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精選22篇)
《敬畏自然》教案 篇1
敬畏自然 教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重點、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從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導入新課。
二、讀準字音 理解詞義:
①敬畏 ②蓬 蒿 péng hāo ③精巧絕倫 ④不自量力 ⑤相形見絀chù
⑥咫尺 zhǐ ⑦深邃 suì ⑧狼藉斑斑 ⑨混淆xiáo
三、學習課文
1、閱讀課文,參考同步練習,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然后總結作者的思想觀點。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號,接著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進而從論智慧到論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類固然是高級的生命形態,但也只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人類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實在是兄弟關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結論。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即作者思想觀點的總結。
2、本文許多語句富有哲理性,請仔細體會: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ǖ羧胂葳,就是危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ㄟ@句話的意思是,宇宙創造了人類這種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這句話是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造。)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ㄓ钪娴囊磺,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所以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3、本文多處運用反問句來為文章增色,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比較一下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反問句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思考,發人深省。
4、深入思考:
(1、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這種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的偉大,愛護自然,人類才能求得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是因為人類與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盡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就是敬畏和愛護我們自己。)
5、拓展探究:
請說說人與自然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并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四、課堂練習:閱讀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請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ù笞匀坏闹腔凼菬o與倫比的。)
2、為什么說“令人厭惡的蒼蠅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藝術品”?
。ㄉn蠅蚊子固然討厭,但是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十分奇妙,體現了大自然創造的精妙絕倫。
3、作者從哪些方面具體比較了“相形見絀”?
。1、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制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
(2、人類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學原則創造各種事物以至人體。
文章介紹:
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作者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文章結構:
全文一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指出人類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2~5段):著重比較人類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6~7段):進一部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
第四部分(8~10段):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11段):得出人類理應敬畏自然的結論。
也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號
第二部分(2~10段):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11),人應當敬畏自然。
寫作特色:
1層層推進,水到渠成。
2對比手法的運用使立論充分
3很多的語句富含哲理
4多處運用擬人、反問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
詞語積累:
深邃:深奧 殊不知:竟不知道 與眾不同:跟大家不一樣 映照:照射 誠然:實在 蓬蒿:飛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斷言:很肯定地說 可人:可人意,使人滿意
《敬畏自然》教案 篇2
《敬畏自然》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觀點較鮮明,通過討論、質疑,挖掘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又通過品讀、揣摩,理解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并學習運用,以期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敬畏自然》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敬畏自然》教案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學習運用
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學生課前做好準備):
綠草如茵,樹木成林,鳥飛長空,魚翔淺底等自然風光的圖畫。
學生看后談感受,教師小結:
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他的恩惠,在她懷中壯大,高天流云、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無不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破壞了自然,自然母親已傷痕累累?纯绰斓纳硥m,污濁的空氣,脫皮空腹的山巒,日漸枯竭的水源……這就是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接受自然回饋的禮物。人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人類又該怎樣對待自然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并感悟嚴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許我們就會多一份愛護自然的責任。
二、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學生朗讀課文,用課件展示下列詞語:學生讀準字音并據上下文語境理解詞義: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見絀碩大狂妄精巧絕倫深邃
三、整體感知:
1.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作者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什么?
明確:“敬畏”。
2.解題:“敬畏自然”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敬畏”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二層是“畏懼”,但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說破壞大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深入淺出地為人們展現了大自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對人類現狀的深深擔憂,告誡人類要敬畏自然,愛護自然。點明觀點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再讀課文,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抛髡邽槭裁刺岢“敬畏自然”?
⑵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
要求:闡述觀點,有理有據,一定要結合課文內容,不能脫離文本。
教師歸納:
、乓驗槿祟惓3Ec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律,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迫祟惻c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五、質疑思辨:
教師激趣: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
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谱髡哂袥]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侨祟惒豢梢愿脑熳匀?
六、拓展研究:
激趣:讀著本文精辟的論述、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最實際的行動?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可每一小組擬一條展示交流)
參考: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就是合作;我們不應只求改變世界,而應力爭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們的眼淚。
5.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齊讀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導語: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深刻地意識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于這樣經典的文章,我們只了解了內容還遠遠不夠,這節課我們要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藝術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學習揣摩:
1.再讀課文,圍繞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進行探討、交流:
⑴本文從表達方式看有哪些特點?
、莆恼率窃鯓油瞥鲎h論中心的?
本文以議論為主,富有文學性,講究形象語言、文學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議論性散文。
作者運用了對比、層層推進的論述方法,最后引出結論。如從否定“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結論等。
三、語言品味,互動探究:
1.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品味:
例:
(1)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說明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災難,危及人類自身。形象地寫出人類面臨的危機。)
(2)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弟兄”體現了宇宙間的一切生命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處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
(4)在物質中,有無數的生命在沉睡著,一旦出場的時間到了,它們就會從睡夢中醒來。(理解:此二句說明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
(5)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造。)
(6)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理解:用了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2.學生齊讀這些句子,再次品味語言的形象性。
四、課內練習,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1.你覺得文中哪些詞語很有特色,將它們連詞組段;
2.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試仿寫一個句子;
3.你覺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試仿寫一段話。
五、延伸拓展作業:
課下讀郭牧華的《敬畏頭頂的天空》或張曉風的《敬畏生命》,寫下感想,進行交流。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反思1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對于初二學生來說并不很好理解,好在課文思路清晰,教學中我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設計了以下一些相關的問題:
1、為什么說人類宣稱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想法?
2、從哪幾方面理解人類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并不值得驕傲?
3、怎樣理解大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
4、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的關系是怎樣的?
5、課文最后得出了什么結論?為什么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6、找出文中的反問句,舉一例說說它的作用。
正是基于以上的一些問題,使學生在讀課文時有了方向,在朗讀一遍之后,又讓學生迅速瀏覽進行勾劃,學生的閱讀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當然在學生讀課文之前有必要先把問題作以簡單的說明。
前面的博文曾論及學習文章時要讓學生入境,而要讓學生入境首先老師自己要入境,本文說理性很強,那么教師首先要讓自己信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要想法設法找一些佐證,要能真正地為作者的觀點叫好,但帶著學生學完之后又能走出課文。而要讓學生入境,本文則要側重于聯系一些材料證明課文中的一些觀點。而要讓學生入境,好的導語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從一開始就能讓學生走進課文,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的強化這一條主線,讓學生慢慢地得到一些問題的答案,或者是獲得一些知識。當然學習過程中不時的穿插一些有趣的話題或引人深思的問題也是一種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辦法,比如本文得到大自然創造了巧妙絕倫的藝術品,但蒼蠅蚊子是這樣的藝術品嗎?學生對這一問題還是頗感興趣的。
總之,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特點,最重要的是要深入把握教材,了解學生的學情(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就要讓學生養成預習提問題的習慣,事先收集歸納,以此設計好教學,可課下預習,問題由課代表收集,提前交回),這樣才能設計好教學,實施好教學。
《敬畏自然》反思2《敬畏自然》是一篇新課文,屬于議論性散文。今天上了第一課時,感覺效果還可以,現做如下反思:
1、備課時就感覺本文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層層推進的結構上。本文是一篇較嚴謹的議論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個觀點的,觀點是什么,結論如何得出來,是需要讓學生明確的。推論性的文章平時學的比較少,議論性的文章的嚴密是需要認真學習的。如同數學中的論證,一步步的推導出最后的結果,嚴密而無懈可擊,文字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就讓學生通過本課《敬畏自然》的學習,體會議論性文字如何層層推進,最后得出結論的。 文章是從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征服自然談起,首先作者明確他的態度,在課文用“殊不知”這個詞語表明自己反對這種觀點的態度,以下課文從三個方面逐層推進的,首先指出人類智慧在自然面前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這個方面的議論是通過四點來完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的空間在整個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點點,人類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人類對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為人類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間中可能存在著智慧等。如此說來,人類面對自然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話說到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談到了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其次文章接下來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將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的智慧進行了比較,最后談到大自然中到處都存在著生命,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三個方面步步推進,課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結論,文章非常嚴密。
在課文的學習中,就是將層層推進的議論過程作為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耐心細致的引導學生明了議論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非常投入。
2、議論性文章的學習一般說來比較枯燥,但是這節課的學習確是讓學生盡心投入到學習中,原因我以為是導入時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平時學習數學,熟悉數學的論證過程,一步步引導出最后的結論,如果用文字證明一個觀點,到底該如何進行呢?再有,在本文學習中,我一開始就讓學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學習,第一段作者沒有開門見山或者用直接點題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類對待自然的錯誤認識擺了出來:人類要征服自然,把要證明的觀點放在了最后:人類要敬畏自然,從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論述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認真思考。并且板書了以上的主要內容,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帶動學生的思考,在思考過后,請同學來談,幾個同學在談的過程中,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全班同學聽的都很投入,通過談和聽,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明晰。老師的講解非常必要,要糾正學生在交流中出現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明確每一層的主要內容。
