中運用擬人辭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細體會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由選例,品評。

  如寫魚鳥,說它們悠然自得,洋溢著喜氣,這樣寫,增加了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學生背誦文中運用白描、比喻、擬人的文句,增加語言積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揚先抑(第一段寫城中余寒,為下文寫田郊春光作鋪墊)、生動的場面描寫(游人歡樂、喜慶的場面)等,可提示學生自行品味,此處不再贅言。

  六、比較閱讀,感受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獨特魅力,總結全文。

  1.教師提示:這個單元有四篇文章均為山水游記,試將本文與前三篇課文比較,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前三篇課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

  教師可指導學生就創作動機、內容、藝術風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較,然后集體交流,達成共識。

  2.請兩位同學對課堂學習進行總結,其余同學補充評議。

  七、布置作業 

  1.整理課上討論的內容,寫一段話,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

  2.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請同學課外選讀一篇,談談你的感想。

  3.選出對加粗詞的解釋全部錯誤的一項( )

  A.冒風馳行(坐車)呷浪之鱗(吸而飲) B.麥田淺鬣寸許(左右)汗出浹背(濕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 面(洗) D.偕數友出東直(全、都) 柔梢披風(披掛)

  4.選出對修辭手法分析不當的一項( )

  A.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對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排比) D.呷浪之鱗。(比喻)

  5.續寫填空,使之構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寫一句帶有哲理性的話語。

  一朵鮮花點綴不出絢麗的春天,一個音符譜寫不了動人的樂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3.D(A、B正確。C項“茗”應為“煮茶喝”。D項“偕”為“一起,一同”,“披”應為“開、分散”)

  4.D(應為借代,用“鱗”代“魚”,部分代整體)5.略

《滿井游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法引導

  本文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應著力于誦讀、感悟。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鵠(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浹(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讀課文,對照注解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時稱“三袁”。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

  2.導語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感,諭示讀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

  局促一室之內: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濕潤。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柔梢披風:梢,這里指柳梢。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麥田淺鬣寸許: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義跛足的,引申為驢子,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曝,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5.提問:請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1段:寫城中早春“余寒猶厲”、“凍風時作”的景象。

  第2段:寫郊游所見滿井春色。

  第3段:交代寫作本文的用意和寫作時間。

  四、學生朗讀課文,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了解文意。

  五、板書設計

  時間:花朝節后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經過:心境“若脫籠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游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朗讀課文,體會寫景的特點。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略知大意,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課

  1.提問: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么特征?寫城中余寒景象表達作者什么心情?

  討論并歸納:氣候特征是“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

  2.提問: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做了鋪墊。

  3.提問:第2段可以分幾層,請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可以分三層。

  第1層(“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滿井”):交待出游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線。

  第2層(“高柳夾堤”到“皆有喜氣”):描寫滿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層(“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

  4.提問:第2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寫的?

  討論并歸納: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問:第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愿望?

  討論并歸納:表達自己將以這次游覽滿井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

  6.提問: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以游覽行蹤為線索,以清新的筆調,歷歷如畫地描寫了北京近郊滿井的早春景色,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游的愿望。

  7.提問: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

  (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四、小結

  這是一篇優美動人的寫景抒情小品。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具有藝術魅力。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滿井游記

  自然景:高柳夾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煩躁→輕松喜悅→感嘆贊美

  (抑 揚)

  結構覽勝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節后(地點、時間)

  余寒猶厲 凍風時作

  飛沙走石

  二、 出游地點:滿井

  滿井所見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楊柳之美

  麥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紅裝而蹇者

  物 曝沙之鳥

  呷浪之鱗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 記游原因,作者感受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滿井游記》教案 篇3

  一、 目的 

  1、 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 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 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難點、重點 

  1、 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 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 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 研習課文 

  1、 整體把握文章 

  (1) 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2) 教師范讀并補存注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 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4)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5) 復述課文內容 

  2、 了解課文內容 

  (1) 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游人 

  (2) 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則寫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柳——柳條將……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3) 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之處。 

  (三) 小結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 

  五、 課堂測試 

  1、 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 ( ) 波色 ( )明 清 ( )見底 

  ( )然如拭 鮮 ( )明媚 泉而 ( )者 

  2、 翻譯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3、 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板書略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掌握比喻的運用。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朗讀帶。

  2.制作知識歸類和問題思考的投影。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閱讀較淺易的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貴在積累,“滴水穿石”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學習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讀,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分以下幾步去做:

  第一步,通讀全文,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師作總結、歸納,學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時間:自讀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作者借景抒感,給讀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題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于這一年的春天。

  三、朗讀課文,歸納段意

  1.要求: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投影。)

  (1)讀準字的音,特別是一些難字。

  廿鵠鬣蘑蹇倩髻鬟浹乍澈面 曝呷

  (2)對一些較長的句子能恰當地斷句。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歸納加點詞的意義。

  ①局促一室之內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③吳廣以為然 . .

  2學生先朗讀后回答,老師歸納: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種_.(1)當助詞,可譯為“的”,也可不譯,如①②;(2)當代詞,第三人稱,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種:(一)用在形容詞詞尾,表示“……的彈子”,如①;(2)用在詞頭或句首,表示轉折如②;(3)。“正確,對”的意思,如③。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讀并糾正自己的錯誤。) : ,四、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1.第1自然段。 j‘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局促一室之內: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潤濕。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潑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鱗浪層層:鱗浪,像魚鱗似的浪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詞詞尾。新開,剛打開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臉。掠,梳掠。

  柔梢披風: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為驢,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瀑,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毛羽鱗鬣,鳥的羽毛,魚鱗魚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惟此官也:此官,當時作者任順行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五、集體朗讀,思考討論(投影。)

  閱讀思考:

  1.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么特征?

  2.寫城中余寒景象表達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寫的?

  4.第3自然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明確,歸納要點:

  1.氣候特征是“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

  2.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做了鋪墊。

  3.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的內容,表現了作者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哲理的追求。從這次出游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為自己“局促一室之內”,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升華的表現。這就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脫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現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表達自己將以這次游覽滿井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

  5.(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釀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六、自讀小結

  1.本文是寫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種,特點是:在說理上深入淺出,在記敘上簡明生動。明清兩代這種體裁最為盛行。這篇游記短文,在寫景狀物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白描的筆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

  (2)擬人的寫法。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人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

  (3)生動的比喻。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2.袁宏道反對復古,并努力實踐,他寫文章強調。‘性情”,強調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張自然地流露個性,語言流利凈潔。這篇游記,就是他這種主張的實踐范例。他的缺點是題材狹窄,往往只是寫些風景名勝之類,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國游記的傳統寫法,在末尾寫出作記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覽的時間。本文選人課本時,末了幾句話刪掉了:刪文大意是作學務這種閑官,沒有什么心中牽掛的事,游滿井僅僅是開始而已。于此可見袁宏道為人的閑適之致。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作業設計》。資料鏈接一、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進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職。明代著名文學家。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俗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重視通俗小說和里巷民謠,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二、公安派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地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一、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文章細致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體會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體會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3.積累文學常識,包括文言實詞。 

  4.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3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4 

  三、 教學時數:一課時 

  四、 教學內容與過程: 

  1. 導語: 

  一生背誦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燈播放春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北國初春的美景。同學們,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2. 自由朗讀課文三次,整體感知課文: 

  ① 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② 再次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寫出結構提綱。 

  ③ 三讀課文,結合注釋,試譯全文。 

  3. 探究: 

  ① 這篇游記小品寫了滿井這個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② 文中不少地方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細細讀,慢慢品,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番。 

  ③ 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滿井春色的? 

  4. 誦讀課文,將你覺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來,且當堂背誦給同學聽。 

  5. 小結: 

  這篇文章,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和生活的描寫,抓住了景物特點,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運用對比、襯托等多種手法來寫景、妝物、抒情。 

  6. 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動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理由,與大家同分享。 

  7. 你置身初春美景中,會有什么感情呢? 

