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文言文翻譯 > 《滿井游記》譯文(精選13篇)

《滿井游記》譯文

發布時間:2023-10-29

《滿井游記》譯文(精選13篇)

《滿井游記》譯文 篇1

  滿 井 游 記 作者:袁宏道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常刮起來,一刮起來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里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頂著寒風快步走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返回來。

  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二月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濕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籠子里逃出的天鵝。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層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剛剛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溶化的雪水洗過后,美好的樣子好像擦過一樣,鮮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麗的少女洗過臉剛剛梳好環形的發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頭在風中散開,麥田里低矮的麥苗才一寸左右。游人雖然不多,但是汲泉水來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紅裝騎驢的,也經常有。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汲水的魚兒,都悠閑自在,羽毛鱗鬣中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它啊。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 2002/03/05

《滿井游記》譯文 篇2

  一、 目的

  1、 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 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 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難點、重點

  1、 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 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

  1、 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 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 研習課文

  1、 整體把握文章

  (1) 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2) 教師范讀并補存注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 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4)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5) 復述課文內容

  2、 了解課文內容

  (1) 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游人

  (2) 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則寫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柳——柳條將……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3) 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之處。

  (三) 小結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

  五、 課堂測試

  1、 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 ( ) 波色 ( )明 清 ( )見底

  ( )然如拭 鮮 ( )明媚 泉而 ( )者

  2、 翻譯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3、 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滿井游記》譯文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⑵ 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標:

  ⑴ 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⑶ 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3、德育目標: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1、討論點撥法。

  2、比較閱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感受文章優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深層探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較閱讀,感受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獨特魅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出示中國地圖,指圖評說:

  同學們,我國的南方,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范仲淹相伴,登臨岳陽西北的岳陽樓;在歐陽修的指引下,觀賞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萬歷年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記,散文的一種。以輕快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等,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屬山水游記,又因其短小,稱“山水小品”。

  3、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選兩位同學播放預先錄制好的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并點評。

  教師提示評點應注意的問題:

  ⑴ 讀音是否正確;

  ⑵ 停頓是否分明;

  ⑶ 語調的輕重緩急有無區別;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順勢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請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節 靧面 曝沙 呷浪 浹

  罍而歌者 淺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墮事

  飛沙走礫 惡能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分四組。

  明確: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⑴ 學生自行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詞句。

  ⑵ 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⑶ 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實詞:

  東風時作 作:起。

  土膏微潤 膏:肥沃。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時:在這時。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開:新打開。匣:指鏡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詞用作動詞,用泉水煮、喝茶、端著杯、騎著驢之意。

  作則飛沙走礫 飛,使沙飛;走,使礫走。

  ② 一詞多義:

  凍風時作(經常)

  于時冰皮始解(這時)

  然徒步則汗出浹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樣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開始)

  髻鬟之始掠也(剛)

  欲出不得(能夠)

  悠然自得(得意)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轉折,卻)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飾)

  一室之內,郊田之外(表示限度關系,可譯為“以”)

  脫籠之鵠 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

  ③ 難句翻譯:

  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譯: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滿井游記》譯文 篇4

  一、 回顧課文,檢查復習。

  1. 咬文嚼字

  2. 根據圖畫朗讀課文。

  3. 翻譯句子。

  二、 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

  (一) 自主合作:

  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點是什么?(用一個字概括)----寒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分別是哪些句子?

  3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在全文起何作用?

  (二)合作探究:

  1、第二段逐句讀來,表達了怎樣的記游次序?

  2、在第二段對春天的描繪中,你最喜歡哪一句,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歸納總結。寫景的手法。

  (三)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本課小結:

  本文描寫滿井春色,緊扣景物的季節特點,由遠而近,由面到點,層次分明,詳略得宜;用貼切、新奇的比喻描寫各種景物。動靜結合,高下相屬,光鮮悅目,色彩繽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簡練形象,文筆清新秀麗而有生氣,勾畫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作者游覽時輕松喜悅的心情和追求自由的個性情懷。

  四、課堂檢測。

《滿井游記》譯文 篇5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難點: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鵠(hú) 鬣(liâ) 茗(míng) 罍(lã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浹(jiá)

  乍(zhà) 澈(châ)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讀課文,對照注解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人,明代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時稱“三袁”。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

  2.導語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感,諭示讀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

  局促一室之內: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濕潤。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柔梢披風:梢,這里指柳梢。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麥田淺鬣寸許: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義跛足的,引申為驢子,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曝,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5.提問:請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1段:寫城中早春“余寒猶厲”、“凍風時作”的景象。

  第2段:寫郊游所見滿井春色。

  第3段:交代寫作本文的用意和寫作時間。

  四、學生朗讀課文,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了解文意。

  五、板書設計

  時間:花朝節后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經過:心境“若脫籠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游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滿井游記》譯文 篇6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法引導

  本文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應著力于誦讀、感悟。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鵠(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浹(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讀課文,對照注解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時稱“三袁”。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

  2.導語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感,諭示讀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

  局促一室之內: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濕潤。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柔梢披風:梢,這里指柳梢。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麥田淺鬣寸許: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義跛足的,引申為驢子,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曝,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5.提問:請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1段:寫城中早春“余寒猶厲”、“凍風時作”的景象。

  第2段:寫郊游所見滿井春色。

  第3段:交代寫作本文的用意和寫作時間。

  四、學生朗讀課文,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了解文意。

  五、板書設計 

  時間:花朝節后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經過:心境“若脫籠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游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

  罍

  第二課時

  一、預習

  朗讀課文,體會寫景的特點。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略知大意,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課

  1.提問: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么特征?寫城中余寒景象表達作者什么心情?