3、為了更好的學習本文,多讀是非常必要的,在讀中,學生感悟到文字的嚴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對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認識。本文學習之初,就有預習,更是齊讀了兩遍,還有在自讀中思考問題。多讀仍是學習語文的法寶。 文體的學習,我以為還是非常必要的,課文內容學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但是議論性的文章如何層層展開,確是非要得到老師的講解不可,要突出文體學習,要遵循文體特點設計教學過程?傊菊n的學習,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敬畏自然》教案 篇3
滄州第五中學 王凱梅
一、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ǘ教學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難點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二、說教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于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采用情景激勵法、資料交流法、比較法、及討論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討論法、問答法,仿寫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要達到教學目標、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步驟重在課文的整體感悟,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觀點,第二步驟重在寫作技巧的探究與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第一步:創設情景整體感悟。
一、導語設計: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以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自主研習,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積累優美字詞,完成字詞練習。
其次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簡要寫出對每一段的讀書感受與理解,并小聲播放音樂,以創設輕松的閱讀氣氛。
這個環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
三、互動探究。
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對于文章的整體感知,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學生回答、可以老師回答,同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在這環節中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鉆研課文,鼓勵學生質疑解惑,從而理清文章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結構,完成教學重點: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二步:強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課堂上請學生展示提前從網絡、書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資料。
1、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人類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驕傲的成績,舉例說明。
2、 改造自然的同時人類有哪些破壞自然的行為,舉例說明。
3、 對人類取得的這些成績,對人類破壞自然的行徑,你的態度如何?作者的態度如何?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蘊含的哲理。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發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完成教學難點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同時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拓寬視野,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然后根據學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語句進行分析,體會文章運用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由此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為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模仿課文語言風格,提高寫作能力。
同時培養學生檢索篩選、判斷信息的能力。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結合專題開展閱讀,拓寬閱讀視野。同時,閱讀后的整理、匯報、交流,又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創意說明: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簡評:這是一節古典詩詞誦讀、鑒賞課?v觀全程,教者由舊知引入,從易到難,由低至高,善于“墊石鋪路”,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獲滿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學生上網查尋資料,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跡,培養了學生檢索、篩選、判斷信息的能力,顯示出教者把教的內容巧妙地轉換為學生學的活動的功力。中間主體部分,以讀為經,抓點帶面,讀與問,問與析的關系處理得明快、清晰。結尾宕開一筆,依境改寫,當堂評價,于常態中求變化,可謂別開生面?傊,整個教學環節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呈現出一種和諧、深厚、跌宕之美。
《敬畏自然》教案 篇4
【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二)教學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
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 教學難點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說教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于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采用情景激勵法、資料交流法、比較法、及討論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討論法、問答法,仿寫法等。
《敬畏自然》教案 篇5
《敬畏自然》
關于本文:
生態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敬畏自然》從總體上理性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一種新的理念。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將大自然擬人化,令人感覺大自然神奇之至,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例如"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大自然"等等,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閱讀本文,要注意作者的理論根據,作者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將大自然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既敬又畏的情感。
學習要點
本文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以擬人的手法談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賜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
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
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免有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對自然解除了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一、字
1、給下列加紅的字注音。
蓬蒿( )咫尺( ) 狼藉( ) 相形見絀( )
鯤鵬( )萌芽( ) 深邃( ) 混淆( ) 美味佳肴( )
二、詞
1、解釋下列詞語。
高深莫測:高深的程序無法揣測。形容令人難以理解,無法知道其中奧秘。多用于諷刺故 弄玄虛的人。
相形見絀:相,相互;形,對照,比較;絀,不足、不夠。相比之下,一方顯出不足。
2、積累
萌芽 蓬蒿 咫尺 混淆 狼藉 美味佳肴 幼稚
三、思考
1、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大自然的智慧是人無法比擬的,"人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人類是大自然創造的,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事物都"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因此人類與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實是兄弟。
2、本文在多處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方法。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是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強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沒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表達句式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3、請思考本文所提出的重大問題,并對作者的觀點與論述提出你的質疑或補充。
4、通過本文,將"人與自然"的話題提升到一個更為開闊,更為理論化,更為根本性的思想境界。仿照本文寫一篇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
5、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學會一種敢于對"長期支配人們的觀念"與行為方式提出質疑的逆向性思維,并將這種逆向思維方式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
中考解析
(江西。╅喿x文言文,完成文后問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誦讀文言文,要正確掌握長句中的停頓。用"/"畫出下面句子中該停頓的地方。
鄰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遺 男
2.解釋文中加紅詞的意思。
、僭S: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酆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這段文字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_________ 個人,他們運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_________ ,運一次土石需要_________ 的時間。
4.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愚公移山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讀準句中停頓。一般來說,應該依據句子的內部結構來掌握句中的朗讀停頓。因此,正確理解句意是恰當的劃分句中停頓的前提。此句的正確朗讀應該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2.本題考查對選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雜然相許"中"許"的意思是:贊同(贊成、同意等)。"且焉置土石"中"置"的意思是:(安)放。"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中"荷"的意思是:挑(擔)。
3.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從這段文字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5個人,"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他們運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箕畚挑運,運一次土石需要一年的時間。
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愚公要移山是由于大山擋住了出路,進出要繞很大的彎。只要意思準確,即可;卮鹨⒁獯痤}要求,"用你自己的話",若抄用原文,不對。
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及表述能力。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只要答案有合理成分即可,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
《敬畏自然》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重點、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設計說明:
本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在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的語言載體上作了論述,極富意韻和文學色彩。本設計旨在把抽象的理論具像化,結合現實生活來理解文本。以此來體會作者深邃的憂患意識,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學生:①預習文章,自學字詞,弄清文意。
、诓樵、搜集、整理有關自然界與人類關系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師:①準備與自然、與保護自然相關的圖文資料。
、跍蕚溆嘘P愛護自然的名言、故事、資料等。
一、導入新課: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高天流云,大漠孤煙,青山綠水,春華秋實。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人與自然究竟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在自然母親面前我們應當有敬畏之心?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上完本課后,我們也許會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愛護大自然的責任。
二、欣賞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談談觀后對大自然的感受。
三、整體感知:反復閱讀文章,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歸納:最后一段。
四、問題研究:
1、思考: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歸納:這是針對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提出的。人往往提出要征服自然,雖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的偉大,愛護自然,人類才能求得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當學生提及人類受到大自然的報復的話題時,可帶出:人類有哪些做法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大自然給人類帶來了哪些懲罰?請舉例說明。
2、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歸納:因為人類與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雖存在形式不同,卻相互平等。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愛護我們自己。
五、語言品讀: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含義:掉入陷阱,就有危機。人類開采礦物留下無數礦坑,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含義:擬人,說宇宙創造了人類是有目的的創造,這等于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含義: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4、如何理解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它們怎么能與人相提并論呢?
含義:蒼蠅、蚊子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確實精巧絕倫,蒼蠅的復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實在奇妙;灰塵微小,內部結構卻異常精巧。它們都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人類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蒼蠅、灰塵也是,為什么不能相提并論呢?
5、為什么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含義:人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這就是說,作者把宇宙智慧分為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宇宙智慧就分化成兩個概念。一個是包括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的大概念,一個是單指低級形態的小概念。“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級形態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和宇宙智慧的低級形態當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階段。
6、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這一句話能否理解為“我就是天,我就是地,我就是自然,我就是宇宙”?這是否是一種天真、狂妄的心態,是極端的唯心主義?
含義:照作者的說法,人之于宇宙,有如頭腦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谶@一認識,那就意味著人與宇宙休戚與共,人與宇宙同呼吸、共命運、同歡笑、同痛苦。
六、拓展研究(讀著作者這精辟的論述,理性分析,你打算如何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具體行動?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參考:1、我們的地球不是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是萬物之母,無論什么降臨在地球身上,也將同樣降臨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們應該知道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不是競爭,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合作、節儉和藝術性,作為人類,我們偉大之處與其說是我們能夠改變世界,還不如說我們能夠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淚,不是我的眼淚,更希望不是——我們地球母親落下的最后一滴帶著絕望的淚!
5、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七、課堂小結
有句話說“人類一思想,上帝就發笑”,人類在自然面前該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的力量?當我們想砍伐參天大樹時,果斷地放下了屠刀;當我們想品嘗珍禽野味時,毅然地收起了獵槍;面對一片靜謐的湖水,我們發出一聲由衷的贊嘆;面對一座巍峨的高山,我們欣賞它的神秘和雄偉……這才叫人類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敬畏自然》賦予了我們思維的力量,讓我們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真正與自然和諧相處。
八、體驗反思(欣賞中進行)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哪些做法已可以讓大自然母親展開欣慰的笑顏?
