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口技》教學設計(精選22篇)

《口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7-23

《口技》教學設計(精選22篇)

《口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中出現的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2)訓練古今漢語的轉換能力。

  (3)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背誦全文。

  (4) 學會正面與側面烘托的寫法

  (5) 能理解本文條理清晰的結構,首尾照應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 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借助課下注釋理解文意

  (2) 學生合作交流質疑問難,教師點撥,提高古今漢語的轉換能力。

  (3) 通過演讀,體會具體生動的側面描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感悟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1、 教學重點

  (1) 學習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2) 理解清晰明了的結構層次

  2、 教學難點

  品味具體生動的描寫,把視覺文字轉化為聽覺并加以想象場景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課前布置預習作業,錄制洛桑學藝的錄音帶或其他的口技錄音

  學生準備:查閱口技的相關資料,交流預習中的問題

  教學方法

  質疑法,演讀法,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互動設計

  第 一 課 時

  (一)情景導入: 聽洛桑“表演”激趣,導入新課

  請學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嗎?這節課看聽清代作家林嗣環寫的〈〈口技〉〉,你一定會有身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

  (二)導學過程;

  1、 整體感知課文。

  (1)聽錄音朗誦《口技》,正字音。

  (2)教師朗誦《口技》,對“少頃”“許許”等多音異讀的字,有意讀錯。引起學生的注意。

  (3)學生齊讀——個讀——分段讀。生生評價,教師糾正讀音。

  2讀通文意

  (1) 結合課下注釋,在小組內口頭交流翻譯。

  (2) 質疑問難。生生,師生交流難詞難句。

  (3) 以“讀《口技》我仿佛聽到或看到——”的句式說話。

  (4) 齊讀全文

  3自讀探究:

  (1) 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幾個場面?請你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2) 你通過哪些詞語判斷了解情節發展的?

  (3) 師生對話,教師點撥。

  (4) 教師出示表格,學生對照找出三個場景的相關內容,在書中圈點勾劃。并分析聲音的特點

  場景 聲音種類 聲音特點 作者議論 聽眾反應

  夢中驚醒 遠近、外內小大、分合

  漸入夢鄉 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 少多、簡雜

  (5) 教師小結

  聲音由小——大——小——大,由簡單到復雜。一張嘴能模擬這樣的千態百象,真讓人難以置信。技藝真正的高超。

  (三) 課堂總結:

  1、內容:

  2、方法:

  (四) 課下作業布置

  (1) 試背全文,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 上節課作業交流檢查

  (二) 品味語言,深入理解

  (1) 教師引讀:口技表演可謂精彩,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是——“善”,你認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2) 師生交流明確:表演的精彩在聲音的反復變化、多而雜上、人物的眾多、道具的簡單、觀眾的反應。

  (3) 演讀三個場景中的描寫觀眾反應的句子,用心體會動作神態描寫的內涵和意味,以及所表達的作用。

  (明確:“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此句中觀眾的笑貌心理動作躍然紙上。他們心領神會,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這一句細致地表現賓客由緊張到放松的漸變過程,這時觀眾已忘了自我,心隨故事而動。融進表演而身臨其境。“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此句賓客的驚慌失措,惟恐禍及其身的神態栩栩如生。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以假亂真的最高境界。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細膩生動地刻畫了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充分表現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從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三) 合作探究

  (1) 課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 首尾都寫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簡單的重復?為什么?

  (3) 生生交流,教師點撥:第一句是全文的統領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藝高。全文的內容圍繞“善”字寫的。兩次寫道具,首尾呼應,首段以交代道具為主,為下文鋪墊,結尾強調道具簡單,說明口技表演的技藝高超,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4) 師引導小結,讓學生說從文中學到的寫法:清晰明了的結構。側面烘托的藝術效果。

  (四) 拓展遷移,提升審美情趣

  (1) 你還知道哪種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說給同學聽。

  (2) 師: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不僅要善于發現美,還要積極地創造美,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

  (3)用正側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寫一個場景或者其它民間藝術。

  (五)課堂檢測:(練習題-略)

  (六) 課堂總結:

  1、內容:

  2、方法:

  (七)作業:p159頁思考與練習:二、三

《口技》教學設計 篇2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20口 技

  教學目的:

  1、理解文言詞語,熟讀背誦全文。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了解古今詞義的區別。

  4、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要方法組織教學。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基本內容,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啟發學生想象,復述課文,以了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并引導學生討論文中有爭議之處。

  教學設計:

  一、口哨表演,激趣引讀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二、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2、譯一譯:

  ⑴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可小組探究疑難詞語;表示時間的詞語;數詞直接修飾名詞;古今異義等。

  ①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

  文言實詞:(善、聞、欲、會、覺、欠、伸、畢、眾、備、意、少、舒、名、色、股等)“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戰戰”、“施”、“曳”、“指”。

  文言虛詞(如而已、以為、但、然、雖等)

  古今詞義不同(如乳、絕等)

  ②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為另一類的詞,隨著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活用詞概念不必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名作動,“喂奶”講。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為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說出”講。

  “會賓客大宴”中“宴”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舉行宴會”講。(名作動,擺酒宴)

  目:側目(名作動,看)

  ③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并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忽”,“忽然”突然發生。“既而”兩事相繼發生。“是時”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少頃”、“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表示突然發生:忽,忽然

  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一時

  表示兩事相繼發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之內發生:是時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俄而,少頃,未幾

  ④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會賓客大宴(古:適逢;今:會議)

  但:但聞撫尺一下(古:只;今:表轉折,然而)

  施:施八尺屏障(古:設置;今:設施)

  是:當是時(古:代詞,這;今:判斷動詞,是)

  雖:雖人有百手(古:即使;今:雖然)

  奮:奮袖出臂(古:揚起;今:興奮)

  走:幾欲先走(古:逃跑,跑;今:行走)

  戰:兩股戰戰(古:大腿;今:屁股)

  聞: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古:聽見;今:聽說)

  ⑤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 一(張)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塊)撫尺 兩(個)兒

  百千(個)人 百千(條)犬 百(只)手  百(條)舌 百(張)口

  翻譯:

  第一段: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長。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

  “于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于: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而已”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

  “眾賓客團坐……無敢嘩者”。眾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喧鬧,聲大而雜亂。

  第二段: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遠遠地聽見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著有一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遙:遠。巷:胡同、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了一會兒,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孩子含著奶頭還在哭,婦人一邊拍著,一邊哼著哄他睡覺。另一個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前一個“乳”是動詞,作“喂奶”講。后一個“乳”是名詞,奶頭。絮絮:連續不斷地談話。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哼著哄他睡覺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奶頭的啼哭聲,大兒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一齊發出,各種維妙維肖的聲響全都有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絕妙”。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著頸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得上。

  第三段:

  “未幾,夫齁有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倒,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沒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停止了。隱約聽到有老鼠(出來活動),悉悉索索作響。有盆碗一類東西被打翻,婦人在睡夢中咳嗽。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

  第四段: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一會,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間還夾雜著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燃燒中的爆炸聲,還有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時,人們一齊用力發出的許許的聲音,往外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況;即使一個人長著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一個地方。百千:是虛詞,極言其多。作:起,這里是響起來的意思。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表肯定。

  “于是眾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惶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直發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奮”: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里可譯成“捋、挽”。“走”:逃跑。

  第五段: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響,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掉圍幕一看,(里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絕:斷,停止。之:代指圍幕里邊。

  3、議一議:

  (1)文中哪一句話是全文內容的概括?文章描寫了幾個場面,各是什么?

  第一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第2段表演了一家人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先寫院外遠處深夜犬吠聲,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寫一系列聲音的緣由。“便有婦人驚覺欠伸”,“便”是時間副詞,寫出由于“犬吠”引起的“驚覺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囈語”表示出聲音由遠轉近,由院外深巷轉室內,由大轉小。“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寫一會兒后,緊接著發出了兒子醒來的聲音,大哭聲音和丈夫被兒子的哭聲驚醒的聲音。接著因為兒啼而發出的“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以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的聲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繼醒來,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現出聲音由小轉大,由簡到繁。“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五種聲音一時齊發,出現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高潮。而且各種聲音有因果關系。因“犬吠”而引起婦人“驚覺欠伸”。不久“兒醒,大啼”,而兒大啼引起“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兒嗚之”,又引起“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第3段表演一家人又漸漸進入夢鄉的場景。

  第4段摹擬一場突然性的特大火災的驚險場景。

  三、正側描寫,明確作用

  文章怎樣從正面和側面表現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的?

  正面描寫:寫出表演者憑借進行表演的道具極為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高超。

  正面:寫聲(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由外到內、由少到多)

  側面描寫:課文有以下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1)寫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眾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寫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眾的情緒。(3)寫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緊張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眾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這是隨著口技者卓越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眾的反應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眾,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眾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采。

  用聽眾的觀感神態。“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聽眾的激動神情畢現紙上。這一篇雖是狀寫全場觀眾,實則側面反襯與贊美藝人之技“善”。

  四、互動釋疑,復述背誦

  學生復述口技人整個表演過程。要指導學生理解各種聲音描寫的內涵,理解描寫順序、描寫的場景,然后整理文言文表示時間的詞語,背誦課文。

  五、總結存儲,作業 延伸

  1、總結存儲:

  課文第一部分,介紹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臺布置、道具、聽眾情況及演出時的氣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運用正面描寫同側面烘托相結合。著力描寫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藝,這是正描寫;著力描繪聽眾的神態,這是側面烘托。兩者結合著寫,是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機地聯系起來,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鋪墊與渲染,下文忽然波瀾突變則順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斷通過正側面的襯托烘托表現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術,圍繞一個善字作文章,同時也表現自己高超 的描寫手法。

  2、作業 延伸: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自選場景背誦(課后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一、表演前,開篇點題,襯托氣氛,烘托作物。

  二、表演過程。

  1、寫表演場面:正面:寫聲(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由外而內、由少到多)

  側面:寫聽眾神態(襯托、贊美)

  2、寫表演場面:正面:寫聲(由大及小、微聞余響)

  側面:寫聽眾神態、心情(襯托)

  三、寫表演結束,照應開頭。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口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

  2、啟發學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藝術構思。

  3、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一、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術的生動逼真的描寫。

  二、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難點

  啟發學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藝術構思。

  3、授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列舉一些特技表演引入。

  三、講授新課

  1、作家作品簡介。

  2、解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眾的反應,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口夢中醒來,繼而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3、朗讀課文

  4、請同學們就課文字詞質疑,準備翻譯課文。

  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1)表示突然發生:忽、忽然;(2)表示同時發生:一時;(3)表示相繼發生:既而;(4)表示地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是時;(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俄而、少頃、未幾。

  5、以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為線索、背誦全文。

  6、問題探究:

  (1)課文在寫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時,哪些地方寫了觀眾的反應?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板書]      口技表演                  賓客反應

  撫尺一下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深夜驚醒             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醒而復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           無不變色離席……幾欲先走

  (正面描寫)             (側面描寫)

  這四處側面烘托,層層深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2)文中兩處寫動物的聲音“遙聞深巷中犬吠”、“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以動寫靜的手法。

  口技表演者是由“遙聞深巷中犬吠”開始的,這犬吠聲是遠遠聽到的,從深巷中傳來的,這就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把聽眾帶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為下文情節一戶人家由人初醒到全家喧鬧作了鋪墊。

  “微聞有鼠”這是以老鼠跑動偷食聲,“盆器傾側”聲,婦人朦朧中的咳嗽聲為反襯,加重深夜的靜謐氣氛,表演一家人由睡復睡后的沉寂狀態,并為下面即將表現的大火場面蓄勢。

  擴展:試舉出平時生活中“以動襯靜”的例子。

  四、小結:

  口技是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傳統民間藝術。本文根據口技的特點,生動逼真地描摹了口技藝人所表演的音響,把讀者帶入這些音響所表現的特定生活情景文中。

  五、作業: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口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現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重點、難點

  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注意體會作者如何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吃語(yi )齁hou)曳(ye)嘩(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間(jian)幾欲先走(ji)

  2.閱讀課文,試著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文。

  二、導入  

  三、作者簡介 

  1.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

  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眾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中一家四日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為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三、講析課文

  1.同學們朗讀課文,結合預習作業 和課文下面的注釋,串譯課文。

  教師強調一些詞語意思。

  善:擅長。會:集合。于廳事之東北角:的。但聞:只。乳:

  喂奶。當是時:這。眾妙畢備:全部。妙絕:極點。意少舒:稍

  微。間:夾雜。雖:即使。名其一處:說出,動詞。凡欲先走:幾乎,差點兒。跑。

  翻譯時以直譯為主,并要求學生口述課文內容,注意抓時間名詞、

  動詞和形容詞。教師更正。

  2.學生概括各段大意,口頭交流。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介紹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紹表演一家人深夜驚醒的情況及賓客默嘆。

  第三段:介紹表演這家人從醒到又睡的情況及賓客情緒的變化。

  第四段:介紹表演失火、救火的經過和賓客驚慌欲跑的神態動作。

  第五段:介紹口技表演結束后的情形。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

  討論并歸納:板書

  一、表演前道具簡單才技藝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側面一賓客)

  表現烘托

  深夜驚醒 關注默嘆

  醒而復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驚慌欲跑

  三、表演后 道具簡單---強調--技藝高超

  4.明確本文的說明方法。

  討論并歸納:

  摹狀貌,通過再現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狀、聲音等來達到說明目的。

  文中再現了口技表演所表現的生活畫面。作者緊扣文中第一句話“京中有善口技者”展開,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口技》一文,作者通過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復雜

  而多變的聲響、聽眾的神態變化,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表演者技藝的高超。我們一方面贊賞口技藝人的技藝,同時另一方面也贊賞作者高超的文字表達能力。文中成功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注音。

  1.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Ajue B.jao

  2.曳屋許許聲

  Axu Bhu

  3.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Aji3 Bji1

  4.盆器傾側

  Aqing3Bqing1

  (二)解釋下列各組加點詞語的含義。

  婦撫兒乳 眾妙畢備

  兒含乳啼 以為妙絕

  以為妙絕 手有百指

  3.群響畢絕指其一端

  滿坐寂然

  眾賓團坐

  (三)選擇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1.賓客意少舒

  A.賓客的意見很少舒心的。

  B.賓客的情緒稍微放松了些。

  C.賓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賓客的心情漸漸舒暢。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

  A.于是,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振奮得伸出

  了手臂。

  C.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振奮得伸出

  了手臂。

  (附譯文)

  京城里有一個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帷幕,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只聽到遠遠的深巷里一陣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哈 欠,伸著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妻子手拍著孩子,給他喂奶。孩子口里含著乳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哼著哄他睡覺。床上的又一個大孩子也醒了,呼嘯如叨地說個不停,就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乳頭的啼哭聲,大孩子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為妙極了。

  沒隔多久,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妻子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有一會兒停一會兒。微微地聽到老鼠悉悉索索地尋找東西吃,盆碗等器物打翻的聲音,妻子在夢中的咳嗽聲。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喊著:“失火啦!”丈夫起來大叫,妻子也起來大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剎那間,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來,成百上千的小孩哭了起來,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來。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而發出的爆裂聲,呼吁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子時一齊用力發出的呼喊聲,在火中搶奪物體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一張嘴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科,幾乎都想爭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本罷了。

《口技》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現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重點、難點

  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注意體會作者如何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吃語(yi )齁hou)曳(ye)嘩(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間(jian)幾欲先走(ji)

  2.閱讀課文,試著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文。

  二、導入  

  三·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

  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

  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

  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

  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

  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眾的反應,

  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中

  一家四日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為

  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三、講析課文

  1.同學們朗讀課文,結合預習作業 和課文下面的注釋,串譯課文。

  教師強調一些詞語意思。

  善:擅長。會:集合。于廳事之東北角:的。但聞:只。乳:

  喂奶。當是時:這。眾妙畢備:全部。妙絕:極點。意少舒:稍

  微。間:夾雜。雖:即使。名其一處:說出,動詞。凡欲先走:幾乎,

  差點兒。跑。

  翻譯時以直譯為主,并要求學生口述課文內容,注意抓時間名詞、

  動詞和形容詞。教師更正。

  2.學生概括各段大意,口頭交流。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介紹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紹表演一家人深夜驚醒的情況及賓客默嘆。

  第三段:介紹表演這家人從醒到又睡的情況及賓客情緒的變化。

  第四段:介紹表演失火、救火的經過和賓客驚慌欲跑的神態動作。

  第五段:介紹口技表演結束后的情形。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

  討論并歸納:板書

  一、表演前道具簡單才技藝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側面一賓客)

  表現烘托

  深夜驚醒 關注默嘆

  醒而復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驚慌欲跑

  三、表演后 道具簡單---強調--技藝高超

  4.明確本文的說明方法。

  討論并歸納:

  摹狀貌,通過再現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狀、聲音等來達到說明目的。

  文中再現了口技表演所表現的生活畫面。作者緊扣文中第一句話“京中

  有善口技者”展開,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口技》一文,作者通過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復雜

  而多變的聲響、聽眾的神態變化,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表演者技藝的高

  超。我們一方面贊賞口技藝人的技藝,同時另一方面也贊賞作者高超的

  文字表達能力。文中成功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注音。

  1.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Ajue B.jao

  2.曳屋許許聲

  Axu Bhu

  3.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Aji3 Bji1

  4.盆器傾側

  Aqing3Bqing1

  (二)解釋下列各組加點詞語的含義。

  婦撫兒乳 眾妙畢備

  兒含乳啼 以為妙絕

  以為妙絕 手有百指

  3.群響畢絕指其一端

  滿坐寂然

  眾賓團坐

  (三)選擇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1.賓客意少舒

  A.賓客的意見很少舒心的。

  B.賓客的情緒稍微放松了些。

  C.賓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賓客的心情漸漸舒暢。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

  ·A.于是,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振奮得伸出

  了手臂。

  C.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振奮得伸出

  了手臂。

  (附譯文)

  京城里有一個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擺酒

  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帷幕,這位表演口技的

  藝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

  木。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

  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只聽到遠遠的深巷里一陣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哈

  欠,伸著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

  也被吵醒。妻子手拍著孩子,給他喂奶。孩子口里含著乳頭還是哭,婦

  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哼著哄他睡覺。床上的又一個大孩子也醒了,呼

  嘯如叨地說個不停,就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哄孩子的

  哼哼聲,小孩子含著乳頭的啼哭聲,大孩子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

  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

  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為妙極

  了。

  沒隔多久,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妻子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有一

  會兒停一會兒。微微地聽到老鼠悉悉索索地尋找東西吃,盆碗等器物打

  翻的聲音,妻子在夢中的咳嗽聲。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喊著:“失火啦!”丈夫起來大叫,妻子也起來大

  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剎那間,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來,成百上千

  的小孩哭了起來,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來。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的聲音,烈火燃燒而發出的爆裂聲,呼吁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

  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子時

  一齊用力發出的呼喊聲,在火中搶奪物體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應

  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

  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一張

  嘴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客人

  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

  直科,幾乎都想爭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

  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本罷了。

《口技》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同時了解記敘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三課時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本文從三方面記敘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寫口技本身的聲響,二是寫聽眾的反應,三是交代表演的場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記敘與描寫,是本文的教學的重點。關于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辯析等古漢語知識,這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與掌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難懂,串講時,可以采取學生先講,教師有重點地加以補充的方法。歸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可以用討論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解題,介紹作者,范讀課文,講析課文第一、二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舊課,引入新課。先讓學生集體朗讀或背誦《賣油翁》,然后告訴大家,《賣油翁》講的是酌油技術精熟的故事,這篇《口技》(板書課題)講的是民間藝人技巧高超的故事。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對所從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課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

  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

  三、作者介紹(請同學看注解)。

  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清代福建省晉江縣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鐵聲詩》等,現在已經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節選自《鐵聲詩自序》(見清人張潮編輯的一部筆記小說《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刪改。

  〔《口技》這段文章,還見于金圣嘆批本《水滸》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環與金圣嘆幾乎是同時人,現在還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斷定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誰,課文著名林嗣環,是依據《虞初新志》。〕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先請同學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頃(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導學習第一段課文(先請同學朗讀并翻譯,然后由教師補充講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長表演口技的藝人。這句總領全文,“善”字,通貫全篇,是概括本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京: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長。(先請同學回憶《賣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講法。)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詞意不同),賓客大宴:是“大宴賓客”的倒裝句。這句前邊可以加上“有一家”三個字。

  “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屏風,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風里邊。于:表示處所的介詞,在。廳事:指廳堂,大廳。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稱“聽事”。后來也用在稱呼私人家里的廳堂,客廳。之:結構助詞,的。施:與現代漢語“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寬度。屏障:屏風。屏,本義是“蔽”的意思;障,本義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來都是動詞,合起來成為名詞,指屏風一類陳設。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圍帳、屏風一類東西來隔斷聽眾視線,所以又稱“隔壁戲”。現代口技表演,演員不必隱身,改為借助擴音器發出各種聲響,并且可以借助于動作、手勢。坐:后面省略了介詞“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其中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罷了。這個句子,前邊省略了主語和謂語“其中有”三字。中間省略了量詞“張、把、把、塊”等,古漢語經常把數詞直接放在名詞前邊。而已:古文中常見的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賓客們團團圍坐在屏風周圍。一會兒,只聽得屏風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人。眾:許多人。如聽眾,觀眾。團:圓,周,這里是團坐,即團團圍坐。課本注解也通。但:副詞,只,僅。下:落,拍,動詞。滿坐:代指全廠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huá):喧鬧,聲大而雜亂。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場地,道具,以及表演前聽眾的反應。作者連續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的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

  七、指導學習第二段課文(方法同前)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遠遠地聽見深胡同里小巷深處狗在叫,接著就有位婦女被驚嚇醒了,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正在說夢話。遙:遠。巷:胡同,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叫。丈夫也醒了。婦人撫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著奶頭哭泣,婦人邊拍撫邊輕聲哼著哄著孩子。又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乳:前一個“乳”字是動詞,作“喂奶”講。后一個“乳”字是名詞,奶頭。嗚:象聲詞,此處作動詞用,即小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連續不斷地談話,如絮叨不休。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在這個時候,婦人手拍小孩的聲音,嘴里哼唱著哄小孩入睡的聲音,小孩嘴里含著奶頭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時一齊發出來,各種絕妙的聲音全都具備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眾妙:指口技藝人模仿的各種奇妙的聲音。妙:是形容詞,這里指聲音。用“一時”又用“齊”強調藝人的絕技。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人不伸著脖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以,認為;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從夜深人靜遙聞深巷犬吠寫起,描寫一家夫婦和兩個孩子,在臥室中的各種響動。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靜而喧嘩。描寫十分逼真,形象。在“當是時”這一表時間的詞語限制下,羅列了各種聲音,最后用“一時齊發,眾妙畢備“這兩句概括性詞語作結,就把同時發出的各種不同聲響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別是聽眾的神態表情,更為生動,引人入勝,反襯出口技藝術的高超。

  八、布置作業 。

  (一)默寫并譯課文第一、二段。

  (二)結合第二段描寫,口頭回答:作者是怎樣寫出聲音的遠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樣把同時發出的各種聲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寫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詞兒的意思:①京中有善( )口技者。②會賓客大宴( )③但( )聞( )屏障中撫尺一下。④遙( )聞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 )兒醒。⑥以為( )妙( )絕( )。

  (答案見課文前講讀)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講析課文第三至五段。鞏固詞類活用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 :

  (一)默寫并翻譯課文第一、二段。

  (二)檢查作業 (二)(三)。

  作業 (二)參考答案:

  如遙聞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這一句,先用形容詞“遙修飾聞,后用形容詞“深”揭示“巷”距離大街之遠,這就明確地點出了犬吠聲是從遠處傳來的。“婦人驚覺欠伸”的動響和丈夫囈語聲,都是低微聲音,只有很近才能聽見,所以作者省略了“近聞”二字。從“犬吠”到“其夫囈語,”既是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從“遙聞……囈語”到“兒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對于同時發出的各種聲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敘述“婦手拍兒聲,……夫叱大兒聲”之后,用“一時齊發”來點出這五種聲音是同時發出的。

  二、講析課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沒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地停止了。輕微地聽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聲音,盆罐歪倒的聲音,婦人在睡夢中的咳嗽聲。賓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聞”一詞,所以聲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靜,一點響動都聽得很清楚,這是以動襯靜的筆法。

  以上是第三段,寫一家人漸漸入睡,室內逐漸安靜下來,把聽眾由眾聲齊發引進夜深人闌的境界中去。聲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鬧到靜,這里是一個起伏。兩個“漸”字,細致逼真地表現了“拍兒”動作由大而小、從有到無的過程。“作作索索”描繪老鼠活動的聲音,十分傳神。

  三、講析課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忽然有一個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這幾句聲響由外及內,把臥室里面與外面火場自然地聯結起來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處也”    一會,千百個人大聲呼喊,千百個小孩大哭,千百條狗狂叫。中間還夾雜著嘩拉拉房屋倒塌的聲音,火花的爆裂的聲音,還有呼呼的風聲,等等千百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攙雜有千百個人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人們用力發出的許許許的聲音,往外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頭發出的聲音;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不能說清楚其中某一處發出的聲音。百千:是虛數,極言其多。作,起,這里是響起來的意思。夾:攙雜。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加強了肯定語氣。所,等于現代漢語的“的”字結構的“的”,這里代聲音。“所應有”是“應當有的”,“所不有”是“沒有的”。雖:連詞,縱然,即使。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于是賓客們沒有不變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哆嗦嗦幾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連詞。奮: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里可以譯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寫口技技藝。這段著重描寫一家人的鄰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這是本文情節發展的高潮所在。這一段描寫的聲音,也是由內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簡到繁。其中疊用了“百千”,極寫聲音之多,火勢之猛。又用“中間”、“又夾”等詞語,指出許多聲音都用互相攙雜同時發出來的,更加見出他的技藝高明。接著以“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一句總結概括的話,指出聲音的實際效果,遠比作者寫出來的為多。最后又用聽眾的反應,生動地反襯出口技藝人的高超。這里是第二個起伏。

  四、講析課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開屏風看看里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

  絕:斷,停止,動詞。這里指聲音中斷。之:代指屏風里邊。

  這段文字與第一段呼應,印證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以道具的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這里值得注意的一個比較細微的地方,就是開頭和結尾前后照應,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但末段“撤屏視之”后面還有“一人”。這“一人”不可遺漏不寫,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應。

  五、布置作業 (詞類活用練習)。

  指出下列加黑的詞,在句中的含義以及詞性: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用討論的方法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練習省略句式。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 。

  二、討論中心思想。

  提問:這篇課文記敘了什么內容?通過口技表演,摹擬了哪些聲響?你學了這篇課文以后,有什么體會?(發動同學討論)

  要求明確: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場生動的口技表演。它著重描寫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臥室里發出的各種聲響,以及一場大火場面中的各種聲響,還寫了聽眾的各種反應。通過口技藝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聰明才智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我們今天應當學習古代藝人這種對技藝精益求精、追求絕妙境界的精神。

  三、討論寫作特點。

  《口技》作者林嗣環,在文章結尾時感嘆說:“若而人者,可謂善畫聲矣!”《虞初新志》的編者張潮對《口技》的評價是:“絕世奇技,復得此奇文以傳之。”

  請同學討論,本文作者在寫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樣把口技藝人“善畫聲”這一奇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

  要求明確:

  (一)敘事條理清楚,行文波瀾起伏。

  全文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施屏障開始到撤屏障為止。口技本身順著賓客所聽到的記敘了三個場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動;二是不久,全家逐漸入睡;三是寂靜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個層次,井井有條,互相聯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擬的聲響也是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由少到多,由靜到鬧,由小到大,使讀者有親聞其聲,親臨其境的感覺。

  敘事條理清楚還算奇妙,這篇文章的傳神之處,在于行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賓客意少舒”,波瀾漸低,但“火起”以后形勢大變。全文如音樂的旋律,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緊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瀾達到高峰,千態萬狀,令人應接不暇。

  (二)敘事中注意描寫,首尾間注意照應。

  一篇記敘文,如果只有平板敘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描寫,但不會引人入勝。

  本文在正面記敘時,勾勒出三幅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畫面。如各種聲音,全憑描寫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感。又如在敘述口技表演過程中隨時描寫聽眾的反應,描寫他們的神情態度。這種寫法,既能具體地顯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間接表現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記敘穿插描寫以外,首尾之間還注意照應。開始與結束兩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確簡單,即使全部發揮作用,也難以發出那“百千齊作”的聲音,這就不能不嘆服藝人絕妙技藝。

  (三)文字簡練貼切,語言生動形象。

  《口技》所記的事很奇妙,也相當紛雜,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這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字簡練的特點。此外,本文選詞恰當,寫什么象什么。如寫小兒是“含乳啼”,大兒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無不貼切而生動形象。為了說明聲音發生的先后,選用“既而”、“當是時、“未幾”、“俄而”等表示時間的副詞,表現時間的推移,變化多樣。 

  四、布置作業 。

  (一)背誦全文。

  (二)省略句式練習(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在課內完成)。

  附 教學建議:

  1 為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完本課后,可以請幾個同學輪流上臺,以講故事的形式,把《口技》一文講給大家聽。(要求有表情)

  2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外指導同學閱讀清代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卷二《口技》一篇。

  3 這是一篇學寫記敘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讓學生仿寫一篇作文,如寫一場藍球賽、拔河賽,記聽相聲,記一次故事會等。

《口技》教學設計 篇7

  20口技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訓練學生能自瀆文言文。

  3、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4、感受口技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民間藝人的藝術魅力,心中升騰對祖國民族精粹藝術的驕傲之感。

  過程與方法:

  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教會學生理解翻譯全文,在此基礎上對本文突出的寫法: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加以賞析。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授課時間:5.16

  課前準備:

  1、學生聽錄音,練習朗讀課文,做到準確、流暢、有感情。練習中要重點注意下列字音:

  齁(hōu)聲   中間(jiàn)   許許(hǔ)   幾(jī)欲先走

  2、學生自己嘗試解釋字詞義,疏通課文大意,將自己不會的問題標記出來。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我們經常在電視節目中相聲、小品中感受過口技這種表演技藝,口技的魅力是無窮的。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說一下哪位演員非常擅長這一方面的表演。(學生討論后發言)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林嗣環筆下的口技藝人其技藝如何高超。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檢查預習:

  分別找高、中、低層次的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評析。(如果讀得好,可進行下一環節教學,否則,可再由幾個同學試讀,進行練習,教師做朗讀指導。)

  三、疏通文意

  1、學生將預習時不懂的字、詞、句翻譯提出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形成統一意見。

  2、學生提出小組未解決的問題,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重點疑難問題。

  3、教師檢查課文翻譯,每一小組抽查一人進行班級文章翻譯接龍游戲。如出現問題教師可進行指導。

  4、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以往學過的知識出發,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檢查重點詞義。

  (1)   會賓客大宴……

  (2)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3)   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4)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座。

  (5)   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6)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四、精讀研討

  1、口技藝人表演的兩個場面是什么?

  2、“遙聞深巷中犬吠”這一處是怎樣以動寫靜、表現深夜寂靜氣氛的?

  3、文中多次描寫聽眾的反應,這些描寫有何效果?

  4、文中前后兩次把極簡單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口技表演者的技藝有什么作用?

