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精選15篇)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倏焖匍喿x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诶砬逦恼碌乃悸贰
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芘囵B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①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檢查預習
、賹 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F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跈z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俪鍪緦W習目標。
、诼犠x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趯τ谠O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重點研討
①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币痪淇傉f,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诒疚氖且黄榻B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
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2
執教者:程璐
執教時間:2003年4月10日上午第三節
執教地點:鄭店中學初二⑹班教室
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重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難點: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難于區分
設想: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并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導入 ,檢查預習(3分鐘)
1、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布置了一個作業 ,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么,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對,通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游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濕的尷尬,你該怎么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云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 峰巒 招牌 點綴 預兆 輕盈 綾紗 鱗波 崩塌 彌漫 征兆
四字雅詞:姿態萬千 變化無常 白云朵朵 陽光燦爛 烏云密布 大雨傾盆 絲絲縷縷 朦朧不清 密密層層 連綿不斷 群峰爭奇 聳入天頂
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采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云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并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 (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發言,先各自預演,后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僑鮮讀爍髦衷撇剩靼琢慫虢頤譴叢躚奶炱庋頤嵌鑰撾哪諶縈氬憒問遣皇歉煜ち耍?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說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怎么說呢?像這么說:如:
本文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云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并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3
宋麗梅
教學目的:
一、 學習并啟發學生運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觀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掌握總分結構順序及分類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時間: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出示小黑板、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二、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三、討論全文結構。
四、著重研究一、二部分層次及語言特色。
。ㄒ唬┲v讀第一自然段
1、朗讀首句提問什么叫“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2、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保
3、朗讀指出修辭手法?
4、這一節按什么順序寫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ㄈ┰敿氀芯扛鞣N云同天氣的關系。
1、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形狀、位置、厚度怎樣,是什么樣天氣?
2、雨天的“招牌”呢?三種云的特點、高度、厚度、顏色在怎樣變化?
3、“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4、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歸納與第二節關系。
。ㄋ模┯懻撊绾胃鶕频墓獠,推測天氣的情況。
1、云上有哪幾種光彩?(暈、華、虹、霞)
2、這些光彩特征怎樣?預示著什么天氣?
3、引用諺語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
七、布置作業 :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板書設計 : 看 云 識 天 氣
。ㄓ^察) (推測) (天氣的變化)
總說:看云可以識天氣。[總—分—總] [現象]
條理清楚 高、輕、薄 層次分明 形態 分類)
分說:怎樣看云識天氣。 低、密、厚 (先總后分)
。ǚ诸悾 光彩:暈、華、虹、霞 [本質]
總說:意義與局限。
用詞準確 往往、常常
科學嚴密 一般、可能、漸漸等
語言通俗 像.....像.....;剛才-----一霎時------;“招牌”;改名換姓
生動有趣 比喻、排比、對比、擬人;諺語
幻燈片內容:
(一)、云的形狀與天氣關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氣關系 (略)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垲I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①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檢查預習
、賹 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F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跈z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俪鍪緦W習目標。
②聽讀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趯τ谠O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重點研討
、俦疚慕榻B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币痪淇傉f,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诒疚氖且黄榻B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
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彌漫、征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钡仍~語。
2.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復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致、用語準確,反復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本文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致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云。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云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么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云),的確,云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云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云彩。(板書文題)
設計(二):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么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樣通過云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并結合注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峰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彌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 t。
。2)釋義: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征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什么?它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2)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弊飨拗圃~,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云和天氣關系的具體細致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罢信啤边\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云和識天氣的關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說明角度的變化。
文章從云的形態、云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云層分為“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云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群”,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傊,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云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致描繪,仔細觀察云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態變化、特征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么現象是什么?本質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列表如下:
多媒體顯示:
晴天云簡表
云 名
云的形態變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氣征兆
卷 云
像羽毛、像綾紗、
絲絲縷縷地飄浮著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積 云
像棉花團 上午出現
傍晚消散
兩千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狀 排列勻稱
兩千米左右
較薄
天晴
。2)說明云的形態是現象,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
。3)平實說明:卷云和卷積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說明:高積云是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很勻稱,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教師示例:
多媒體顯示: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云 名
變化過程
形 狀
位 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云
卷云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厚
暗灰色云塊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烏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 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 彩
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高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層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了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并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4)“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___________(一定 有時 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云,___________(一定 有時 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云彌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_____(一定 有時 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4)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有___________(相當 一定 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斷 推斷 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后的句序寫在后面的方格內。
、偃藗兂Uf:“東虹轟隆西虹雨”。
、谙奶欤赀^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云層變成紅色,這種云彩叫做霞。
、芩杂小俺疾怀鲩T,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葸有一種云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
。2)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 )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
。5)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層,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云……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積云……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云。( )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著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1)常常 (2)往往 (3)有時 (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義 (2)擬人 (3)分類別 (4)引用 (5)擬人 分類別 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云,午后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介紹云和天氣關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比喻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丛谱R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著大自然的歷史。
六、布置作業
1.閱讀文段,完成習題。
投影顯示:
、俦趟{的天空,鋪過來一層蠶絲般的云幕,不一會兒,太陽周圍現出一道彩色光環。它宛若彩虹,但沒有彩虹鮮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內紫外紅,而光環剛好相反,是外紫內紅,這就是“暈”,俗稱“風圈”。
、谌藗儗Α皶灐钡呐d趣,不單因為它有斑斕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據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統計,在1980年中就曾出現1052次“暈”,“暈”后兩天內出現風、雨等顯著天氣變化的占80%。
、鄄贿^,也不是所有的“暈”都是風雨之兆。氣象工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當“暈”的持續時間在1小時以內(俗稱:“短暈”)時,未來的12小時~36小時內會出現風或雨;當“暈”的持續時間在5小時以上(俗稱“長暈”)時,則不會有風雨天氣出現。
、苊利惖臅灜h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我們了解并利用它來觀測風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從哪兩個方面說明暈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過5個字)
。2)人們對“暈”的興趣主要因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與它相呼應。
(3)本文段依次運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從語言風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說明。
參考答案:
(1)鮮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 美麗的暈環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
。3)作比較 舉例子 分類別 列數字
。4)平實
2.本文成功地運用了比喻的說明方法,不但使人們對各種云的認識豁然清楚,而且顯得生動形象,饒有趣味,為我們的習作提供了借鑒的實例。說明文運用比喻有別于敘事寫景文中的比喻,簡言之,是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無邊無垠,奧秘無窮,包羅著數以億計的天體。探索空間奧秘是青年人未來的使命。請同學們運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語言,以“天空不空”為題寫一篇小短文,說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你還懂得其他的看云識天氣的知識嗎?和同學一起查閱有關資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識天氣的諺語。
2.你對什么天氣現象比較感興趣?能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一下嗎?
參考題目:《流星雨》《月亮圓缺與潮汐的關系》《日蝕》《極光》等
3.文章在說明“云的形態之多”的時候,用了八個比喻,模仿其語言形式,寫一段話。
4.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去實地驗證一下,并寫一二篇觀察日記。
5.開放探究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問題。
海底大體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峽谷和深淵,最深的地方達一萬一千米。山脈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脈,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脈,在北極有羅蒙諾索夫山脈。不僅有一般的山脈,在太平洋還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動物已經知道的大約有三萬種。它們的游動非常有趣。海參爬行靠肌肉的收縮,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有一種魚身體像梭子一樣,在攻擊其他動物時,每小時能游幾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車還快。烏賊和章魚能把水從身體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噴出來,還能用水的反動力游泳。還有一些貝類更妙了,它們附著在船底,做免費的長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絢爛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還有紅色的。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憑肉眼不能看見。有些大海藻卻長達兩三百米,是地球最長的生物。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煤和石油,還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屬。產量最大的當然要數鹽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萬噸食鹽。海洋真是地球上礦藏最豐富的大倉庫。
1.文段說明了___________知識,包含___________個方面內容,具體為___________。
2.文中畫線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試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
1.海底 四 海底地形、海底動物、海底植物、海底礦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 表特殊含義
3.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
列數字如“一萬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種魚身體像梭子”;作比較如“比普通的火車還快”;舉例子如“產量最大的當然要數鹽了”。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本文中,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如何根據云的形態、光彩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其中,“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等,是我國勞動人民生產實踐經驗的結晶。生活中,這樣的諺語還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臨”:棉花云指絮狀高積云,出現這種云表明中層大氣層很不穩定,如果空氣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運動,就會形成積雨云,將有雷雨降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灰布云指雨層云,大多由高層云降低加厚蛻變而成,范圍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產生連續性降水。