  討論并歸納:氣候特征是“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

  2.提問: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做了鋪墊。

  3.提問:第2段可以分幾層,請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可以分三層。

  第1層(“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滿井”):交待出游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線。

  第2層(“高柳夾堤”到“皆有喜氣”):描寫滿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層(“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

  4.提問:第2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寫的?

  討論并歸納: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問:第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愿望?

  討論并歸納:表達自己將以這次游覽滿井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

  6.提問: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以游覽行蹤為線索,以清新的筆調,歷歷如畫地描寫了北京近郊滿井的早春景色,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游的愿望。

  7.提問: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

  (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四、小結

  這是一篇優美動人的寫景抒情小品。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具有藝術魅力。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滿井游記

  自然景:高柳夾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煩躁→輕松喜悅→感嘆贊美

  (抑 揚)

  結構覽勝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節后(地點、時間)

  余寒猶厲 凍風時作

  飛沙走石

  二、 出游地點:滿井

  滿井所見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楊柳之美

  麥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紅裝而蹇者

  物 曝沙之鳥

  呷浪之鱗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 記游原因,作者感受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作者郵箱:

《滿井游記》譯文 篇7

  教學目的 了解這篇游記描寫的北方初春景物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體會白描手法和比喻的運用。

  學習并歸納文言虛詞“之”的用法。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積累語匯。

  教學難點  生字的識記;作者寫景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內容

  1題目 滿井,明清時期北京東北郊外的一個游覽地。袁宏道于萬歷二十年中進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萬歷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受予順天府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于這年的春天。

  2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人。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被稱為“公安三袁”。

  3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礫lì 鵠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浹jiā 曝pù

  通假字:墮,通“隳 ”

  4讀課文,疏通課文,列出疑難句,師生合作解決。

  東風時作:作,起。土膏微潤: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 樣子。泉而茗者:茗,茶。這里名詞用作動詞,品茶。未知之:不知道這情況 。 而此地適與余近: 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能,怎能。紀,紀事。

  5賞析研討

  a開頭怎樣描寫北國早春的特點?這樣寫的作用? “余寒尤厲”、“局促一室”,沒有春天的氣息。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也為下文描寫的滿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樣描寫滿井春景?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先寫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派生機。 接著寫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再寫春山之態 “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又寫“柳條將舒未舒,麥田淺鬣寸許”,突出早春的特點。游人有“品茶者”,“飲酒者”, “騎驢者”,雖不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的魚,悠然自得。最后作者總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運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語句、簡潔明快地直接寫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點。

  運用新奇生動的比喻描寫春景。

  在描寫中表達作者的歡快,恬適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業 :練習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脫籠之鵠;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麥田淺鬣;以人比物,例:山巒如倩女。。

  練習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關系:一室之內、郊田之外,可譯為“以”。現代漢語中還用,如“四海之內”、課堂之外”b表示修飾關系:“脫籠之鵠”、“曝沙之鳥”。可譯為‘‘ 的”,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語中,“一丘之貉”、“驚弓之鳥”、c用在主謂短語中的結構助詞,可不譯。例: “倩女之靧面”。

  作者郵箱:

《滿井游記》譯文 篇8

  難點解析

  師:請概括第一段的主要意思。

  生:寫城中景象,抒發他欲出游而不得的心情。

  師:這一段寫出怎樣的景象,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生:這一段描寫了早春城中“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局促于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郁悶心情。烘托、反襯了滿井的春意盎然和郊游時“若脫籠之鵠”的開闊胸襟。這些內容看似信手寫來,既未言及“滿井”,又未見一絲游蹤。從全文結構來看,這一段是極必要的鋪墊,作者欲揚先抑,欲進先退,把那種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同時,又向讀者交代了時間,作者所處的地點。

  師: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寫滿井的早春景色,充滿了春日的喜悅,是文章的重點,這一大段正面繪景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照。

  師:這段文字與上文哪些地方呼應?

  生:這段寫春景“天稍和”,與上文“余寒猶厲”呼應。“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上文“飛沙走礫”呼應。“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與上文“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呼應。

  生:這段文字怎樣寫景?怎樣抒情?