  8. 朗讀課文,感受袁宏道筆下的北國初春的美景。能背誦的同學,不看書背誦。 

  9. 比較:與《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峽江寺飛泉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進行比較。 

  10. 我們生活在江南,對江南初春的美景極為熟悉。用自己的筆描寫之。(可以寫作,也可以畫畫) 

  11. 作業: 

  ① 整理描寫春天的詩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詞和句式。 

  ③ 背誦全文。

《滿井游記》教案 篇4

  教案示例

  (一)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通過學生自讀課文,檢查預習。讀后,教師正音。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三、學生自助解決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師釋疑,師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條件的可以找來記錄北方初春的錄像帶播放,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六、分組鑒賞。可以從文章內容、表達的情感、寫景方法、文章結構、語言表達、寫作意圖、讀后感等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師總結。

  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以“春”為題材的不少,但從時節看,大多是寫仲春、暮春之景;從地域來看,又多鐘情“南國之春”;從情愫來看,且多“傷春”之作。本文寫北國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為寫春佳構。作者先放著線兒,并不急著寫滿井,也不急著寫春風解春情,而是將筆鋒一轉,點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猶厲,緊要處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這一筆,可謂據實招來,北國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國:風最輕柔雨最時,根芽長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卻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只如籠中鳥的北國客人,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來回地踱著方步了。人是關不住的,他終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風馳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輒返”。盼春之情切,猶如那脹鼓鼓的弓箭,一觸即發。

  北國的春了無痕,可不,從春朝節到二十二日,這才幾天的工夫,春就駐到北國了。且看這滿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體態,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鏡,山像剛梳洗過的美女。這一切是那么秀氣傳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初春,這一處景致準是: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寫盡春意處處,令人遐想聯翩,比起東坡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揚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里去,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風”,豈不正是那個剛梳妝的美女子嗎?“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國的風中,一定更具豐姿了。“綠淺黃深二月時,傍檐臨水一枝枝。迎風無力纖纖掛,待月多情細細垂。”我們不禁要問:是哪個詩人曾經這般鐘愛呢?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尋春客,他們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紅裝而蹇”;這般的春色,這般的春意,惹來“曝沙之鳥,呷浪之鱗”。這便是北國的春天,難怪作者“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八、小組匯報鑒賞成果。

  九、作業 。就鑒賞成果,寫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學評論。

  教案點評:

  文言文的教學不必每課都弄得特別細,尤其是自讀課文,要允許學生“囫圇吞棗”。在整體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多讀讀,多議議,甚至可以找來同題材或同體裁或同時期同一作家的作品,開展比較閱讀,從不同方面啟發學生。

  (二)

  學法引導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游記散文,能抓住特定時間、地點的景物特征寫最,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形象有韻味,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應著力于誦讀、感悟。

  重難點分析

  1.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習細致的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以上兩點,采用以學生誦讀感悟為主,老師適時啟發,點撥的方法學習。

  教學過程 

  (-)明確目標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游記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號石公,公安(現在屬湖北省)人。萬歷二十年進士。他與兄宗道、弟中道合稱“三袁”,世稱“公安派”。他們提出“性靈說”,認為文學應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們對于復古主義的駁斥相當有力,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發展的,每個時代的文學,不應當厚古薄今,更不應當用古泥今。他們在創作上堅決反對臨摹古人,強調寫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東西,也就是“獨抒性靈”,主張用平易近人的語言進行寫作,不用典故。在創作方面的表現是小品文領域的開拓。他們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潑,文筆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們學的這篇游記緊扣景物的季節特點,細膩描寫滿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幾句話,便勾畫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寫簡練形象,再現當時游覽情事。文筆清新秀麗而有生氣,比喻新鮮、貼切,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游覽時的輕松喜悅的心情。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品味這篇優美的散文,共同體味洋溢在文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濃濃情趣。

  (二)整體感知

  1.自讀全文,疏通字詞。

  2.教師范讀。

  3.學生有感情朗讀。

  (三)教學過程 

  1.自讀課文,對疑難字詞質疑、討論。

  2.老師范讀或聽朗讀錄音,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了解文意。

  時間:花朝節后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內,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經過:心境“若脫寵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游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來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寫城中“余寒”景物,欲揚先抑;

  (2)第二自然段寫滿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問  第一自然段可刪否?

  烘托、反襯手法,是極必要的鋪墊,作者欲揚先抑,欲進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

  5.提問  文中細膩刻畫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游人、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毛羽鱗鬣)

  6.提問  試分析文章的寫景順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風光→游人→動物)

  遠景→近影

  (山水風光→柳梢、麥田)

  7.提問  直接抒寫作者心情的語句有哪些?體現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鴿→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煩躁→輕松喜悅→感嘆贊美

  (抑 → 揚)

  (四)總結、擴展

  本文以議論作結,言明自然未嘗沒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罷了。這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紛擾的“城”中。作者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卻給他以慰藉,在心靈與自然的貼近中,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業 

  書面一:分散朗讀,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練習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訂正。)(括號內是答案,下同。)

  1.燕(yàn) 2.花朝(zhāo)3.輒(zhé)4.妍(yán)5.倩(qiàn)6.靧(huì) 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浹(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確在本體與喻體之間常用似、像、若、如之類的喻詞。本文有哪幾個比喻句?(共有3個:①若脫籠之鵠。②如鏡之新開……③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剛剛揩拭過的那樣”,只是描繪而已,雖有“如”字,前后并沒有具體的本體和喻體。)

  書面二:本文寫景細致入微,你讀了有哪些體會?請選例并簡要說明。(自讀課文,用這類題目來檢測,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讓學生有自由發表意見的余地,不會扼殺有才能學生的天機及積極性。如果在水平屬中下的教學班,可以改用課文后的一、二題。)

《滿井游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3.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德育目標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1.討論點撥法。

  2.比較閱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感受文章優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深層探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較閱讀,感受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獨

  特魅力。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教師出示中國地圖,指圖評說:

  同學們,我國的南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范仲淹相伴,登臨岳陽西北的岳陽樓;在歐陽修的指引下,觀賞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們將“揮

  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萬歷年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

  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記,散文的一種。以輕快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等,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屬山水游記,又因其短小,稱“山水小品”。

  3.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

  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選兩位同學播放預先錄制好的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并點評。

  教師提示評點應注意的問題:①讀音是否正確;②停頓是否分明;③語調的輕重緩急有無區別;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順勢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請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分四組。

  明確:(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詞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實詞。

  東風時作 作:起。 土膏微潤 膏:肥沃。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時:在這時。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開:新打開。匣:指鏡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詞用作動詞,用泉水煮、喝茶、端著杯、騎

  著驢之意。

  作則飛沙走礫 飛,使沙飛;走,使礫走。

  ②一詞多義。

  ③難句翻譯。

  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譯: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把握文意。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這是一篇寫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筆調寫出北京近郊早春時節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寫城中“余寒景象”,寫了欲游不能的苦惱。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氣、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線;接著寫滿井春色,先總寫滿井全景輪廓,后分寫山、水、柳條、麥田、游人、鳥、魚,并點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緣由

  及作記時間,結束全文。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四、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優美的意境。

  (1)學生齊讀課文,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2)選三位同學發言,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3)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粗撥。

  明確:作者用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滿井春光圖:河面浮冰剛剛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鏡;山巒積雪剛剛消融,座座青山秀麗,好像晨妝少女;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鳥兒曬太陽;魚兒戲水戲浪。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將

  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熱鬧非凡。自然風光與人物活動相映成趣。一幅滿井春光圖,顯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機,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達了一種輕快喜悅的心情,又流露了對自然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之情。

  2.深入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問: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大家一致認為:本文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師稍作點撥:請同學們思考文中的關鍵語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墮

  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內涵。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作者重在抒寫“性靈”。

  文章開篇寫城內的枯燥局促,與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論“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暗含著“城中桃李愁

  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結尾“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區別。“不能以游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這篇山水游記,與其說描繪滿井一帶的二月春色,還不如說作者借游春在抒寫性靈,反映了他

  對官場和對大自然、人生的態度。

  五、賞讀課文,體會作者寫景的妙處。

  1.關于白描

  提問:白描是一種怎樣的描寫方法?能從以往學過的課文中找幾例嗎?