“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根據云的移動方向來預測陰晴,云向東、向北移動,預示著天氣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動,預示著會有雨降臨。云的移動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風向。這一諺語說明,云在低壓內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它適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動較快的云。
“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鯉魚斑指透光高積云,往往處在由冷變暖的變性高壓氣團控制下,云層如果沒有繼續增厚,短期內仍是晴天。
“烏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陽落山時,西方地平線下升起一朵城墻似的烏云接住太陽,說明烏云東移,西邊陰雨天氣系統正在移來,將要下雨。
“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現霧,說明有暖濕空氣移來,空氣潮濕,是天陰下雨的征兆;久陰之后出現霧,表明天空中云層變薄裂開消散,地面溫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結成輻射霧,待到日出后霧將消去,就會出現晴天。
引導學生了解這些諺語,深化課文所學知識。
二、課文賞析
將“生動”進行到底
——《看云識天氣》的語言修辭藝術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筆鮮活的說明文。它以生動的文筆,形象地介紹了云與天氣變化的關系,給人以知識的滋養和啟迪。尤其是異彩紛呈的修辭手法,在這篇說明文中構成了一道生動亮麗的風景線。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說:“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麗的花,照耀著文學!边@篇文章一開筆就連用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變化之豐。如“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樣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躍,讓讀者在豐富的聯想中既認識到云的“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特點,又領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觀。這樣巧作描摹進行說明,寓知識性于生動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謂有一石二鳥之妙。
(2)精彩的擬人句活靈活現
在準確說明事物的基礎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點擬人手法,會使文章寓親切于平實。如“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寫出了卷云“輕柔”“高遠”的特點。又如“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即使人覺得親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層變低變厚的趨勢。再如“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币粋“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層之低,云塊之厚,既準確又生動。
。3)精當的引用恰到好處
文中分別用三條諺語生動地說明天上的云彩與天氣變化的關系。
①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跂|虹轟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暈”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時間性。這些句子使文章顯得活潑、生動、簡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趣味性。
總之,在這篇說明文中,無論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擬人句,還是精當的引用句,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頭的迎春花,散發出親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們在這些生動說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閱讀下去,沉浸在這豐富的知識性和鮮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ā墩Z文周報》2003.2有刪節,作者:袁丹銳)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圈點勾畫法
作用:一是可以經常提醒你讀書要細心,要用腦思考,從而加深印象,幫助記憶。二是可以將閱讀中一閃而過的感觸,見解或難點、疑問隨時標記下來。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書本知識,并由此有所發現、創造。
一般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初讀標記”。初讀重點應在于把握整體精神,理解整體脈絡。以讀為主,同時用自己特定的符號,劃出要點、難點、疑點。第二步是“重讀整理”。通過重讀,整理初讀時劃的符號,并依據符號復習要點,研讀難點,思考疑點。圈點符號主要有以下幾種: 要點; 難點; 疑點;‖重點層次;( )重點段落;?重要語;△待摘的重要資料。當然這只是一種劃法,圈點批劃,不必強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評語、體會、質疑、闡述等,可以寫在“天頭”“地腳”“中縫”“頁邊”、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處,隨讀隨寫,靈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處的文字要力求簡練、明白。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6
教材分析和處理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目標 :
(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主題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看云識天氣》是科普說明文;《綠色蟈蟈》是觀察隨筆;《月亮上的足跡》是記敘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總體上是繼第三單元之后,以對自然界進行科學探索為內容組成。
。2)單元教學目標 :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
界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
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 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3)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本單元教材的處理方面,教參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①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注意滲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诘捏w,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
、鄄灰验喿x課上成地理課、生物課或其他科學課;
④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菁訌娬n外語文實踐(包括閱讀),開展科學活動;
⑥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優美的詞、句、段。
2、《看云識天氣》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看云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云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云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做為教學內容來看,切入點很多,過去通常把它當作說明文來處理,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說明方法,但從新教材看,第一二冊并不強調文體的學習,強調的是練習學生的閱讀概括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學時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體,顯然課文作為教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復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并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三、課時劃分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
1、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并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的特點,復習說明方法,了解本文寫作特點。
三、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四、學情分析:朗讀能力方面方言較重,對語文學習來說是一大障礙,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盡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學方法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小組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
實踐提高。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部分
。ㄒ曨l: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圖片:增加感性認識;圖表:提高效率。)
教學環節設計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1、播放錄像片段《天氣預報》。
2、談談張掖的天氣。(收聽或收看)
3、出示《蘇軾避雨》,引出課題。
4、明確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內容要點。
。2)快速閱讀,理清文章思路。
。3)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設計意圖:由《天氣預報》和《辛棄疾避雨》視頻和動畫片段,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發布“張掖天氣預報”這一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情境獲得切實的感受。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欲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獲取天氣預報這一信息的渠道是廣泛的,包括電視、電話、手機短信、經驗判斷等方面,要注意從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確本課學習任務是學習《看云識天氣》,明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感知課文
1、注音:峰巒 一霎間 預兆 征兆 彌漫 輕盈 月暈
2、抽查朗讀:(2)(5)(7)。
3、范讀,練習朗讀:指名1人朗讀。
。設計意圖:旨在掃清閱讀障礙,通過抽查片段朗讀和練習片段朗讀,把學生迅速帶入課文閱讀當中,為進入下一個環節作準備。)
三、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問題: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文中哪句話點明了“看云可以識天氣”?