  5、課文怎樣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

  四人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共同明確:

  1、一是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復睡的情形;二是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

  2、這犬吠聲是遠遠聽到的,并且是從深巷中傳來的,這就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烘托深夜的寂靜氣氛,又是使一戶人家由婦人初醒到全家喧鬧做鋪墊。

  3、具有側面烘托,表現口技之“善”的作用。

  4、首尾照應,使文章結構保持完整,同時具有側面烘托,表現口技之“善”的作用。

  5、本文描寫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聽眾兩方面:一方面描寫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現其高超技藝,這是正面描寫;另一方面寫聽眾的神態、動作,以聽眾的反應烘托其高超技藝,這是側面描寫。此外,首尾兩次清楚交代極簡單的道具,也是側面描寫。

  五、學生背誦課文

  教師指導背誦:可用作者寫文章的思路來指導學生背誦,注意首段與末段相照應的結構特點,中間三段每段都先寫藝人所模擬的音響,后寫聽眾的反應,這些可作為背誦的詞語線索。

  六、作業 

  背誦并默寫課文,默寫時要求學生配上與課文內容相符合的簡單插圖,用正楷或行楷做一期文言文書法作品,參加班級書法展。

  課后記:

《口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二、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啟發學生的想象,來復述課文,以了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預習、解題、介紹作者、掃除語言障礙、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復述課文。講讀第一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板書課題后,解題、簡介作者: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口技》是他的《<秋聲詩>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導預習

  1. 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并寫出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

  吠fèi(狗叫)    叱chì(大聲責罵)

  傾qīng(斜)     頃qǐng(短時間)

  2.認真閱讀課文注釋,口譯課文。

  3.思考“思考一、二題”。

  三、研習新課

  1.教師范讀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字和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4.理解課文中的疑難詞語。

  可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難詞語,然后分組討論。

  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戰戰”、“施”、“畢”、“絕”、“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詞

  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屆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為另一類的詞,隨著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活用詞概念不必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喂奶”講。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為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說出”講。

  “會賓客大宴”中的“宴”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舉行宴會”講。

  6.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并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忽”,“忽然”突然發生。“既而”兩事相繼發生。“是時”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少頃”、“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7.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   “廳事”(大廳、廳堂)    “施”(放置)“聞”(聽見)    “奮”(卷起)    “但”(只)    “雖”(即使)“走”(跑)

  8. 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  一(張)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塊)撫尺  兩(個)兒

  百千(個)人  百千(條)犬  百(只)手

  百(條)舌  百(張)口

  9.講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請學生朗讀并翻譯,然后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長。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

  “于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于: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而己”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

  “眾賓團坐……無敢嘩者”。眾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喧鬧,聲大而雜亂。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目的關鍵性字眼。“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10.學生熟讀,背誦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研習課文二、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講讀第二部分(第2—4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2段

  2.學生翻譯第2段,然后師生訂正。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吃語。”遠遠地聽見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著有一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遙:遠。巷:胡同、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了一會兒,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小兒子,給她喂奶,孩子含著奶頭還在哭,婦人一邊拍著,一邊哼著哄他睡覺。另一個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前一個“乳”是動詞,作“喂奶”講。后一個“乳”是名詞,奶頭。絮絮:連續不斷地談話。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哼著哄他睡覺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奶頭的啼哭聲,大兒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一齊發出,各種維妙維肖的聲響全都有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絕妙”。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著頸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得上。

  3.提問: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口述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先寫院外遠處深夜犬吠聲,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寫一系列聲音的緣由。“便有婦人驚覺欠伸”’“便”是時間副詞,寫出由于“犬吠”引起的“驚覺欠伸”,  以“犬吠”到“其夫吃語”表示出聲音由遠轉近,由院外深巷轉室內由大轉小。“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寫一會兒后,緊接著發出了兒子醒來的聲音,大哭聲音和丈夫被兒子的哭聲驚醒的聲音。接著因為兒啼而發出的“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以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的聲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繼醒來,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現出聲音由小轉大,由簡到繁。“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五種聲音一時齊發,出現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高潮。而且各種聲音有因果關系。因“犬吠”而引起婦人“驚覺欠伸”。不久“兒醒,大啼”,而兒大啼引起“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兒嗚之”,又引起“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5.學生翻譯第3段,然后師生訂正。

  “未幾,夫???有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倒,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沒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停止了。隱約聽到有老鼠(出來活動),悉悉索索作響。有盆碗一類東西被打翻,婦人在睡夢中咳嗽。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

  6.提問:這一段,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漸漸進入夢鄉的場景。“未幾”這一時間副詞,承接上段描寫表演的聲音高潮,表現出這高潮持續了短暫時間,“夫???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表演的響聲由繁轉簡,由大轉小,由高潮轉入低潮,室內由鬧轉靜。“微聞有鼠作作索索”,進一步表觀出室內的靜。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動;室內非常安靜,才能聽到老鼠動作的聲音。(這是以動襯靜)。

  7.指名學生朗讀第4段。

  8.學生翻譯第4段,然后師生訂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俄而百干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一會,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間還夾雜著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燃燒中的爆炸聲,還有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時,人們一齊用力發出的許許的聲音,往外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況;即使一個人長著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一個地方。百千:是虛數,極言其多。作:起,這里是響起來的意思。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表肯定。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惶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持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直發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奮”: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里可譯成“捋、挽”。“走”:逃跑。

  9.講析第4段。

  在這一自然段,作者描繪了“善口技者”摹擬一場突然性的特大火災的驚險場景。

  這一場景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們的惶急紛雜聲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這一副詞表現出大呼“火起”的聲音來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駭浪險峰,構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瀾。

  “夫起大呼……兩兒齊哭”,表現出聲音由外到內,由少轉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內一家人強烈反響。“俄而”表時間短暫,繼室內一家大小呼喊啼哭,遠近街鄰被驚起,大人駭呼,小兒哭叫,狗也驚吠。三個“百千”表現出聲音繁多雜亂。

  第三:火勢猛烈的聲音(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百千齊作)。

  房屋倒塌,火聲爆響,風助火勢,表音表現出火勢的蔓延、猛烈。

  第三層:緊張救火的聲響。(又古千求救聲……潑水聲)。

  “中間”、“又夾”等用語的運用,表現出上述許多聲音同時發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緊情景,達到了口技表演的一高潮。接著用“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這一夸張贊嘆語句,以失火、救火作結,襯托出“善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10.指名學生朗讀第5段。

  11.學生翻譯第5段,然后師生共同訂正。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響,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掉圍幕一看,(里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絕:斷,停止。之:代指圍幕里邊。

  12.提問:為什么作者在本文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結臺完成深后“練習二”)。

  這樣既與第一段呼應,寫出表演者憑借進行表演的道具

  極為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提問: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精神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二”)。

  有以下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1)寫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眾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寫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眾的情緒。(3)寫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緊張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眾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眾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這是口技者卓越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眾的反應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眾,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眾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四、練習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自選場景背誦(課后背誦全文)。

  五、板書設計 

  口    技

  正  面  描  寫

  反  面  描  寫

  口技人表演

《口技》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①細膩生動的描寫,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可依據“具體~抽象”的原則方法,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領

  會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深奇妙。

  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調動情緒。

  在中華民族燦爛多姿的表演藝術寶庫里,有一顆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聲音模仿大自然及人類生活的萬事萬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們

  將要學習的《口技》一課,就記敘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藝術家的一場精彩的表

  演。同學們讀后一定會有如治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

  說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資料,可千萬別錯過,以此調動學習情趣的機會。

  二、教師有感情的范讀課文。

  說明:教師范讀一定要準備充分,把握住課文主體部分的語氣、語調,力爭能把學

  生帶人描寫的情境當中。

  要求:①學生邊聽邊劃出疑難字詞。

  ②了解課文內容的基本輪廓。

  三、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讀、輕讀、放聲讀。

  2根據注解掌握有關字詞讀音和釋義,疏通文句內容,有疑即問。

  四、教師指導學生落實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

  犬吠: 囈語: 叱兒:Chi意少舒: 

  中間: 曳屋: 幾欲: 齁聲:

  2.理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①會賓客大宴:會:適逢,正趕上。宴:宴請,用作動詞。

  ②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只。

  ③當是時:這個時候。

  ①以為妙絕:以為:認為。絕:極點。

  ⑤賓客意少舒:稍微,讀shao3。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

  ⑤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用作動詞。

  ③幾欲先走:跑。

  五、學生齊讀一遍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說明:教師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來啟發學生理清層次。

  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口技表演的時間、地點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氣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繪口技表演的精彩場面。

  第三部分:第5段,寫表演結束,再次強調所用道具的簡單。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齊讀第1段。

  2.學生口述表演的地點、道具、氣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寫表演的場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

  這些數字的運用有何作用?

  說明表演地狹小、道具簡單,襯托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②“滿坐寂然,無敢嘩者”一句說明了什么?

  參加宴會者無不是京城的名門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聲撫尺,使滿坐寂然,

  無敢嘩者”,暗示表演者名聲之大,技藝之高無人不曉,無人不服。

  七、布置作業 。

  1.讀熟課文。

  2.完成練習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第2、3、4段。

  說明:應要求學生朗讀得生動,有感情。

  二、教師分發下列表格,要求學生完成。

  說明:鼓勵學生討論、商量。

  ┌────┬─────────┬────┬──────┬─────────┐

  │場景 │聲音種類 │聲音特點│作者評論 │聽眾反應 │

  ├────┼─────────┼────┼──────┼─────────┤

  │夢中驚醒│犬吠、欠伸、吃請、│由遠及近│眾妙畢備 │伸頸,側目,微笑,│

  │ │大啼、婦嗚、絮絮、│由外到內│ │默嘆,以為妙絕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 一時齊發) │ │ │ │

  ├────┼─────────┼────┼──────┼─────────┤

  │漸入夢鄉│齁聲、婦拍兒漸止、│逐步變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傾盆器│ │ │ │

  │ │(聲) │ │ │ │

  │ │咳嗽 │ │ │ │

  │ │(以響襯靜) │ │ │ │

  ├────┼─────────┼────┼──────┼─────────┤

  │火起群亂│大呼、齊哭、 │突然變大│不能指其一端│變色離席 │

  │ │百千大呼、齊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處│奮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雜│ │兩股戰戰 │

  │ │聲、風聲、求救聲、│ │ │幾欲先走 │

  │ │搶奪聲、潑水聲(無│ │ │ │

  │ │所不有) │ │ │ │

  └────┴─────────┴────┴──────┴─────────┘

  三、討論分析,理解描寫上的有條不紊、層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幾幅圖畫?請進行簡略概括?

  說明:讓學生自己進行概括,意思對即可。

  三幅圖畫場景: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起群亂。

  2.請一位同學口述課文三個場景分別描寫了哪些聲音種類。思考:各場景的聲音

  變化有何特點?有什么好處?

  第一個場景的聲音從“深巷犬吠”開始.寫到屋中四人的不同聲音,由遠及近,由小

  到大;第二個場景“夫聲起”、“婦夢中咳嗽”說明一家人由醒而睡.聲音變小.尤其通

  過鼠傾盆器之言來襯托屋內的安靜,甚是絕妙。第三個場景情形急轉,由“一人大呼”到

  “夫大呼”、“婦大呼”、“兩兒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兒哭”、“犬吠”,再到各種風火

  聲、救火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說明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從三個場

  面總體來看,聲音變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節波瀾起伏,扣

  人心弦,體現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四、齊讀第5段、理解課文結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這一段寫到。撫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向已,,似乎與

  第1段相重復,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再次寫到道具的簡單,既與第1段相呼應.更是以側面反襯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讓人恍然醒悟,原來一場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

  的禮物

  五、分析理解:課文除了直接從正面寫表演的過程,還有側面的襯托,哪些地方是

  側面描寫?有何作用?

  側面襯托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開頭和結尾部分對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過

  程中觀眾的神情舉止的反應。這樣從正面表現,從側面襯托,生動地表現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帶來的巨大藝術扭力。

  六、課堂練習:完成課后練習一。

  七、布置作業 。

  以觀看電影、體育比賽或文藝節目、報告會等為題材寫一個片斷,刻畫觀眾的神情

  舉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細致。

  板書設計 :

  口技

  林嗣環

  善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撫尺

  場景:夢中驚醒:小~大(伸頸,側目,微笑,默嘆)

  十

  漸入夢鄉:小(意少舒,稍正坐)

  十

  火起群亂:大(變色離席,奮抽出臂,兩勝戰戰)

  (馬駿)

  教學設計(B)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

  自然界有許多動物能模仿人類的語音,比如鸚鵡能學人說話,海豚能像人一樣發出

  悅耳的音符。聲音是個奇妙的東西,能把你帶入變幻離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這樣一

  種藝術。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看《口技》這篇課文。

  二、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同“教學設計(A)”)

  三、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難字句。

  四、教師解答疑問,并強調掌握重要字詞的讀音、釋義。

  五、齊讀課文。

  要求:①高聲朗讀,熟悉課文情節。

  ②體會課文語言特點。_

  六、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復述課文。

  說明:①最好用講故事的形式,盡量扣難課文內容。

  ②教師應進行點評。

  七、自由朗讀第2、3、 4段,爭取能背誦下來。

  八、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四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課文描寫層次的有條不紊。

  1 齊讀第2、3、4段。

  2.思考:這三段描寫了幾個場面?

  三個場面:①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②一家人醒而夢。③火起后眾人的慌亂驚

  恐

  3.讓學生在書上畫出這三段所描寫的聲音種類并口頭作答。思考:三個場面聲音

  的變化有何特點?

  聲音的變化總的來說是按“小~大(第一個場面)~小(第二個場面)~大(第三個場

  面)”的順序來寫的,其中又各有特點,如:第一個場面聲音,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第

  二個場面突出鼠傾盆器的聲音來烘托屋內的靜;第三個場面更是寫得有生有色,達到高

  潮,聲音由少而多,應接不暇。另外,聲音有的是單獨相繼而出,有的是同時發出。

  4思考:課文第3段的描寫可否省略?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這段寫一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

  活的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為平靜,也為下一個情節積勢蓄

  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這樣處理,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二、分析課文開頭和結尾兩段。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2.思考:課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氣大、技藝高。“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

  繞“善”來展開的。

  2.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

  重復?為什么?

  不是簡單重復,既有呼應作用,更主要的區別在于:開頭以交代道具為主,為下文

  作鋪墊,結尾再次強調道具的簡單,稱贊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對這場表演還回味

  無窮,對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

  1.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

  有側面的描寫,請—一指出,并談談側面描寫有什么作用?

  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眾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

  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于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2.比較第2、3、4段中聽眾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聽眾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

  嘆”表明對表演者的贊賞,觀眾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

  幾個字已說明觀眾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第4段寫聽眾

  “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

  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

  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

  四、揣摩語言,領會主旨。

  1.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么好處?

  “造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

  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微聞”是指聲音輕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

  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2.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里浮現出這幅畫面。

  3文中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

  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

  “俄而”、“少頃”、“未見”。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

  制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深。

  4.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宣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五、總結課文主旨。

  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贊揚了口技藝術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藝。

  六、背誦課文。

  七、布置作業 。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題。

  板書設計 :

  口技

  善

  正面

  場景:夢中驚醒由醒入睡失火紛亂

  聲音:小~大~小~大

  側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撫。

  聽眾

  伸須側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

《口技》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同時了解記敘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三課時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本文從三方面記敘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寫口技本身的聲響,二是寫聽眾的反應,三是交代表演的場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記敘與描寫,是本文的教學的重點。關于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辯析等古漢語知識,這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與掌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難懂,串講時,可以采取學生先講,教師有重點地加以補充的方法。歸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可以用討論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解題,介紹作者,范讀課文,講析課文第一、二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舊課,引入新課。先讓學生集體朗讀或背誦《賣油翁》,然后告訴大家,《賣油翁》講的是酌油技術精熟的故事,這篇《口技》(板書課題)講的是民間藝人技巧高超的故事。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對所從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課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

  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

  三、作者介紹(請同學看注解)。

  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清代福建省晉江縣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鐵聲詩》等,現在已經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節選自《鐵聲詩自序》(見清人張潮編輯的一部筆記小說《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刪改。

  〔《口技》這段文章,還見于金圣嘆批本《水滸》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環與金圣嘆幾乎是同時人,現在還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斷定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誰,課文著名林嗣環,是依據《虞初新志》。〕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先請同學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頃(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導學習第一段課文(先請同學朗讀并翻譯,然后由教師補充講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長表演口技的藝人。這句總領全文,“善”字,通貫全篇,是概括本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京: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長。(先請同學回憶《賣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講法。)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詞意不同),賓客大宴:是“大宴賓客”的倒裝句。這句前邊可以加上“有一家”三個字。

  “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屏風,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風里邊。于:表示處所的介詞,在。廳事:指廳堂,大廳。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稱“聽事”。后來也用在稱呼私人家里的廳堂,客廳。之:結構助詞,的。施:與現代漢語“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寬度。屏障:屏風。屏,本義是“蔽”的意思;障,本義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來都是動詞,合起來成為名詞,指屏風一類陳設。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圍帳、屏風一類東西來隔斷聽眾視線,所以又稱“隔壁戲”。現代口技表演,演員不必隱身,改為借助擴音器發出各種聲響,并且可以借助于動作、手勢。坐:后面省略了介詞“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其中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罷了。這個句子,前邊省略了主語和謂語“其中有”三字。中間省略了量詞“張、把、把、塊”等,古漢語經常把數詞直接放在名詞前邊。而已:古文中常見的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賓客們團團圍坐在屏風周圍。一會兒,只聽得屏風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人。眾:許多人。如聽眾,觀眾。團:圓,周,這里是團坐,即團團圍坐。課本注解也通。但:副詞,只,僅。下:落,拍,動詞。滿坐:代指全廠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huá):喧鬧,聲大而雜亂。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場地,道具,以及表演前聽眾的反應。作者連續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的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

  七、指導學習第二段課文(方法同前)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遠遠地聽見深胡同里小巷深處狗在叫,接著就有位婦女被驚嚇醒了,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正在說夢話。遙:遠。巷:胡同,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叫。丈夫也醒了。婦人撫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著奶頭哭泣,婦人邊拍撫邊輕聲哼著哄著孩子。又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乳:前一個“乳”字是動詞,作“喂奶”講。后一個“乳”字是名詞,奶頭。嗚:象聲詞,此處作動詞用,即小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連續不斷地談話,如絮叨不休。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在這個時候,婦人手拍小孩的聲音,嘴里哼唱著哄小孩入睡的聲音,小孩嘴里含著奶頭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時一齊發出來,各種絕妙的聲音全都具備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眾妙:指口技藝人模仿的各種奇妙的聲音。妙:是形容詞,這里指聲音。用“一時”又用“齊”強調藝人的絕技。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人不伸著脖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以,認為;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從夜深人靜遙聞深巷犬吠寫起,描寫一家夫婦和兩個孩子,在臥室中的各種響動。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靜而喧嘩。描寫十分逼真,形象。在“當是時”這一表時間的詞語限制下,羅列了各種聲音,最后用“一時齊發,眾妙畢備“這兩句概括性詞語作結,就把同時發出的各種不同聲響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別是聽眾的神態表情,更為生動,引人入勝,反襯出口技藝術的高超。