  明確:白描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寫方法。

  如《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

  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寫出了西湖雪景。

  提問:本文哪些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

  明確: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筆法極為簡練,

  卻又鮮明如畫。

  2.關于比喻

  提問:文中哪些句子運用了比喻?請畫出來,品味其表達效果。

  學生明確: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自己從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返青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動,讀來妙趣橫生。

  3.關于擬人

  提問:文中運用擬人辭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細體會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由選例,品評。

  如寫魚鳥,說它們悠然自得,洋溢著喜氣,這樣寫,增加了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學生背誦文中運用白描、比喻、擬人的文句,增加語言積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揚先抑(第一段寫城中余寒,為下文寫田郊春光作鋪墊)、生動的場面描寫(游人歡樂、喜慶的場面)等,可提示學生自行品味,此處不再贅言。

  六、比較閱讀,感受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獨特魅力,總結全文。

  1.教師提示:這個單元有四篇文章均為山水游記,試將本文與前三篇課文比較,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前三篇課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

  教師可指導學生就創作動機、內容、藝術風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較,然后集體交流,達成共識。

  2.請兩位同學對課堂學習進行總結,其余同學補充評議。

  七、布置作業 

  1.整理課上討論的內容,寫一段話,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

  2.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請同學課外選讀一篇,談談你的感想。

  3.選出對加粗詞的解釋全部錯誤的一項( )

  A.冒風馳行(坐車)呷浪之鱗(吸而飲) B.麥田淺鬣寸許(左右)汗出浹背(濕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 面(洗) D.偕數友出東直(全、都) 柔梢披風(披掛)

  4.選出對修辭手法分析不當的一項( )

  A.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對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排比) D.呷浪之鱗。(比喻)

  5.續寫填空,使之構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寫一句帶有哲理性的話語。

  一朵鮮花點綴不出絢麗的春天,一個音符譜寫不了動人的樂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3.D(A、B正確。C項“茗”應為“煮茶喝”。D項“偕”為“一起,一同”,“披”應為“開、分散”)

  4.D(應為借代,用“鱗”代“魚”,部分代整體)5.略

《滿井游記》教案 篇6

  一、 教學目的

  1、 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 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 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難點、重點

  1、 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 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

  1、 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 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 研習課文

  1、 整體把握文章

  (1) 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2) 教師范讀并補存注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 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4)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5) 復述課文內容

  2、 了解課文內容

  (1) 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游人

  (2) 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則寫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柳——柳條將……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3) 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之處。

  (三) 小結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

  五、 課堂測試

  1、 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 ( ) 波色 ( )明 清 ( )見底

  ( )然如拭 鮮 ( )明媚 泉而 ( )者

  2、 翻譯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3、 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板書略

《滿井游記》教案 篇7

  課時:二課時 備課人:陳正金

  教學目標 :

  1、掌握課文中的一些生字詞。

  2、理解文章中部分實詞的活用和虛詞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寫景的特色。

  2、對比、反襯的手法。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設想: 以讀代講,指導學生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預習作業 :

  1、 初讀課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決。

  2、 在解決生字的基礎上,讀順課文。

  3、回憶《西湖游記二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可以由回顧“單元提示”中的本文與前兩課的不同入手。

  二、 檢查預習

  1、 字詞認讀強調:(1)“ ”部首的字:髻、鬟、鬣。[補充:鬢、鬈、鬃等字,都與毛發有關系(可由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

  3、 注意下列字的讀音:廿 鵠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惡 墮三、

  熟讀課文: 1、將生字帶入文中,自由大聲朗讀一遍,熟悉生字。

  2、 同桌互讀互聽,可以將文章分開,一人讀一半,互相挑刺(可以從生字和斷句方面。)

  3、 點讀,(可以選擇一男生和一女生賽讀,剩余男女聲側耳傾聽,注意長句的斷句。)老師強調長句的斷句:(1)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 齊讀熟悉。

  三、 譯讀:

  1、 自讀自譯方式:對著課文大聲說譯文,借助注釋并調動原來的文言知識積累。

  2、 靜悟:老師讀譯文,學生看課文。邊聽邊領會。

  3、 齊讀鞏固

  4、 點畫重點注釋(老師自己決定)

  四、 當堂作業 強化記憶生字詞第二課時

  五、 賞讀

  1、 導入  會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先后擔任過吳縣知縣、京兆校官等,中間兩度告歸。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氣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給人以清新活潑的感覺。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由于所任職務比較清閑,使得他有空閑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寫于此時。以上兩點可以由有參考資料的學生講解。教師導入  語:《西湖游記》中描寫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波光如綾,溫風如酒”(可以先由學生自己回憶)。袁宏道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寫景偏重表現自然之美,《滿井游記》也有這樣的特色。

  2、 默讀課文:要求:(1) 用欣賞的眼光讀課文,說出自己的發現或提出一個有發現意義的問題。(2) 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學互相交流討論。

  3、 探究(1) 本文寫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體現?目的:體會作者那顆善感的心。(2) 你能試著發現本文在寫景狀物上有哪些特點嗎?試試看誰最具備發現的眼光!最具備科學家的頭腦!目的:積累學習寫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確 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其勾勒出來。如作者寫“柳條”,只用“將舒未舒,柔梢披風”8個字,但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的風韻,以及楊柳的動態美都活生生地再現了出來;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便表現出初春麥苗的特征,文字也極為簡練。這種簡練的白描,有賴于作者對景物細致入微的觀察。 ②擬人的寫法。把景物擬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也便于在景物描寫中滲透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我們來看作者對鳥和魚的描寫:“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首先是因為作者心頭蕩漾著春天的喜悅。 ③生動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來寫景的,如用“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來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積雪融化后的山巒,這兩個比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顯得優美熨帖,同時能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寫人的,用“若脫籠之鵠”來表現自己終于得以出游的愉悅,真是再真切生動不過了。

  4、 理清線索,強化記憶,爭取背誦第二自然段。二、主題探尋 這篇游記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三、基訓鞏固

  作者郵箱:

《滿井游記》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掌握比喻的運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朗讀帶。

  2.制作知識歸類和問題思考的投影。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閱讀較淺易的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貴在積累,"滴水穿石"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學習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讀,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分以下幾步去做:

  第一步,通讀全文,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師作總結、歸納,學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時間:自讀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作者借景抒感,給讀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題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于這一年的春天。

  三、朗讀課文,歸納段意

  1.要求: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

  感情。

  (投影。)

  (1)讀準字的音,特別是一些難字。

  廿鵠鬣蘑蹇倩髻鬟浹乍澈面 曝呷

  (2)對一些較長的句子能恰當地斷句。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歸納加點詞的意義。

  ①局促一室之內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③吳廣以為然 . .

  2學生先朗讀后回答,老師歸納: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種_.(1)當助詞,可譯為"的",也可不譯,如①②;(2)當代詞,第三人稱,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種:(一)用在形容詞詞尾,表示"……的彈子",如①;(2)用在詞頭或句首,表示轉折如②;(3)。"正確,對"的意思,如③。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讀并糾正自己的錯誤。) : ,

  四、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1.第1自然段。 j'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局促一室之內: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潤濕。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潑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鱗浪層層:鱗浪,像魚鱗似的浪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詞詞尾。新開,剛打開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臉。掠,梳掠。

  柔梢披風: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為驢,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瀑,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毛羽鱗鬣,鳥的羽毛,魚鱗魚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惟此官也:此官,當時作者任順行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五、集體朗讀,思考討論

  (投影。)

  閱讀思考:

  1.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么特征?

  2.寫城中余寒景象表達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寫的?