  師:先概括描寫郊外的景色:“天稍和”,“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然后直接抒發作者舒展的心情,“若脫籠之鵠”。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鴻鵠自比,形象地寫出了自己遠離塵世遠離官場的愉悅心情。接</pgn0157.txt/pgn>著分寫滿井的薄冰、河水、山巒、柳枝、麥田、游人和魚鳥等景物,有動有靜,聲色兼備,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景物寫得明朗、清澈、柔美、可愛,字里行間充滿了喜悅之情。可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師:第二段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生:第一層(“二十二日天稍和”至“至滿井”),點出出游的時間、人物、地點。

  第二層(“高柳夾堤”至“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寫滿井的早春景色。

  第三層(文章的最后一句),寫作者的感受,是全文的主旨。點出春天來到了。

  師:請翻譯下面的句子:“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薄冰融化了,水波開始發出光亮,呈現出像魚鱗似的波紋,清澈見底,光亮的樣子簡直像新打開的鏡匣子里的鏡子發出冰冷的光亮一樣。用“鏡之新開”而發出的冷光,比喻“冰皮始解,波光乍明”的光亮,二者相似,比喻貼切。

  師:請翻譯下面的句子:“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生: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美好的樣子如擦拭過一樣,鮮妍明媚,簡直如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過發結一樣。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比喻用雪水洗過的山巒,表現了山巒的特殊美。

  師:請翻譯下面的句子:“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生:汲泉水煮茶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艷裝騎驢的……泉罍、茗、蹇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從動作、裝束打扮上去描寫游人,顯得活靈活現。同時也表現了游人在漫長冬季之后的舒展心情。

  師:請翻譯下面的句子并解釋其中的關鍵詞語:“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晶晶然:亮晶晶的樣子。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新開:新打開。之:主謂短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乍:初。匣:鏡匣。全句意思是:亮晶晶的,好像剛打開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

  師:請翻譯下面的句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生:始:才。未始無春:未嘗沒有春天。城居者:在城里居住的人。未之知:賓語前置,應為“未知之”,即不了解這種情況。全句意思是:(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師:請翻譯下面的句子:“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生:高大的柳樹成排地分列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此句描寫出滿井全景輪廓,突出作者初到滿井時輕松歡愉的心情。

  師:請翻譯下面的句子:“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生:經常刮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作”“飛”“走”這三個動詞形象的描繪出當時北京的寒風刺耳、沙石滿天的肅殺景象。

  生:請老師介紹本文的寫作特點。

  師:本文的寫作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寫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滿井游記》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數百字描繪了一幅北國初春風光圖:那里冰凍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凈如洗;楊柳隨風搖曳,麥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飲酒,或唱歌騎驢,其樂無窮;魚兒悠然嬉戲,小鳥怡然曝沙。這幅優美的初春風景圖中,滲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猶如魚兒、小鳥那樣怡然自得。而這正是他“獨抒性靈”理論的具體體現。袁宏道所處的時代,宦官擅權,政治腐敗,朝內黨派斗爭劇烈。他既不參加斗爭,又不愿同流合污,一生曾多次退守田園,寄情山水,以逃避現實。《滿井游記》典型地體現了袁宏道這種“閑適”的思想。

  二、抓住特征,字字珠璣。

  作者寫景抓住特征。第一段寫北京氣候的寒冷時,“余寒猶厲”的“猶”字強調了嚴寒的余威之烈。“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句中的“作”、“飛”、“走”三個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寒風刺耳、沙石漫天的肅殺景象。兩句中的“寒”、“凍”也集中地表現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喪、郁悶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春冰面開始</pgn0159.txt/pgn>融解,水波開始發出亮光的景象描繪得十分活脫,又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解凍,融融的春意也來到了作者的心田。“鏡”的比喻,描繪出滿井水光亮晶晶,乍暖還寒的特色。“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寫出山色纖塵不染、鮮妍明媚的特點。“倩女”的比喻,則進一步突出山巒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剛洗臉梳妝過的少女一樣,多美啊!再如“柔”、“披”、“惟”等字,也都用得十分準確傳神。

  三、妙用襯托,起伏多姿。

  袁宏道的游記十分注重結構上的變幻起伏,課文集中體現在妙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上。作者第一段極力描寫北京氣候寒冷,是用來襯托第二段滿井風光的;用城內的“寒”襯托滿井郊野的“暖”;用城內的“凍風”、“飛沙走礫”襯托滿井的水色山光、飛鳥游魚;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煩悶襯托游于滿井山水中那種“若脫籠之鵠”的“悠然自得”的歡愉。

《滿井游記》譯文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⑵ 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標:

  ⑴ 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⑶ 體會本文擬人、比喻等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3、德育目標: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1、討論點撥法。

  2、誦讀感悟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經歷了漫長的嚴冬之后,我們終于盼來了溫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場小雨,讓我們想起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你能給大家描繪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嗎?(生答略)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腳步到北京郊外滿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那時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課件出示幻燈片1──課題)

  二、正課

  1、讓我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預習生字詞的情況。(課件出示幻燈片2──掌握下列詞語的讀音。)(生按小組每人一詞輪答,出錯者由生自由糾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節(zhāo)鮮妍(yán)明媚 墮事(huī)飛沙走礫(lì)惡能無紀(wū)曝(pù)沙之鳥 呷(xiā)浪淺鬣寸許(liè)髻鬟(jì huán)脫籠之鵠(hú) 靧面(huì)汗出浹(jiā)背罍而歌者(léi)紅裝而蹇(jiǎn)者

  2、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大聲地自讀課文,邊讀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讀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然后我們再來領略作者筆下的滿井春色吧!(課件出示幻燈片3──積累下列文言詞語。)

  ⑴一詞多義:

  時:凍風時(經常)作

  于時(這時)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開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嘗)無春