  八、布置作業 。

  (一)默寫并譯課文第一、二段。

  (二)結合第二段描寫,口頭回答:作者是怎樣寫出聲音的遠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樣把同時發出的各種聲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寫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詞兒的意思:①京中有善( )口技者。②會賓客大宴( )③但( )聞( )屏障中撫尺一下。④遙( )聞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 )兒醒。⑥以為( )妙( )絕( )。

  (答案見課文前講讀)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講析課文第三至五段。鞏固詞類活用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 :

  (一)默寫并翻譯課文第一、二段。

  (二)檢查作業 (二)(三)。

  作業 (二)參考答案:

  如遙聞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這一句,先用形容詞“遙修飾聞,后用形容詞“深”揭示“巷”距離大街之遠,這就明確地點出了犬吠聲是從遠處傳來的。“婦人驚覺欠伸”的動響和丈夫囈語聲,都是低微聲音,只有很近才能聽見,所以作者省略了“近聞”二字。從“犬吠”到“其夫囈語,”既是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從“遙聞……囈語”到“兒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順序來描述聲音的。對于同時發出的各種聲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敘述“婦手拍兒聲,……夫叱大兒聲”之后,用“一時齊發”來點出這五種聲音是同時發出的。

  二、講析課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沒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地停止了。輕微地聽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聲音,盆罐歪倒的聲音,婦人在睡夢中的咳嗽聲。賓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聞”一詞,所以聲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靜,一點響動都聽得很清楚,這是以動襯靜的筆法。

  以上是第三段,寫一家人漸漸入睡,室內逐漸安靜下來,把聽眾由眾聲齊發引進夜深人闌的境界中去。聲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鬧到靜,這里是一個起伏。兩個“漸”字,細致逼真地表現了“拍兒”動作由大而小、從有到無的過程。“作作索索”描繪老鼠活動的聲音,十分傳神。

  三、講析課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忽然有一個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這幾句聲響由外及內,把臥室里面與外面火場自然地聯結起來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處也”    一會,千百個人大聲呼喊,千百個小孩大哭,千百條狗狂叫。中間還夾雜著嘩拉拉房屋倒塌的聲音,火花的爆裂的聲音,還有呼呼的風聲,等等千百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攙雜有千百個人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人們用力發出的許許許的聲音,往外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頭發出的聲音;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不能說清楚其中某一處發出的聲音。百千:是虛數,極言其多。作,起,這里是響起來的意思。夾:攙雜。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加強了肯定語氣。所,等于現代漢語的“的”字結構的“的”,這里代聲音。“所應有”是“應當有的”,“所不有”是“沒有的”。雖:連詞,縱然,即使。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于是賓客們沒有不變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哆嗦嗦幾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連詞。奮: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里可以譯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寫口技技藝。這段著重描寫一家人的鄰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這是本文情節發展的高潮所在。這一段描寫的聲音,也是由內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簡到繁。其中疊用了“百千”,極寫聲音之多,火勢之猛。又用“中間”、“又夾”等詞語,指出許多聲音都用互相攙雜同時發出來的,更加見出他的技藝高明。接著以“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一句總結概括的話,指出聲音的實際效果,遠比作者寫出來的為多。最后又用聽眾的反應,生動地反襯出口技藝人的高超。這里是第二個起伏。

  四、講析課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開屏風看看里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

  絕:斷,停止,動詞。這里指聲音中斷。之:代指屏風里邊。

  這段文字與第一段呼應,印證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以道具的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這里值得注意的一個比較細微的地方,就是開頭和結尾前后照應,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但末段“撤屏視之”后面還有“一人”。這“一人”不可遺漏不寫,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應。

  五、布置作業 (詞類活用練習)。

  指出下列加黑的詞,在句中的含義以及詞性: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用討論的方法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練習省略句式。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 。

  二、討論中心思想。

  提問:這篇課文記敘了什么內容?通過口技表演,摹擬了哪些聲響?你學了這篇課文以后,有什么體會?(發動同學討論)

  要求明確: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場生動的口技表演。它著重描寫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臥室里發出的各種聲響,以及一場大火場面中的各種聲響,還寫了聽眾的各種反應。通過口技藝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聰明才智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我們今天應當學習古代藝人這種對技藝精益求精、追求絕妙境界的精神。

  三、討論寫作特點。

  《口技》作者林嗣環,在文章結尾時感嘆說:“若而人者,可謂善畫聲矣!”《虞初新志》的編者張潮對《口技》的評價是:“絕世奇技,復得此奇文以傳之。”

  請同學討論,本文作者在寫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樣把口技藝人“善畫聲”這一奇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

  要求明確:

  (一)敘事條理清楚,行文波瀾起伏。

  全文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施屏障開始到撤屏障為止。口技本身順著賓客所聽到的記敘了三個場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動;二是不久,全家逐漸入睡;三是寂靜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個層次,井井有條,互相聯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擬的聲響也是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由少到多,由靜到鬧,由小到大,使讀者有親聞其聲,親臨其境的感覺。

  敘事條理清楚還算奇妙,這篇文章的傳神之處,在于行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賓客意少舒”,波瀾漸低,但“火起”以后形勢大變。全文如音樂的旋律,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緊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瀾達到高峰,千態萬狀,令人應接不暇。

  (二)敘事中注意描寫,首尾間注意照應。

  一篇記敘文,如果只有平板敘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描寫,但不會引人入勝。

  本文在正面記敘時,勾勒出三幅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畫面。如各種聲音,全憑描寫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感。又如在敘述口技表演過程中隨時描寫聽眾的反應,描寫他們的神情態度。這種寫法,既能具體地顯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間接表現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記敘穿插描寫以外,首尾之間還注意照應。開始與結束兩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確簡單,即使全部發揮作用,也難以發出那“百千齊作”的聲音,這就不能不嘆服藝人絕妙技藝。

  (三)文字簡練貼切,語言生動形象。

  《口技》所記的事很奇妙,也相當紛雜,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這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字簡練的特點。此外,本文選詞恰當,寫什么象什么。如寫小兒是“含乳啼”,大兒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無不貼切而生動形象。為了說明聲音發生的先后,選用“既而”、“當是時、“未幾”、“俄而”等表示時間的副詞,表現時間的推移,變化多樣。 

  四、布置作業 。

  (一)背誦全文。

  (二)省略句式練習(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在課內完成)。

  附 教學建議:

  1 為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完本課后,可以請幾個同學輪流上臺,以講故事的形式,把《口技》一文講給大家聽。(要求有表情)

  2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外指導同學閱讀清代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卷二《口技》一篇。

  3 這是一篇學寫記敘文的范文,教完后,可以讓學生仿寫一篇作文,如寫一場藍球賽、拔河賽,記聽相聲,記一次故事會等。

《口技》教學設計 篇11

  口  技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文語言極其簡潔、生動,描寫手法高妙,這些在教學中都要引導學生去細心玩味。全文篇幅短小,應指導學生當堂背誦下來。此外,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還應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教學步驟 :

  —、導入  

  有條件的學校可為學生播放—點當代口技的聲像資料。

  二、誦讀指導

  從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讓學生逐步提升朗讀層次。

  三、課文探究

  通過以下問題的探究,完成對文意的理解、章法的揣摩、語言的品析。

  1.“善”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2.作者如何展示口技藝人的“善”?

  正面描寫、側面烘托。這里可先用原文回答,再用現代文復述,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舉例分析文中描摹聲響的特點。

  4.文章描寫觀眾的反映有何作用?

  5.開頭、結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6.舉例分析本文語言之簡潔。

  四、背誦課文

  在課堂上給20分鐘左右的時間,鼓勵學生當堂背誦下來。

  五、詞匯積累

  可以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積累文言詞匯,如:

  1.古今義差別較大的詞。

  2.通假字。

  3.一詞多義,如“乳”“絕”等。

  4.表示時間的詞(本文的一大特點)。    

  5.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詞,如“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莫名其妙。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一些精短、淺顯的文言文比較適宜自學。大致程序為誦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意、背誦全文、練習鞏固。其間,教師可印發一點關于本文的賞析文字,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二、反復誦讀

  1.聽教師范讀(或錄音),糾正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2.反復誦讀課文。

  三、理解文意

  1.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意。

  2.同桌互相幫助,互相檢查。

  3.教師析疑(盡量鼓勵學生自己解決)。

  4.精選有關本文的賞析文字,幫助學生理解本文。

  四、背誦全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馬上背誦全文。

  2.教師可提供—些有參考價值的背誦方法。

  3.找同桌檢查自己的背誦。

  五、練習鞏固

  1.完成課后關于詞句理解的練習。

  2.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詞語歸類練習。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競賽。如背誦比賽、改編故事比賽、詞句理解競賽等。只要引導得當、安排合理,可大大提高效率。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二、文意疏通

  1.檢查預習: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理解文意。

  2.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應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解答。

  三、當堂背誦比賽(課前不通知)

  1.宣布比賽規則:背誦15分鐘;以小組為單位(交叉檢查)。

  2.小組交叉檢查:主動申報、接受背誦檢查、檢查打分。

  3.小組代表示范背誦。

  四、講故事比賽

  1.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將本文改編成故事。

  2.聽同桌講故事。

  3.小組推薦代表在全班講解。

  4.師生評價。同時把他們誤解或忽視的關鍵詞語提出來。

  五、練習搶答

  選編適量的有價值的題目,通過幻燈片展示,讓各小組搶答。

  六、綜合評價

  將三輪比賽的成績加起來,評出獲勝組,還可評一些特別的個人獎項。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樹立強烈的團隊精神。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老殘游記》第二回(節選)

  劉鶚(清)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后,食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嗚。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使用建議:這段選文最好穿插在分析《口技》的寫法時作類比,因為他們都成功地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不過,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迥異,又可引導學生作對比欣賞。

《口技》教學設計 篇12

  4月30日,按照學校安排,我得上一節校內公開課。我計算了自己的教學進度,這一天,我該講《口技》。

  今年,學校要求所有的公開課都得采用“主體參與 分組合作”的新模式上課。這種模式兼顧了東廬中學和杜郎口中學的特點。本學期以來,我也已在班上做過一些嘗試。這節課,我也采用了這種形式。課上完后頗有些感觸。

  1.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信任。

  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學習上要給學生主動權。新推出的各種教學模式也都在強調這一點。我從2019年秋學期參與新課程改革以來,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應該說,這個問題是新課改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真正做到這一點,學生才能才被動接受中解放出來,才會擁有自己的思想,創新才有基礎。結合自己幾年來的思考,聯系《口技》這節課,我認為,這個問題中最關鍵的是教師應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

  學生受知識、經驗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在很多方面會存在著不足,對很多問題的思考不會全面。因此,我們在很多時候,不會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的探究、解決問題。經常會不放心地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即使是讓學生去分組討論了,學生得到自己的答案了,我們依然要再強調一番,或將自己的“標準答案”再傳達一次。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養成習慣:反正我思考了,老師也不會采用我的,而且老師反正會給我答案,何必思考呢?

  我的這節課,上課前給他們布置了預習任務,強調了上課的注意點,把教參中的課文翻譯印發給了他們,對其它內容未做任何講解和提示。上課了,學生按分組在黑板上展示了自己的預習成果,除出現了個別錯誤外,基本沒有問題。然后就是讓我非常擔心的環節——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后,分別上講臺講解本組認領的任務,并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令我驚喜的是,各組推選的代表一個個上臺了,對認領任務的講解基本清晰、流暢,問題的回答基本能讓質疑的同學滿意,出現了個別未能解答的,本組的學生立即發揮了后援團的作用,予以解答,沒有怯場,也沒有任何不和諧的音符。尤其讓我驚喜的是,第六組推選的代表是一個品行有些后進的學生,他上臺后除了對規定任務進行了講解外,還與本組同學進行了互動,讓同學們對他所講的內容能更好地掌握,可以說是上臺的幾個學生中表現最好的。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充分的信任。給他們信任,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的主體性才能被體現出來,他們會給你驚喜。

  2.教師不能迷失了自我。

  上課前,有老師看到我的講學稿,跟我說:“這節課基本沒你什么事兒哦。”這節課真的沒我什么事兒嗎?不!應該說在這堂課中,我沒有迷失自我,我的主導地位并沒有喪失。而我也認為這是在教學過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

  給學生充分的信任,不等于自己當“丟手掌柜”。如果學生完全能自學,一點問題沒有,那要我們這些老師干什么?學生的知識、經驗等畢竟有限,很多時候非常需要教師的提示和點撥。教師還應該是課堂的主導。

  在之前嘗試這種新模式的過程中,我曾經完全讓學生自己組織過一堂課。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很是熱烈。但到下課時我交代給他們的任務也沒能完成,已完成的部分中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而我自己,整堂課無所適從。這樣的課,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課堂的效度不高。長期這樣,估計學生也會無所適從。

  因此,在《口技》這堂課中,在不影響學生主體性地位發揮的前提下,我也積極參與,成為課堂的主導。一是學習過程的設計。為達到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講學稿”,任務分解清晰,完成任務的步驟明確。二是在課堂上適時點撥。主講的學生講解有錯誤,我適時插話更正;他們講解過程中遇到問題,本組同學又無法給出援助,我適時加以點撥;講解的重點不明確、不突出,我適時歸納、小結。三是不時“搗蛋”。課堂上,對于已經明確的任務,主講小組又未能講解清楚或知識點有遺漏時,我提示旁邊的同學提問,或者自己直接提問。

  總之,經過《口技》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為,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對已有的模式靈活運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又不迷失自我,才能充分發揮課堂45分鐘的效用。

《口技》教學設計 篇13

  口技是優秀的民間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起源上古時期,人們用于狩獵,模仿動物的聲音,來騙取獵物獲得食物。下面是《口技》閱讀題及答案,請參考!

  《口技》清 林嗣環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喬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國初,有喬山人者善彈琴。精于指法,嘗得異人傳授。每于斷林荒荊間,一再鼓之,凄禽寒鶻①,相和悲鳴。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獨奏洞庭之曲。鄰媼③聞之,咨嗟惋嘆。既闋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謂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媼曰:吾夫存日,以彈絮為業。今客鼓此,酷類其聲耳。

  注釋: ①鶻(gǔ):一種兇猛的鳥。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 ③媼(ǎo):老婦人。 ④闋:止息,終了。 ⑤款扉:款,敲;扉,門。

  《口技》閱讀題目: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2分)

  A.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B.幾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2.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2分)

  A.無敢嘩者/念無與為樂者 B.以為妙絕/愚以為宮中之事

  C.以彈絮為業/以叢草為林 D.酷類其聲耳/其真無馬邪

  3.用現代漢語解釋【甲】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請用自己的話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擬的三個場面。(3分)

  第一個場面:

  第二個場面:

  第三個場面:

  5.試設想一下:【乙】文中喬山人聽了鄰媼的回答后,心里會怎么想?(2分)

  6.【甲】【乙】兩文都用了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請從【乙】文中舉一個例子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2分)

  三《口技》比較閱讀20xx-06-20 19:55一、拓展閱讀題(13分)

  揚州郭貓兒,善口技。庚申(清康熙20xx年),余在揚州,一直挾貓兒同至寓。比(及至)喚酒酣,郭起請奏藻技,于席右設圍屏,不置燈燭,郭坐屏后,主客靜聽。

  久之,無聲。少之,群雞亂鳴,其聲之種種各別。俄聞父呼其子曰:天將明,可以牽豬矣。其子起至豬圈中飼豬,則聞群豬爭食聲,吃食聲,其父燒湯聲,進火傾水聲。其子遂縛一豬,豬被縛聲,磨刀聲,殺豬聲,豬被殺聲,出血聲,燖(xún)剝聲,歷歷不爽也。父又謂子曰:天已明,可賣矣。聞肉上案聲,即聞有買賣數錢聲,有買豬首者,有買腹臟者,有買肉者。正在紛紛爭聞不已,砉(huā)然一聲,四座俱寂。

  1.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解釋下列字詞。(2分)

  (1)挾: (2)俄: (3)藻技: (4)歷歷不爽:

  2.本文作者一共寫了哪幾種聲音?(4分)

  3.從文中我們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貓兒表演的口技主要內容是什么?(2分)

  4.翻譯群雞亂鳴,其聲之種種各別。 (2分)

  5.試分析本文與課文的異同。(3分)

  《口技》閱讀答案

  1、(每詞1分,共3分)

  ⑴夾雜; ⑵說出; ⑶跑;

  2、(6分)

  ⑴(直到這時,)客人們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漸漸坐正了身子。(3分)

  ⑵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

  3、(3分)B

  1A.覺:睡醒。 B.走:逃跑。

  C.叩:問。 D.鼓:彈奏。

  2.(2分)D

  3.(2分)里面(中間)夾雜著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

  4.(3分)第一個場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第二個場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個場面:失火、救火。 (意對即可)