  4.第3自然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明確,歸納要點:

  1.氣候特征是"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

  2.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做了鋪墊。

  3.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的內容,表現了作者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哲理的追求。從這次出游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為自己"局促一室之內",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升華的表現。這就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脫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現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表達自己將以這次游覽滿井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

  5.(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釀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六、自讀小結

  1.本文是寫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種,特點是:在說理上深入淺出,在記敘上簡明生動。明清兩代這種體裁最為盛行。這篇游記短文,在寫景狀物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白描的筆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

  (2)擬人的寫法。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人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

  (3)生動的比喻。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2.袁宏道反對復古,并努力實踐,他寫文章強調。'性情",強調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張自然地流露個性,語言流利凈潔。這篇游記,就是他這種主張的實踐范例。他的缺點是題材狹窄,往往只是寫些風景名勝之類,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國游記的傳統寫法,在末尾寫出作記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覽的時間。本文選人課本時,末了幾句話刪掉了:刪文大意是作學務這種閑官,沒有什么心中牽掛的事,游滿井僅僅是開始而已。于此可見袁宏道為人的閑適之致。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作業 設計》。

  資料鏈接

  一、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進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職。明代著名文學家。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俗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重視通俗小說和里巷民謠,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

  二、公安派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地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滿井游記》教案 篇9

  滿井游記 習題精選

  一、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

  a.茗míng  罍lé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浹背jiá

  b.偕jiē  膏gāo  娟然juān  飛砂走礫shòo

  c.蹇jiǎn  靧huì  倩女qiàn  脫籠之鵠hú

  d.呷xiā  廿niàn  明媚mèi  羽鱗鬣liè

  答案:b

  二、加粗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飲少輒醉    未百步輒返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時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凍風時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e.風力雖尚勁   游人雖未盛

  答案:c

  三、沒有用比喻修辭的一句是( )

  a.若脫籠之鵠

  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答案:d

  四、問答思考題

  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城游玩的喜悅之情的?

  2.第一段描寫了何時何地何景?

  3.本文要寫“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作者郁悶的心情,用意何在?

  4.找出第二段中與第一段相呼應的景致與情致。

  5.從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游覽滿井時是什么樣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參考答案:

  1.本文是從寫水光山色、柳枝麥芽、游人歡欣、魚鳥之樂、作者的內心感受等方面來寫出城游玩的喜悅之情的。

  2.描寫了京城早春時節“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

  3.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那種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為下文勾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滿井做鋪墊。

  4.“天稍和”與“余寒猶厲”相呼應;“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飛沙走礫”相呼應;“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與“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相呼應。

  5.作者游覽滿井時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 感受作者鐘情于山水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 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三. 教學過程:

  一. 趣味導入: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代文人喜歡寄情于山水。我們曾學過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二. 直覺感知:

  (一) 自由誦讀。

  (二) 解決重難點詞語。

  1、掌握下列詞語的讀音。

  燕地(yān) 廿(niàn)二月 花朝節(zhāo) 鮮妍(yán)明媚

  墮事(huī) 飛沙走礫(lì) 惡能無紀(wū) 曝(pù)沙之鳥

  呷(xiā)浪

  淺鬣寸許(liè) 髻鬟(jì huán)

  脫籠之鵠(hú)

  靧面(huì) 汗出浹(jiā)背 罍而歌者(léi) 紅裝而蹇(jiǎn)者

  2、積累下列文言詞語。

  ⑴ 一詞多義:

  時:凍風時(經常)作

  于時(這時)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開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嘗)無春

  髻鬟之始(剛剛)掠

  乍:波色乍(開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夠)

  悠然自得(得意、滿足)

  然:晶晶然(……的樣子)

  然(然而)徒步則汗出浹背

  ⑵ 詞類活用:

  名詞活用作動詞: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著酒杯)而歌者,紅裝(穿著艷裝)而蹇(騎著驢)者

  動詞的使動用法:作則飛(使……飛)沙走(使……走)礫

  ⑶ 重點虛詞:

  之:若脫籠之(表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鵠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關系,可譯為“以”)

  髻鬟之(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始掠也

  夫:夫(句首發語詞,可譯為“大概”)不能以游墮事

  ⑷ 其它:

  土膏(肥沃)微潤

  惡能(怎能)無紀(同“記”)

  3、就疑難語句交流釋疑。

  (三) 自由說出對文本結構或情感的初步感知。

  三. 規律點撥:

  (一)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他大聲疾呼: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強調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也就是從“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袁宏道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滿井游記》可算其代表作。

  (二) 結構把握:

  “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名為“游記”,卻宕開一筆,以“出不得”,引起人們對出游的關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 筆鋒一轉,進入游記實寫。交代了時間:廿二日,地點:滿井。”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這是滿井鳥瞰。寥寥數語,完成了面的描繪,即移步換形,點染滿井的秀麗風光: 始寫水;繼寫山;后寫田野。三組優美的特寫鏡頭,勾魂攝魄地凸現了早春二月獨有的特點。作者便由遠及近,由面及點,層次分明地記游,只用山、水、田野三個點,與“一望空闊”的面結合,便盡形盡致地寫活了初春的滿井。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毛羽鱗鬣”的“喜氣”,曲折、巧妙而韻味十足地表達了作者對春景的欣慕喜悅之情。這也是一種夸飾手法。

  板書設計

  敘述:城中“余寒猶厲”(欲揚先抑,反襯,對比)

  總:滿井全景(一望空闊)

  滿井游記 描寫:郊田有春

  分:水、山、柳、麥、人、鳥、魚

  議論:寄情山水,抒寫性靈(自嘲,自傲)

  四.語言品得:

  (一)品讀寫景句:

  師: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請同學們自主品讀課文第2段中你喜歡的語句,可從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類似“我讀       ,讀出了          ”的句式與全班同學交流。

  學生回答預測:

  生1:我喜歡讀“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我讀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樣子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

  師:同學們還認為這句中哪個詞用的特別妙?

  生2:“微潤”,這個詞語表達了早春時肥沃的土地開始復蘇。

  師:一個“潤”字與“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現了“早春”的季節特征。

  生3:我喜歡讀 “于時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歡這句話,但我從“波色乍明”中讀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還運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鏡之新開”。

  師:你能從文中關鍵詞語和修辭的角度品味語言值得同學們學習。你在朗讀這句話時覺得那個字詞應該讀重音?

  生4:(輕讀)我覺得應該是“解”“明”“清澈”,因為這些詞語都寫出了波色的特征。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提示學生放聲朗讀品味)

  生5:我在讀“乍”這個字時聲音比較響亮。

  師:從這個“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嗎?

  (生感到疑惑,師提示:理解“乍”字的含義。)

  生5:“乍”這個詞語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現了作者對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奮。

  師:品得太妙了,一個看似無義的虛詞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內涵。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句子來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個句子讓我讀出了作者對能夠欣賞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而無比喜悅。

  師:你能解釋“而”字的含義嗎?由此你對這個語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頓悟)哦!“而”表示轉折,這個句子還表達了作者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遺憾。

  ……

  生7:我 覺得“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寫的很好,因為這句話寫出了鳥魚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還運用擬人手法。

  師:你能品出運用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嗎?

  生7:運用擬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動,充滿生機。

  生8:賦予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師: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與景物情景交融,把無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這樣評價: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體態、水有人的情意。文中還有哪些句子運用擬人手法?請繼續品讀。

  生9:還有“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運用擬人,這句話也賦予山巒靈氣,并且給人留下煥然一新的感覺。

  師: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追求: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文章用極其清新傳神語言描繪了滿井早春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這正印證了“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 品讀議論抒情句,體會主旨。

  師:體會文中末段的具體語句“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記?”中包含的情感。

  生2:文中說“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記?”說明作者喜歡這里的山水,表達自己欣賞山水的閑情逸致。

  師:你覺得這句中的“近”應是什么意思?

  生2:應該是作者的住處與這里的距離很近。

  師:還會有其它深意嗎?