作者簡介:
嚴春友(1957~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新論》、《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統一論》(與王存臻合著)等。
文章介紹:
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作者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文章結構:
全文一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指出人類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2~5段):著重比較人類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6~7段):進一部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
第四部分(8~10段):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11段):得出人類理應敬畏自然的結論。
也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號
第二部分(2~10段):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11),人應當敬畏自然。
寫作特色:
1層層推進,水到渠成。
2對比手法的運用使立論充分
3很多的語句富含哲理
4多處運用擬人、反問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
詞語積累:
深邃:深奧 殊不知:竟不知道 與眾不同:跟大家不一樣 映照:照射 誠然:實在 蓬蒿:飛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斷言:很肯定地說 可人:可人意,使人滿意
能力測試:
一、 根據意思,寫詞。
1不過這樣罷了!
2指無法想象,難于理解!
3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二、 為什么說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
能力測試答案:
一、 1不過爾爾 2不可思議 3、狼藉斑斑
答:只要想想蒼蠅蚊子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就會覺得精巧了。蒼蠅有復眼,蚊子能夠吸血,灰塵也是物質,卻如此微笑,假如深入探究到它的內部結構,也會覺得精巧。
學習目標:
1 課前預習,查字典,疏通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3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4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和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難點:
了解文章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設想:
1 組織學生搞好課前預習,朗讀課文,疏通字詞,搜集有關人與自然方面的資料。
2 創建一個和平融洽的學習氛圍,倡導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3 教師準備些必要的課件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從學生對“人”和“自然”的認識導入。
二、檢查預習:
1 字詞疏通情況。
示例: 咫尺 蓬蒿 鯤鵬 幼稚 相形見絀
★師生交流
★生生交流
2 劃出文中對你有啟發的語句。
★師生交流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你認為文中的哪些語句能表達作者的觀點。
★提示:
最后一段。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作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他們看作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他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他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四、探究,思考:
(一)認識人類:
1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我們取得了哪些驕傲的成績。試舉例說明:
★討論:
。ㄌ崾荆核拇蟀l明 人類登月 計算機的普及等)
★課件展示:
★總結:
2 對人類取得的這些成績,你的態度如何呢?作者對人類取得這些成績,態度如何呢?
★學生自由探討,交流。
★教師總結:
(二)認識自然:
聯系課文,結合自己的實際,具體談談你對自然的認識。
★課件展示:
。ㄈ┤祟惡妥匀坏年P系:
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學生思考,交流。
★課件展示:
教師歸納:人類是大自然機體的一部分,人類應該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自然是偉大的,它有著深邃,高超的智慧;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六、作業:
1 積累重點詞語,理解、分析關鍵句子。
2 觀看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節目。
3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你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
2 誦讀課文,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內容和步驟:(略)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嚴春友
人 : 四大發明,人類登月……
↘ 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 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自然: 深邃,高超的智慧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這篇文章,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圍繞:問題(1)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2)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進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三、語言品讀: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課后“研討與練習二”為例)
四、反問: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谌欢l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壅l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茈y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菽汶y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五、質疑:
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著思維的火花,那么你敢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嗎?
1、 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 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3、 我們對自然正確的看法應當怎樣?
4、 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嗎?
5、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是否也一樣?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6、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六、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
七、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時在文字里我們也讀到了作者一種大生命觀:生命平等,生命尊嚴的理性之美和人文關懷。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鼻f子“齊物”之美好境界當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之境界。
附錄:閱讀 錢鋼 《唐山大地震》(節選)
沉痛的記憶——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鉤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慘痛的一頁———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慘絕人寰的事實:死亡,24.2769萬人;重傷,16.48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一座重工業城市毀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中的百萬生命為代價提醒我們:在人類研制的各種行星探測器頻繁飛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們對自己腳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終究不在于力的征服,而在于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優秀的科學家們的首要任務也并不是在于研制出各種先進的武器,以“抵御外敵”,相互搏殺,而是如何立足于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認識它,馴服它,不再在它囂張暴戾地作惡時而毫無預見,束手無策。也許,這就是我們紀念發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義。
不可預知的災難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河北唐山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24萬余人在災難中喪生。
僅僅在一秒鐘以前,地球表面似乎還是平靜的。在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中國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樣,夜闌人寂。誰也不曾想到,若干年來,地殼運動產生的巨大應變能正在唐山的腳下聚集著,直到巖石再也支撐不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終于在這一天的凌晨發生了,猶如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離地面16公里處的地殼中爆炸!唐山上空電閃雷鳴,大地上狂風怒吼,在強烈的搖撼中,百萬人口的唐山瞬間被夷為平地。
唐山震后慘狀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間被一座城市毀滅時所產生的一切死亡物質籠罩著。
唐山礦冶學院圖書館的第一層樓面整個向西剪切滑動,原來三層的建筑像被地殼吞沒了一層。唐山第十中學前的水泥馬路被攔腰震斷,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錯位達一米多。而這次大地震地裂縫穿過的地方:唐山地委黨校、東京街小學、地區農研所以及整個路南居民區,都像被一只巨手從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見了。在陸軍二五五醫院,一個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橫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孕婦已快臨產,人已斷氣,下身還在流血;一位年輕的母親從三層樓的窗口已逃出半個身子,沉重的樓板落下來將她壓死在窗臺上,她死在半空,懷里抱著她的孩子,垂落的頭發在余震的搖顫中拂動。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沖人喊著:“救救我哥哥吧,我的爸媽全沒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邊,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紅。
和歷史上許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樣,無休無止的暴雨開始了,唐山的廢墟中涌出了混著泥土和碎石的紅色水流。劇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著。
生命大營救
7月28日凌晨4點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發生不到30分鐘,一輛紅色救護車開出了開灤礦。三個小時之后,這輛紅色救護車出現在北京中南海門前。歷史應當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唐山礦干部李玉林、曹國成,唐山礦司機崔志亮、袁慶武。他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報警者。當他們在那個大災難發生的凌晨走進中南海紫光閣時,四個人同時大哭起來:“首長!唐山100萬人啊……”中央的緊急會議隨后召開,決定軍隊、醫療隊、救災物資連夜向唐山開進。
7月28日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救災部隊開赴唐山,搶救廢墟中存活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輕士兵的肩上。最早進入唐山的北京軍區某團一營當時的教導員李福華后來回憶說:“戰士們都驚呆了,滿地的死尸、腦漿和血。我急了,喊‘快救人吶!’喊的時候聲音都在發抖!闭麄唐山廢墟中,到處聽得見呻吟,但樓群的殘骸像山一樣。當天下午,一營2/3的戰士的指甲全都剝落了,可他們仍像瘋了一樣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經塌成陡坡狀的樓房前,人們看見一位戰士從廢墟里站起來,身上背著一個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外挪,他的腳后跟拖著一塊大木板,仔細看去,原來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釘子!年輕的士兵滿頭的汗,滿腳的血。
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火車、飛機、汽車,全國向那座劇痛中的城市和百姓運送糧食7611萬斤,藥品293.7萬噸,葦席262萬片,鐵釘1030萬噸,蔬菜1406萬噸,衣服157.3萬件……28日夜,從北京開出的兩輛發電車開始給設在唐山機場的抗震救災指揮部供電;29日深夜,遼寧郵電系統維修隊修復了東北經唐山通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訊線路;30日,北京重型電機廠第一個將30輛水車的清水送到了唐山……就在這場大災難發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條布滿瓦礫的小路上突然亮起了一盞路燈,如燭光一般明滅不定,它是九位工人從工廠的廢墟中扒出手搖發電機點亮的,這盞大地震后第一個亮起來的路燈猶如唐山這座城市不熄的生命之光!