  髻鬟之始(剛剛)掠

  乍:波色乍(開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夠)

  悠然自得(得意、滿足)

  然:晶晶然(……的樣子)

  然(然而)徒步則汗出浹背

  ⑵詞類活用:

  名詞活用作動詞: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著酒杯)而歌者,紅裝(穿著艷裝)而蹇(騎著驢)者

  動詞的使動用法:作則飛(使……飛)沙走(使……走)礫

  ⑶重點虛詞:

  之:若脫籠之(表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鵠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關系,可譯為“以”)

  髻鬟之(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始掠也

  夫:夫(句首發語詞,可譯為“大概”)不能以游墮事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潤

  惡能(怎能)無紀(同“記”)

  3、就疑難語句交流釋疑。

  4、在理解課文之后,老師想給大家朗讀一下這篇美文。但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想請同學們作評委,最終來給老師的朗讀進行點評。會聽的是好聽眾,既會聽又會評的就是好評委了。你們愿意作評委嗎?師配樂范讀。(課件出示幻燈片4──全文,點擊音樂按鈕。)

  5、生點評。穿插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將喜歡的語句用喜歡的方式大聲地朗讀給大家聽。

  6、生放聲朗讀全文。

  7、老師有感于作者筆下的滿井美景,于是嘗試著畫了幾幅滿井春色圖。你能根據畫面從原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嗎?看看誰是我的知音、誰找得快!(點擊超鏈接按鈕,連接到──滿井游記圖。)

  8、這一幅幅畫面都是靜止的、單個的,誰能給大家描繪一下滿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可作者為什么要在開篇寫燕地的寒呢?

  明確: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極寫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悶,為下文寫天暖出游作了鋪墊,兩相比較之下,更突出出游時的快樂、舒暢。

  10、作者給我們描繪了滿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應該結束全文,好給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卻又生發了些議論,這是否有些多此一舉?為什么?

  明確:并非多此一舉。這正體現了作者厭惡官場生活,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間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記的緣由。

  1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輔助理解。(課件出示幻燈片5──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文學家,湖北公安人。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文學史上“公安派”的創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寫作背景:萬歷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12、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作者筆下動人的滿井之春吧!希望這能對我們今后寫作游記散文多少有些幫助。(課件出示幻燈片6──板書。)

  三、總結遷移

  1、在作者筆下,一句話就能給我們展示一幅美麗的畫面,讓我們也來試試用一兩句話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課件出示幻燈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點評。

  四、布置作業

  將剛才你展示給大家的或沒來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繪出來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幾幅畫,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作業。

《滿井游記》譯文 篇10

  課時:二課時 備課人:陳正金

  教學目標 :

  1、掌握課文中的一些生字詞。

  2、理解文章中部分實詞的活用和虛詞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寫景的特色。

  2、對比、反襯的手法。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設想: 以讀代講,指導學生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預習作業 :

  1、 初讀課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決。

  2、 在解決生字的基礎上,讀順課文。

  3、回憶《西湖游記二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可以由回顧“單元提示”中的本文與前兩課的不同入手。

  二、 檢查預習

  1、 字詞認讀強調:(1)“ ”部首的字:髻、鬟、鬣。[補充:鬢、鬈、鬃等字,都與毛發有關系(可由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

  3、 注意下列字的讀音:廿 鵠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惡 墮三、

  熟讀課文: 1、將生字帶入文中,自由大聲朗讀一遍,熟悉生字。

  2、 同桌互讀互聽,可以將文章分開,一人讀一半,互相挑刺(可以從生字和斷句方面。)

  3、 點讀,(可以選擇一男生和一女生賽讀,剩余男女聲側耳傾聽,注意長句的斷句。)老師強調長句的斷句:(1)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 齊讀熟悉。

  三、 譯讀:

  1、 自讀自譯方式:對著課文大聲說譯文,借助注釋并調動原來的文言知識積累。

  2、 靜悟:老師讀譯文,學生看課文。邊聽邊領會。

  3、 齊讀鞏固

  4、 點畫重點注釋(老師自己決定)

  四、 當堂作業 強化記憶生字詞第二課時

  五、 賞讀

  1、 導入  會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先后擔任過吳縣知縣、京兆校官等,中間兩度告歸。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氣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給人以清新活潑的感覺。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由于所任職務比較清閑,使得他有空閑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寫于此時。以上兩點可以由有參考資料的學生講解。教師導入  語:《西湖游記》中描寫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波光如綾,溫風如酒”(可以先由學生自己回憶)。袁宏道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寫景偏重表現自然之美,《滿井游記》也有這樣的特色。

  2、 默讀課文:要求:(1) 用欣賞的眼光讀課文,說出自己的發現或提出一個有發現意義的問題。(2) 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學互相交流討論。