  6.(2分)例子:凄禽寒鶻,相和悲鳴。好處:有力地烘托了喬山人彈琴技藝的精湛。

  一、1.(1)邀請偕同 (2)不久 (3)小技(客氣說法)(4)清楚地聽,沒有差錯

  2.群雞亂鳴聲,父呼其子并謂其子聲,子飼其豬聲,群豬爭食聲,吃食聲,父燒湯聲,進火傾水聲,豬被縛聲,殺豬聲,豬被殺聲,出血聲,燖剝聲,肉上案聲,買賣數錢聲,買肉聲。

  點撥:從模擬的聲音之多,表現的技藝之高;從模擬的聲響之有序,表現的敘事有條理可以看出。

  3.父子殺豬賣肉

  4.許多雞亂叫,它們的聲音互不相同,各有區別。

  5.與課文一樣,本文也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一對父子晨起喂豬、殺豬、賣肉的過程。不同的是在寫法上課文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本文則是正面描寫為主。

《口技》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文言實詞含義。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二)能力目標

  1.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2.有條不紊、清楚地敘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認識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及其豐富的表現力,認識我國口技藝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實詞及部分虛詞的讀音、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講解重點、難解字詞,學生自譯,教師給予訂正、補充。

  2.背誦全文,力求當堂背誦。

  邊譯邊讀邊析,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背誦。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多讀文章(小組讀、個人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明確重點實詞的讀音及含義。

  2.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復述3個場景的描寫。

  3.通過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能理解兩種描寫的作用。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你聽過口技嗎?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是藝人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寫這一技藝的文章。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聲音來欣賞,而是通過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來欣賞。這,又是一種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讓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表演一下,以創造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明確目標

  1.了解文學常識,掌握部分文言實詞。

  2.直譯全文(課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課下自譯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體感知

  1.結合《閱讀提示》及注釋①,請學生簡介文學常識,教師補充。

  《口技》節選自清代人張潮編寫的《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作者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代順治年間(公元1649年)進士,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讀課文

  ①范讀,請同學讀準下列字音。

  頃qǐng 傾qīng 囈yì 絮xù 叱chì 間jiàn許 許hǔ 曳yè 幾jī

  ②學生自己小聲朗讀一遍。

  ③請幾個同學起來朗讀,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詞的意義

  善:擅長廳事:大廳、客廳施:放置會:集會,恰逢但:只

  聞:聽見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請一學生依注釋翻譯,教師訂正、補充。

  (3)分析

  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況。介紹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臺布置、道具、聽眾的情況及開演時的氣氛。

  特別注意“善”字,它是統領全文、連貫全文的關鍵字眼,全文的展開都緊緊扣住它。

  (4)朗讀、背誦

  教師提示,學生背誦,再留幾分鐘時間,學生自讀成誦,比比誰背得快。

  (5)抽查背誦情況,鼓勵完成情況好的同學

  比如:教師提示“表演者的情況”,學生齊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時間”,背“會賓客大宴”;提示“舞臺布置”,背“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提示“聽眾情況”背“眾賓團坐”;提示“開演時的氛圍”,背“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以下當堂背誦同此,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2.第五段

  (1)朗讀第五段,注意幾個詞語。

  絕:消失、沒有之:指屏風里面

  (2)學生直譯文段,教師訂正補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應,既突出了舞臺道具的簡單,也反襯了口技表演聲響的繁雜,熱鬧,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讀、背誦(同上)

  (5)抽查背誦情況。

  3.第二、三、四段

  (1)朗讀。

  (2)結合注釋,自己翻譯。

  (3)準備這三段內容的復述。

  (五)總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熟讀了課文,一部分同學還當堂背誦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讀、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們不僅要會準確地翻譯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內容,請認真做準備,下節課要求復述第二、三、四段描寫的三個場景,比比,誰復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業 

  朗讀、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熟讀、翻譯了課文,基本上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是怎樣描摹出精采場面的,很值得我們學習。這節課,我們繼續研讀這篇文章。

  (一)明確目標

  1.掌握部分實詞。

  2.復述第二、三、四段描寫的三個場景。

  3.分析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檢查學生自譯第二、三、四段的情況

  (1)部分實詞的詞義理解(請學生起來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懶腰其—他的乳—名詞,乳頭,動詞,喂奶畢—全絕—極、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雖—即使中間—中間夾雜許許—擬聲詞名—說出股—大腿奮—卷起幾—幾乎、差點兒走—逃跑

  (2)請了個同學起來翻譯這3個文段,一人一段,教師學生共同點評。

  2.齊讀3個文段,準備復述

  3.請幾個同學來復述,一人復述一個場景,比比誰復述得好。要求:(1)復述的內容要與原文相符,要抓住要點;(2)口齒清楚,語句連貫,要一氣呵成。

  (請幾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做裁判來點評)

  4.分析這三個文段

  這三個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復雜而多變

  的聲響所構成的三個場景。

  (1)第一個場景

  夜闌人靜,一家人驚醒后的喧鬧情景。

  作者是怎么寫“聲”的?(即按什么順序描摹的)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第二場景

  一家人鬧而復靜的情景

  “縱聲”“漸拍漸止”,聲音由大而小,“微聞”聲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聞余響。

  (3)第三場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這三個文段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外,還描寫了其他方面嗎?如果有,請一一找出來。

  三個文段都描寫了聽眾的情緒變化,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這些描寫是側面烘托,在于反襯與贊美藝人技藝高超。

  (5)小結

  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贊美了藝人之技的“善”。總之,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贊語,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一個顯著的特點。

  整個口技表演是由簡單到復雜,由馳緩而漸趨緊張。三個場景,則猶如三個樂章。既各有不同的“樂”趣,又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文章按表演順序依次描述,第一個場景描寫四口人五聲齊發,形成第一個波瀾;第二個場景主要起過渡作用,承上啟下,聲情潛伏;最后一個場景是整個表演的高峰,情節發展的高潮。

  文章寫得波瀾疊起,變化萬端,動人心魄。

  (三)總結、擴展

  口技表演者技藝“善”,作者對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繪聲繪色,亦“善”。這種描寫方法,給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希望大家仔細體會。在日常寫作中,能抓住特點,運用這種傳神的描寫。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口技》教學設計 篇15

  [教例簡述]

  這是余映潮老師的一個教例。

  教學基本任務:品讀、積累,并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時間分配:教師大約15分鐘,學生大約30分鐘,以學生活動為主。

  1、讀

  第一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沸沸揚揚。第二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層次分明。第四次朗讀——請同學讀得有景有情。

  2、說。

  ①這篇課文可用一個“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樣寫“善”?請同學每人用“善在……它寫出了”說一句話。

  ②從“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課堂教學的簡略板書:

  一字立骨—善—聲音有大小  有內外  有高底  有動靜  有遠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點面  有張弛  有明暗

  3、做—討論、完成課堂智能練習:

  ①指出用法特別詞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嗚(    )

  ②你一定能找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③下面的詞古今詞義區別較大,試說說看。

  但(   )  覺(   )  是(   )  畢(   )  目(   )

  意(   )  少(   )  雖(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釋詞義之后,你認為下面五個詞屬于(    )

  妙:眾妙(   )畢備    以為妙(   )絕

  絕:以為妙絕(   )    群響畢絕(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滿坐(   )賓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課文中還可以找出不少的近義詞呢。

  群響畢絕——(    )    滿坐寂然——(    )

  變色離席——(    )    大啼——(    )

  一時齊發——(    )    中間……之聲——(    )

  撤屏視之——(    )    驚覺欠伸——(    )

  ⑥現在,該輪到你獨立地進行發現了!你該積累一個怎樣的詞語板快呢?

  [評析]

  這節課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節典型的“誦讀,品析,積累”課。“讀、說、做”三步既表現一種教法,也點示了對文言課文的一種學法。

  最有新意的是這一份《課堂智能練習》——我們在觀察課中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項的練習。它充滿了創造性,真是匠心獨運。

  這份“智能練習”可能表現了教者這樣一種思考;大面積上的閱讀教學,存在著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課堂積累太少,學生的課堂學習筆記主要被圖形板書所覆蓋,從語言理解、語言品析、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價值有限。二是技能訓練力度不夠,學法指導、思辨訓練、聯想遷移訓練和語言文字處理能力的訓練都比較薄弱。而設計得比較好的課堂練習就能解決一些這兩上方面的的問題。

  從上面的“智能練習”可見,學生們不僅僅只是“做”練習;他們要“做”,還要分析、歸類、聯想、概括、發現。這樣,“練習”的層次就高了——它訓練了“知”,也訓練了“智”與“能”!

  這咱“翻新”給我們以啟示:原來,在有心人的眼中,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內,都有廣闊的創造空間。

  我們提倡這種價值的課堂智能練習。

《口技》教學設計 篇16

  據乾隆《晉江縣志》卷一說:“林嗣環字起八,由安溪徙晉江。”又據乾隆《泉州府志選舉志》稱:“林嗣環,崇禎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舉人,順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進士。”他官至廣東海南副使,駐瓊州。《縣志》稱他:“有風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瓊帥府(瓊州駐軍統帥)執戮番舶之議,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統治廣東一帶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帥劾之,被逮問。慷慨力陳潘兵不法事,由是調耿藩于閩,嗣環落職。”罷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轄地,為防備耿的報復打擊,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詩酒間”。因他對海南島人民有善政,“卒,瓊人設主祖包拯祠中”以紀念他。

  林嗣環的著作有《鐵崖文集》《海漁篇》《南紀略》和《荔枝話》等書。《荔枝話》署名“晉林嗣環鐵崖著,”可知他又號鐵崖。林嗣環頗關心生產,《荔枝話》記載明末清初閩南荔枝的品種、生產和供銷情況。

  亦有人認為《口技》是金圣嘆所寫。早在1962年,聶紺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環抄襲金圣嘆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聶先生說,林嗣環《秋聲詩·自序》(即《口技》)與金圣嘆《第五才子書水滸》第六十五回總批文字大同小異,而金批《水滸》刊行早于收錄《秋聲詩·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說:“《秋聲詩·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時賢’所作,而金圣嘆的《水滸序三》,記時為‘崇禎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殺于順治十七年)”,著名《水滸》專家張國光先生著文,指出應將《口技》的著作權歸給金圣嘆,他從行文整體角度,論證了林嗣環抄本拙劣。這個意見,亦未引起足夠重視。

《口技》教學設計 篇17

  《口技》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驚覺(jiào)           囈語(yì)         叱(chì)      齁聲(hōu)      中間(jiàn)       曳屋(yè)       許許(hǔ)      犬吠(fèi)       幾欲先走(jī)

  (二)字形

  齁聲      屏障      

  打鼾      疊嶂     

  二、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張潮編輯的一部筆記小說集。本文作者是林嗣環,字鐵崖,清代人,著有《秋聲詩》。

  三、知識點梳理

  (一)詞類活用

  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善于。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妙: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奇妙的聲響。如:眾妙畢備

  (二)一詞多義

  乳:婦撫兒乳            喂奶,動詞。

  兒含乳啼            乳頭,名詞。

  名:不能名其一處也      說出,動詞。

  有仙則名            有名,動詞。

  絕:以為妙絕            極,副詞。

  群響畢絕            消失,動詞。

  (三)通假字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          坐通“座”。

  (四)古今異義

  幾欲先走                      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中間    古義:中間夾雜著

  今義:兩事物之間的位置

  稍稍正坐                      稍稍    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會賓客大宴                    會      古義:適逢,正趕上

  今義:合龍,聚在一起;會議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      古義:只,僅

  今義:但是

  聞      古義:聽見

  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賓客意少舒                      少     古義:稍微

  今義:跟“多”相反

  雖人有百手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兩股戰戰                        股     古義:大腿

  今義:大腿;某些機關、企業、團體中的組織單位。

  (五)重點虛詞

  其:其夫囈語                      她的

  不能名其一處也                其中的

  之:于廳事之東北角                的,結構助詞

  婦拍而嗚之                    代小兒子,代詞

  撤屏視之                      形式賓語,不譯

  而:婦拍而嗚之                    表并列關系的連詞

  既而兒醒                      作表時間的副詞的詞尾

  四、課文翻譯及結構分析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

  京,京城,國都,這里指清代的京城北京。善,擅長,善于。口技,雜技的一種,表演者運用口部發音來模仿各種聲音。有……者,有……的人。

  開頭就點明“善口技者”。“善”字貫穿全篇,整個故事的展開都緊緊扣住“善”字。它實際上是本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概括:贊揚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藝,表現我國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才能。

  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正趕上(一家)大擺筵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寬的屏風,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風后面,里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快醒木罷了。

  會,適逢,正趕上。賓客大宴,意思是“大宴賓客”,大擺筵席請客。大,盛大,指客人多,酒菜豐盛。宴,宴請,用酒菜款待客人。于,在。廳,客廳。原指官府辦公的地方,亦作“聽事”,后也用來稱私人府第的堂屋。施,設置,安放。屏障,亦作“屏鄣”,這里指屏風。撫尺,藝人表演用的道具,又叫“醒木”。大小不一,一般約一寸長,半寸厚闊,用木或玉石制成。表演開始時,用醒木擊桌,以示止語注意;在表演過程中使用,則可以增強氣氛,助長聲勢。而已,句末助詞,意思是“僅此于此”,相當于“罷了”。

  寫口技表演的原由、時間、具體地點、場地設施和道具。因為是“賓客大宴”,所以主人邀約著名藝人舉行口技表演來助興。時間是一次“大宴”前后。“施八尺屏障”,既點出演出場地之狹小,又暗示表演者與外界間隔,無法得外人幫助。四個“一”和“而已”,列舉場上有限物件,點出道具的簡單,表明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藝。

  眾賓團坐。

  眾多的賓客相聚而坐。

  團坐,相聚而坐。團,聚集、集合。

  一句話,引出聽眾。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屏風后面醒木一拍,全場立刻肅靜,沒有一個敢高聲說話的。

  “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反襯“撫尺一下”后所形成的肅靜、企盼的氣氛。“滿”“無”兩詞,說明人人如此,無一例外。這兩句話,表現了聽眾對這位名噪京城的藝人的向往,反襯他的表演的藝術魅力,烘托了開頭提出的“善”字。

  以上是第一部分,寫演出前的準備和會場情形。作者著力于寫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藝,對他的其他情況則一字不提,而對表演場地、設施和簡單的道具所取得的效果起襯托作用。最后寫聽眾的表現,為表演的開場渲染氣氛,預示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即將開始。

  第2段寫表演者模擬一家人深夜里的生活瑣事發生的聲響和聽眾的反應。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遠遠聽到長長的巷子里傳來了一陣狗叫,隨即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

  “遙聞”,寫聲音來自遠處。“深巷”點明聲音由外傳來。“犬吠”渲染深夜的環境氣氛。“欠伸”“囈語”寫室內的聲音,聲音由外而內,由遠而近。遠處“深巷中犬吠”“欠伸”“囈語”,寫聲音之小。

  既而兒醒,大啼。

  不久,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

  聲音由少漸多。

  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婦人撫慰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小兒子含著奶頭啼哭,婦人拍著哼著哄他睡覺。

  “撫兒”“含乳啼”“拍而嗚之”,是幾中聲音的混合表演,而前面寫的“欠伸”“囈語”“大啼”“犬吠”是單獨的聲音。由單聲而混聲,寫出了口技表演的變化多端。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接著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嘴里哼唱著哄孩子入睡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同時一齊發出,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這幾句話,寫了兩方面的意思。其一,從“當是時”到“一時齊發”,是寫幾種聲音同時發出,打破了夜的靜謐,寫出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高潮。作者運用排比的手法,合寫五種聲音的交響,語氣急促,突出了第一個高潮到來的氣勢。其二,是“眾妙畢備”一句,這是作者的贊語,呼應開頭的“善”字。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眼旁視,微露笑容,暗暗贊嘆,認為好極了。

  用一系列動作寫聽眾反應。“伸頸”“側目”,描寫入神、專注之狀;“微笑”,刻畫心領神會之態;“默嘆”,寫出為表演者的技藝所折服,但在全場靜默的情況下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這些神情和動作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極大藝術魅力,它完全征服了聽眾。

  第2段寫表演者以口技模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聲驚醒的過程和賓客們被表演所吸引而“默嘆”的情況,是表演的第一個高潮。作者巧妙地把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結合起來。先正面寫聲音由遠及近,從外到內,自小漸大,由少而多,由單聲到混聲的變化,從中不僅可以看出表演者技藝高超,而且可以看出這場表演是精心設計的 ;接著著力描繪聽眾的神態,這是側面烘托,二者自然結合,表現了口技人的非凡的技藝和神奇的效果,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第3段寫全家再次入睡,深夜復歸寧靜。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