《敬畏自然》教案 篇7
【教材說明】
出自人教版新課標教材《語文》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本單元圍繞人與自然環境的主題,共有五篇課文,依次是《敬畏自然》《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謎》《大雁歸來》《喂──出來》,其中《敬畏自然》和《喂──出來》是講讀課文。本單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培養科學理性精神,樹立人文關懷意識,了解科學文藝作品的特點等。
《敬畏自然》選自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中的一個章節,該文發表在1998年的《散文》雜志上,入選1998年中國散文排行榜。作者嚴春友的知識背景是獲歷史學學士、哲學博士學位,現在北京某高校工作。
我們知道,人類對自然的情感,有古老的原始敬畏,也有當下情境里的科學、理性的敬畏。這篇散文具有現代情懷,試圖從觀念上影響現代人對自然的態度。作者的這種思想是在當代人類思潮的影響下獲得的。1973年《瀕危物種法》出現,大自然開始進入天賦權利的范疇。人類在擺脫了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主義的枷鎖后,開始向“物種歧視主義”和“人類沙文主義”等宣戰。美國人羅德里克?納什是一位資深的思想史學者,他寫的《大自然的權利》表述了兩種生態觀──人類中心主義和生物中心主義,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討論。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未來人類的教育理想中,號召我們要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動物,尊重自然等。
【學情預估】
這是一篇散發著理性光輝的散文,議論較盛,涉筆宏大,文句流暢,能引導學生對天地自然產生玄思。這是這個文本的特點,也是8年級學生學習這個文本所要面臨的挑戰。
8年級的學生,主要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生動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這篇議論性很強兼有學理性的文章,轉化為豐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師所要致力追求的。
8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立論、論證等基礎知識,所以學習這篇散文,只能給以科學思維情感上關照,使其獲得一定的現代意識。
學生對“與天斗”“與自然斗”“人定勝天”的歷史不甚熟悉。學生還沒有進行過宇宙宏觀的思考,對于大自然是有智慧的這個論斷,比較難以接受。
【知識儲備】
這是一篇議論性很強的散文,應該說,散文的標題就是一個命題──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那么,從古到今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如何,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個話題的,這些資料性的工作,作為課堂設計環節之一,應先行布置、著手搜集起來。
這些相關論述,將是理解這篇散文的重要的認識基礎和思想基礎。
課文作者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這可以找到很多與之一致的論述: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強調“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視人的“強力而為”,但又提出“天志”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應當順從自然。
子思、孟子主張天人合一之說,認為人只要擴充“誠”的德性,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矣”。
莊子則主張“無以人滅天”,“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以為一切人為都是對自然的損害。
與該命題相對,也有一個命題──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自然”,“人定勝天”。基督教稱上帝為造物主,創造了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說則是折衷的,或許也是更科學的。
“天人合一”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人為”的相通和統一。這個觀點最早由戰國時子思、孟子提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西漢董仲舒強調天與人以類相符,宋以后思想家從“理”“性”“命”等方面來論證天人合一的關系。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說“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強調“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內容梳理】
本文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認為,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歷史,“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自然有無窮的智慧,“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
作者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人類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業,在大宇宙中還是非常狹小的探索。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掘的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贊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律創造宇宙的一切。
作者進一步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一、人類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二、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人類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體,理所當然,人類應該愛護自然。
文章做出的結論是,人類理應敬畏自然。
【精點研讀】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小說是虛構的,散文是真實的。這篇散文談論的是一個“真”話題,但使用的是文學性的語句。文學性的語句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化和不確定性。這對于表達人類還沒有形成科學定論的宇宙宏觀認識,是非常有用的。老子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大量文學化的語句來談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所以他沒有陷入“真”的泥淖。
關于這篇散文的學習,我們還是在其文學性語句的召喚下,展開豐富的想象,獲得一定的科學認識,而不要指望得到什么準確的科學知識?梢跃c研讀這些問題:
“敬畏自然”的含義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極無為的口號?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這個“智慧”,這個“生命”是從什么意義上說的?
為什么說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為什么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
“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這些話是什么意思?
學習這篇散文,最好是抓住這些具體的文學化的語句來朗讀,來揣摩,來生發,而防止進入空對空的玄想和談論、乃至爭辯中。
【問題探究】
學生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作者的關鍵句是:“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教師:請同學把下面的語言加以形象化的理解,并領會它的含義。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答案:1.陷阱,就是墳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2.這句話認可人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宇宙創造了人類這種智慧生物,人類就責無旁貸地來認識宇宙本身。3.這句話認可宇宙生命的可能存在,宇宙意識的可能存在。
【創意點撥】
1.可以從當前禽流感的傳播,候鳥的遷移等來介入文題,展開學習。
2.嘗試用辯論的形式,分正反兩方:讓兩組同學持作者的觀點,讓另兩組同學持反對意見,雙方展開辯駁,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領會作者的論證套路。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從否定“征服自然”的口號開頭,最后得出了“敬畏自然”的結論。
3.研究“比較”手法。在熟讀、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請一個同學代表人類的智慧,一個同學代表大自然的智慧,雙方進行對話。注意,作者在文中比較了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類的智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這是一層。之后,作者從論智慧到論生命,又進一層。論證上是層層推進的。
4.進行文本比較,以抓住本文的文體特征。我們知道,本文屬于議論性散文。議論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它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的語言、文學化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讓學生找出可資參照的另兩個文本(議論文、抒情散文)來,進行橫向比較,加以區分學習。
【課外延展】
閱讀下面文章。閱讀后,仔細思考,并表明你的立場和態度──你愿意站在哪一邊?
背景介紹:印度洋大海嘯后,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在接受《環球》雜志專訪時,表達了一個和本文完全相對的觀點。下面的材料節選自《環球》雜志的文章《何祚庥: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
駁“人要敬畏大自然”
何祚庥
這次海嘯給人類另外一個啟示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不能無所作為,還是要有所作為。
我要嚴厲批評一個口號,即所謂“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種對人和自然的關系無所作為的觀點。我認為,該防御要防御,該制止就制止。我們要盡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但并不意味著要敬,要畏。特別這個觀點是在當時“非典”盛行的時候提出的。人類對“非典”怎么敬,怎么畏?這個觀點實際上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倫理化了。這個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報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號,實際上是批評科學主義,認為人類不該利用科學來有所作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關系,就是敬與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這就在實際上走向了“反科學”。
應該看到,近代科學才400多年的歷史,從伽利略開始到現在,科學水準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為紀念科學的發展,紀念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理論100周年和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聯合國將XX年定為“國際物理年”?茖W是加速發展的。4XX年如此,40XX年,4萬年又會如何?要相信科學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學的未來。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很遺憾這次大海嘯人們沒有預見到,這是科學水準的問題。坦白地說,人類對地震的有些預測的根據不是特別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嘯快要發生了,才能有所警覺。當前人類要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可能的,但人類還是可以做一些預警工作。對于地震海嘯,關鍵在于防御。房子要結實些,抗震結構要好些,這些比預測還要重要,因為這些我們能夠做到。
另外,對于國家安全的概念應該擴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戰爭看成國家安全問題,自然災害也會造成安全問題。我贊成對國家安全問題有一個全面的審視,有一個系統的考慮。據悉,在我國即將制定的中長期規劃中,安全問題要列入,并作為重點,這是很重要的。
《敬畏自然》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這篇文章,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圍繞:問題(1)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2)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進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三、語言品讀: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課后“研討與練習二”為例)
四、反問: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谌欢l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壅l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茈y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菽汶y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五、質疑:
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著思維的火花,那么你敢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嗎?
1、 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 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3、 我們對自然正確的看法應當怎樣?
4、 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嗎?
5、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是否也一樣?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6、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六、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
七、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茖W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時在文字里我們也讀到了作者一種大生命觀:生命平等,生命尊嚴的理性之美和人文關懷。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鼻f子“齊物”之美好境界當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之境界。
附錄:閱讀 錢鋼 《唐山大地震》(節選)
沉痛的記憶——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鉤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慘痛的一頁———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慘絕人寰的事實:死亡,24.2769萬人;重傷,16.48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一座重工業城市毀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中的百萬生命為代價提醒我們:在人類研制的各種行星探測器頻繁飛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們對自己腳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終究不在于力的征服,而在于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優秀的科學家們的首要任務也并不是在于研制出各種先進的武器,以“抵御外敵”,相互搏殺,而是如何立足于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認識它,馴服它,不再在它囂張暴戾地作惡時而毫無預見,束手無策。也許,這就是我們紀念發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義。
不可預知的災難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河北唐山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24萬余人在災難中喪生。
僅僅在一秒鐘以前,地球表面似乎還是平靜的。在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中國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樣,夜闌人寂。誰也不曾想到,若干年來,地殼運動產生的巨大應變能正在唐山的腳下聚集著,直到巖石再也支撐不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終于在這一天的凌晨發生了,猶如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離地面16公里處的地殼中爆炸!唐山上空電閃雷鳴,大地上狂風怒吼,在強烈的搖撼中,百萬人口的唐山瞬間被夷為平地。
唐山震后慘狀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間被一座城市毀滅時所產生的一切死亡物質籠罩著。
唐山礦冶學院圖書館的第一層樓面整個向西剪切滑動,原來三層的建筑像被地殼吞沒了一層。唐山第十中學前的水泥馬路被攔腰震斷,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錯位達一米多。而這次大地震地裂縫穿過的地方:唐山地委黨校、東京街小學、地區農研所以及整個路南居民區,都像被一只巨手從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見了。在陸軍二五五醫院,一個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橫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孕婦已快臨產,人已斷氣,下身還在流血;一位年輕的母親從三層樓的窗口已逃出半個身子,沉重的樓板落下來將她壓死在窗臺上,她死在半空,懷里抱著她的孩子,垂落的頭發在余震的搖顫中拂動。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沖人喊著:“救救我哥哥吧,我的爸媽全沒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邊,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紅。
和歷史上許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樣,無休無止的暴雨開始了,唐山的廢墟中涌出了混著泥土和碎石的紅色水流。劇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著。
生命大營救
7月28日凌晨4點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發生不到30分鐘,一輛紅色救護車開出了開灤礦。三個小時之后,這輛紅色救護車出現在北京中南海門前。歷史應當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唐山礦干部李玉林、曹國成,唐山礦司機崔志亮、袁慶武。他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報警者。當他們在那個大災難發生的凌晨走進中南海紫光閣時,四個人同時大哭起來:“首長啊!唐山100萬人啊……”中央的緊急會議隨后召開,決定軍隊、醫療隊、救災物資連夜向唐山開進。
7月28日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救災部隊開赴唐山,搶救廢墟中存活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輕士兵的肩上。最早進入唐山的北京軍區某團一營當時的教導員李福華后來回憶說:“戰士們都驚呆了,滿地的死尸、腦漿和血。我急了,喊‘快救人吶!’喊的時候聲音都在發抖。”整個唐山廢墟中,到處聽得見呻吟,但樓群的殘骸像山一樣。當天下午,一營2/3的戰士的指甲全都剝落了,可他們仍像瘋了一樣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經塌成陡坡狀的樓房前,人們看見一位戰士從廢墟里站起來,身上背著一個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外挪,他的腳后跟拖著一塊大木板,仔細看去,原來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釘子!年輕的士兵滿頭的汗,滿腳的血。
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火車、飛機、汽車,全國向那座劇痛中的城市和百姓運送糧食7611萬斤,藥品293.7萬噸,葦席262萬片,鐵釘1030萬噸,蔬菜1406萬噸,衣服157.3萬件……28日夜,從北京開出的兩輛發電車開始給設在唐山機場的抗震救災指揮部供電;29日深夜,遼寧郵電系統維修隊修復了東北經唐山通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訊線路;30日,北京重型電機廠第一個將30輛水車的清水送到了唐山……就在這場大災難發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條布滿瓦礫的小路上突然亮起了一盞路燈,如燭光一般明滅不定,它是九位工人從工廠的廢墟中扒出手搖發電機點亮的,這盞大地震后第一個亮起來的路燈猶如唐山這座城市不熄的生命之光!