  3、 探究(1) 本文寫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體現?目的:體會作者那顆善感的心。(2) 你能試著發現本文在寫景狀物上有哪些特點嗎?試試看誰最具備發現的眼光!最具備科學家的頭腦!目的:積累學習寫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確 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其勾勒出來。如作者寫“柳條”,只用“將舒未舒,柔梢披風”8個字,但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的風韻,以及楊柳的動態美都活生生地再現了出來;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便表現出初春麥苗的特征,文字也極為簡練。這種簡練的白描,有賴于作者對景物細致入微的觀察。 ②擬人的寫法。把景物擬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也便于在景物描寫中滲透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我們來看作者對鳥和魚的描寫:“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首先是因為作者心頭蕩漾著春天的喜悅。 ③生動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來寫景的,如用“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來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積雪融化后的山巒,這兩個比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顯得優美熨帖,同時能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寫人的,用“若脫籠之鵠”來表現自己終于得以出游的愉悅,真是再真切生動不過了。

  4、 理清線索,強化記憶,爭取背誦第二自然段。二、主題探尋 這篇游記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三、基訓鞏固

  作者郵箱:

《滿井游記》譯文 篇11

  滿井游記 習題精選

  一、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

  a.茗míng  罍lé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浹背jiá

  b.偕jiē  膏gāo  娟然juān  飛砂走礫shòo

  c.蹇jiǎn  靧huì  倩女qiàn  脫籠之鵠hú

  d.呷xiā  廿niàn  明媚mèi  羽鱗鬣liè

  答案:b

  二、加粗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飲少輒醉    未百步輒返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時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凍風時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e.風力雖尚勁   游人雖未盛

  答案:c

  三、沒有用比喻修辭的一句是( )

  a.若脫籠之鵠

  b.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答案:d

  四、問答思考題

  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城游玩的喜悅之情的?

  2.第一段描寫了何時何地何景?

  3.本文要寫“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作者郁悶的心情,用意何在?

  4.找出第二段中與第一段相呼應的景致與情致。

  5.從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中可看出作者游覽滿井時是什么樣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參考答案:

  1.本文是從寫水光山色、柳枝麥芽、游人歡欣、魚鳥之樂、作者的內心感受等方面來寫出城游玩的喜悅之情的。

  2.描寫了京城早春時節“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

  3.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那種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為下文勾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滿井做鋪墊。

  4.“天稍和”與“余寒猶厲”相呼應;“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與“飛沙走礫”相呼應;“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與“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相呼應。

  5.作者游覽滿井時懷著輕松喜悅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譯文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文意,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寫景小品文的特點,學習賞景技巧。

  2、過程和方法目標: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并且通過學習這篇小品文認識到只有沖破種種限制,擴大視野,才能發現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美。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教學難點:

  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②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初讀課文:

  新課伊始,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學習《滿井游記》。然后問他們:滿井在哪里?北京郊外。它到底是個怎樣的所在?那兒的景色美嗎?學生茫然……

  于是我要學生大聲地自瀆課文,并說說讀了這篇文章的感受,且在發言時不重復他人的意思(只作補充或另辟蹊徑)。意在了解學情,同時培養學生專心聽話的習慣。。

  學生輪流發言。從發言中我發現,學生讀懂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讀出了作者的情感、還感覺到語言的美。

  為使學生更好地深入文本,體會語言妙處、觸摸作者情感及人生感悟。我引領學生走進“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環節。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讀查找的資料,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簡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他主張文學創作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寫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記。作品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寫作背景: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教授,于是他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悶,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滿井游記》就作于此時。

  (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宣讀,然后由教師補充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作者思想狀況,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三)二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朗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的氣勢、韻味、節奏及停頓,并正音正字。(字詞用大屏幕展示)

  燕yān 廿niàn 礫lì 鵠hú 娟juān 鬟huán鬣liè輒 zhé

  妍 yán茗míng蹇jiǎn 呷xiā 浹jiā 曝pù墮huī。靧 huì

  2、學生放聲自由朗讀,盡情感悟文章。

  3、自由朗讀結束后,出示需學生著重掌握的字詞,意在了解學生初讀、二讀課文后,憑借自己原有的文言積累及文言語感解釋重點字詞。以疑激發求知欲,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并質疑釋疑,把文言文學習中字詞掌握這一基礎環節落實到位。(字詞及解釋用大屏幕展示)

  東風時作:作,起。

  土膏微潤: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茗,茶。這里名詞用作動詞,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這情況。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能,怎能。紀,紀事。

  4、理清結構,把握內容。

  ①齊讀課文,在大腦中再現美麗的春景畫面。并用筆在文中圈出作者描繪了哪些景?

  ②學生齊讀課文并圈畫后,指名學生回答。

  ③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分)水——山——柳——麥——人——鳥——魚(點)

  ④作者這樣寫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的,這屬于對點的描寫,(板書:分)除了分寫,作者還進行了總體的描繪,即是對面的描寫。文中哪一句是對景物的總寫?(指名學生回答:“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教師扳書:總:滿井全景(面))

  這里把學生初讀時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條理化、清晰化。因為有前面很多小環節的鋪墊,到這里應是水到渠成了。整理形成如下板書(大屏幕展示):

  滿井游記(袁宏道)

  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猶厲”的景象。

  第二部分(2)滿井春色:(總)“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面)

  (分)水——山——柳——麥——人——鳥——魚(點)

  第三部分(3)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懷。

  (四)三讀課文,美景追蹤:

  1、結合閱讀體驗,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語句,并說出理由。(提示:可以從語言特色、詞語的運用、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等方面賞析。)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結合提示在語句旁邊寫上理由(即旁批)。然后四人小組交流(每人大聲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及所寫的旁批。)小組匯總后,推選一位同學發言。其余小組進行補充。

  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進行語言賞析與朗讀的指導。如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從修辭角度等方面入手品析。品析后,要學生朗讀品析的句子。指導他們從朗讀重音、停頓及句子流露出來的作者的情感方面進行美讀。下面舉課堂中的一個品讀片段:

  生1:我們組認為“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寫得好。寫“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賊亮,特別是“始”、“乍”,寫出了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這個句子還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師:剛才發言的同學抓住了句中的關鍵字來賞析,還指出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非常好。不過還想請這位同學朗讀一下這個句子。(學生朗讀句子。)

  師: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

  生1:不好。

  師:為什么?