  生3:我覺得還應該有作者的心與景色的很近,可以說融為一體。

  (全班同學對該同學的回答予以熱烈的掌聲)

  師:辛棄疾曾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此”,真是無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傳統的文學主張“文以載道”,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于對自然風景的客觀描寫,表達作者厭倦仕途,輕視名利,鐘情于山水的情感,強調自然、天真、趣味。(板書:獨抒性靈)

  (三) 比較品讀:

  談談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與本單元其它三篇課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相關連接:袁宏道輕視名利,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由于所任職務比較清閑,使得他有空閑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寫于此時。

  (生結合課文小組討論、交流。)

  生1:本單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達作者因被貶官而表現出來的各種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來表達自己對山水的熱愛。

  生2:《小石潭記》表達了柳宗元被貶官后的凄涼,《岳陽樓記》表現了作者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報復,《醉翁亭記》也是表達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這三篇文章都與作者的政治追求有關,而《滿井游記》中作者卻表現出自己不慕榮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五.拓展鞏固:

  (一)師:評袁宏道游記名篇《西湖游記二則》(其一),可整體評價,也可抓關鍵語句細品。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齊讀。然后點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這一句句式整齊,并且運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運用比喻句,把山、花、風、波浪的特點寫的恰到好處,并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陶醉語山水之間的情懷。用簡潔干煉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美景的熱愛之情。

  生3:文章語言優美精練,運用比喻繪聲繪色,句式駢散結合,創設優美的意境。

  (二)基礎練習

  1、選出對加粗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  )

  a、冒風馳行(坐車)    呷浪之鱗(吸而飲)

  b、麥田淺鬣寸許(左右)  汗出浹背(濕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數友出東直(全、都) 柔梢披風(披掛)

  2、選出修辭手法分析不當的一項( )

  a、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對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排比)

  d、呷浪之鱗。(比喻)

  3、續寫填空,使之構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寫一句帶有哲理性的話語。

  一朵鮮花點綴不出絢麗的春天,一個音符譜寫不了動人的樂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d 2、d 3、略)

《滿井游記》教案 篇11

  滿 井 游 記 作者:袁宏道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常刮起來,一刮起來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里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頂著寒風快步走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返回來。

  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二月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濕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籠子里逃出的天鵝。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層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剛剛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溶化的雪水洗過后,美好的樣子好像擦過一樣,鮮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麗的少女洗過臉剛剛梳好環形的發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頭在風中散開,麥田里低矮的麥苗才一寸左右。游人雖然不多,但是汲泉水來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紅裝騎驢的,也經常有。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汲水的魚兒,都悠閑自在,羽毛鱗鬣中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它啊。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 2002/03/05

《滿井游記》教案 篇12

  一、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文章細致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體會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體會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3.積累文學常識,包括文言實詞。

  4.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3

  教學難點 :目的要求4

  三、 教學時數:一課時

  四、 教學內容與過程:

  1. 導語 :

  一生背誦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燈播放春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北國初春的美景。同學們,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2. 自由朗讀課文三次,整體感知課文:

  ① 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② 再次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寫出結構提綱。

  ③ 三讀課文,結合注釋,試譯全文。

  3. 探究:

  ① 這篇游記小品寫了滿井這個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② 文中不少地方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細細讀,慢慢品,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番。

  ③ 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滿井春色的?

  4. 誦讀課文,將你覺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來,且當堂背誦給同學聽。

  5. 小結:

  這篇文章,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和生活的描寫,抓住了景物特點,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運用對比、襯托等多種手法來寫景、妝物、抒情。

  6. 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動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理由,與大家同分享。

  7. 你置身初春美景中,會有什么感情呢?

  8. 朗讀課文,感受袁宏道筆下的北國初春的美景。能背誦的同學,不看書背誦。

  9. 比較:與《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峽江寺飛泉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進行比較。

  10. 我們生活在江南,對江南初春的美景極為熟悉。用自己的筆描寫之。(可以寫作,也可以畫畫)

  11. 作業 :

  ① 整理描寫春天的詩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詞和句式。

  ③ 背誦全文。

  作者郵箱:

《滿井游記》教案 篇13

  基礎題

  一、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    )

  a.花朝節(zhāo)       廿二日(niàn)                           倩女(jìng)

  b.麥田淺鬣寸許(liè)  泉而茗者(mǐng)                       靧面(guì)

  c.罍而歌者(lěi)      紅裝而蹇者(jiǎn)                   汗流浹背(jiá)

  d.曝沙之鳥(bào)      呷浪之鱗(xiā)                    未百步輒返(zhé)

  2.依據課文填空并理解其意義。

  (1)給畫線部分填空。

  游人雖未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時時有。②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③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2)①句寫_____________②句寫_____________③句寫_____________,作者由物及人,通過寥寥數筆勾畫了_____________,有動有靜,抒發了作者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土膏微潤(肥沃)         b.鱗浪層層(像魚鱗似的浪紋)

  c.局促一室之內(狹小)     d.娟然如拭(美好的樣子)

  4.選出加粗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凍風時作        ②于時冰皮始解

  b.①呷浪之鱗        ②鱗浪層層

  c.①于時冰皮始解    ②始知郊田之外

  d.①欲出不得        ②偕數友出東直

  5.選出加粗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娟然如拭        ②悠然自得

  b.①游人雖未盛      ②風力雖尚勁

  c.①未之知也        ②曝沙之鳥

  d.①泉而茗者        ②紅裝而蹇者

  6.下列使用了借代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

  a.鱗浪層層                  b.呷浪之鱗

  c.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d.鱗次櫛比

  7.下列對本文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

  a.本文結構松散自由,是一典型的山水小品。

  b.本文文辭清麗簡潔,作者直抒胸臆。

  c.本文雖然表達了一種封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但也掩飾不了作者失意的苦悶。

  d.本文比喻新鮮、貼切,洋溢著作者游覽時的輕松喜悅的心情。8.翻譯下面的句子。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滿井游記》選段,回答問題。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艷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b.髻鬟之始掠。(梳、掠)

  c.曝沙之鳥,呷浪之鱗。(吸而飲)

  d.紅裝而蹇者。(跛足)

  2.選出“之”字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局促一室之內。

  3.選出“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文段的主要內容是

  (    )

  a.游滿井  b.滿井春色

  c.游郊田  d.郊田美景

  5.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順序來寫滿井春色的。

  6.文章寫鳥、魚富有人情的詞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7.這是段絕妙的山水畫的描寫,使山有人的_____________,柳有人的_____________,鳥有人的_____________,水有人的_____________。

  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能力題

  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觀第五泄記

  袁宏道

  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曰:“此瀑聲也。”

  疾趨,度石罅,瀑見。石青削,不容寸膚,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往,水態愈偉,山行之極觀也。

  游人坐欹巖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絲,虛空皆緯,至飛雨瀉崖,而猶不忍去。

  暮歸,各賦詩。所目既奇,思亦變幻,憂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語,時夜已午,魁呼虎號之聲,如在床幾間。彼此諦觀,須眉毛發,種種皆豎,俱若鬼矣。

  1.從文中找一個短語,回答本文記敘的瀑布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寫景的層次和角度是怎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新題

  語言的創新與應用。

  1.《嘉慶統一志》說滿井“井經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鑿欄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從這篇游記中,仍可見當時盛況。盛況主要體現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滿井游記》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你能舉出兩例反映這一季節景物的詩句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基礎題

  一、1.c 2.(1)略 (2)人 主觀感受  動物  一幅早春郊游圖 游覽時輕松喜悅的心情 3.c 4.d 5.c 6.b 7.b 8.略。(見課文翻譯)

  二、1.d 2.c 3.a 4.b 5.水 山 柳條 麥田 游人 鳥 魚6.悠然自得 皆有喜氣 無比快樂 7.容貌 感情 體態情意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能力題

  1.“山行之極觀也。” 2.先寫遠觀(第2段)、再寫近望(第3段),最后寫感受(第4段) 3.景致奇異,變幻恍惚如牛鬼蛇神,“須眉毛發,種種皆豎,俱若鬼矣”。(意近即可)