作者郵箱:
《敬畏自然》教案 篇9
11.敬畏自然
嚴春友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un1)鵬 斥安鳥(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見絀(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精細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學生交流感受和見解,同學問互相補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二段。
學生閱讀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說法錯誤,認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類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竊笑人。(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二)學習第三至第五段。
1.學生閱讀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三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2·學生發表自己看法,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
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如:
(1)說說人類變化的歷史。
(舊石器、新石器……)
(2)人類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了嗎?…。(.人類先是不能或難以生存,在其他動物的威脅下偷生。后來工具逐漸進步,能夠征服其他動物,是已經變為主動。) 。 一
(3)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了嗎?
(人類不能完全使大自然聽命,所以尚未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類的作品有的一萬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對人類的理智有一點否定。)
(6)我們的正確看法應當是怎樣?….(要尊重人類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命運變好。例如人的壽命從二三十歲進為七十幾,不管是一萬年后,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人類來說不會是“可笑的”。)
五、小結
學習本文要認識“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比較人與自然,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豁,i莉人類長遠發展。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二、繼續學習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質疑,討論問題。(學生交流看法。)
、偃祟愂遣皇亲匀坏闹腔鄣漠a物?
②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嗎?
④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也是一樣?
、荼疚氖欠褚灿泻脡?
、奕祟惖目茖W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三、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谌欢l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壅l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茈y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菽汶y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四、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
五、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茖W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敬畏自然》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重點、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設計說明:
本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在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的語言載體上作了論述,極富意韻和文學色彩。本設計旨在把抽象的理論具像化,結合現實生活來理解文本。以此來體會作者深邃的憂患意識,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學生:①預習文章,自學字詞,弄清文意。
、诓樵、搜集、整理有關自然界與人類關系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師:①準備與自然、與保護自然相關的圖文資料。
、跍蕚溆嘘P愛護自然的名言、故事、資料等。
一、導入 新課: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高天流云,大漠孤煙,青山綠水,春華秋實。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人與自然究竟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在自然母親面前我們應當有敬畏之心?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上完本課后,我們也許會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愛護大自然的責任。
二、欣賞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談談觀后對大自然的感受。
三、整體感知:反復閱讀文章,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歸納:最后一段。
四、問題研究:
1、思考: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歸納:這是針對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提出的。人往往提出要征服自然,雖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的偉大,愛護自然,人類才能求得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當學生提及人類受到大自然的報復的話題時,可帶出:人類有哪些做法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大自然給人類帶來了哪些懲罰?請舉例說明。
2、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歸納:因為人類與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雖存在形式不同,卻相互平等。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愛護我們自己。
五、語言品讀: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含義:掉入陷阱,就有危機。人類開采礦物留下無數礦坑,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含義:擬人,說宇宙創造了人類是有目的的創造,這等于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含義: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4、如何理解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它們怎么能與人相提并論呢?
含義:蒼蠅、蚊子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確實精巧絕倫,蒼蠅的復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實在奇妙;灰塵微小,內部結構卻異常精巧。它們都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人類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蒼蠅、灰塵也是,為什么不能相提并論呢?
5、為什么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含義:人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這就是說,作者把宇宙智慧分為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宇宙智慧就分化成兩個概念。一個是包括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的大概念,一個是單指低級形態的小概念!叭说闹腔叟c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級形態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和宇宙智慧的低級形態當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階段。
6、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這一句話能否理解為“我就是天,我就是地,我就是自然,我就是宇宙”?這是否是一種天真、狂妄的心態,是極端的唯心主義?
含義:照作者的說法,人之于宇宙,有如頭腦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谶@一認識,那就意味著人與宇宙休戚與共,人與宇宙同呼吸、共命運、同歡笑、同痛苦。
六、拓展研究(讀著作者這精辟的論述,理性分析,你打算如何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具體行動?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參考:1、我們的地球不是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是萬物之母,無論什么降臨在地球身上,也將同樣降臨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們應該知道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不是競爭,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合作、節儉和藝術性,作為人類,我們偉大之處與其說是我們能夠改變世界,還不如說我們能夠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淚,不是我的眼淚,更希望不是——我們地球母親落下的最后一滴帶著絕望的淚!
5、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七、課堂小結
有句話說“人類一思想,上帝就發笑”,人類在自然面前該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的力量?當我們想砍伐參天大樹時,果斷地放下了屠刀;當我們想品嘗珍禽野味時,毅然地收起了獵槍;面對一片靜謐的湖水,我們發出一聲由衷的贊嘆;面對一座巍峨的高山,我們欣賞它的神秘和雄偉……這才叫人類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敬畏自然》賦予了我們思維的力量,讓我們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真正與自然和諧相處。
八、體驗反思(欣賞中進行)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哪些做法已可以讓大自然母親展開欣慰的笑顏?
《敬畏自然》教案 篇11
《敬畏自然》教案
設計:林凡
一、學習目標 讓學習之舟朝正確的方向前行!
知識目標:認識生字詞;了解反問句的作用。
情感目標:培養親近、敬畏、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思想目標: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樹立環保意識。
能力目標: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的含義。
二、走進課堂 課堂是學習知識的天堂!
請大家欣賞一幅獲得XX年度公益廣告國際大獎的宣傳畫。并猜猜宣傳畫的空白處會配上哪些文字?(圖片略)
三、走進文本 對文章的基本內容作大概了解
什么是“自然”,什么叫“敬畏”?
一句話概括本文作者的主要觀點。
自然是萬事萬物的統稱。敬畏是既敬重又畏懼之意。
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類自己!
四、解構文本 畫出文章結構圖,理清寫作思路。
結構圖(略)
五、品味文本 好文章是一杯香茗,值得好好品味。
請自找一句喜歡的話,與同學一起分享。
請品味以下既形象,又富有哲理的語句。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賞析:這句話使用了反問與比喻的修辭,既加強了語氣,發人深省,又生動形象說明了人類破壞自然其實就是自取滅亡的道理。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賞析:這句話是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造。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人類智慧不過是自然智慧的一個杰作,我們依然是自然之子這個道理。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賞析:這句話運用了擬人修辭,把宇宙視為人類的弟兄,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宇宙萬物都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我們必須與他們和諧相處的道理。
六、精讀文本 閱讀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請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明確: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
2、為什么說“令人厭惡的蒼蠅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藝術品”?
明確:蒼蠅蚊子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固然討厭,但是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十分奇妙,體現了大自然創造的精妙絕倫。
3、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具體比較了“相形見絀”?
明確:1、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制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2、大自然“懂得”用美學原則創造各種事物以至人體,我們人類的智慧卻不能。
七、走出文本 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寫一句宣傳標語。
保護碧水藍天,營造綠色家園。 處處鳥語花香,生活充滿陽光。
保護一片綠地,撐起一片藍天。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青山綠水。
別讓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追求綠色時尚,走向綠色文明。
八、能力提高 精英辯論 舌戰群雄
正方:我們是“自然之子”。
反方:我們是“自然之主”。
正方:我們是“自然之子”。
自然無語,孕育萬物。自然有萬子,我們只是其中一子。高山無語,詮釋“穩健”;蒼天無語,詮釋“高遠”;大海無語,詮釋“博大”。當我們站在高山,仰望蒼天,俯瞰大海的時候,我們怎能不發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嘆呢?