。2)看云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是什么?
。3)哪些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哪些云是陰風雨雪的預兆?
。4)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什么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5)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方法和局限性。
。設計意圖:限識5分鐘快速閱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通過分段訓練,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個過程。)
四、探究質疑,學習看云識天氣,了解云和天氣的關系
過渡:經驗告訴我們,什么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陰風雨
雪的預兆?
1、出示圖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晴天云簡表。
2、自主學習,完成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3、討論: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這8種云的?
(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陰雨冰雹的云。)小結:這部分作者把云分為八類,來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這樣根據事物的
特點,把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的方法叫分類說明。這樣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機動部分:自學完成光彩和天氣情況簡表。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完成圖表的過程,了解各種云的特征,重點訓練
學生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分為三大板塊:“晴天云”部分通過小
組合作學習,交流后明確,,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了解云的特征可以從
三方面入手:一是摘錄關鍵詞語,二是根據具體描述進行概括,三是聯系上
下文進行歸納;在掌握了這一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學生自學完成“雨天云”
部分,進一步訓練這種閱讀能力。這兩部分教學在學法指導方面體現了教、
扶、放的一個過程。通過對8種云介紹順序的討論,學習分類說明這一顯著
的寫作特點!霸频墓獠省辈糠肿鳛闄C動內容處理。)
五、課堂練習:選詞填空。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體會課文用詞準確,說明事物生動形象的特點,指導學生課后摘錄,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為下節課領會比喻修辭手法的好處做好準備。)
六、作業 :
1、摘錄課文中用詞準確和生動形象的句子。
2、練習看云識天氣,輪流發布天氣預報。
3、以小組為單位,用分類說明的方法,積累有關天氣的諺語。
(整體思路: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學習及課后作業 ,緊緊圍繞“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這一主線展開。)
教學啟示
得:創設了學習情境,在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方面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
習興趣,學習過程較為扎實。
失:理清課文思路這一環節,用時較多(一班7分鐘,二班12分鐘),學生閱讀勾畫的學習過程也有些慢,后面“雨天云”部分學習沒有全部完成,課堂練習部分有些匆忙,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布置作業 。分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學習能力估計有些高,學情分析做的不夠深入;二是說明學生在把握文章整體的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欠缺,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差別。這也啟示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1、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
2、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
3、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4、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云,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為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教學】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由說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云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云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后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2、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3、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拍阌^察了天空中的云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颇阍陬A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云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看云識天氣
二、感知
1、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2、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3、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并小組討論。
問題組:
、湃闹饕f了什么?請簡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后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基本思路是先總說云的作用,再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這其中有兩小層:云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系;云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最后是總說,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三、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
、殴灿袔追N類型的云?
、票砀袢绾卧O計得簡潔明了?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云分為兩大類,按云的形態可分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后,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氣的關系,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為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為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3、合作探究:
⑴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颇芘e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并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贊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為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氣關系的特征。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云的特征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嗎?為什么?──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4、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獲。
。ǔ鍪就队埃┳x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問題組:
、庞煤啙嵉恼Z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啤疤炜盏谋≡,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堑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云特點的一句話是什么?