  創新題

  1.略。2.早春①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②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滿井游記》教案 篇14

  《滿井游記》學習要點〔一〕

  自讀課文:

  首先粗略閱讀原文,熟悉文章內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詞、句下面做出標記,借助于工具書和參看課文下邊的注釋,為生字注音,為生詞釋義,將全文譯成較通順的現代漢語。

  關于滿井:

  明清兩朝,滿井是北京近鄰的一個風景區,這個井的形狀,明人王季重的《游滿井記》說:“一亭函井,其規五尺,四洼而中滿,故名。”《嘉慶一統志》說:“井經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鑿欄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關于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對文學復古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們的籍貫是湖廣公安,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等人。他們的文學主張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反對承襲,主張通變。認為文學應該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二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們認為文學要抒發真情實感。三是推重民間小說,提倡通俗文學。

  思考:

  1、細讀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麥田淺鬣寸許。” 體會作者是如何以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描繪滿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這段描寫滿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為全文的主體部分。在這部分文字里,景物寫得自然清新、優美動人,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鮮貼切、生動形象的比喻是分不開的。如作者以“脫籠之鵠”為喻抒寫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懷,此可謂由物生情,緣情狀物。總之,通過一連串恰當的比喻,借助于簡潔、準確的文字(“微”、“始”、“乍”、“新”、“將”、“淺”等),作者突出了滿井初春景物的特點,也從中巧妙地抒發了郊游的喜悅。

  2、本文題為《滿井游記》,顧名思義,文章是寫作者去京郊滿井這個地方游覽觀光的所見所感。此處早春景色處處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處,不能不說還在于“滿井”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無一字正面寫井,對此應作如何理解?

  其實,文中所寫的“滿井”,是北京東北郊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勝。它之所以吸引眾多游客,主要在于有這樣一口非同尋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邊,井中是個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說,無論如何也應寫一寫這口井,這個認識是正確的。然而我們再仔細體會就可以看到,本文雖為游記,并非單純記實之作,它還是要通過寫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結尾所說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一結尾,使這篇游記在一定程度上帶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為了抒發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開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猶厲”,“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襯;另一方面,放開筆墨逐層展開對最能表現滿井春色的種種景物的描繪,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出富有議論抒情色彩的結尾。這樣看來,它仍不失為一篇選材精當,布局嚴謹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費較多筆墨寫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滿井游記》學習要點〔二〕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學家,他向來近山水,棄塵世,不喜官場應酬。袁宏道的作品語言清新明快,內容多描寫封建士大夫階級的閑適生活,部分篇章反映了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同學們閱讀此文后便會有所啟示。

  自讀課文,首先結合注釋仔細疏通文字,把握課文大意。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寫城中“余寒猶厲”的景象。

  第二段寫滿井春色。

  第三段抒發感受,寫此文的目的。

  學習本文,思考問題。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春天景色?

  共四個方面。

  首寫春水:如鏡出畫;次寫春山:如倩女梳妝;再寫春柳:柔梢披風;最后寫春苗:淺鬣寸許。山好、水好、萬物美好。

  2、作者由游滿井春色,歸納出什么樣的感受,來表現了他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 寄意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

  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文中表現作者春游滿井輕松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若脫籠之鵠。

  4、本文作者寫春光中的人物活動極有生氣,這幾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5、“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這幾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從哪兩個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修辭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鱗,“鱗”代指“魚”);

  從人的活動和動物的活動兩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測試

  1、下列加紅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飛沙走礫(lè)  汗流浹背(jiá)

  b、脫籠之鵠(hú)  高柳夾堤(dī)

  c、鮮妍明媚(yán)  呷浪之鱗(jiá)

  d、曝沙之鳥(bào)  土膏微潤(gāo)

  2、選出下列各句中加紅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 )

  a、余寒猶厲(我)    土膏微潤(肥沃)  曝沙之鳥(曬)

  b、呷浪之鱗(吸而飲)  天稍和(暖和)   波色乍明(始)

  c、汗出浹背(濕遍)   游人尚未盛(茂盛) 泉而茗者(茶,這里作動詞,煮茶)

  d、麥苗淺鬣寸許(左右) 柔梢披風(披掛)  凍風時作(起)

  3、選出對修辭方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對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排比)

  d、呷浪之鱗(比喻)

  4、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相同的兩項( )

  a、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泉而茗者

  5、下列句子中“然”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不以為然    b、悠然自得

  c、娟然如拭    d、滿目蕭然

  參考答案

  解析

  1、b

  解析:對生字詞的注音和解釋,一要注意書下的注釋,二要勤查字典,多記憶,多積累,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a中“礫”應該讀lì;c中“呷”應該讀xiā;d中“曝”應該讀pù。

  2、b

  解析:對文言實詞的識記,一要注意平時的積累,二要注意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a中“余”是殘留的、剩余的意思;c中“盛”是“多”的意思;d中“披”是“分、分散”的意思。

  3、d

  解析:對常見修辭方法的辨別。d項中的“鱗”在這里代指魚,這句話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法。

  4、cd

  解析:對文言虛詞的識記,要注意平時的積累。a句中“而”表示并列,b句中“而”表示轉折,cd兩句中“而”表示順承。

  5、a

  解析:a句中的“然”是代詞,這,這樣;bcd中的“然”都是形容詞、副詞詞尾,表示“……的樣子”。

  中 考 解 析

  1、按拼音填寫漢字。

  a、未百步(zhé)_______返   b、若脫籠之(hú)________

  c、麥田淺(liè)______寸許  d、髻(huán)________始掠

  解析:這幾個漢字字形不易掌握,擔不妨借助“轍”zhé與“輒”有相同的形旁,進行記憶,“鬣”、“髻”、“鬟”都相同的部首“髟”,其意義都與“毛發”有關。

  答案:a、輒   b、鵠   c、鬣   d、鬟

  2、下面劃分節奏正確的一句是(   )

  a、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山巒為晴雪/所洗。

  c、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解析:節奏劃分可分為兩種類型:(1)以音節劃分。這種適合于詩詞的劃分。(2)以意義單位為標準劃分,一般是以短語為主。這類適用于文言文語句劃分。b句中的“為晴雪所洗”為偏正短語,何況“山巒”為主語,應與謂語劃分。c句中“則”后應停頓。d中“郊田之外”、“未始無春”均為短語,不能劃開。

  答案:a

  3、對加紅的詞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a、天稍和(暖和)    波色乍(突然)明

  b、呷浪之鱗(魚鱗)   娟然(美好的樣子)如拭

  c、土膏(肥料)微潤   汗出浹(濕遍)背

  d、柔梢披(分散)風   凍風時作(起)

  解析:對詞語的解釋一定要把握住“準確”一詞。“乍”應為“開始”,“鱗”是運用了借代手法,應代指魚。“膏”應為“肥沃”,形容詞,不應解釋為名詞“肥料”。

  答案:d

  課外拓展

  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讀袁宏道《滿井游記》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針對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字摹句擬,制造贗鼎偽觚的風氣,他大聲疾呼: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他強調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也就是從“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袁宏道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滿井游記》可算其代表作,我們試對此文作一粗淺分析。

  燕地寒, 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名為“游記”,下筆不寫游,而寫不得游,宕開一筆,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們對出游的關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

  筆鋒一轉,進入游記實寫。交代了時間:廿二日,地點:滿井。滿井系北京東北郊的地名,據《帝京景物略》記載:“該地有一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時不落。”

  簡捷而準確地點明游記的時間地點后,作者便由遠及近,由面及點,層次分明地記游: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鴣。

