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勞山道士(精選2篇)
八年級語文勞山道士 篇1
《勞山道士》
蒲松齡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把握文章內容,掌握文中的實詞,特別是詞類活用現象、通假現象。
2. 學習運用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方法。
3. 認識心術不正、投機取巧的危害性,真正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道理。
【重點難點】
1. 重點:敘事采用明暗兩條線索交織的方式,既使情節曲折離奇又喻教于事。
2. 難點:體味文章簡練傳神的人物刻畫和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和作品的寓意。
【相關提示】
1.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年輕時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舉屢試不第,71歲才成貢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鄉當塾師,家境貧困,能接觸普通百姓的生活。傾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又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等。
2. 勞山,現寫成嶗山, 在山東半島東南部,號稱“近海名山”、“神窟仙宅”、“靈異之府”。嶗山道士拜師的地方,是在嶗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宮。蒲松齡曾經借住太清宮中南配房中的西耳房,寫下《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香玉》、《嶗山觀海市歌》三篇不朽名篇。
【正音正字】
行七háng 笈jí 稽首qǐ 樵qiáo 賚lài 逡巡qūn xún 揶揄yé yú
【詞語積累】
1. 詞類活用:請師之 ( 名詞作動詞。為師 )
月光輝室 ( 名詞作動詞。照耀 )
光鑒毫芒 ( 名詞作動詞。照 )
2.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字:
a,須眉必見 ( 見同現,呈現 )
b,門人然燭來 ( 然今燃,點著 )
c,王竊忻慕 ( 忻同欣,欣喜 )
【朗讀課文】
【初學課文】
1. 王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文中找出原句說明。
2. 請三分鐘,講述這個故事梗概。
3. 用幾句話,簡單概括故事內容。
【課文分析】
按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求師學法。第二部分(第2-4段),發展,師父教法。第三部分(第5段),高潮、結局,演法失靈。
全文按照“求師學法-師父教法-演法失靈”的線索安排情節,脈絡清晰,一波三折,環環相扣。王生學法,心志多變:信誓旦旦“能之”-“不堪其苦,陰有歸志”-“王竊忻慕,歸念遂息”-“苦不可忍”請歸。本文心理描寫比較成功,作者準確勾勒王生的內心,使一個心術不正、投機取巧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課外作業】
1. 完成“學習建議”。
2. 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蒲松齡的生平和作品《聊齋志異》。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 勞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外在形象:坐蒲團上,素發垂領,而神光爽邁。內在素質:叩而與語,理甚玄妙。
2. 王生為什么來嶗山?為什么又離開嶗山?結果又怎樣?
王生來嶗山求師學法。 他自以為學了穿墻術,嫌學法“苦不可忍”而請歸。 結果回家演法,“頭觸硬壁,驀然而踣”。
3. 求師學法,為什么一事無成?
因為王生學法,心志多變:信誓旦旦“能之”-“不堪其苦,陰有歸志”-“王竊忻慕,歸念遂息”-“苦不可忍”請歸。因此必定一事無成而“頭觸硬壁,驀然而踣”。
4.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王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生是一個想學法而又怕吃苦,自以為有了本事而急于要炫耀的人。
5. 最后一段的涵義是什么?
推己及人,以道士對待王生的態度與現實中的“舐癰吮痔者”進行對比,抨擊了阿諛奉承的小人。
6. 本文的題目是從法道無邊的角度來命標題的。如從本文主人公角度,題目應叫什么?