、雀鶕n文舉例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單一例即可)。
、膳e例說明看云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小結:
、诺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
⑵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蔷碓啤⒕矸e云、積云、高積云都是很美麗的云;
、扔陮釉菩纬,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
、烧撌鲇欣砑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了解了看云可以識天氣的,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四、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點評】
此教案突出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在指導學生反復閱讀中去感悟文章,并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鮮明地體現了教學相長的思想。本教案設計頗有新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熱愛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點突出,難易適度,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整個教學流程貼切自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課前的積累到課堂中對問題組的研討以及反饋回顧,始終處在積極的學習動態中,使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較好地達成了學習目標。可以說,本教案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和應用說明文,是很好的課例。但是本課設計一課時比較多,如果設計兩課時也是可行的。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8
一、 由《火燒云》導入
二、閱讀課文,了解大意
要求:1、找出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
2、設計一種表格,列出云及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提示:1、晴天云簡表
2、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3、云的光彩簡表
三、多媒體教學,理解課文內容
1、 簡單核對各種表格內容
2、 出示云彩圖片,要求學生說出其名稱及特點、對應的天氣情況。
3、 總結看云識天氣的基本方法
四、品味文章語言
1、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 仿照文中例句造句
五、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結合《課課練》第六題,重點分析課文第三小節
六、實踐
看云識天氣,出去預測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
七、作業
1、 收集一些關于天氣的諺語,分類積累
2、 每天抽個時間,練習看云識天氣,判斷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輪流發布天氣預報。(一個星期)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9
《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l.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ㄈ┣楦心繕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 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ㄈ┙虒W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l)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毕嗾諔。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ㄋ模┛偨Y、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ㄎ澹┎贾米鳂I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
為教學的重點?梢酝ㄟ^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 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暈
。ㄟ有一個音, 朦朧 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ㄋ模┙y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云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薄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薄W髡哂谩坝袝r……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梢匝a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
│云種類│ 云的形狀 │位置 │天氣的情況 │
├───┬───────┼─────┼────────────────┤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 │最高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
├───┼───────┼─────┼────────────────┤
│卷積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會帶來雨雪 │
├───┼───────┼─────┼────────────────┤
│積云 │像棉花團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
├───┼───────┼─────┼────────────────┤
│高積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 │
├───┼───────┼─────┼────────────────┤
│卷層云│仿佛白色調幕 │高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
├───┼───────┼─────┼────────────────┤
│高層云│像毛玻璃 │低 │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層云│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就開始下降 │
├───┼───────┼─────┼────────────────┤
│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馬上就會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跋笳鳌薄邦A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一
默讀第6段課文。_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一
┌──┬───────────────┬────┬────────────┐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 │光彩 │天氣征兆 │
├──┼───────────────┼────┼────────────┤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
├──┼───────────────┼────┼────────────┤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
│ │ │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一 │
├──┼───────────────┼────┼────────────┤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
├──┼───────────────┼────┼────────────┤
│露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
└──┴───────────────┴────┴────────────┘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薄ⅰ坝袝r’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篩選信息)。
2、積累一些與天氣相關的諺語、詩詞。
3、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如打比方、分類別等。
4、品味文章生動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2、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1、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預示的天氣情況的表格。
2、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3、掌握本文說明方法及其好處
教學難點:
1、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快速閱讀法、觀察與聯想、圖表概括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上課前先來猜一個字謎,看誰反應最快。“運動會--猜一個字”
生:云!
師:真聰明!現在天氣轉冷了,我每天在做你們的天氣預報員,那么,除了天氣預報,古時候的人們還根據什么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氣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來解答我剛剛所提出的疑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完成下面兩個任務:
(1)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用雙橫線劃出各種云的名稱,單橫線劃出云的特點,用波浪線劃出它和天氣的關系。
2、正音正字
3、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明確:兩方面--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
三、課堂游戲[你猜我是誰]
找出各種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種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紹。要求:
、俪浞掷梦闹忻鑼懺撇实木渥;
、谧寗e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蹖φ照n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或在書上作記號,或寫在本子上。
、芟雀髯灶A演,后課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大家知道我是誰嗎?”
--卷云
四、理想課文的行文思路。
1、圖片賞析
2、完成全文的結構條理圖
3、簡表歸類
五、課文研討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明確: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
(2)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哪一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
這句中心句運用的說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書P81)
(3)文章把云分為八類,把光彩分為四種來描述,這種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說明方法:分類別--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方面的異同,將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
好處(作用):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關天氣的諺語
、鹏~鱗天,不雨也風顛。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臨。
、窃平辉疲炅芰堋
、葋y云天頂變,風雨定不少。
、蓾M天飛亂云,雨水下不停。
、侍炱饞咧阍,三天雨淋淋。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和處理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目標 :
。1)單元內容:第四單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單元。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體裁、題材等豐富多樣,主題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看云識天氣》是科普說明文;《綠色蟈蟈》是觀察隨筆;《月亮上的足跡》是記敘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總體上是繼第三單元之后,以對自然界進行科學探索為內容組成。
。2)單元教學目標 :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
界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