  生1:沒有停頓、沒有重音、更沒有感情。

  師:那怎么辦?

  生1:要讀出停頓、重音、感情。

  師:好,再來試一下。在剛才朗讀的基礎上補上停頓、重音、感情,朗讀的效果肯定不一樣。(學生又朗讀句子。)

  師:怎么樣?

  生:好多了。

  生2:不過重音不明顯。

  師:你認為哪些地方要讀重音。

  生2: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這句中的“始”、“乍”要重讀。

  師:為什么?

  生2:因為“始”、“乍”,寫出了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這兩個字是關鍵,所以要重讀。你能讀一下嗎?(學生朗讀,重音明顯。)

  師:看來找重音也是有講究的。能把這種方法總結出來嗎?

  生3:句中能表達中心、情感的詞語。

  生4:能把景物的特征表現出來的那些詞語。

  生:……

  師:大家講得很有道理。我們就照這個方法把剛才陳煒同學品析的這個句子中的重音都劃出來。并試著讀給同桌聽。接著又請幾位學生朗讀,師生點評后,全班齊讀。

  師:還有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嗎?

  (學生舉手)

  生5:我是對陳煒同學的品析作補充。我認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還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因為這里的寫景很樸實,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水的清亮勾勒出來。應該是白描寫法。

  師:很不錯,你竟能看出白描手法。其實我們學過的《湖心亭看雪》中就有運用白描手法的景物描寫。大家還有印象嗎?

  生(七嘴八舌地念出來):“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補充):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剛才我們一起回顧了《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今天學習的《滿井游記》中的白描手法的應該不止一處,找一找,還有哪些?

  生5:“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句是白描,寫出了楊柳的動態美。

  生6: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寫出初春麥苗的特征,非常簡練,也是白描。

  師:下面我們一起朗讀文中白描寫法的語句。(學生朗讀后,大屏幕出示文中的白描寫法的句子及賞析示例。)

  白描: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其勾勒出來。

  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水的清亮便突出出來。

  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的風韻,以及楊柳的動態美都活生生地再現了出來。

  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便表現出初春麥苗的特征。筆法極為簡練,卻又鮮明如畫。

  (品析語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頭戲,以學生自學、學生互動交流、朗讀為主,,師生互動、教師指導為輔,盡可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寫旁批、小組討論。說說讀讀講講,在學生賞析感悟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適當深入,引導他們總結方法“授之以漁”。)

  2、在賞景的基礎上,歸納寫景技法。(作者如何寫景?)

  如果學生對語言的品析做得到位、充分,寫景技法的總結就省時自然。這里的寫景由學生自己歸納并相互補充,教師最多是提示或補充。然后用大屏幕展示寫景技法及句例,這些內容可視課堂具體情況而定。因是教案,放此備用。

  一、抓住景物特征寫景——乍暖還寒,萬物復蘇。

  ●“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時飛沙走礫”,這說明冬寒猶在。

  ●“天稍和”,“高柳夾岸,土膏微潤”,這說明春天剛降臨人間。“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蘇的情景,簡練而傳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賊亮,一個“始”,一個“乍”,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寫“柳條”不是“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盛春之景,而是“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初春之景不寫而境界全出,寫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韻;

  ●“麥田淺鬣寸許”,寫剛從土里鉆出頭來的麥芽,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淺”,“寸”準確而生動。

  ●就連設喻時,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點。用“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春水”,一個“新”字,一個“乍”字,不正好對應“初春”之“初”嗎?用“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春山”,用美女新妝比喻春山之新綠,正合了初春之景。

  二、按照一定順序,寫出景物的層次。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然后再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采用空間順序,由面到點,由遠及近。

  三、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所寫景物形象生動可感。

  白描(上面已展示。)

  擬人:把景物擬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也便于在景物描寫中滲透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我們來看作者對鳥和魚的描寫:“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首先是因為作者心頭蕩漾著春天的喜悅。

  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寫水波“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積雪融化后的山巒,這兩個比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顯出春光的明媚動人。“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四、在景物描寫中滲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

  ●本文寫了不同環境中作者的兩種不同情感。

  作為“城居者”,整個冬天蝸居斗室之中,室外飛沙走石,欲出不得。景物描寫中,愁苦煩悶之心可見一斑。

  來到郊野,看到明媚春光,長期的壓抑一時得以解脫,自然一切都是新的、美的,作者筆下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生機,具有了人情人態,掛滿了喜悅的色彩。