所以承認我們是“自然之子”,不是自卑,而是謙卑;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不是無奈,而是明智。只有人類勇敢地承認我們是“自然之子”,我們才能細心地呵護我們的“自然之母”,和諧地與自然萬物相處,因為它們是我們的弟兄。
反方:我們是“自然之主”。
我們說我們是“自然之主”,并不是說我們應該像一位驕橫粗暴的暴君,任意屠殺無辜。我們既然是自然的主人,就應該好好地愛護自然,就像爸爸是一家之主,他會好好地愛護家人。
任何一個“主人”都是從“孩子”子成長而來的。我們說我們是“自然之主”,并不否認我們是自然母親的一個愛子。而是說自然之母會生老病死,我們作為自然之主,應該好好地照顧自然之母,讓自然之母萬壽無疆。
我們說我們“自然之主”,更多是說我們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因為“自然之主”,不僅僅是一種榮譽,而是一種責任。
九、作業布置 適當練習是鞏固課堂知識的必要手段
1、睡前回顧本節課講述的重要知識點。2、完成《學習輔導》。3、將你剛才的發言內容整理成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十、結束語 畫蛇添足?畫龍點睛?
柳宗元曾經寫了一首絕句讓我印象深刻: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原本表達了詩人在改革失敗被貶后,在寂寞處境中悲苦凄涼的心境。但在今天學習了《敬畏自然》這一課后,我對這首詩卻有了新的解讀:我覺得不僅是偉大詩人,更是一個偉大的預言家。他在預言:人類的將來或許有一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到時候我們人類將會變成“孤舟蓑笠翁”,孤苦伶仃地一個人在“獨釣寒江雪”。但愿他的預言永遠只是一個危言聳聽的“預言”,而不會成為我們人類的一個悲痛欲絕的“絕句”!
《敬畏自然》教案 篇12
創意說明: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觀點較鮮明,通過討論、質疑,挖掘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又通過品讀、揣摩,理解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并學習運用,以期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學習運用
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學生課前做好準備):
綠草如茵,樹木成林,鳥飛長空,魚翔淺底等自然風光的圖畫。
學生看后談感受,教師小結:
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他的恩惠,在她懷中壯大,高天流云、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無不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破壞了自然,自然母親已傷痕累累?纯绰斓纳硥m,污濁的空氣,脫皮空腹的山巒,日漸枯竭的水源……這就是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接受自然回饋的禮物。人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人類又該怎樣對待自然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并感悟嚴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許我們就會多一份愛護自然的責任。
二、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學生朗讀課文,用課件展示下列詞語:學生讀準字音并據上下文語境理解詞義: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見絀碩大狂妄精巧絕倫深邃
三、整體感知:
1.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作者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什么?
明確:“敬畏”。
2.解題:“敬畏自然”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敬畏”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二層是“畏懼”,但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說破壞大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深入淺出地為人們展現了大自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對人類現狀的深深擔憂,告誡人類要敬畏自然,愛護自然。點明觀點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再讀課文,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抛髡邽槭裁刺岢觥熬次纷匀弧保
⑵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ǚ中〗M討論、交流,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
要求:闡述觀點,有理有據,一定要結合課文內容,不能脫離文本。
教師歸納:
、乓驗槿祟惓3Ec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律,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迫祟惻c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五、質疑思辨:
教師激趣: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
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⑵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侨祟惒豢梢愿脑熳匀?
六、拓展研究:
激趣:讀著本文精辟的論述、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最實際的行動?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可每一小組擬一條展示交流)
參考: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就是合作;我們不應只求改變世界,而應力爭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們的眼淚。
5.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齊讀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導語: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深刻地意識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于這樣經典的文章,我們只了解了內容還遠遠不夠,這節課我們要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藝術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學習揣摩:
1.再讀課文,圍繞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進行探討、交流:
、疟疚膹谋磉_方式看有哪些特點?
、莆恼率窃鯓油瞥鲎h論中心的?
本文以議論為主,富有文學性,講究形象語言、文學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議論性散文。
作者運用了對比、層層推進的論述方法,最后引出結論。如從否定“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結論等。
三、語言品味,互動探究:
1.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品味:
例:
。1)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說明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災難,危及人類自身。形象地寫出人類面臨的危機。)
(2)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弟兄”體現了宇宙間的一切生命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處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
。4)在物質中,有無數的生命在沉睡著,一旦出場的時間到了,它們就會從睡夢中醒來。(理解:此二句說明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
(5)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造。)
(6)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理解:用了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2.學生齊讀這些句子,再次品味語言的形象性。
四、課內練習,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1.你覺得文中哪些詞語很有特色,將它們連詞組段;
2.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試仿寫一個句子;
3.你覺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試仿寫一段話。
五、延伸拓展作業:
課下讀郭牧華的《敬畏頭頂的天空》或張曉風的《敬畏生命》,寫下感想,進行交流。
《敬畏自然》教案 篇13
李莊中學王德君
一、 說教材
。ㄒ唬⿲φn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語文課程標準把七至九年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段。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二)教學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ㄈ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 教學難點 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二、 說學法
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考慮:首先要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于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采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 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問答法,最后由學生發言、總結。以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能有一點收獲、有一點提高、發展。
四、 說教學過程
最后,我想談一下本文的教學程序。要達到教學目標 、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第一課時重在課文的整體感悟,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觀點,第二課時重在寫作技巧的探究與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我想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步:創設情景。
以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或《宇宙與人》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簡要寫出自己讀書感受與理解,同時投影出閱讀中需解決的思考題,并小聲播放音樂,以創設輕松的閱讀氣氛。
第三步:小組討論。
給予學生適當的自讀時間后,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學習,盡量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及投影的思考題。
第四步:互動探究。
學生討論后,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學生回答、可以老師回答,同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五步:張揚個性。
請學生發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將怎么辦,不同的又如何辦,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
2004年4月
《敬畏自然》教案 篇14
(第一課時)
自學說明: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觀點較鮮明,通過討論、質疑,挖掘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又通過品讀、揣摩,理解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并學習運用,以期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習目標:
1、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反復閱讀,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觀點;感悟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
學習重點難點:
1、通過反復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觀點。
學習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提示:
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他的恩惠,在她懷中壯大,高天流云、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無不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破壞了自然,自然母親已傷痕累累?纯绰斓纳硥m,污濁的空氣,脫皮空腹的山巒,日漸枯竭的水源……這就是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接受自然回饋的禮物。人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人類又該怎樣對待自然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并感悟嚴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許我們就會多一份愛護自然的責任。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材料內容談感受:
。(學生展示)
二、請你認真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據上下文語境理解詞義:(黑板展示)
狼藉 混淆 深邃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三、整體感知:(圈畫每段關鍵語句,理清論述思路。請各小組同學通過討論、交流并口頭展示)
1、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作者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什么?
2、你認為“敬畏自然”的內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四、合作使人快樂,探究使人聰明:(討論、交流,小組自由展示)
1、再讀課文,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拧⒆髡邽槭裁刺岢觥熬次纷匀弧保
、、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五、挑戰自己(質疑思辨):
教師引導: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人類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舉你提出的問題:
。
六、拓展研究:
教師引導:(黑板文字、語言交替展示)
根據本文精辟的論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最實際的行動?
。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
七、師生小結:
通過今天的課堂你收獲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了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語言特點并學習運用。
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學習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學習重點難點:
1、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了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語言特點。
學習過程:
一、導語提示: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深刻地意識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于這樣經典的文章,我們只了解了內容還遠遠不夠,這節課我們要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藝術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讀課文,圍繞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進行探討、交流:(小組黑板展示)
、、本文從表達方式看有哪些特點?(圈點具體的句子,在課本上標注出來。)
⑵、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推出的?
三、語言品味,互動探究:(各小組討論、交流,口頭展示)
1.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品味:(可以從句子的表達方法、修辭方法、內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
(1)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暗苄帧斌w現了宇宙間的一切生命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理解:用了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3)
(4)
。5)
……
2、學生自讀這些句子,也可以寫在摘抄本子上,再次品味語言之美。
3、你們也想寫出優美的句子嗎?通過以下練習能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1)、你覺得文中哪些詞語很有特色,將它們抄寫下來并寫成一段話。
(2)、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試仿寫一個句子;
五、延伸拓展作業:
長期以來,人類就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本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樣!币虼,我們應該平等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愛護自然。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什么更深刻的認識呢?
以“人·自然·生命”為話題,寫一段你的感想。
六、反思:通過今天的課堂活動,收獲了:
《敬畏自然》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愛護自然、保護自然。
2. 品味文章富有意蘊的哲理性語言,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愛護自然,學會保護自然
教學難點
辯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科學理性精神;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講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語:
(一)初讀感知
默讀課文。注意生字、生詞,自己查工具書解決。
1.字詞過關檢測,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ūn)鵬 鷦鷯(jiāo liáo) 蓬蒿(hāo) 咫尺(zhǐ)
狼藉(jí) 相形見絀(chù) 美味佳肴(yáo)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精巧:精細巧妙。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墙澹簛y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佳肴:精美的菜肴。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2. 請幾個學生談初讀文章的感受。哪幾節,或哪一句不懂?可以讓學生記下自己的有關問題,在下一環節中注意學習。
(二)品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1. 品讀第一節
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這實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為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卻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樣,有什么資格與自然對立!