《王生學道》
7.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不花力氣就能成功的,妄想僥幸取勝,往往是一事無成,甚至四處碰壁,身敗名裂。換句話說,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須努力奮斗。
8. 從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作者借這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故事,表現了好逸惡勞,目的不純,投機取巧的人,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最終只有碰壁的下場。學習也是一樣,必須勤奮,否則結局就與王生一樣,不但學不到真本領,到頭來只能是四處碰壁,一事無成。
9. 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d )
a,良宵勝樂,不可不同。 然不勝酒力矣。
b,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 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
c,授以斧,使隨從采樵。 足宜早寢,勿誤樵蘇。
d,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
10. 發揮想象,為小說改寫另一種結局。
【課外作業】
1. 整理課堂筆記。
2. 課外閱讀《聊齋志異》中優秀的篇目:《青鳳》《席方平》《辛十四娘》《畫皮》《促織》《紅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3. 自學《競選州長》,了解新課文的內容,完成“學習建議”。
八年級語文勞山道士 篇2
勞山道士
【學習目標】通過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品評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重點難點】作品的寓意內與人物形象。
【學習方法】反復品讀,理清情節,玩味內涵,深挖主題。
一、導入
大家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吧:有一個窮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歡畫畫,有一天,一個白胡子老爺爺給了他一支筆,他先畫了只小鳥,小鳥拍拍翅膀,飛向了藍天;他又畫了頭水牛,水牛“哞”地一聲,開始下地干活了,他畫的任何事物都變成了活生生的實物,后來皇帝知道了,要他畫一座金山,他先畫了一片大海,又畫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畫一條大船,再畫點風,他不斷地畫風,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這個故事的名字叫——《神筆馬良》。但你要知道,神筆只有在馬良的手中,才能夠妙筆生花。同樣穿墻術只有在勞山道士那里,才能運斤成風,在心術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們來見識一下勞山道士的廬山真面目。
二、題解
勞山現寫成嶗山, 在山東半島東南部,號稱“近海名山”、“神窟仙宅”、“靈異之府”。嶗山道士拜師的地方,是在嶗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宮, 是嶗山風景區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界景觀的核心區域。太清宮中南配房中有一間西耳房,蒲松齡就是借住此處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香玉》和《嶗山觀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導游會指著一處破損的墻壁說是當年嶗山道士修煉穿墻術的地方。
嶗山道教 可追溯到晉代以前,唐宋以后最為興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來到嶗山之后,此地所有廟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當然就是丘處機。后來張三豐,13歲時首次到嶗山,在山洞中修行達XX年,如一屢輕煙般失了蹤影,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為證。
三、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 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于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
四、基礎知識小練習
1.注音。
行七(háng) 負笈 (jí) 稽首 (qǐ) 采樵 (qiáo) 分賚 (lài) 霓裳(ní) 逡巡(qúnxún) 揶揄(yéyú)
2.解釋加點的詞。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
③其聲清越,烈如簫管。
④今閱兩三月,不過早樵而暮歸。
⑤頭觸硬壁,驀然而踣。
⑥我固謂不能作苦。
3.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d)
a.良宵勝樂,不可不同。 然不勝酒力矣。
b.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 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
c.授以斧,使隨從采樵。 足宜早寢,勿誤樵蘇。
d.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
4.解釋加點詞的用法。
①請師之。
②良宵勝樂,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過早樵而暮歸。
五、文本研討
1. 結構梳理:提問:小說按情節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本文應怎樣劃分。
開端(第一自然段):求師學法。
發展(第二自然段):看師演法,
再發展(第三自然段):師父教法。
高潮結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靈。
求師學法,看師演法,師父教法,演法失靈——這就是本文的線索。
2. 勞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明確:坐蒲團上,素發垂領,而神光爽邁。(外在形象)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內在素質)
3. 問:王生看到了哪些法術?
a.紙鏡輝室。
b.壺酒遍給。
c.箸化嫦娥
d.月中歡飲。
這些法術神奇不神奇。(神奇)。王生愿不愿意學。(不想)。他想學什么法術?(穿墻)
4. 穿墻需要具備哪些要領?
a.咒語。
b.大膽
c.迅速。
5.結局設計滿意嗎?能否改編一下結局。
(老師改編示范)(王生在妻子面前炫耀成功后。)在一個夜晚,一切都進入夢鄉,遠處深巷中隱約傳來狗的叫聲,突然從一個角落里閃出一記黑影,黑影兩手合十,念念有詞,一頭扎入墻中,不見了蹤影,黑暗中隱約傳來一陣翻箱倒柜的聲音,我們發現黑影背上多了一個鼓鼓囊囊的東西,黑影重復同樣的動作,一頭撞向墻壁,這時我們突然聽到“咚”地一聲巨響,一人應聲而倒,痛苦不止。巨大的響聲驚醒了睡夢中的老漢,老漢高呼“抓賊啊!抓賊……”,同時兩手扭住了那人的胳膊,四鄰八舍陸續趕來,挑燭一看,此人乃般陽人士,姓王行七——王生。
6.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文中找出原句說明。
明確:王生是一個想學法又怕吃苦,有了一點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這就是文章的一條暗線。
7. 王生這一形象本文是通過什么來展現的?
明確:波瀾起伏的情節,峰回路轉,曲盡其妙,情節曲折結構圖。
入山學道
陰有歸志
歸念遂息
辭別道士
得穿墻術
額上墳起
8.最后一段的涵義是什么?
明確:推己及人,以道士對待王生的態度與現實中的“舐癰吮痔者”進行對比,抨擊了阿諛奉承的小人。
9.本文的題目是從法道無邊的角度來命標題的,如從本文主人公角度,題目應為什么?
明確:王生學道。
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作者借這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故事,表現了好逸惡勞,目的不純,投機取巧的人,不可能學到真正的本領,最終只有碰壁的下場。
六、 制作文本結構卡片
七、課外活動
1.觀看據《嶗山道士》改編的木偶劇《嶗山道士》。
2.課外閱讀《聊齋志異》中優秀的篇目(《青鳳》《席方平》《辛十四娘》《畫》《促織》《紅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