  這是滿井鳥瞰。只用十二個字,就凝練、灑脫、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來。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籠子中飛出來的天鵝。寥寥數語,完成了面的描繪,即移步換形,以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東鱗西爪地點染滿井的秀麗風光: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始寫水;繼寫山;后寫田野。三組優美的特寫鏡頭,勾魂攝魄地凸現了早春二月獨有的特點。作者一方面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真切觀察,抓住了最能體現早春生機盎然特點的景物:河面浮冰剛剛溶化;山巒積雪剛剛消融;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詞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這些景物的個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個“始”字,使時間性更加鮮明,柳條將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點,不會是暮春的景物。這些特征性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猶未盡,更給這些景物一些生動、貼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觸、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境、出匣寶劍;座座青山秀麗得好像晨妝少女。正寫側寫并用,辭采藻飾渲染,“如剝蕉心,愈剝愈出”,明媚秀麗的滿井如在目前。

  唐朝張彥遠《論畫體》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滿井游記》便符合這種藝術辯證法。他不是把滿井春景纖毫畢露地一一羅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劉勰語)。只用山、水、田野三個點,與“一望空闊”的面結合,便盡形盡致地寫活了初春的滿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脫籠之鵠”。

  隨后,作者寫出了移情入景的神來之筆: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真是珠排字字圓!袁宏道的山水游記善于把人的感情與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則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無形的情思化為有形的景物,這就是黑格爾講的:“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靈的定性納入自然物里。”(《美學》)清代江湜《彥沖畫柳燕》詩說的:“柳葉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風本無質不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詩錄》)以有形狀無形,曲徑通幽。《滿井游記》中“毛羽鱗鬣”的“喜氣”,曲折、巧妙而韻味十足地表達了作者對春景的欣慕喜悅之情。這也是一種夸飾手法。王充《論衡·感虛》說:“瓠藝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極寫音樂的魅力;“曝沙之鳥,呷浪之鱗”的喜氣,更顯出春光的和煦。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無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鏡,映出作者,映出時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記恰如他任性而發、狂放不羈的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猻入籠中”,“世人莫道烏紗好,君獨垂頭思豐草。”(《述內》)《滿井游記》是他晚年之作,寫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其時,他在禮部作官,雖然官務清閑,不像當吳中縣令時“苦瘦苦忙”、“進退狼狽”,但污濁的官場仍使他嘗盡百暖百寒、乍陰乍陽的人間惡趣。“春在溪頭芥菜花”,當他偶見嫩柳迎風、魚翔淺底的青山綠水時,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間不是沒有春光,人生不是沒有樂趣!在游記的最后,他便直抒感興: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說中郎的文章“出自靈竅,吐于慧舌,寫于銛穎,蕭蕭泠泠皆足以蕩滌塵情,消除熱惱。”甚至說袁中郎晚年之作“無一篇不警策”。這或許愛屋及烏,有過譽之嫌。但《滿井游記》的確當得起“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贊語,是一篇令人百讀不厭的山水小品。

  (選自《散文名作欣賞》,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滿井游記》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

  1、掌握課文中的一些生字詞。

  2、理解文章中部分實詞的活用和虛詞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寫景的特色。

  2、對比、反襯的手法。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設想: 以讀代講,指導學生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預習作業 :

  1、 初讀課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決。

  2、 在解決生字的基礎上,讀順課文。

  3、回憶《西湖游記二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可以由回顧"單元提示"中的本文與前兩課的不同入手。

  二、 檢查預習

  1、 字詞認讀強調:(1)" "部首的字:髻、鬟、鬣。[補充:鬢、鬈、鬃等字,都與毛發有關系(可由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

  3、 注意下列字的讀音:廿 鵠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惡 墮三、

  熟讀課文: 1、將生字帶入文中,自由大聲朗讀一遍,熟悉生字。

  2、 同桌互讀互聽,可以將文章分開,一人讀一半,互相挑刺(可以從生字和斷句方面。)

  3、 點讀,(可以選擇一男生和一女生賽讀,剩余男女聲側耳傾聽,注意長句的斷句。)老師強調長句的斷句:(1)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 齊讀熟悉。

  三、 譯讀:

  1、 自讀自譯方式:對著課文大聲說譯文,借助注釋并調動原來的文言知識積累。

  2、 靜悟:老師讀譯文,學生看課文。邊聽邊領會。

  3、 齊讀鞏固

  4、 點畫重點注釋(老師自己決定)

  四、 當堂作業 強化記憶生字詞第二課時

  五、 賞讀

  1、 導入  會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先后擔任過吳縣知縣、京兆校官等,中間兩度告歸。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氣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給人以清新活潑的感覺。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由于所任職務比較清閑,使得他有空閑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寫于此時。以上兩點可以由有參考資料的學生講解。教師導入  語:《西湖游記》中描寫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波光如綾,溫風如酒"(可以先由學生自己回憶)。袁宏道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寫景偏重表現自然之美,《滿井游記》也有這樣的特色。

  2、 默讀課文:要求:(1) 用欣賞的眼光讀課文,說出自己的發現或提出一個有發現意義的問題。(2) 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學互相交流討論。

  3、 探究(1) 本文寫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體現?目的:體會作者那顆善感的心。(2) 你能試著發現本文在寫景狀物上有哪些特點嗎?試試看誰最具備發現的眼光!最具備科學家的頭腦!目的:積累學習寫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確 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其勾勒出來。如作者寫"柳條",只用"將舒未舒,柔梢披風"8個字,但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的風韻,以及楊柳的動態美都活生生地再現了出來;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便表現出初春麥苗的特征,文字也極為簡練。這種簡練的白描,有賴于作者對景物細致入微的觀察。 ②擬人的寫法。把景物擬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也便于在景物描寫中滲透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我們來看作者對鳥和魚的描寫:"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首先是因為作者心頭蕩漾著春天的喜悅。 ③生動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來寫景的,如用"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來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積雪融化后的山巒,這兩個比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顯得優美熨帖,同時能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寫人的,用"若脫籠之鵠"來表現自己終于得以出游的愉悅,真是再真切生動不過了。

  4、 理清線索,強化記憶,爭取背誦第二自然段。二、主題探尋 這篇游記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三、基訓鞏固

  作業 設計: 見"知識盤點"

《滿井游記》教案 篇16

  語文導學案(83

  年級 : 初二   學科:  語文      主備: 趙光沖    審核:   

  課題:  《滿井游記》    課型  :新授   時間 :-5-31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讀課文,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3、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家長簽字:  

  課前預習:

  1、根據課文填空

  ①《滿井游記》作者           ,      代文學家。②                        是本文畫龍點睛之筆。③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2.與“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c.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d.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3.與“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語法功能相同的項是  

  a.者,紅裝而者b.臣本布衣,耕于南陽  

  c.中通外直,不,香遠益清d.尋向所遂迷,不復得路。  

  4.與“鱗浪層層”修辭手法不相同的項是  

  a.呷浪之鱗,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麥田淺鬣寸許。d.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5.與“呷浪之鱗”修辭手法相同的項是  

  a.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c.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d.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課堂自學:  

  1、整體把握課文分析每一段寫了什么內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2、第一段內容有什么作用?  

  3、閱讀第二段,然后回答以下問題  

  ①分析每句話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七句,       第八句,             第九句              

  ② 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3、本文是寫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種,特點是:在說理上深入淺出,在記敘上簡明生動。第二段寫景狀物上有什么特點?  

  4、第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愿望?  