問:第一節總起全文,談到了全文的兩個問題,請學生概括。
參考答案:
這一段總起全文,寫了兩層意思:人和自然相比人是個孩童;人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
問:從第二節開始,到哪一節是談的第一個問題?
參考答案:到第七節。
2. 請學生范讀讀2——7節,讀完后思考:
(1)提示思考:如何認識人類的智慧?如何認識人類智慧的結果:重大科技成就?
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反復思考。
第二節,作者總的比較人類智慧是滴水,大自然的智慧如同大海。
第三、四節,關于人類重大科技成就問題。
第五、六節,作者推測人類不是有智慧的生物,也不是智慧生物。
第七節,作者具體比較人類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
(2)重點品讀第七節
“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出了這樣豐富多采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制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
“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體現,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用盡人類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難以造出這樣的一個人來,讓那一萬億個細胞協調工作,是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的。”
(3)人能否征服自然?人作得了自然的主人嗎?
討論明確:人類永遠都不可能征服自然,更做不了自然的主人。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二)繼續品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1.請學生齊讀第8——13節。讀完后思考:
如何理解“人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
2.重點品讀第八、九節
(1)“為了”為什么加引號?
(2)“人是自然發展的高級階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其高級之處僅在于他會思維、能夠進行理解以及有自我意識。”
(3)“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宇宙或者說自然借我的眼睛來觀看她自己,借我的嘴來表達她自己,說出她億萬年來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
3.重點品讀第十三節。
“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
“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三)總結全文
1.“敬畏自然”的是什么?
明確:“敬畏”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二層是“畏懼”,但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說破壞大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
2.為什么要“敬畏自然”? 我們應該如何敬畏自然?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為人類與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類卻常常與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其實,自然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人類也是自然的一個要素。只有認識、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們自己。敬畏自然,即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四)質疑思辨:
教師激趣: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
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谱髡哂袥]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侨祟惒豢梢愿脑熳匀?
(五)拓展研究:
激趣:讀著本文精辟的論述、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最實際的行動?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可每一小組擬一條展示交流)
參考: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就是合作;我們不應只求改變世界,而應力爭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們的眼淚。
5.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齊讀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敬畏自然》教案 篇16
一、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ǘ教學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難點 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二、說教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于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采用情景激勵法、資料交流法、比較法、及討論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討論法、問答法,仿寫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要達到教學目標 、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步驟重在課文的整體感悟,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觀點,第二步驟重在寫作技巧的探究與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第一步:創設情景整體感悟。
一、導語 設計: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以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自主研習,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積累優美字詞,完成字詞練習。
其次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簡要寫出對每一段的讀書感受與理解,并小聲播放音樂,以創設輕松的閱讀氣氛。
這個環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
三、互動探究。
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對于文章的整體感知,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學生回答、可以老師回答,同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在這環節中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鉆研課文,鼓勵學生質疑解惑,從而理清文章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結構,完成教學重點: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二步:強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課堂上請學生展示提前從網絡、書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資料。
1、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人類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驕傲的成績,舉例說明。
2、 改造自然的同時人類有哪些破壞自然的行為,舉例說明。
3、 對人類取得的這些成績,對人類破壞自然的行徑,你的態度如何?作者的態度如何?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蘊含的哲理。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發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完成教學難點 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同時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拓寬視野,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然后根據學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語句進行分析,體會文章運用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由此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為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模仿課文語言風格,提高寫作能力。
同時培養學生檢索篩選、判斷信息的能力。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結合專題開展閱讀,拓寬閱讀視野。同時,閱讀后的整理、匯報、交流,又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創意說明: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簡評:這是一節古典詩詞誦讀、鑒賞課?v觀全程,教者由舊知引入,從易到難,由低至高,善于“墊石鋪路”,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獲滿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學生上網查尋資料,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跡,培養了學生檢索、篩選、判斷信息的能力,顯示出教者把教的內容巧妙地轉換為學生學的活動的功力。中間主體部分,以讀為經,抓點帶面,讀與問,問與析的關系處理得明快、清晰。結尾宕開一筆,依境改寫,當堂評價,于常態中求變化,可謂別開生面?傊,整個教學環節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呈現出一種和諧、深厚、跌宕之美。
《敬畏自然》教案 篇17
李莊中學王德君
一、 說教材
。ㄒ唬⿲φn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語文課程標準把七至九年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段。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二)教學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 教學難點 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二、 說學法
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考慮:首先要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于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采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 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問答法,最后由學生發言、總結。以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能有一點收獲、有一點提高、發展。
四、 說教學過程
最后,我想談一下本文的教學程序。要達到教學目標 、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第一課時重在課文的整體感悟,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觀點,第二課時重在寫作技巧的探究與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我想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步:創設情景。
以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或《宇宙與人》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簡要寫出自己讀書感受與理解,同時投影出閱讀中需解決的思考題,并小聲播放音樂,以創設輕松的閱讀氣氛。
第三步:小組討論。
給予學生適當的自讀時間后,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學習,盡量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及投影的思考題。
第四步:互動探究。
學生討論后,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學生回答、可以老師回答,同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五步:張揚個性。
請學生發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將怎么辦,不同的又如何辦,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
2004年4月
《敬畏自然》教案 篇18
學習目標:
1 課前預習,查字典,疏通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3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4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和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難點:
了解文章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設想:
1 組織學生搞好課前預習,朗讀課文,疏通字詞,搜集有關人與自然方面的資料。
2 創建一個和平融洽的學習氛圍,倡導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3 教師準備些必要的課件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從學生對“人”和“自然”的認識導入 。
二、檢查預習:
1 字詞疏通情況。
示例: 咫尺 蓬蒿 鯤鵬 幼稚 相形見絀
★師生交流
★生生交流
2 劃出文中對你有啟發的語句。
★師生交流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你認為文中的哪些語句能表達作者的觀點。
★提示:
最后一段。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作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他們看作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他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他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四、探究,思考:
。ㄒ唬┱J識人類:
1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我們取得了哪些驕傲的成績。試舉例說明:
★討論:
。ㄌ崾荆核拇蟀l明 人類登月 計算機的普及等)
★課件展示:
★總結:
2 對人類取得的這些成績,你的態度如何呢?作者對人類取得這些成績,態度如何呢?
★學生自由探討,交流。
★教師總結:
。ǘ┱J識自然:
聯系課文,結合自己的實際,具體談談你對自然的認識。
★課件展示:
。ㄈ┤祟惡妥匀坏年P系:
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學生思考,交流。
★課件展示:
教師歸納:人類是大自然機體的一部分,人類應該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自然是偉大的,它有著深邃,高超的智慧;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六、作業 :
1 積累重點詞語,理解、分析關鍵句子。
2 觀看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節目。
3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你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
2 誦讀課文,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內容和步驟:(略)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嚴春友
人 : 四大發明,人類登月……
↘ 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 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自然: 深邃,高超的智慧
作者郵箱:
《敬畏自然》教案 篇19
關于本文:
生態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敬畏自然》從總體上理性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一種新的理念。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將大自然擬人化,令人感覺大自然神奇之至,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例如'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大自然'等等,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閱讀本文,要注意作者的理論根據,作者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將大自然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既敬又畏的情感。
學習要點
本文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以擬人的手法談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賜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
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
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免有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對自然解除了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一、字
1、給下列加紅的字注音。
蓬蒿( 。╁氤撸ā 。 狼藉( 。 相形見絀( 。
鯤鵬( 。┟妊浚ā 。 深邃( ) 混淆( 。 美味佳肴( 。
二、詞
1、解釋下列詞語。
高深莫測:高深的程序無法揣測。形容令人難以理解,無法知道其中奧秘。多用于諷刺故 弄玄虛的人。
相形見絀:相,相互;形,對照,比較;絀,不足、不夠。相比之下,一方顯出不足。
2、積累
萌芽 蓬蒿 咫尺 混淆 狼藉 美味佳肴 幼稚
三、思考
1、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大自然的智慧是人無法比擬的,'人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人類是大自然創造的,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事物都'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因此人類與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實是兄弟。
2、本文在多處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方法。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是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強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沒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表達句式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3、請思考本文所提出的重大問題,并對作者的觀點與論述提出你的質疑或補充。
4、通過本文,將'人與自然'的話題提升到一個更為開闊,更為理論化,更為根本性的思想境界。仿照本文寫一篇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
5、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學會一種敢于對'長期支配人們的觀念'與行為方式提出質疑的逆向性思維,并將這種逆向思維方式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
中考解析
。ń魇。╅喿x文言文,完成文后問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誦讀文言文,要正確掌握長句中的停頓。用'/'畫出下面句子中該停頓的地方。
鄰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遺 男
2.解釋文中加紅詞的意思。
、僭S: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谥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這段文字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_________ 個人,他們運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_________ ,運一次土石需要_________ 的時間。
4.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愚公移山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讀準句中停頓。一般來說,應該依據句子的內部結構來掌握句中的朗讀停頓。因此,正確理解句意是恰當的劃分句中停頓的前提。此句的正確朗讀應該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2.本題考查對選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雜然相許'中'許'的意思是:贊同(贊成、同意等)。'且焉置土石'中'置'的意思是:(安)放。'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中'荷'的意思是:挑(擔)。
3.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從這段文字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5個人,'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他們運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箕畚挑運,運一次土石需要一年的時間。
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愚公要移山是由于大山擋住了出路,進出要繞很大的彎。只要意思準確,即可;卮鹨⒁獯痤}要求,'用你自己的話',若抄用原文,不對。
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及表述能力。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只要答案有合理成分即可,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
《敬畏自然》教案 篇20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這篇文章,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圍繞:問題(1)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2)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進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三、語言品讀: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課后“研討與練習二”為例)
四、反問: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谌欢l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壅l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茈y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菽汶y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五、質疑:
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著思維的火花,那么你敢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嗎?