  沒有多久,丈夫打起呼嚕,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越來越輕逐漸停止了。

  先寫丈夫熟睡后,后寫婦人和小兒子入睡。兩個“漸”和一個“止”字,寫拍兒聲越來越輕逐漸停止,表示婦人和小兒子也漸入夢境。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隱隱約約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傾斜翻倒,婦人在夢咳嗽的聲音。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賓客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坐端正了。

  寫聽眾反應,亦是側面烘托之筆。

  第3段寫一家由醒又入睡的經過和聽眾情緒的變化。作者仍采取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聲音由顯而微,深夜復歸寧靜,賓客心情放松,一切顯得自然而合理。這是一個過渡段,是第一個高潮的余波,又是下一個更大高潮的前奏。這就更突出了這場口技表演構思設計的巧妙,表現了民間藝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第4段寫口技表演者模擬一場特大火災的驚險場面和聽眾的強烈反應。這一段可以分為三個小層次。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突然有一個人大喊:“失火了!”隨即丈夫起來大喊,婦人也起來跟著大喊。兩個孩子齊聲啼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號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里面夾雜著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的爆裂聲,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呼救聲,一齊用力拉倒著火房屋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滅火的聲音。

  以上第一小層,寫火災發生后由一家驚起、鄰居驚駭呼叫的情況,進而發展到火勢不可遏制,千百人呼救、千百人搶救的驚險場面。聲音由“微聞”而“忽一人大呼”而“百千齊作”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由緩到急。七個“聲”字和五個“百千”迭用,寫出了各種聲響同時發出,互相交織,表現了火勢的猛烈和火災現場的紛亂。表演達到了高潮,表演者的技藝、才智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是沒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個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任何一處。

  以上第二小層,作者四次迭用“百”字,以“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和“一端”“一處”相對照,用夸張的手法稱贊口技表演之“善”。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在這個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失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索索發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跑了。

  以上是第三小層,寫聽眾以假為真、驚慌欲跑的強烈反應。“離席”“奮臂出袖”,寫驚慌的動作;“變色”“兩股戰戰”,寫驚懼的神色、情感;“欲先走”,寫驚恐的心理。“先走”一語,形象地寫出了聽眾真的以為置身火災現場而忘了是在欣賞口技表演了。這從側面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戲劇性效果。

  以上第二部分,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形象地表達了口技藝人精彩的表演。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都消失了。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撤區屏風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第三部分再次寫道具的簡單,照應了開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道具是“一”,而表演的聲響為“百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撤屏”呼應開頭的“施屏”。讓賓客看清臨時舞臺上還是開場時的那幾樣東西,演出過程中并未增加任何道具,剛才的各種聲響全是“口技”,從而起了側面烘托作用,表現了口技表演之“善”。

  五、寫作特色

  1.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

  作者買哦寫口技模擬的各種聲音,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著是正面描寫;買哦寫聽眾的神態、動作、心理等,則是側面烘托。在描寫表演的三個重要場面中,都是先正面描寫,后側面烘托。側面烘托主要有這樣幾處:寫賓客們“無不伸頸,冊目,微笑,默嘆”,表現聽眾們專注入神及嘆服的神態、動作;寫“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現賓客們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心情有所放松,一張一弛,聽眾已進入表演者創造的境界中;賓客們如臨其境弄假成真,“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襯托出白哦眼獲得的神奇戲劇效果;開頭與結尾遙相呼應,強調道具十分簡單,告訴人們屏風后面并無機關或奇特之處,也是從側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藝確實不凡。

  2.記敘條理清晰而富于變化

  課文通過對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的敘寫,表現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藝和巧妙的構思,贊揚我國民間藝人的智慧與才能。記敘的線索是一個“善”字,記敘的順序是時間順序。按照時間先后,作者依次描寫了三個場面,條理分明而曲折多變。第一個場面先靜中有動,引發出聲,聲音由遠而近、由小到大、由單一到眾多,整個場面是漸進式的;第二個場面由鬧而靜,聲音由高到低,由大到小,出現低谷。百年眼與記敘都有了起伏,在全文中也起到了過渡的作用;第三個場面是突發的,“大呼”又迅又猛,各種聲音齊作,把氣氛推向高潮,然后收聲,群響畢絕,出人意料,真可謂波瀾起伏,動人心魄。

  3.語言洗練、生動

  全文不到四百字,卻具體展現了口技表演的全過程,語言準確洗練。課文一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口技藝人摹擬的各種聲音,表現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用“遙聞”一詞準確形象地說明聲音之遠。“微聞”鼠聲“作作索索”,形象地表現聲音之細微,如在近旁,渲染了一家人再次入睡后復歸沉寂的精密氣氛。“中間力拉崩倒之聲……潑水聲。”這一段用排比形象地寫出火勢之猛,場面之亂,人之慌亂。“雖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處也。”這幾句話用夸張手法贊嘆口技表演的高超。幾處側面描寫,更為形象傳神,以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揭示聽眾的心理,烘托口技者的表演魅力。

  六、課后習題解答

  (一)提示:有或沒有都可以,但必須結合所看的相聲表演和本文內容,說清自己的理由。

  (二)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有:少頃、既而、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等詞語。所在的句子略。它們在句中的意思分別是:一會兒、不久、同一時候、不多久、突然、一會兒、突然。

  這些詞在文中有兩個作用,一是表明時間的先后,說明作者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二是讓讀者感受到口技表演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模擬了眾多的音響,表現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

  (三)答案參見“古今異義”

  (四)一(張)桌子       一(把)椅子        一(把)扇子       一(把)撫尺       一(個)大兒       百(只)手       百(個)指       百(張)口       百(條)舌

  同步訓練

  一、給加點字注音(10分)

  少頃             夫叱大兒聲           犬吠         曳屋許許聲        幾欲先走          中間          囈語          驚覺            齁聲

  二、朗讀下列語句,停頓正確的一組是(2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a.(1)(3)      

  b.(2)(3)      

  c.(1)(4)      

  d.(2)(4)

  三、解釋下列加點字(12分)

  (1)滿坐寂然

  (2)會賓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5)不能名其一處也

  (6)京中有善口技者

  (7)婦撫兒乳

  (8)眾賓團坐

  (9)曳屋許許聲

  (10)奮袖出臂

  (11)兩股戰戰

  (12)幾欲先走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義。(10分)

  (1)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古義                 今義                

  (2)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古義                今義

  (3)雖人有百手                  古義                 今義

  (4)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古義                今義

  (5)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古義                 今義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的含義(4分)

  1.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2.婦拍而嗚之

  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4.撤屏視之

  五、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2.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六、課文中的以下兩處是怎樣以動寫靜,表現深夜寂靜氣氛的?(4分)

  1.遙聞深巷中犬吠。

  2.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七、課內閱讀(12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1.解釋加點的詞(4分)

  力拉          雖           其                 色           

  2.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2分)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3.下面對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俄而”是表示時間的詞語,具有銜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這段寫聲音的順序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c.這段用五個“百千”極力渲染火場和大廳里聲音的嘈雜,從而表現口技者技藝高超。

  d.這段主要內容是寫表演者以口技摹擬失火、救火時發出的各種聲音。

  4.有關賓客的描寫能否刪去?為什么?(3分)

  八、中考題(XX年山東省威海市中考卷)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10分)

  (甲)乘傳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海又多劫掠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鋤鉤,盜賊于是悉平,民安土樂業。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選自《龔遂治渤海郡》)

  (乙)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旁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中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乖崖援筆判云:“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自仗劍下階斬其首。(選自《鶴林玉露》)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移書敕屬縣      (        )    ②開倉廩假貧民          (          )

  ③詰之,乃庫中錢也(        )    ④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  (          )

  2.根據文段意思,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①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

  ②自仗劍下階斬其首。

  3.(甲)文中,龔遂為了穩定渤海郡的社會秩序在赴任途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3分)

  4.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張乖崖這一人物?(3分)

  參考答案

  一、略

  二、d

  三、(1)同“座”,座位。(2)恰逢(3)設置,安放(4)夾雜(5)說出(6)擅長,善于(7)喂奶(8)聚集(9)拉(10)揚起,張開(11)大腿(12)幾乎

  四、1.結構助詞“的”

  2.他,代小孩

  3.結構助詞“的”

  4.代指屏障內

  五、翻譯

  1.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眼旁視,微露笑容,暗暗贊嘆,認為好極了。

  2.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個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

  3.在這個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失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索索發抖,幾乎想要搶先逃跑了。

  六、(1)遠遠地聽到從深巷中傳來的犬吠聲,,這是營造夜深人靜的氛圍,把聽眾帶入生活情境中,使聽眾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聲所吸引。這一句既是以動寫靜,烘托深夜的寂靜氣氛,又是使一戶人家由婦人初醒到全家喧鬧的鋪墊。

  (2)這是用老鼠偷食聲、盆器傾側聲、婦人朦朧中的咳嗽聲為反襯,加重深夜的靜謐氣氛,表現一家人由醒復睡后的沉寂狀態,并為下面即將表現的大火災蓄勢。

  七、課內閱讀

  1.噼里啪啦  即使  其中   臉色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3.c

  4.不能。因為描寫賓客的反應是從側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八、中考題

  1.①命令    ②借   ③盤問,責問   ④竟,竟然(每字0.5分,共2分)  2.①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等種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或追究)。②(于是)親自提劍走下臺階,斬了那個小吏。(每句1分,共2分)  3.遣還迎接的軍隊;下令撤銷捕吏;明確良民與盜賊的標準(答出兩點給1分,三點給2分)。效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1分)  4.既可以說張乖崖防微杜漸,嚴懲污吏,也可以說他執法過嚴。(言之成理即可)(3分)

《口技》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一 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 學生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 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 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 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二 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啟發學生的想象,來復述課文,以了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預習、解題、介紹作者、掃除語言障礙、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復述課文。講讀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國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板書課題后,解題、簡介作者: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口技》是他的《〈秋聲詩〉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導預習

  1.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并寫出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聲責罵)

  傾(斜) 頃(短時間)

  2.認真閱讀課文注釋,口譯課文。

  3.思考“思考一、二題”。

  三 研習新課。

  1.教師范讀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字和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4.理解課文中的疑難詞語。

  可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難詞語,然后分組討論。

  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戰戰”、“施”、“畢”、“絕”、“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詞

  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為另一類的詞,隨著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活用詞概念不必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喂奶”講。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為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說出”講。

  “會賓客大宴”中的“宴”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舉行宴會”講。

  6.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并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忽”,“忽然”突然發生。“既而”兩事相繼發生。“是時”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少頃”、“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7.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 “廳事”(大廳、廳堂) “施”(放置)“聞”(聽見) “奮”(卷起) “但”(只) “雖”(即使)“走”(跑)

  8.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 一(張)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塊)撫尺 兩(個)兒

  百千(個)人 百千(條)犬 百(只)手

  百(條)舌 百(張)口

  9.講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請學生朗讀并翻譯,然后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長。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

  “于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于: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而已”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

  “眾賓客團坐……無敢嘩者”。眾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喧鬧,聲大而雜亂。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10.學生熟讀,背誦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研習課文二、三部分。

  教學步驟:

  一 講讀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2段

  2.學生翻譯第2段,然后師生訂正。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遠遠地聽見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著有一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遙:遠。巷:胡同、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了一會兒,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孩子含著奶頭還在哭,婦人一邊拍著,一邊哼著哄他睡覺。另一個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前一個“乳”是動詞,作“喂奶”講。后一個“乳”是名詞,奶頭。絮絮:連續不斷地談話。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哼著哄他睡覺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奶頭的啼哭聲,大兒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一齊發出,各種維妙維肖的聲響全都有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絕妙”。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著頸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得上。

  3.提問: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口述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先寫院外遠處深夜犬吠聲,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寫一系列聲音的緣由。“便有婦人驚覺欠伸”,“便”是時間副詞,寫出由于“犬吠”引起的“驚覺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囈語”表示出聲音由遠轉近,由院外深巷轉室內,由大轉小。“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寫一會兒后,緊接著發出了兒子醒來的聲音,大哭聲音和丈夫被兒子的哭聲驚醒的聲音。接著因為兒啼而發出的“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以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的聲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繼醒來,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現出聲音由小轉大,由簡到繁。“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五種聲音一時齊發,出現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高潮。而且各種聲音有因果關系。因“犬吠”而引起婦人“驚覺欠伸”。不久“兒醒,大啼”,而兒大啼引起“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兒嗚之”,又引起“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5.學生翻譯第3段,然后師生訂正。

  “未幾,夫齁有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倒,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沒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停止了。隱約聽到有老鼠(出來活動),悉悉索索作響。有盆碗一類東西被打翻,婦人在睡夢中咳嗽。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

  6.提問:這一段,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漸漸進入夢鄉的場景。“未幾”這一時間副詞,承接上段描寫表演的聲音高潮,表現出這高潮持續了短暫時間,“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表演的響聲由繁轉簡,由大轉小,由高潮轉入低潮,室內由鬧轉靜。“微聞有鼠作作索索”,進一步表現出室內的靜。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動;室內非常安靜,才能聽到老鼠動作的聲音。(這是以動襯靜)。

  7.指名學生朗讀第4段。

  8.學生翻譯第4段,然后師生訂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一會,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間還夾雜著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燃燒中的爆炸聲,還有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時,人們一齊用力發出的許許的聲音,往外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況;即使一個人長著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一個地方。百千:是虛詞,極言其多。作:起,這里是響起來的意思。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表肯定。

  “于是眾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惶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直發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奮”: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里可譯成“捋、挽”。“走”:逃跑。

  9.講析第4段。

  在這一自然段,作者描繪了“善口技者”摹擬一場突然性的特大火災的驚險場景。

  這一場景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們的惶急紛雜聲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這一副詞表現出大呼“火起”的聲音來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駭浪險峰,構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瀾。

  “夫起大呼……兩兒齊哭”,表現出聲音由外到內,由少轉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內一家人強烈反響。“俄而”表時間短暫,繼室內一家大小呼喊啼哭,遠近街鄰被驚起,大人駭呼,小兒哭叫,狗也驚吠。三個“百千”表現出聲音繁多雜亂。

  第三:火勢猛烈的聲音(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百千齊作)。

  房屋倒塌,火聲爆響,風助火勢,表音表現出火勢的蔓廷、猛烈。

  第三層:緊張救火的聲響。(又百千求救聲……潑水聲)。

  “中間”、“又夾”等詞語的運用,表現出上述許多聲音同時發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緊急情景,達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著用“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這一夸張贊嘆語句,以失火、救火作結,襯托出“善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10.指名學生朗讀第5段。

  11.學生翻譯第5段,然后師生共同訂正。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響,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掉圍幕一看,(里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絕:斷,停止。之:代指圍幕里邊。

  12.提問:為什么作者在本文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二”)。

  這樣既與第一段呼應,寫出表演者憑借進行表演的道具極為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高超。

  提問: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精神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二”)。

  有以下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1)寫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眾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寫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眾的情緒。(3)寫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緊張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眾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這是隨著口技者卓越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眾的反應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眾,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眾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采。

  四 練習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自選場景背誦(課后背誦全文)。

  資料來源:語文出版社主編:黃岳洲《新編中學語文教案》初中第三冊

  口  技

  一、學習目的:

  1、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正確朗讀翻譯全文,重點理解表示時間的詞語。

  4、揣摩語言,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并注意本文層次清晰、有條不紊的特點,以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5、通過想象,關鍵抓住口技表演的藝術構思,深入思考,體會文章的精彩片斷。

  二、學習步驟

  (一)整體感知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

  在中華民族燦爛多姿的表演藝術寶庫里,就有這樣一顆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聲音模仿大自然及人類生活的萬事萬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口技》一課,就記敘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藝術家的一場精彩的表演。同學們讀后一定會有如治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

  (二)了解作者、出處。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讀全文,注意劃出不會讀、讀不準的字,并標上注音。

  少頃(shǎo )犬吠(fèi )囈語(yì )夫叱大兒聲(chì)夫齁聲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間(jiàn)曳(yè)屋許許(hǔ)聲  幾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結構。

  很明顯,全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記敘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來敘事的。

  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口技表演的時間、地點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氣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繪口技表演的精彩場面。

  第三部分:第5段,寫表演結束,再次強調所用道具的簡單。

  (五)研讀第一部分。

  1、朗讀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點、道具、氣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寫表演的場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這些數字的運用有何作用?

  說明表演地狹小、道具簡單,襯托表演者技藝的高超。②“滿坐寂然,無敢嘩者”一句說明了什么?    參加宴會者無不是京城的名門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聲撫尺,使滿坐寂然,無敢嘩者”,暗示表演者名聲之大,技藝之高無人不曉,無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點詞句。

  善:擅長 廳事:大廳、客廳 施:放置 會:恰逢,正趕上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譯文:京城里有一個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圍幕,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六)文章的第2、3、4這三個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復雜而多變的聲響,聽讀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個場景?