  ●作者在寫景中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如“若脫籠之鵠”、“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等句。

  補充:一、從不同的感官角度來描寫,如視覺、聽覺、觸覺等。

  二、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三、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

  3、請一生感情朗讀第二段,體味情境。

  (五)四讀課文,體會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王國維語: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達什么感情?在文中何處可以足見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文句,并說說你對這個句子的理解。

  學生速讀課文后,找出主旨句,齊讀主旨句,輪流談理解,教師明確并引導體會。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參考示例: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的內容,表現了作者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哲理的追求。從這次出游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為自己“局促一室之內”,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升華的表現。這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脫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現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

  明確:這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暗含著“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人生哲理。(聯系作者的意趣和生平來理解。)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內涵。

  學生齊讀末段,劃出要理解的句子。

  教師提問:同學們,作者在文未點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指名學生發言。

  學生發言,教師明確并引導體會。

  參考示例:作者重在抒寫“性靈”,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區別。“不能以游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鳥魚都成了他的知已。

  (六)閱讀拓展,鑒賞比較:

  1、學生小組展示有關寫春的詩句,教師展示補充,引導學生積累。

  2、本單元的幾篇散文都屬游記,試從思想內容方面比較本文與其他散文的不同。

  學生發言討論,教師引導明確:

  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托重理念,如《小石潭記》借景抒貶官失意的孤凄之情;《岳陽樓記》借景抒憂國憂民之情;《醉翁亭記》抒發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情懷。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

  (七)小結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非常優美的圖畫,閱讀本文,要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習細致地觀察生活,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八)布置作業(自主作業,可做可不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覽,仿照本文的風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運用修辭手法和景物描寫方法。

  教學反思

  《滿井游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六單元的第四課,這是一個以寫景記游為主的古代散文單元,經過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能把握這種游記的特點。而本文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這是老師需要著力的。這篇優美的游記散文,是體現袁宏道個性化抒情風格的代表作。文章抓住特定時間、地點的景物特征寫景,白描、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語言更加形象有韻味,適合反復吟誦,用心感受。老師應著力于引導學身學生誦讀、感悟,體會作者游覽時的歡快心情。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法,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討論法,注重課堂討論,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地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互動,讓學生了解寫景技法,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學重點;比較閱讀法,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在學法上,力求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學會通過語言文字(關鍵字詞),再現藝術形象,掌握賞析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自學能力。教學手段上,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不過,以上的教學設計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后稍作調整形成。

  導入部分的自瀆說感受,了解學情。令人意外的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竟有激發閱讀興趣之用。

  重點字詞的理解也在疏通文意之前。意在了解學生初讀、二讀課文后,憑自己原有的文言積累及文言語感解釋重點字詞,以“疑”激發求知欲。這樣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容質疑釋疑,顯得需要而自然。事實上,課堂教學實際也證明這樣的預設有效,學生在自主疏通文意環節很投入。字詞句質疑釋疑仍用借力還力法,即學生間互動答疑。由于是初二學生,又是文言文,故把握文意環節比較詳細:有聽讀、自由朗讀、正音、釋字詞、梳理大意。可上成連堂課或兩課時,以求課內落實。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語言的品析。因為是初二下學期,學生無論是邏輯理解能力、注意力,還是文言文的基礎與語感都較初一好,故這一環節以學生自己賞析及相互交流為主,給予賞析角度和方法,輔以實在的操作辦法。如在小組交流前要學生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寫旁批(賞析語)、朗讀句子及旁批等,使學生的小組交流落到實處。為了照顧到全體學生,每一環節明確總結后都由大屏幕出示討論參考示例,以文字、視覺彌補學生聽課時的疏漏。

  總之,在《滿井游記》的教學上,我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以及思考的時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施以引導之功,幫助學生養成自學語文的能力,為學習的最高境界“學是為了會學”獻棉薄之力。

《滿井游記》譯文 篇13

  《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

  (一)能力目標

  1、 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 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二)美育滲透

  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難點、重點

  1、 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 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重難點突破:

  閱讀文章,體會文中的激情。 

  閱讀——討論——體會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五、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讀:

  1、同學們,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蘇軾相伴,欣賞了“積水空明,藻荇交橫”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極其險俊難攀的恒山。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也隨袁宏道踏青去!

  2、范讀課文     學生評價  教師點撥

  3、整體感知: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佳作。

  4、學生自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障礙

  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5、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點評

  6、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舉著酒杯、紅裝:穿著艷裝—名詞動用)

  B.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游人(板書)

  C.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從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討論明確:

  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

  (一)能力目標

  1、 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 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二)美育滲透

  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難點、重點

  1、 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 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重難點突破:

  閱讀文章,體會文中的激情。 

  閱讀——討論——體會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五、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讀:

  1、同學們,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蘇軾相伴,欣賞了“積水空明,藻荇交橫”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極其險俊難攀的恒山。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也隨袁宏道踏青去!