1、 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 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3、 我們對自然正確的看法應當怎樣?
4、 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嗎?
5、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是否也一樣?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6、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六、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七、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茖W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時在文字里我們也讀到了作者一種大生命觀:生命平等,生命尊嚴的理性之美和人文關懷。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之美好境界當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之境界。
附錄:閱讀 錢鋼 《唐山大地震》(節選)
沉痛的記憶——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鉤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慘痛的一頁———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慘絕人寰的事實:死亡,24.2769萬人;重傷,16.48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一座重工業城市毀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中的百萬生命為代價提醒我們:在人類研制的各種行星探測器頻繁飛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們對自己腳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終究不在于力的征服,而在于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優秀的科學家們的首要任務也并不是在于研制出各種先進的武器,以“抵御外敵”,相互搏殺,而是如何立足于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認識它,馴服它,不再在它囂張暴戾地作惡時而毫無預見,束手無策。也許,這就是我們紀念發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義。
不可預知的災難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河北唐山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24萬余人在災難中喪生。
僅僅在一秒鐘以前,地球表面似乎還是平靜的。在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中國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樣,夜闌人寂。誰也不曾想到,若干年來,地殼運動產生的巨大應變能正在唐山的腳下聚集著,直到巖石再也支撐不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終于在這一天的凌晨發生了,猶如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離地面16公里處的地殼中爆炸!唐山上空電閃雷鳴,大地上狂風怒吼,在強烈的搖撼中,百萬人口的唐山瞬間被夷為平地。
唐山震后慘狀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間被一座城市毀滅時所產生的一切死亡物質籠罩著。
唐山礦冶學院圖書館的第一層樓面整個向西剪切滑動,原來三層的建筑像被地殼吞沒了一層。唐山第十中學前的水泥馬路被攔腰震斷,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錯位達一米多。而這次大地震地裂縫穿過的地方:唐山地委黨校、東京街小學、地區農研所以及整個路南居民區,都像被一只巨手從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見了。在陸軍二五五醫院,一個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橫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孕婦已快臨產,人已斷氣,下身還在流血;一位年輕的母親從三層樓的窗口已逃出半個身子,沉重的樓板落下來將她壓死在窗臺上,她死在半空,懷里抱著她的孩子,垂落的頭發在余震的搖顫中拂動。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沖人喊著:“救救我哥哥吧,我的爸媽全沒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邊,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紅。
和歷史上許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樣,無休無止的暴雨開始了,唐山的廢墟中涌出了混著泥土和碎石的紅色水流。劇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著。
生命大營救
7月28日凌晨4點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發生不到30分鐘,一輛紅色救護車開出了開灤礦。三個小時之后,這輛紅色救護車出現在北京中南海門前。歷史應當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唐山礦干部李玉林、曹國成,唐山礦司機崔志亮、袁慶武。他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報警者。當他們在那個大災難發生的凌晨走進中南海紫光閣時,四個人同時大哭起來:“首長啊!唐山100萬人啊……”中央的緊急會議隨后召開,決定軍隊、醫療隊、救災物資連夜向唐山開進。
7月28日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救災部隊開赴唐山,搶救廢墟中存活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輕士兵的肩上。最早進入唐山的北京軍區某團一營當時的教導員李福華后來回憶說:“戰士們都驚呆了,滿地的死尸、腦漿和血。我急了,喊‘快救人吶!’喊的時候聲音都在發抖!闭麄唐山廢墟中,到處聽得見呻吟,但樓群的殘骸像山一樣。當天下午,一營2/3的戰士的指甲全都剝落了,可他們仍像瘋了一樣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經塌成陡坡狀的樓房前,人們看見一位戰士從廢墟里站起來,身上背著一個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外挪,他的腳后跟拖著一塊大木板,仔細看去,原來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釘子!年輕的士兵滿頭的汗,滿腳的血。
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火車、飛機、汽車,全國向那座劇痛中的城市和百姓運送糧食7611萬斤,藥品293.7萬噸,葦席262萬片,鐵釘1030萬噸,蔬菜1406萬噸,衣服157.3萬件……28日夜,從北京開出的兩輛發電車開始給設在唐山機場的抗震救災指揮部供電;29日深夜,遼寧郵電系統維修隊修復了東北經唐山通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訊線路;30日,北京重型電機廠第一個將30輛水車的清水送到了唐山……就在這場大災難發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條布滿瓦礫的小路上突然亮起了一盞路燈,如燭光一般明滅不定,它是九位工人從工廠的廢墟中扒出手搖發電機點亮的,這盞大地震后第一個亮起來的路燈猶如唐山這座城市不熄的生命之光!
作者郵箱:
《敬畏自然》教案 篇21
《敬畏自然》說課稿
李莊中學 王德君
一、 說教材
。ㄒ唬⿲φn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語文課程標準把七至九年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段。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ǘ┙虒W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 教學難點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二、 說學法
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考慮:首先要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于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采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 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問答法,最后由學生發言、總結。以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能有一點收獲、有一點提高、發展。
四、 說教學過程
最后,我想談一下本文的教學程序。要達到教學目標、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第一課時重在課文的整體感悟,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觀點,第二課時重在寫作技巧的探究與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我想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步:創設情景。
以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或《宇宙與人》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簡要寫出自己讀書感受與理解,同時投影出閱讀中需解決的思考題,并小聲播放音樂,以創設輕松的閱讀氣氛。
第三步:小組討論。
給予學生適當的自讀時間后,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學習,盡量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及投影的思考題。
第四步:互動探究。
學生討論后,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學生回答、可以老師回答,同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五步:張揚個性。
請學生發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將怎么辦,不同的又如何辦,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
《敬畏自然》教案 篇22
一、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并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ǘ教學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ㄈ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難點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二、說教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于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采用情景激勵法、資料交流法、比較法、及討論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所以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后,可采用討論法、問答法,仿寫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要達到教學目標、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步驟重在課文的整體感悟,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觀點,第二步驟重在寫作技巧的探究與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第一步:創設情景整體感悟。
一、導語設計: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以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自主研習,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先積累優美字詞,完成字詞練習。
其次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簡要寫出對每一段的讀書感受與理解,并小聲播放音樂,以創設輕松的閱讀氣氛。
這個環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題敬畏自然的含義。
三、互動探究。
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交流對于文章的整體感知,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學生回答、可以老師回答,同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合作討論探究能力,在這環節中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鉆研課文,鼓勵學生質疑解惑,從而理清文章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結構,完成教學重點: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二步:強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課堂上請學生展示提前從網絡、書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資料。
1、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人類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驕傲的成績,舉例說明。
2、 改造自然的同時人類有哪些破壞自然的行為,舉例說明。
3、 對人類取得的這些成績,對人類破壞自然的行徑,你的態度如何?作者的態度如何?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蘊含的哲理。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在這一環節中請學生發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
這個環節的設置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完成教學難點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同時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拓寬視野,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然后根據學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語句進行分析,體會文章運用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由此老師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請學生做環保小記者,為這些圖片配上簡潔的廣告語,號召人們保護自然、敬畏自然。
此環節意在讓學生模仿課文語言風格,提高寫作能力。
同時培養學生檢索篩選、判斷信息的能力。以教材為立足點,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結合專題開展閱讀,拓寬閱讀視野。同時,閱讀后的整理、匯報、交流,又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創意說明: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簡評:這是一節古典詩詞誦讀、鑒賞課?v觀全程,教者由舊知引入,從易到難,由低至高,善于“墊石鋪路”,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獲滿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學生上網查尋資料,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跡,培養了學生檢索、篩選、判斷信息的能力,顯示出教者把教的內容巧妙地轉換為學生學的活動的功力。中間主體部分,以讀為經,抓點帶面,讀與問,問與析的關系處理得明快、清晰。結尾宕開一筆,依境改寫,當堂評價,于常態中求變化,可謂別開生面?傊麄教學環節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呈現出一種和諧、深厚、跌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