  (1)第一個場景:夢中驚醒。(夜闌人靜,一家人驚醒后的喧鬧情景。)

  (2)第二場景:漸入夢鄉。(一家人鬧而復靜的情景。)

  “縱聲”“漸拍漸止”,聲音由大而小,“微聞”聲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聞余響。

  (3)第三場景:火起群亂。(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順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聲音?

  這一部分,作者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描摹,請同學們劃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遙聞……既而……當是時……未幾……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個場景的聲音從“深巷犬吠”開始.寫到屋中四人的不同聲音,由遠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個場景“夫聲起”、“婦夢中咳嗽”說明一家人由醒而睡.聲音變小.尤其通過鼠傾盆器之言來襯托屋內的安靜,甚是絕妙。

  ③第三個場景情形急轉,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婦大呼”、“兩兒齊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兒哭”、“犬吠”,再到各種風火聲、救火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說明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

  從三個場面總體來看,聲音變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體現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3、這三個文段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外,還描寫了其他方面嗎?如果有,請一一找出來。

  三個文段都描寫了聽眾的情緒變化,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些描寫是側面烘托,在于反襯與贊美藝人技藝高超。

  比較第2、3、4段中聽眾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聽眾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嘆”表明對表演者的贊賞,觀眾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說明觀眾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

  第4段寫聽眾“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

  4、小結

  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贊美了藝人之技的“善”。總之,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贊語,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一個顯著的特點。

  整個口技表演是由簡單到復雜,由馳緩而漸趨緊張。三個場景,則猶如三個樂章。既各有不同的“樂”趣,又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文章按表演順序依次描述,第一個場景描寫四口人五聲齊發,形成第一個波瀾;第二個場景主要起過渡作用,承上啟下,聲情潛伏;最后一個場景是整個表演的高峰,情節發展的高潮。

  文章寫得波瀾疊起,變化萬端,動人心魄。

  5、這一部分需要重點掌握的字句。

  婦撫兒乳  (動詞,喂奶)       手有百指(名詞,手指)

  兒含乳啼  (名詞,乳頭)        不能指其一端(動詞,指出)

  賓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雖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處:說出

  奮袖出臂:卷起              兩股戰戰:大腿 

  幾欲先走:幾乎、差點兒;跑

  (七)朗讀第5段、理解課文結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這一段寫到“撫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向已。”似乎與第1段相重復,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再次寫到道具的簡單,既與第1段相呼應.更是以側面反襯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讓人恍然醒悟,原來一場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1、分析理解:課文除了直接從正面寫表演的過程,還有側面的襯托,哪些地方是側面描寫?有何作用?

  側面襯托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開頭和結尾部分對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過程中觀眾的神情舉止的反應。這樣從正面表現,從側面襯托,生動地表現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帶來的巨大藝術魅力。

  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眾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于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2、揣摩語言,領會主旨。

  (1)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么好處?“造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微聞”是指聲音輕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2)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里浮現出這幅畫面。

  (3)文中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俄而”、“少頃”、“未見”。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制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深。

  (4)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渲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九)總結全文。

  本文正是這樣通過細膩的刻畫描寫展示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贊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十)完成課后練習。

  一熟讀課文,根據提示,畫出并體會文中描摹音響的語句。

  1表現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①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余聲。

  2、表現從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響聲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齊作,應有盡有。

  1、①“遙聞深巷中有犬吠……眾妙畢備”,寫聲音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遙聞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寫深夜的寂靜氛圍以及一家四口陸續醒來后的各種聲音;“當是時……眾妙畢備”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語勢,合寫五種聲音,猶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靜夜的喧鬧氣氛。

  ②“夫聲起……婦夢中咳嗽”,寫聲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余聲,表現了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聲起”,寫丈夫由醒到睡;“漸拍漸止”,寫出拍兒聲由大到小的變化,給人一種輕慢的聲感,說明婦人和小兒正慢慢入睡;“微聞”的“微”字,表示聲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聲,盆器傾側聲,婦人夢中咳嗽聲,都很輕微,襯托了深夜寂靜的氛圍。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寫響聲大作,由少而多;“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不能名其一處也”,寫聲音百千齊作,應有盡有。逼真地表現了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先用三個“……大呼”、一個“……齊哭”,繼之以三個“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齊作”“又夾百千……”等句,寫發現火情、火勢漫延和人們救火的情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以及兩組相同的句式“雖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處也”,總寫火場的聲音之多之雜。極力渲染火場的緊張氣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緊急,火勢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亂,猶如置身于救火現場。

  二聯系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多次描述聽眾的反應,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

  一是“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伸頸”“側目”說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表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此時,聽眾已經進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與“伸頸”“側目”對照。“稍稍”是“逐漸”“漸漸”的意思,細致地表現了賓客情緒由緊張到松弛的漸變過程。說明聽眾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難以自持。

  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寫賓客驚慌欲逃的神態、動作,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使聽眾仿佛置身于火場,不禁以假為真,完全進入口技表演所營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2文中前后兩次把極簡單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口技表演者的技藝有什么作用?

  從文章的結構上看,前后呼應,使文章的結構完整;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會賓客大宴……

  會:適逢,正趕上,恰好。宴:舉行宴會。

  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但:只。聞:聽見。

  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乳:喂奶嗚:發出嗚嗚的聲音

  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漸漸。

  5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雖:即使。名:說出。

  6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臂出袖,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然后以這些詞語為線索,背誦全文。

  少頃  既而  是時  一時  未幾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發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時發生:一時

  3表示相繼發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是時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俄而  少頃  未幾

  (十一)課外練習: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囈語(         )  夫叱大兒聲(         )    齁聲(        )

  意少舒 (       ) 曳(     )屋許許(      )聲    幾欲先走(      )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會賓客大宴:                   2、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3、幾欲先走:                     4、雖人有百手:

  三、解釋下列多義詞。

  眾賓團坐(        )    手有百指(        )

  滿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選出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盆器傾側:盆子、器皿翻倒傾斜。  b、會賓客大宴:開會時為賓客擺宴席。

  c、群響畢絕:各種聲響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長的屏風。

  五、 對下面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a、許多賓客相聚而坐。一會兒,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場都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b、眾多賓客相聚而坐。過了一會,只聽到圍幕中醒木一拍,全場都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c、眾多賓客,團團圍坐,過了一會,只聽到圍幕中醒木一拍,全場都坐下了,很安靜,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d、眾多賓客相聚而坐,過了一會,但是聽到屏障中撫尺一放下,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六、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                。

  1、這段文字選自課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滿坐寂然        b、婦撫兒乳        兒含乳啼

  c、群響畢絕        眾妙畢備         d、不能名其一處    有名無實

  3、在上文中橫線上填上原文語句,并把它翻譯成現代語。

  翻譯:①                                                         

  ②                                                         

  4、從文中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___。

  七、課外拓展。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①,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大患。今論功而請客,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請之。

  【注釋】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煙火口,相當于現在的煙囪。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鄉:同“向”,從前。④寤:同‘悟”。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傍有積薪:柴草          ②客謂主人更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將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項是:( b )

  a、幸而得息:很僥幸把火熄滅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們各人論功勞擺座位。。

  c、鄉使所客之言:從前假使聽了那個客人的話。

  d、焦頭爛額為上客邪?那些頭部燒焦、額頭灼傷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嗎?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災禍臨頭才去搶救。(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然將有禍患發生。)

《口技》教學設計 篇19

  余映潮教例評析

  提倡課堂智能練習 

  ——《口技》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余映潮老師的一個教例。

  教學基本任務:品讀、積累,并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時間分配:教師大約15分鐘,學生大約30分鐘,以學生活動為主。

  1、讀

  第一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沸沸揚揚。第二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次朗讀——請同學們讀得層次分明。第四次朗讀——請同學讀得有景有情。

  2、說。

  ①這篇課文可用一個“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樣寫“善”?請同學每人用“善在……它寫出了”說一句話。

  ②從“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課堂教學的簡略板書:

  一字立骨—善—聲音有大小 有內外 有高底 有動靜 有遠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點面 有張弛 有明暗

  3、做—討論、完成課堂智能練習:

  ①指出用法特別詞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嗚( )

  ②你一定能找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③下面的詞古今詞義區別較大,試說說看。

  但( ) 覺( ) 是( ) 畢( ) 目( )

  意( ) 少( ) 雖(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釋詞義之后,你認為下面五個詞屬于( )

  妙:眾妙( )畢備 以為妙( )絕

  絕:以為妙絕( ) 群響畢絕(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滿坐( )賓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課文中還可以找出不少的近義詞呢。

  群響畢絕——( ) 滿坐寂然——( )

  變色離席——( ) 大啼——( )

  一時齊發——( ) 中間……之聲——( )

  撤屏視之——( ) 驚覺欠伸——( )

  ⑥現在,該輪到你獨立地進行發現了!你該積累一個怎樣的詞語板快呢?

  [評析]

  這節課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節典型的“誦讀,品析,積累”課。“讀、說、做”三步既表現一種教法,也點示了對文言課文的一種學法。

  最有新意的是這一份《課堂智能練習》——我們在觀察課中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項的練習。它充滿了創造性,真是匠心獨運。

  這份“智能練習”可能表現了教者這樣一種思考;大面積上的閱讀教學,存在著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課堂積累太少,學生的課堂學習筆記主要被圖形板書所覆蓋,從語言理解、語言品析、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價值有限。二是技能訓練力度不夠,學法指導、思辨訓練、聯想遷移訓練和語言文字處理能力的訓練都比較薄弱。而設計得比較好的課堂練習就能解決一些這兩上方面的的問題。

  從上面的“智能練習”可見,學生們不僅僅只是“做”練習;他們要“做”,還要分析、歸類、聯想、概括、發現。這樣,“練習”的層次就高了——它訓練了“知”,也訓練了“智”與“能”!

  這咱“翻新”給我們以啟示:原來,在有心人的眼中,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內,都有廣闊的創造空間。

  我們提倡這種價值的課堂智能練習。

《口技》教學設計 篇20

  一、學習目標:1、把握課文內容,驚嘆我過古代口技藝術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體會作者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的寫法。3、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認讀、理解、鑒賞與評價等能力二、教學設想1、本文雖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點詞語的前提上,借助注釋學生不難通讀全文,而且較容易被口技藝人帶入奇妙的聲音世界。2、通過自讀→討論→點撥式的教學方法,抓住重點問題: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區別與各自的作用。3、運用表演的方法進一步了解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二:教學過程1、導入:“醒木一響,老師上場”(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學會的注意)同學們,在自己的記憶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會用到這種醒木?……升堂斷案的縣官,那叫驚堂木。古代藝人表演用到的開場道具,例如說書的,還有我們今天要來認識的這位——京中善口技者。2、交流預習所得。(1)字(2)詞:歸納一下文中表示“一會兒”的時間副詞(3)全文內容摘要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三個場面: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         (第2自然段)一家人由醒而夢             (第3自然段)火起后眾人的驚亂惶恐       (第4自然段)(4)一句話說出你讀后感受為口技藝術的魅力所折服驚嘆表演者高超的技藝3、梳理課文緊接著預習交流環節的第4進行提問:作者是怎樣硐摯詡頰吒叱家盞模?/div>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技藝高超的證據來(三分鐘)找出以后,小組討論,看看自己找出來的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討論以后,交流結果:(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藝高(正面)如果我們采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找出其中一個字來說明技藝高,應該是哪個字?  明確:“善”,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四個“一“,極力渲染道具之簡單,以襯托后面所介紹的藝人技藝之高超。(2)第二段中:第一階段的表演(正面描寫——“遙聞……眾妙必備”“遙聞”,說明聲音之遠,“欠伸”、“囈語”則在近前,表明了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現了事情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靜的氣氛,也成為一家人醒來的緣由。接著便寫一家四口人逐次醒來,孩子哭鬧,大人喂奶,呵斥的聲音,摹寫了由一種聲音的表演轉到幾種聲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鳴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摹寫五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寫)“夫鼾聲起……夢中咳嗽”寫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過程,把聽眾由喧鬧聲引入夜深人靜的境界。這段寫一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生活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為平靜,也為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表演效果(從側面表現):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寫)前兩句先寫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應,接著便把聲音由臥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眾多人,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然而又對火場中的聲音作了集中的描寫。“中間”“又夾”說明了許多聲音相互攙雜。觀眾表現(側面)“于是……幾欲先走”(5)第五段中:觀眾表現,五個“一”連用,與開頭照應(側面描寫)4、假若把文中這些側面描寫的部分去掉,同學們看,好不好?側面描寫的襯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現手法富于變化,增強感染力。5、文中的這些側面描寫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文中的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場面表演中觀眾的反應   “伸頸”“側目”,聽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嘆”對表演者的贊賞,進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說明觀眾融入情境                           “無不變色離席……”“幾欲先走”已完全進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兩段對道具和氣氛的描寫。6、拓展訓練(1)你會模仿小動物(如鳥、貓、雞、鴨子等)、樂器或其他事物的聲音嗎?7、作業:練筆: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寫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寫你所看過的一段精彩演出。

《口技》教學設計 篇21

  《口技》

  我國古代有許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關于作者: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口技》是他的《<秋聲詩>自序》的一部分。

  關于口技: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學習課文,按注釋讀一遍課文,把字音讀正確,理解生字生詞的意思,了解故事情節,按層次理解課文內容,口述或筆譯全文。

  思考:

  1、“京城有善口技者”,從課文的哪些描寫可以看出表演者“善”口技?

  口技表演者的道具;表演的內容;聽眾的反應。

  2、文章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3、本文記敘了一場生動的口技表演,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出聲音的遠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樣把同時發出的各種聲音描摹出來的。

  聲音由遠而近,由外而內。如:犬吠聲,婦人欠伸聲,其夫囈語聲。

  聲音大小相同。如:兒醒大啼聲;夫醒聲;婦撫兒乳聲,兒含乳啼聲,口中嗚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

  聲音疏密錯落,或由密而疏,微聞余響。

  如:夫 聲,婦指兒漸拍漸止聲;鼠作作索索聲,盆器傾倒聲,婦夢中咳嗽聲;或由疏而密,百千齊作,驚心動魄;如:一人大呼火起聲,夫起呼聲,婦起呼聲,兩兒哭聲及百千人大呼聲,百千兒哭聲,百千犬吠聲,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4、為什么作者在本文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這樣寫與第一段呼應,寫出表演者憑借進行表演的道具極為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深入探求:

  1、本文寫作上是以正面描寫為主還是以側面描寫為主?

  先看文章中有關正面描寫部分。文中以較多的篇幅刻畫描寫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如“當是時,婦手拍兒聲,……眾妙畢備。”又如寫火災場面時,文中寫到:“俄而百千人大呼,……潑水聲……”這些描寫,都從正面形象而生動地刻劃了口技人表演的卓越技巧。由此可見,本文在正面描寫方面,確有其“善畫聲”的獨到之處,也是符合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的。

  另外,文章為了襯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同時在側面描寫方面有生動的刻畫。如通過寫聽表演的賓客的神情動作來烘托口技表演的精彩,又如通過文章首尾兩次寫口技人表演道具之簡單:“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與表演內容中所摹擬的“百千齊作”之聲,形成對比,等等。都是從側面表現了口技人技藝的高超。

  綜上所述,本文在寫作上應該是以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為其主要特色的。

  2、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有以下3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

  ①寫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眾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②寫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眾的情緒。

  ③寫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緊張的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眾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眾的反應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眾,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眾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3、本文在文言詞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①古今異義詞

  但 古義:只 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聞 古義:聽 今義:用鼻子嗅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股 古義:大腿 今義:屁股

  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②一詞多義

  乳:“婦撫兒乳” 動詞,喂奶

  “兒含乳啼” 名詞,奶頭

  絕:“以為妙絕” 副詞,極

  “群響畢絕” 動詞,盡,消失

  ③詞性活用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原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

  名:“不能名其一處也”原為名詞,活用為動詞,“說出”。

  測試

  1、加紅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驚覺(jué) 囈語(yì) 伸頸(jǐng) 既而(jí)

  B、叱責(chì) 傾斜(qǐng) 意少舒(shāo) 未幾(jǐ)

  C、犬吠(fèi) 少頃(shǎo) 曳屋(yè) 咳嗽(sòu)

  D、崩倒(bēng) 屏障(píng) 幾欲先走(jǐ) 許許聲(xǔ)

  2、下列各組加紅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是( )

  A、眾賓團坐:坐立的“坐” 滿坐寂然:通“座”,座位

  B、以為妙絕:到極點 群響畢絕:極,極端的

  C、婦撫兒乳:奶頭 兒含乳啼:乳頭

  D、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向,意向

  3、《口技》作者是    ,    朝人。

  課內閱讀題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4、依次解釋加紅詞,正確的一項是( )

  覺 是 畢 無

  A、睡醒 這 全,都 沒有一個

  B、睡覺 這 完全 沒有

  C、覺醒 那 都 沒有

  D、睡醒 那 完全 沒有一個

  5、概括段意準確的是( )