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 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3)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本單元教材的處理方面,教參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①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注意滲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诘捏w,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
③不要把閱讀課上成地理課、生物課或其他科學課;
④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⑤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閱讀),開展科學活動;
⑥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優美的詞、句、段。
2、《看云識天氣》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看云識天氣》是一篇舊課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從寫作上看:.層次清楚,有綱有目;.能抓住云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語言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云寫得生動形象;運用了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做為教學內容來看,切入點很多,過去通常把它當作說明文來處理,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說明方法,但從新教材看,第一二冊并不強調文體的學習,強調的是練習學生的閱讀概括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學時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體,顯然課文作為教材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復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并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三、課時劃分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
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
1、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并領會運用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
2、學習課文語言準確的特點,復習說明方法,了解本文寫作特點。
三、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2、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四、學情分析:朗讀能力方面方言較重,對語文學習來說是一大障礙,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盡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學方法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小組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
實踐提高。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部分
。ㄒ曨l: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圖片:增加感性認識;圖表:提高效率。)
教學環節設計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1、播放錄像片段《天氣預報》。
2、談談張掖的天氣。(收聽或收看)
3、出示《蘇軾避雨》,引出課題。
4、明確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概括內容要點。
。2)快速閱讀,理清文章思路。
。3)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設計意圖:由《天氣預報》和《辛棄疾避雨》視頻和動畫片段,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發布“張掖天氣預報”這一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情境獲得切實的感受。通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欲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獲取天氣預報這一信息的渠道是廣泛的,包括電視、電話、手機短信、經驗判斷等方面,要注意從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確本課學習任務是學習《看云識天氣》,明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感知課文
1、注音:峰巒 一霎間 預兆 征兆 彌漫 輕盈 月暈
2、抽查朗讀:(2)(5)(7)。
3、范讀,練習朗讀:指名1人朗讀。
。設計意圖:旨在掃清閱讀障礙,通過抽查片段朗讀和練習片段朗讀,把學生迅速帶入課文閱讀當中,為進入下一個環節作準備。)
三、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問題: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文中哪句話點明了“看云可以識天氣”?
。2)看云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是什么?
(3)哪些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哪些云是陰風雨雪的預兆?
(4)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什么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5)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方法和局限性。
。設計意圖:限識5分鐘快速閱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通過分段訓練,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個過程。)
四、探究質疑,學習看云識天氣,了解云和天氣的關系
過渡:經驗告訴我們,什么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陰風雨
雪的預兆?
1、出示圖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晴天云簡表。
2、自主學習,完成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3、討論: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這8種云的?
。◤母邔釉埔来握f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陰雨冰雹的云。)小結:這部分作者把云分為八類,來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這樣根據事物的
特點,把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的方法叫分類說明。這樣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機動部分:自學完成光彩和天氣情況簡表。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完成圖表的過程,了解各種云的特征,重點訓練
學生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分為三大板塊:“晴天云”部分通過小
組合作學習,交流后明確,,抓住內容要點,篩選信息,了解云的特征可以從
三方面入手:一是摘錄關鍵詞語,二是根據具體描述進行概括,三是聯系上
下文進行歸納;在掌握了這一閱讀方法的基礎上,學生自學完成“雨天云”
部分,進一步訓練這種閱讀能力。這兩部分教學在學法指導方面體現了教、
扶、放的一個過程。通過對8種云介紹順序的討論,學習分類說明這一顯著
的寫作特點!霸频墓獠省辈糠肿鳛闄C動內容處理。)
五、課堂練習:選詞填空。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體會課文用詞準確,說明事物生動形象的特點,指導學生課后摘錄,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為下節課領會比喻修辭手法的好處做好準備。)
六、作業 :
1、摘錄課文中用詞準確和生動形象的句子。
2、練習看云識天氣,輪流發布天氣預報。
3、以小組為單位,用分類說明的方法,積累有關天氣的諺語。
。整體思路: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學習及課后作業 ,緊緊圍繞“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這一主線展開。)
教學啟示
得:創設了學習情境,在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方面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
習興趣,學習過程較為扎實。
失:理清課文思路這一環節,用時較多(一班7分鐘,二班12分鐘),學生閱讀勾畫的學習過程也有些慢,后面“雨天云”部分學習沒有全部完成,課堂練習部分有些匆忙,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布置作業 。分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學習能力估計有些高,學情分析做的不夠深入;二是說明學生在把握文章整體的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欠缺,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差別。這也啟示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13
一、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云和天氣之間的關系,了解怎樣看云識天氣:學習課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介紹科學知識的特點,摘抄文中的佳詞妙句,積累豐富的詞匯;理清文章寫作順序,體會說明文條理分明說明事物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留心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習慣。
二、 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云和天氣的關系,涉及的云的種類繁多,相應的天氣現象也多樣,但仍能讓讀者一讀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說明順序,采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文章開門見山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指出看云可以識天氣,接著依次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同天氣的關系,云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即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結尾點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體現了總——分——總的結構。二、充分體現了科學小品平實準確的介紹而又不乏生動形象的描繪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氣的關系寫成“云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這個比喻既生動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運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云的形態生動描繪出來,既突出了云的特點又給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諺語,突出了云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使人興味倍增。由此可見,本文是篇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佳作。
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釋疑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從中也可看出作者對這一現象細致入微的觀察。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留心觀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來了解天氣的變化,并總結出許多相關的諺語、詩詞等,而在各種觀物識天氣中,最重要的方法莫過于看云識天氣。俗話說:“進門看臉色,出門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臉色”,通過“云”的變化,可以“識”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
那么,為什么看云可識天氣?怎樣看云識天氣?《看云識天氣》這篇科學小品將教你幾招。
解題:標題中“看”可以理解為“觀察”的意思,“識”可理解為“識別、推測”的意思。文章標題即點明了要介紹的事理。
投影出學習目標:
1、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認知方面)。
2、體會比喻的妙處,摘抄、背誦文中的佳詞妙句、語段,積累豐富的詞匯(技能方面)。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留心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習慣(情感方面)。
(二) 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1、為什么看云可以識天氣?怎樣看云識天氣?