  2、范讀課文     學生評價  教師點撥

  3、整體感知: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佳作。

  4、學生自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障礙

  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5、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點評

  6、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舉著酒杯、紅裝:穿著艷裝—名詞動用)

  B.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游人(板書)

  C.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從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討論明確:

  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則寫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柳——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lie4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D. 對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簡要概括。

  喜悅(板書)

  E.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同桌討論)

  討論明確:

  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

  (二) 小結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

  五、 課堂測試 (出示小黑板)

  1、 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礫)     波色(乍)明    清 (澈)見底

  (娟)然如拭     鮮(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譯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表判斷)

  (現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沒有察覺啊。

  B、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在堤的兩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濕潤,一眼望去四周空曠遼闊,(我)好像是從籠中飛出的天鵝,感到自由暢快。

  3、 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板書設計 :

  滿井游記

  景物      特點                           心情

  柳枝      柔軟

  麥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

  土        微潤

  水        水光明麗

  山        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喜悅

  魚鳥      悠閑自在

  游人      歡悅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則寫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柳——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lie4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D. 對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簡要概括。

  喜悅(板書)

  E.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同桌討論)

  討論明確:

  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

  (二) 小結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

  五、 課堂測試 (出示小黑板)

  1、 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礫)     波色(乍)明    清 (澈)見底

  (娟)然如拭     鮮(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譯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表判斷)

  (現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沒有察覺啊。

  B、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在堤的兩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濕潤,一眼望去四周空曠遼闊,(我)好像是從籠中飛出的天鵝,感到自由暢快。

  3、 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板書設計 :

  滿井游記

  景物      特點                           心情

  柳枝      柔軟

  麥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

  土        微潤

  水        水光明麗

  山        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喜悅

  魚鳥      悠閑自在

  游人      歡悅

《滿井游記》譯文(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滿井游記》(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2、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滿井游記》教案設計(通用13篇)

    一、整體感知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

  • 《滿井游記》鑒賞(精選12篇)

    郗仲平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感苦悶,更使他感到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

  • 《滿井游記》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文意,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寫景小品文的特點,學習賞景技巧。2、過程和方法目標: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 四步賞景法——由《滿井游記》說開去(精選12篇)

    “培養文學欣賞能力”,這是《教學大綱》對我們中學生的一個明確要求。寫景文章屬于文學作品,我們理所當然地也要學會欣賞。從選進教材的寫景作品看,雖然寫景的方法、技巧因作者與描寫對象而異,并無定法,但欣賞寫景作品還是有一定法門...

  • 《滿井游記》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掌握比喻的運用。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朗讀帶。...

  • 《滿井游記》課堂教案(通用15篇)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詞匯,培養文言文語感。2、知人論世,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標1、重視誦讀,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2、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寫景技巧。...

  • 滿井游記(精選17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滿井游記》教案(精選16篇)

    【教學構想】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山水游記小品,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本單元前面四篇文言文游記,基本上能夠自主獨立閱讀本文了;且八年級的學生以前也學習過現代文的游記,具備按游記的特點來分析本文的能力。...

  • 語文教案《滿井游記》(通用15篇)

    同課研讀 異構呈彩──我的《滿井游記》教學設計比較談。我的老同事要參加縣優質課評比,定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29課《滿井游記》一文。前天來電說此文一課時設計難度較大,叫我出出主意。設計決定質量,細節決定成敗。...

  • 滿 井 游 記(精選13篇)

    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 《滿井游記》難點解析(精選12篇)

    難點解析師:請概括第一段的主要意思。生:寫城中景象,抒發他欲出游而不得的心情。師:這一段寫出怎樣的景象,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有什么作用?生:這一段描寫了早春城中“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的景象,抒發了作...

  • 《滿井游記》課堂實錄(精選14篇)

    《滿井游記》課堂教學即興一例(實錄片斷)執教者:本論壇老師唐葦講《滿井游記》,講到“紅裝而蹇者”……(生為多個學生)師:“紅裝即漂亮的衣服,同學想象一下,怎么個漂亮?”生:“紅色的旗袍。”師:“有可能,還穿著高跟皮鞋。...

  • 《滿井游記》習題(精選16篇)

    滿井游記習題精選一、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組是()a.茗míng罍léi髻鬟jìhuán汗出浹背jiáb.偕jiē膏gāo娟然juān飛砂走礫shòoc.蹇jiǎn靧huì倩女qiàn脫籠之鵠húd.呷xiā廿niàn明媚mèi羽鱗鬣liè答案:b二、加粗詞詞義不相同的一...

  • 23滿井游記(精選15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 文言文翻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萝li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 国产一区精品二区 | 福利视频午夜 | 6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 日本欧美久久久 |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二区 | 欧美日韩精品免费观看视欧美高清免费大片 | 国产精品偷伦免费视频观看的 |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一区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性国产vⅰdeosfree高清 | 天天爽天天插 | 一级草逼片 | www.超碰在线| 欧美三级欧美成人高清www | 久久午夜剧场 | 成年女人粗暴毛片免费观看 | 色诱久久久久综合网YWWW | 特黄特色大片免费播放 | 一级一片免费 |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gl视频 | 99爱99| 草的我好爽视频 |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我趁老师喝醉脱她胸罩小说 | 免费观看呢日本天堂视频 |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软件 | baoyu121永久免费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国精无码A片AV |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 风间由美一区二区播放合集 | 篱笆女人狗电视连续剧第一部 |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知道 |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 | 黄色小说视频网 | 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