  A、這段話寫口技人的表演情況和聽眾的反應。

  B、這段話寫口技人以口技摹仿一家人睡覺的情形。

  C、這段話寫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驚醒的過程和賓客對表演者高超技藝的默嘆。

  D、這段話寫口技人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驚醒的過程和賓客對表演者高超技藝的贊嘆。

  參考答案

  1、

  答 案:C

  知識點:多音多義字的辨析;文言文中特殊字音的掌握。

  解 析:A項中,“既”讀音應為jì,“既”和“即”要注意分清,“即”讀jí。B項中,“傾”應讀qīng,這個音經常被讀錯。D項中,“幾”在這里讀jī,“幾乎”的意思,這是一個多音字。“許”在本文讀hǔ,是一個象聲詞,形容房屋倒塌的聲音。

  2、

  答 案:A

  知識點:對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現象的掌握。

  解 析:A項中,第一個“坐”是動詞,坐立的坐;第二個“坐”是通假字,通“座位”的“座”。B項中,“群響畢絕”的“絕”是“停止、消失”的意思。C項中,“婦撫兒乳”的“乳”是名詞做動詞,“給……喂奶”的意思。D項中,“不能指其一端”的“指”是動詞,“指明,指出”的意思。

  3、

  答 案:林嗣環 清

  知識點:對作家作品知識的掌握。

  解 析:《口技》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這本書的作者是清朝學者張潮,這是他編選的,但要注意文章的作者是林嗣環。

  4、

  答 案:A

  知識點:對文言文中一些詞義的理解。

  解 析:“驚覺”的“覺”這里讀jué,是“覺醒”的意思,而不是“睡覺”的“覺”(jiào)。“是”在文言文中作代詞,“"這,這樣”的意思。“畢”在這里作副詞,“全,都”的意思。“無”在文中與“不”連用,雙重否定表肯定,指所有的人都伸頸……,所以是“沒有一個”的意思。

  5、

  答 案:C

  知識點:對文章意思的概括。

  解 析:A項概括得太空泛,不能明確文章的內容。B項概括得不全面。D項內容概括得很全面,但賓客對口技表演的反應不是大聲的贊嘆,而是“微笑,默嘆”,不出聲地,心領神會地。所以C項最全面,準確。

  中 考 解 析

  1.文言語句加紅色字讀音有錯誤的是

  A.其夫囈語(yì) 湯熨之所及也(tāng)

  B.以嚙人,無御之者(niè)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kuì)

  C.人則無法家拂士(bì) 默而識之(zhì)

  D.神情與蘇、黃不屬(zhŭ)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gēng)

  【考點】:文言詞語的讀音

  【分析】:答案為A項。“湯熨之所及也”中的“湯”是通假字,同“燙”,應該讀四聲,用熱水焐。

  2.解釋紅色的詞都正確的是

  A.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同“飼” 見:同“現”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敵 窘:困窘急迫 敵:脅迫,攻擊

  C.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書:書信 罾:用網捕

  D.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植:種 褻:親近而不莊重

  【考點】:詞語的含義

  【分析】:答案為B項。A項中的“食”應該讀shí,“吃”的意思。C項中的“書”是動詞,“寫”的意思。D項中的“植”解釋有誤,“植”在句中是“樹立”的含義。只有B項中的解釋都是正確的。

  3.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能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A.本段開頭以“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為”相比較,引出了下文的議論。

  B.“退亦憂”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相呼應。

  C.“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D.這段文字,抒發了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政治抱負。

  【考點】: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為B項。選文中的“退亦憂”與“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相呼應。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相呼應的是“進亦憂”。“進”即指“居廟堂之高”,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退”即指“處江湖之遠”,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口技》教學設計 篇22

  閱讀提示

  林嗣環,字鐵崖,清朝福建晉江人,順治年間進士。

  你聽過口技嗎?這是一種傳統技藝,是藝人長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的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眾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的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中一戶四口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這篇文章既可以作為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兵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練習

  一 作者對口技的表演、繪聲繪色,摹寫逼真。請將課文中兩個場景所表演的聲響填寫在括號內,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話。

  第一個聲響場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1.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小及大。

  ( )

  2.由大及小,微聞余響。

  ( )

  第二個聲響場景,表演一次從失火到救火的情況。

  1. 由微弱而喧鬧,由簡單而紛繁。

  ( )

  2.百千齊作,應有盡有。

  ( )

  二 課文里表示時間的詞語,既表明事件的時間關系,也具有銜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請把這些時間性的詞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按照下邊的分類填在橫線上。

  1.表示突然發生

  2.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 

  3.表示兩事相繼發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之內發生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三 下邊列出課文里的三個短語,每個短語又附有三個短語。分別指出所附三個短語里加黑的詞,哪個跟課文短語里同一個詞的用法相同。

  1.眾妙畢備

  畢業典禮 畢生精力 丑態畢露

  2.賓客意少舒

  心情舒暢 動作舒緩 舒筋活血

  3.不能名其一處

  莫可名狀 至理名言 有名無實

  四 你聽過口技表演嗎?如“火車進站”“軍營的早晨”“歡度國慶”“蟲鳥鳴叫”,或者別的什么,如記憶猶新,不妨作一番描述,有可能的話,在班上摹擬一下。

  五△自讀課文里劉鶚的《絕唱》,是描述說書的,把它和《口技》比較一下,兩篇文章內容的安排上有什么異同?

  六 背誦全文。

  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余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

  劉鶚《老殘游記》

  作 文 訓 練

  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造橋是為了過河。如果把“過河”比作說明目的,那么“橋”就是說明方法。沒有作為說明方法的橋,過河的目的就是空話。恰當的說明方法就好比一座比較理想的橋。恰當,是指能夠恰如其分的說明事物或事理。課文里用到的說明方法都可以比作理想的橋。比如用“游擊戰、陣地戰”這種分類法來說明沙漠進攻人類的方式,用的就是恰當的說明方法,因為它準確而醒目。《統籌方法》主要是用圖表來說明統籌方法的作用,圖表這種說明方法用在這里也是十分恰當的。如果改用文字說明,不知要增加了多少篇幅,而且還不如用圖表說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讀了《口技》,使人感到摹寫狀貌給人的感受是形象的、具體的。本單元的課文都可作為說明方法用得恰當的范例。

  本單元的作文訓練是說明事物的方法。自然,采用什么說明方法,取決于說明的目的和事物的特征。

  參考題目

  一 看圖作文

  充分運用圖示的知識,針對某些青少年挑食的不良習慣,寫一篇說明文。題目自擬。

  身體的生長和發育需要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是身體熱量(即能量)的主要來源;脂肪是另一個重要的熱量來源;礦物質中的鈣、鎂、磷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

  二 給材料作文

  1.這里有三種有關海市蜃樓的材料:第一種材料是新華社濟南的新聞報道;第二種材料是對海市蜃樓現象、形成原因和觀察者的感受的說明;第三種是海市蜃樓目擊者的所見所感。請你根據三種材料,寫一篇說明文。題目自己確定。

  (一)

  據新華社濟南6月19日電(記者 劉關權)山東電視臺記者孫玉平在國內首次拍攝到海市蜃樓的現場實況,18日晚在電視臺播出,山東觀眾大飽眼福。

  這次海市蜃樓發生在被稱為人間仙境的蓬萊閣對面海域。從17日下午14時20分延續到19時左右。從蓬萊閣向北望去,在長達100多里的遼闊海面上出現了種種奇觀,忽而是多孔橋般的奇景,忽而顯現出從未見過的島嶼。其間有清晰的高樓大廈,周圍有冒煙的煙囪,在波濤萬頃的海面上展現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無數游人涌向海邊競相觀看。

  據悉,這段錄像將送中央電視臺播放。

  (二)

  海市蜃樓是光的折射產生的一種現象。夏天海面附近的溫度比高空低,空氣由于熱脹冷縮,上層的

  示意圖:海市蜃樓

  空氣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氣稀疏,遠處物體反射的太陽光,在射向空中的過程中,由于空氣疏密發生變化而折射,逐漸向地面彎曲(示意圖),進入觀察者眼中,逆著光線望去,就覺得好象是從海面上空的物體射來的一樣。

  (三)

  記得是春季,霧蒙天,我正在蓬萊閣后面拾一種被潮水沖得溜光滾圓的鵝卵石,聽見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見海天相連處,原先的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看過的山巒,黑蒼蒼的,像水墨畫一樣。滿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漁村。山巒時時變化,一會兒山頭現出一座寶塔,一會兒山洼里現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動著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漸漸消散,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又在海上現出來。

  (節選自楊朔《海市》)

  2.參考下邊有關老鼠的一些資料,自擬作文題。

  (1)老鼠能鉆過不到本身1/4大小的洞;從五層樓高處摔下來也安然無恙;嗅覺及得上警犬,因而美國警方曾馴養一些老鼠來檢查嫌疑分子的行囊,他們靈快地鉆進鉆出,一會兒就能得出準確的結論 ,所以竟被人稱為“老鼠警官”。

  (2)鼠是一種形態猥鎖、行動鬼祟的動物。在漢語里有許多關于鼠的成語,如鼠肚雞腸、過街老鼠、鼠目寸光、獐頭鼠目等等,無不帶有很強的貶義,人們對它的憎惡之情溢于言表。事實也是如此,這種繁殖力極強的動物什么都吃,全球每年約1/5的糧食填進它的囊腹,而且還要給人類帶來包括鼠疫在內的20多種致命的疾病,是人類不共戴天的大敵。

  (3)老鼠的壽命很短,平均年齡只有兩歲到兩歲半,活到三歲的已經十分衰邁;個別活到四歲或五歲的,那真是鼠界的“老壽星”了。

  (4)有人計算,一對大家鼠在一年之內連續繁殖,如不計算死亡的個體,它們的子孫后代可以達到3.5億萬只以上。

  (5)仔細觀察過老鼠出洞覓食的人有過這樣記載:“ 老鼠的感覺是很靈敏的。出洞時,開始總是沿著墻壁或其他物體的邊沿行動,漸漸跑向中央地帶,邊嗅邊跑,不時舉目四顧,傾聽動靜,如果遇到聲響,就迅速地躲入一個角落,等過一些時候,再開始活動。如果幾只老鼠同時出洞,常是身體較小的幼鼠走在前面,大鼠跟后面。”

  (6)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將一只新鼠夾和一只打死過老鼠的鼠夾,放上誘餌支在老鼠多的地方,從暗中觀察老鼠來尋食的情況。結果發現帶有鼠味的鼠夾一樣能吸引老鼠,當打死老鼠的時候,立即把死鼠拿掉,再放上誘餌,繼續捕打,竟在兩小時內連續打死四只老鼠,可見老鼠并沒有什么“靈性”。

  (7)褐家鼠又稱溝鼠、大家鼠、挪威鼠、體型較大,體長約160-210毫米,粗壯,背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鼻端鈍圓,耳短而厚,向前折不能達到眼部,尾較粗,尾長短于體長,主要在夜間活動,以清晨、黃昏活動最頻繁。

  (8)小家鼠,又稱小鼠、鼷鼠、小耗子,米鼠仔,體型小,體長約60-80毫米,毛色變化較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褐色,腹毛由灰白至灰黃,鼻尖而短,耳向前折不能達到眼部,尾長與體長相當,上頜門齒從側看,有一明顯缺口。

  (9)鼠類的適應性很強,從寒冷的高山到干熱的沙漠,從茂密的森林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從農村到城鎮,都有鼠類棲息。

  (10)鼠的食性因鼠種、食源和環境而不同。野鼠嗜食植物的種子、莖葉及蔬菜瓜果等,家鼠食性雜。鼠的食量因個體大小而異,每天的食量約占自身體重的1/10。一只褐家鼠每天約食25克左右。

  (11)鼠類在干燥食物豐富的地方,易被含水分多的食物所誘;反之,在含水分食物豐富的地方,易被干燥的食物所誘。

  (12)家鼠和部分野鼠主要在夜間活動,白天偶而出來。野鼠中的黃鼠和旱獺等則是白天活動。

  (13)鼠類的活動多循一定的路線,如褐家鼠常沿墻根、墻角、夾道行走,在這些地方形成明顯的跑道。

  語文活動

  作業 修改:中心句有毛病

  中心句出現毛病,不外乎以下三種:一、中心句嫌“小”。就是說,中心句表達的意思不能概括支撐句所表達的全部意思。二、中心句嫌“大”。就是說,中心句表達的意思,超出了支撐句所表達的意思。三、中心句和支撐句矛盾。就是說,中心句和支撐句所表達的意思不一致。分析下邊的例子,說明它們各屬于哪一種情況,怎樣修改才好。

  1.大森林里居住著許多松鼠。松鼠是一種精明強干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身段修長。玲瓏的小臉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檫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可以一直翹到頭頂上,顯得格外漂亮。

  2.提高閱讀能力,要靠多讀和細讀。讀一本書,讀一篇文章,都必須一字一詞一句仔細地讀,必須考究一字一詞一句的含意。這樣讀一本書就有一本書的收獲,讀一篇文章就有一篇文章的收獲。細讀,最初是不習慣的。要養成細讀的習慣,就要嚴格勉強自己去認真讀,才能把書中文中的東西融化,只有融化,才能達到熟練。也可以說,細讀的過程就是勉強、融化、熟練的過程。堅持個過程,久而久之就可以打下閱讀能力的良好基礎。

  3.學習要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晉朝的王羲之,從小潛心學書法,開始從點橫撇捺練起,重視基本功的訓練。他進行這種訓練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長期堅持。天長日久,洗筆處池水都變黑了。最后,成為大書法家。世界跳高冠軍朱建華。所以能取得好成績,也是靠扎實的、持久的基礎訓練。他在176次訓練當中,徒手跳躍1.5萬多次,負重跳躍7300多次,半蹲和深蹲的負重量共達20多萬公斤……這僅僅是些數字嗎?不,這里就滲透著朱建華抓緊基礎訓練的心血和汗水,記錄了他長期堅持刻苦鍛煉的戰斗歷程。

  4.怎樣才能當好我們這個社會的合格的中學生呢?要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要學好各門功課,打好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要有健康的體魄,一定的體育活動能力。要有

  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總之,要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5.各人說話有各人的習慣。因而停頓的情形不同。比如,有的人說話特別慢,停頓的地方就必然多;有的人說話特別快,停頓的地方就很少。其次,在不同的場合說話,停頓的情形也會不同。比如,在較大的集會上的講演,為了使人聽得清楚,常常說得較慢 ,聲音拉長。在感情激動時,說話也跟平時不同,停頓特別多或特別少。再次,為了清楚地表達意思,一句句話里往往需要不同的停頓,否則,話里各部分的關系不明白,別人就會聽不懂。總之,說話的停頓是不同的。

  6.我從小到初二,已經學了八年語文。我在小學階段,成績不怎么好。到了初中我聽老師的指點,注意了多讀和多寫。多讀,就是認真學好語文課本的范文,還經常在課外閱讀一些名著,閱讀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多寫,就是做好課內作文,還每天記日記,經常寫讀書筆記,多替班級、學校的黑板報寫稿。近一年來,我的語文成績開始提高了。這樣看來,確實應當多讀多寫。

《口技》教學設計(精選22篇) 相關內容:
  • 《口技》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 《口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中出現的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2)訓練古今漢語的轉換能力。 (3)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背誦全文。...

  • 口 技教學設計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第20課 口 技教學目的:1、理解文言詞語,熟讀背誦全文。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3、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了解古今詞義的區別。...

  • 《口技》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現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重點、難點 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注意體會作者如何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 《口技》教學設計4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①細膩生動的描寫,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可依據“具體~抽象”的原則方法,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領 會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深奇妙。 安排兩課時。...

  • 《口技》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 《口技》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同時了解記敘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 《口技》教學設計

    20口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2、訓練學生能自瀆文言文。3、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4、感受口技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

  • 《口技》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同時了解記敘中描寫的作用,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等古漢語知識。...

  • 《口技》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現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重點、難點 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注意體會作者如何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 永久免费观看美女裸体的网站 | 黄色a一片 | 天天碰天天操 | 免费看黄色国产 | 综合在线一区 | 91在线精品?看 | av在线中文播放 | 丝袜灬啊灬快灬高潮了AV | 亚洲v欧美v另类v综合v日韩v |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欧美二区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 男人女人午夜视频免费 | 波多野结衣桃色视频 | 在线免费欧美 | 国产视频一二三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妞妞 | 国产在线精品自拍 | 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免费看 | 女人洗澡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91麻豆免费在线观看 | 美女黄色一级毛片 |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 黄色免费av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 韩国中文免费在线视频 | 国产骚妇自慰在线 | 久久国产影视 | 午夜中文字幕hd无码无删减 | 亚洲综合色久 | 大陆一级毛片视频 | 国产老肥熟xxxx在线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广告 | 好男人在线影院官网WWW | 国产日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区 | yellow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人妻暴雨中被强制侵犯在线 | 67PAO国产成视频永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