2、文章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提示:學會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1:云是天氣的“招牌”,亦即“臉色”,也就是說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根據云的形態和光彩可以識天氣。明確2:文章首先從云的形態、變化說起,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指出看云可識天氣,接著介紹了可以通過云的形態、光彩現象來識別天氣,最后指出看云識天氣對農業生產的意義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總—分—總”的順序條理井然地說明事理,并采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進行介紹的。(關鍵句、段:第二段說明可以根據云的形態識天氣,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過渡句,說明還可以根據云的光彩識天氣。)
。ㄈ┭凶x品味、語感體驗
研讀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處:
1. 朗讀第一段。
2. 語感訓練(投影出第一段有關練習)
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有的像羽毛, a;有的像魚鱗, b;有的像羊群, c;有的像一張大棉絮, d;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時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1)下面四個短語是對文中的四個比喻的具體描述,它們各自在橫線上的適當位置是:①來來去去 ②輕輕地飄在空中 ③滿滿地蓋住了天空 ④一片片整整齊齊排列著 a—— b—— c—— d——
(2)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內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確:文章開頭即介紹了云“千姿百態”“變化無常”的形態和特征,接著連用了八個比喻,緊扣“姿態萬千”進行生動細致的描述,說明云的姿態之多,接著又用“剛才”“霎間”來突出云“變化無常”的特點,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總結,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為什么看云可識天氣”。
(4)這一段突出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說說其表達效果;請模仿前四個比喻句,再寫仿寫出兩個描繪云的比喻句。
明確: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云的形態特征及與天氣的“招牌”關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們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時激發讀者留心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四) 師生對話、解讀文本
話題一、體會第二段在文中提綱挈領的作用。
明確:第二段是3、4、5段的“綱”:段中分號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內容,分號后的 文字引出4、5段的內容。
話題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種形態并歸納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們的共同特征都是輕、高、薄,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谠朴性S多種類。將第一段文字與課文第三段進行比較閱讀,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魚鱗”的云是云,“像一張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垡来握页鲈频乃姆N變化并歸結出共同特征:卷層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氣的預兆。
話題三、云的光彩現象及預示的天氣情況:暈、華、虹、霞,預示著晴、雨天氣。
(五) 交流展示、讀背積累
1.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云和天氣關系的成語、諺語,進一步加深對看云可識天氣這一事理的認識。
之后教師投影出有關諺語(課后可參照相關資料):棉花云,雨快臨。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麥。
2. 朗讀、背誦并摘抄文中優美的比喻句及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積累豐富的詞匯。
。┯懻撎骄俊㈡溄由
探討:看云識天氣有什么意義?又有什么局限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氣象衛星的科學預報,還有沒有必要依據老經驗看云識天氣?
