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教案:父母的心(通用2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父母的心 篇1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品味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閱讀中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即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至愛親情,并讓學生聯系實際學會理解父母和珍視親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用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
2、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即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教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
1課時
【預習導學】
1.導入新課
師:現在,我來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最崇拜的人是誰?
師:看來大部分同學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來請同學們看一份一個專家對日本、美國、中國三個國家的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調查內容:請你對“英雄、明星、父母”三種類型的人進行主次排列。調查結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國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國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同學們,中國學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與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你們能聯系自己的父母說說其中的原因嗎?
2.作者鏈接
川端康成,日本現.當代小說家。出生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后來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 1968年因《雪國》《千鶴》《古都》獲諾貝爾獎.
【合作探究展示】
一、品讀課文,反彈琵琶激疑
(一)初讀,理情節。
設疑
師:初讀課文,我覺得文中的這對父母真可惡,他們居然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貨物一樣的賣掉。接下來,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說說這對父母真的可惡嗎?
(二)二讀,抓神態
師:當老師讀完第二遍的時候,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對父母“心狠”。他們把三歲的小女兒送去姑且不論,單是每次送孩子時,總是“雄糾糾,氣昂昂”的。同學們,你們有同感嗎?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并結合文中關鍵的詞語談談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神態的詞語。
追問:由以上分析可見這些描寫神態的詞語傳達出父母怎樣的心情?
(三)三讀,析語言
師:雖然這對父母“不可惡”、“不心狠”,但讀了第三遍課文后,我覺得他們很“狡猾”,因為他們找了種種理由要回孩子。請同學們再次跳讀課文,找出這對父母每次要回孩子的理由是什么?
并追問了兩個問題
追問1、你認為這些理由是真的嗎?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并對所找詞語和句子加以分析。)
(四)四讀,明主旨
師:當第四遍讀課文時,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對父母所作所為是為了“致富”——那100元錢。討論討論,他們真的致富嗎?
(同學們討論,并找出相關的語句:“孩子還給你們,錢呢,就算做你們教給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謝吧。”)
師:同學們,這對父母生活艱難,身份卑微,他們很可憐。但在這萬般無奈的處境之下,還是要回子女,他們又是多么可敬啊!
二、拓展延伸,講故事談感想
師:同學們,“可憐天下父母心”,絕大多數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充滿著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你們平時是否收集到有關父愛、母愛的諺語、格言、民謠、故事!若有,請與大家分享。(學生思考片刻,然后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你們講的太好了,老師也講一個題為《兩份賬單》的故事:美國小男孩約翰,一次早餐時,他在媽媽的桌子上放了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寫著:“跑腿費3美分,倒垃圾2美分,掃地板2美分,小費1美分,媽媽一共應付約翰8美分。”午餐時,媽媽把8美分錢放在桌子上,并且也放了一張紙條。大家猜猜看,她會寫些什么?
那位母親也給約翰寫了一份賬單。上面這樣寫著:懷胎10個月——0美分,喂奶水——0美分,買襯衫、玩具、鞋子——0美分,一日三餐——0美分……約翰一共應付給媽媽——0美分。小約翰看著,沒說一句話,把8美分錢放在媽媽的手里。從此以后,小約翰常常主動幫助媽媽做事。
三、課堂小結:
(在《感恩的心》的音樂聲深情地結束這堂課)
結束語:同學們,當代作家畢淑敏說:“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當我們懂事的時候不年輕。有許多東西可以彌補,而許多東西無法彌補。”所以趁著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不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對父母多一份關心,盡一份孝心,也許只是粗茶一杯,也許只是淡飯一碗,但在愛的天平上他們是等值的。因為——孝心無價。希望同學們學會用感恩的心來珍視親情、珍愛你的父母!
四、布置作業,表示感恩之情
1、擬一條感恩父母的短信。
2﹑課后收集有關父愛、母愛的諺語、格言、民謠、詩歌。(目的在積累)
板書設計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① 長子
不可惡
②送二兒子換長子
③送女兒換二兒
④要回女兒
① 割難舍
不心狠
②無精析采
③失魂落魄 可憐又可敬
④痛哭失聲
不狡猾
①接班人
②像婆婆
③她太小、無知、冷酷無情
不是致富
①與其舍掉,不如餓死
② 錢,酬謝吧
八年級語文教案:父母的心 篇2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中窮人父母當時復雜
難點
領會窮人父母舍不得送走孩子的原因,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中窮人父母當時復雜
教學難點
領會窮人父母舍不得送走孩子的原因,體會父母良苦用心
教學用具
教學方法
導析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讀課文。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感知故事背景
1.指名讀課文第1-6自然段。
2.說說自己從中讀懂了些什么?
3.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歸納。
(1)窮人:有三個孩子(衣裳污漬斑斑)為了生活不得不出外謀生
(2)富人:衣著華麗富翁(沒有孩子)
(3)富人想抱養窮人的孩子。
三、感悟父母心
1.指名讀課文第7-17自然段。
2.邊讀邊思考:
(1)邊讀邊勾畫出文中描寫窮孩子父母神情的語句。
(2)窮人給富人孩子了嗎?為什么?
(3)讀了這個故事,你有怎樣的感受?
3.學生獨立思考,自讀自悟。
4.全班交流、匯報。
(1)文中描寫窮孩子父母神情的語句有:流著眼睛離開→難為情→放聲大哭→抽泣
(2)先給大兒子→繼承家業(要回)
再給二兒子→像奶奶(要回)
再給小女兒→舍不得(要回)
"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挨餓......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吃點苦也是快樂的)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感悟父母對孩子的愛。
習、拓展延伸
1.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討論:夫妻倆生活那么困難,送一個孩子給富人家,不正好減輕他們的負擔嗎?可夫妻倆開始答應,后來為什么不愿意呢?請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2)全班匯報。
3.課件播放文中插圖,放飛想象的翅膀。
假如你是三個孩子中的一人,你愿意父母把自己送給富人家嗎?為什么?
(學生聯系實際,自由暢談)
五、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自己在這一節課學習中的收獲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