  第一層

  第二層

  5、給本段劃分層次  

  第三層

  合作研討:  

  1、      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2、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交流:展示課堂自習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討的內容。  

  檢測延伸

  閱讀《滿井游記》選段,回答問題。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艷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b.髻鬟之始掠。(梳、掠)

  c.曝沙之鳥,呷浪之鱗。(吸而飲)d.紅裝而蹇者。(跛足)

  2.選出“之”字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局促一室之內。

  3.選出“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文段的主要內容是(    )

  a.游滿井  b.滿井春色c.游郊田  d.郊田美景

  5.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順序來寫滿井春色的。

  6.文章寫鳥、魚富有人情的詞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7.這是段絕妙的山水畫的描寫,使山有人的_____________,柳有人的_____________,鳥有人的_____________,水有人的_____________。

  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語言的創新與應用。

  1.《嘉慶統一志》說滿井“井經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鑿欄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從這篇游記中,仍可見當時盛況。盛況主要體現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滿井游記》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你能舉出兩例反映這一季節景物的詩句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后記:

《滿井游記》教案 篇17

  郗仲平

  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感苦悶,更使他感到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滿井是北京東北郊的一口古井,“徑有五尺余,飛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鑿欄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滿井因此而得名。袁宏道向來是棄塵世、近山水;官場不得志,就愈加寄情于山水,所以,在春寒料峭的時候,他便興沖沖急匆匆走進大自然。“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作者自表的自得掩飾不了他失意的郁悶。這次做京官,前前后后不過兩年,袁宏道又稱病辭職,居閑達六年之久,再次開始他的漫游。

  《滿井游記》是一篇典型的山水小品,文辭清麗而簡潔,抒發主觀感受融于敘事寫景之中,結構松散自由,處處照應很像楔子把文章組接得規矩自然。盡管通篇并無多少博大的社會內容,不過表達了一種封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但公安派推崇李贄的“童心說”,主張“直寫性情”的文學主張,在這里得到了印證。

  作者在記敘出游滿井之前,先用烘托、反襯的手法,勾畫出北國的早春:“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一筆帶出燕地的特征。花朝節也稱百花生日,指農歷二月十五,也有人說是二月十二,還有人說是二月初二。在這個季節里,人們應該踏青了,可是,人們出門走不了多遠便被風寒阻截而歸,只好悶悶不樂地瑟縮在斗室內。這些內容看似信手寫來,既未言及“滿井”,又未見一絲游蹤。從全文結構來看,這一段卻是極必要的鋪墊,作者欲揚先抑,欲進先退,把那種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同時,又向讀者交代了出游的時間,作者所處的地點。下文也就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真是出手不凡,極其經濟的一筆。

  “天稍和”與“余寒”相應,是寫天氣的變化,也是寫作者心緒的解凍。“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連用三個動詞組成一個連動式句子,單刀直入,點明游玩所在,準確地表達出作者那種興奮愜意的心情。“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上文“飛沙走礫”相呼應;“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與上文“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相呼應。還未寫春,讀者已感悟到了融融春意,至此,讀者大悟作者鋪陳的匠心。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鴻鵠自比,形象地寫出了自己遠離塵世,遠離官場的“心近狂矣!癡矣”!作者心情愉悅,所以,他筆下的萬物都是美好的:水像乍出匣的明鏡;山像剛梳洗過的美女。這里的連續作比不僅抓住了山水的形似,而且抓住了神似,喚起了讀者更廣泛的聯想。后人曾這樣評價過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體態,水有人的情意。”的確如此,融進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分外動人:“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壟上的麥苗出土不久,隨微風擺動,那麥田竟然像飛馳的駿馬,多么神奇的比喻呀,反襯出作者的匆匆步履,真令人拍案叫絕。“柔梢”“寸許”,看來是作者信筆寫實,把握全文就會發現,這和前面寫河水“始解”,其波光“乍明”,就像鏡子“新開”,其光澤“乍出匣”;寫山巒像美女剛剛洗過臉,“而髻鬟之始掠也”一樣,都是通過生動的描述,來抓住初春特征的,而在“余寒”“稍和”上大作文章,為的是暗示自己的心跡。

  下面,作者由物及人,寫起了那寥寥可數的游客:有的掬泉水煮茶;有的邊飲酒邊唱歌;有的紅裝素裹騎驢緩緩而行,男男女女,有動有靜,聲色兼備,形態各異,好一幅早春郊游圖!“風力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很自然地從寫他人,回到寫主觀感受,直觀地寫出早春的特征:寒中蓄暖。恰如古詩所云:“二月春風似剪刀。”盡管撲面的春風還帶著殘冬的威力,但畢竟剪出了滿目春色。繼而,作者又由人及物,寫起了山水間的飛禽游魚。令人驚嘆的是,作者筆下的動物也通人情,“悠悠自得”,“皆有喜氣”,這與其說是寫客體,不如說是寫主體,面對大自然的盎然生機,作者又怎能不“近狂矣!癡矣”!自然與人出神入化的和諧,作者又怎能不更加厭惡官場爾虞我詐的社會呢?

  本文以議論作結,言明自然未嘗沒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罷了。作者好似還未盡意,又補上一句,以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區別,“惟此官也”的“惟”頗有獨傲自慰的味道。最后一句,看似閑筆,作者不過交代了為什么作此文,這是游記的通常寫法。透過文章的表層,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這個“近”指的并不完全是可見的兩地間的距離,還有作者心靈與自然的貼近。作者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卻給他以慰籍,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記游之后,作者又借題發揮,抒發了物我交融的感受。(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詞典》)

《滿井游記》教案(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滿井游記》教案(精選22篇)

    一、目的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 《滿井游記》教案 2-(精選12篇)

    一、目的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 《滿井游記》教案1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法引導 本文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應著力于誦讀、感悟。...

  • 《滿井游記》教案 2-4

    一、目的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 《滿井游記》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滿井游記》同步練習(精選16篇)

    【基礎知識訓練】1.圈出加點字的正確讀音①若脫籠之鵠(ahàobhúcgào)②如倩女之貴面(ahuìbguìckuì)③曝沙之鳥(abàobbùcpù)④紅裝而蹇者(aqiānbjiǎncsài)2.填空①《滿井游記》作者,代文學家。②是本文畫龍點睛之筆。...

  • 《滿井游記》習題(精選15篇)

    滿井游記習題精選一、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組是()a.茗míng罍léi髻鬟jìhuán汗出浹背jiáb.偕jiē膏gāo娟然juān飛砂走礫shòoc.蹇jiǎn靧huì倩女qiàn脫籠之鵠húd.呷xiā廿niàn明媚mèi羽鱗鬣liè答案:b二、加粗詞詞義不相同的一...

  • 《滿井游記》語文導學案(精選16篇)

    語文導學案(83)年級 : 初二 學科: 語文 主備: 趙光沖 審核: 課題: 《滿井游記》 課型 :新授 時間 :-5-31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滿井游記》譯文(精選13篇)

    滿 井 游 記 作者:袁宏道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常刮起來,一刮起來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里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頂著寒風快步走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返回來。...

  • 《滿井游記》(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2、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滿井游記》教案設計(通用13篇)

    一、整體感知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

  • 《滿井游記》鑒賞(精選12篇)

    郗仲平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感苦悶,更使他感到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

  • 四步賞景法——由《滿井游記》說開去(精選12篇)

    “培養文學欣賞能力”,這是《教學大綱》對我們中學生的一個明確要求。寫景文章屬于文學作品,我們理所當然地也要學會欣賞。從選進教材的寫景作品看,雖然寫景的方法、技巧因作者與描寫對象而異,并無定法,但欣賞寫景作品還是有一定法門...

  • 《滿井游記》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掌握比喻的運用。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朗讀帶。...

  • 《滿井游記》課堂教案(通用15篇)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詞匯,培養文言文語感。2、知人論世,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標1、重視誦讀,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2、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寫景技巧。...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日本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777欧美精品 |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从早干到睌 | 黑色蕾丝丝袜麻麻好紧好爽 | 短剧教父1至87集免费观看 | 亚洲VA在线VA天堂XXXX中文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五月丁香好婷婷开心网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在线 | 早起邻居人妻奶罩太松av | 美女脱个精光露出小网站 |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 3344成人免费看A片 | 国产在线高清理伦片a | 狠狠干网| 91免费播放人人爽人人快乐 | 午夜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不卡视频 | 911免费看片 | 又色又爽又高潮免费视频观看酒店 | 色综合久久网 | 亚州精品av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 亚洲欧美综合区丁香五月小说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址 | 国产麻豆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年人在线观看 | 久久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 |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 亂倫近親相姦中文字幕视频 |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av之家在线 | av最新在线 | 免费看国产片在线观看 | 首页亚洲中字 | 国产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 | 日本久久综合视频 | 爆乳邻居肉欲中文字幕 | 97精品尹人久久大香线蕉 | 日本在线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