(七)梳理小結、拓展延伸
1.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涉及的內容多、術語多,但文章層次清楚、條理分明,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能夠吸引讀者,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方法,更重要的還要歸功于作者對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2。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篇觀察日記。
附板書:
形態 輕、高、薄云——晴朗
看云 低、厚、密云——陰雨風雪
識天氣
光彩 暈 華 虹 霞——晴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獲得識別陰晴雨雪天氣的知識;
(2)體會本文寓準確于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4)積累有關諺語。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能根據天上的云彩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2)培養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作生動說明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歸納綜合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1)分析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
。2)感受文章說明語言的特點。
2、教學難點:區分云彩繁多復雜的形狀、種類。
三、教學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知不知道“云”字的繁體?請一個同學來寫好嗎?學生寫“云”字的繁體“雲”。很好!我們能不能從這個字看出點什么呢?(有“雨”字。和天氣有關。我覺得天上有云時,可能快要下雨了吧?)我們從這個字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對云和天氣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掌握了一些規律,今天我們來學習《看云識天氣》,看看云與天氣有什么樣關系。(播放視頻:看云識天氣
(二)初讀,整體感知:
聽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把握: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三)精讀,議論探究:
自讀課文,認識各種云的特點及其和天氣的關系,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教師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保▽W生回答,幻燈片同時展示云圖)
其他示例:(1)當積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時就變成了我,我是積雨云,然后我越長越高,慢慢變黑,最后我整個倒下了,這是烏云彌漫、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下起了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者龍卷風。
。2)我是卷層云,是在連綿的雨雪來臨之前出現在天空的一層薄云,看到我,請大家出門前帶上雨具。
。3)我的綽號叫“毛玻璃”,是由卷層云積聚而來的,透過我看天就會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實我的真名叫“高層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離。
教師總結:同學們說的很好,在“各種云”的介紹中,我們不僅認識了云,而且也學會了看云識天氣。
(四)品味欣賞:
1、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
文章按照總分總的關系展開說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氣的關系:“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又將“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
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2、品味語言:
本文文字優美,請同學們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并說明理由。(學生回答)
例句:(1)“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2)我喜歡“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边@個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招牌”生動地寫出了云和天氣的關系。
(3)我喜歡“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天上的云恣萬千,優美可愛。
。4)“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边\用擬人手法,一個“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層之低,云塊之厚,既準確又生動。
。5)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時間的詞: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6)文章最后兩句話“但是,天氣的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天氣預報!斌w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ㄎ澹┛偨Y: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卣寡由欤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還可以通過“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小組討論并交流。
。ㄆ撸┳鳂I布置:
1、設計一個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他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2、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篇15
篇一
剛剛上完《看云識天氣》一文后,我感觸頗多。在這里我談一談我的教學反思:
云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系用圖表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把云的各種開頭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系展現得一目了然,脈絡清晰?梢酝ㄟ^表格設計,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明確概念。
上完課后,我才明白了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識天氣”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從云的形狀來判定云的種類,我就在現實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給學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關于“看云識天氣”的云的開頭光彩的圖片,多分析,多比較,充實自己,適當的機會,在班上辦一個云的形狀,光彩的圖片展覽,成立一個氣象預報小組,使本節課的外延更廣泛,更美好。
多補充一些“看云識天氣”的諺語。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云的形狀,來向,厚薄,顏色,移速等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云識天氣”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這些諺語蘊含著豐富的物候知識,是他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諺語,是很有好處的?梢砸龑W生積累這些諺語:“天上鉤勾云,地下雨淋淋”,“炮臺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臨”等朗朗上口的諺語,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一切教學過程最終都必須以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為目的。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不斷發展,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如何使說明文說得更科學,更有時代的氣息,這就要求教師以主導作用之火,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本文教學中怎樣表現它的時代氣息?可在教學中設計要學生修改,加工文章結尾的訓練──“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這樣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傊瑥谋竟澱n的教學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慶幸的是,我找到了針對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讓我們共勉吧!
篇二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介紹云彩知識的科技小品文。課文以云的變化為線索,以怎樣看云識天氣為重點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云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系,告訴人們可以看云識天氣。
本課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科學探索精神。
一、收獲與亮點
首先,從云字字體的演變導入,著重分析云字的繁體字,以引導學生從子入手就看是了解一點,云和天氣有關,那又和天氣究竟有什么關系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導入新課。
其次,在完成知識目標——了解云和天氣關系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推薦了兩種形式,一是以自我介紹的形式,而是一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身份來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同時將同學們分成不同的云族成員,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最后,在本課的結尾我采用了留有疑問式的結束方式,引導同學們對自然現象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仍然還有許多不足和遺憾之處。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節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節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對文本的挖掘不深入,急于將課文內容向課外延伸,使得學生們對云和天氣的關系掌握的并不是很清楚。
3、對于學生的發言,沒有進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三、改進方法
1、僅僅扎住教學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將文本分析透徹,清楚地掌握云和天氣的關系。
2、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不要急于將準確答案告知他們,而是要自如地加以引導,水到渠成的獲得教師想要的答案。
3、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所以在同學發言的過程中精彩之處應加以適當褒獎,對學生的回答應給與及時的評價。
通過此次全市的同課異構活動,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雖然已從教八年有余,但在從容自若駕馭課堂這一方面還需鍛煉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