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哥倫比亞號(精選2篇)
祭哥倫比亞號 篇1
祭哥倫比亞號
無論屬于什么樣的民族或國家,也無論持有怎樣的信仰或價值觀,只要是人類大家庭中健康的一員———具有理性、愛心、正義感和同情心的人,都會對遇難的宇航員表示悲悼和敬意
美國又出事了,時值中國的羊年春節。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于美國東部時間2月1日9時,在完成了16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途中突然解體,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對于哥倫比亞號的失事,上自各國政要,下至許多普通百姓,都寄予了極大的哀悼和同情。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指出:“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沒有國界,哥倫比亞號失事是全人類的損失。”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指出:“宇航員所從事的科學工作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甚至一向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對立的古巴,也對這一不幸事件表示同情。正沉浸在節日歡慶之中的我國北京,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在頭條報道了這一悲劇性事件并播發了向布什總統發去的慰問電。一位名為“地球生命”的網友在網上發帖:“探索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讓我們向為科學而獻身的中外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人類社會前行的歷史長河中,人類認識自然,征服宇宙,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這是一項充滿風險的事業,付出代價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也是如此,在探索太空的艱險歷程中,不同程度的挫折、失敗和犧牲從來沒有間斷過。人類今天對太空之所以有所認識,有所了解,就是因為擁有一大批勇于獻身的科學家和宇航員,他們無私無畏,前赴后繼,百折不撓,一步一步引領著地球打開充滿神秘的未知世界之門,從而拓展了地球科技的疆界,使得人類視野所及的空間向宇宙深處不斷延伸。600多年前,14世紀末葉,明代士大夫萬戶就曾將47個自制火箭,綁在椅子上,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正如人們所能想象到的,他不幸因火箭爆炸而殉難。國際學術界認為,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為紀念這位失敗的英雄,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就以這位古代中國人的名字命名。1986年1月28日,也就是挑戰者號升空失敗之日,美國時任總統里根發表講話說,挑戰者號的失敗是人類擴展空間進程的一部分,“未來不屬于懦夫,它屬于勇者”。同樣,在2月4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遇難者的追悼儀式上,布什總統高度贊揚這7名宇航員“是為人類古老的理想而死”,他們犧牲在“發現的旅途上”,并表示“美國的航天事業仍將繼續”。
斗轉星移,人類的文明越過高山,穿過大河,走過了幾千年。當大氣污染、溫室效應、能源危機、淡水匱乏、人口膨脹……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作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人類已經不再滿足于將自己禁錮在這個狹小的星球上。人們仰望星空,試圖跳出大氣層的阻隔,到外部空間謀求發展。他們小心翼翼地向外空邁出步伐,試圖在其他星體上開辟新的生活領域。當他們離開自己居住的星球之后,才發現這個龐大的地球是多么渺小,人類是多么無助。這個蔚藍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不過是一顆若明若暗的微小星體,而60億居民生活的這個球體,如同漂泊于銀河系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地球之舟。雖然太陽系中至今尚未發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體,然而,宇宙探索和航天事業的任何一項進步,都為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以及由此所帶來的社會進步帶來新的希望和動力。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美國的“哥倫比亞”、俄羅斯的“進步m-47”、還是我國的“神舟4號”,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無論屬于什么樣的民族或國家,也無論持有怎樣的信仰或價值觀,只要是人類大家庭中健康的一員———具有理性、愛心、正義感和同情心的人們,都會對遇難的宇航員表示悲悼和敬意。然而,正如我們在一些網站上所看到的,在某些國家和地方,竟然出現了幸災樂禍的言論。有的將此稱為誰誰誰的“懲罰”,有的將此稱為節日的煙花,如此等等。這些背離人類良知的情緒宣泄,體現的是狂熱的、極端的民族主義的狹隘意識,它褻瀆了人類的共同價值和準則,泯滅了人類起碼的愛心和悲憫,混淆了當今世界自由與獨裁、文明與野蠻、人性和反人性之間的根本區別,從而為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為全世界所有具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人們所鄙視和厭惡。
我們堅信,為人類的進步事業而獻身的宇航員們將永垂不朽!
祭哥倫比亞號 篇2
當我們仰望星空——祭哥倫比亞號
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得知這一消息時的心情。依稀記得當年的挑戰者號,那年我五歲,不怎么紀事的年紀,然而在爆炸的一瞬間,飛機碎片四處飛濺、燃燒的情景,相信即使再過一百年,我也無法將其從腦海中忘卻。
而這次的悲劇是發生在降落階段,當所有人都在等待他們平安歸來的消息,當鮮花和掌聲準備將榮譽慷慨的送給以色列人以及他的隊友們時,上帝——或者我寧愿相信是撒旦,跟全世界開了一個無比殘酷的玩笑,于是我們的英雄們,就將自己的名字永遠的刻在了藍天 ——以及在那之上的無限璀璨的星空之中了。
數千年前,當我們信仰神靈時,我們仰望星空,因為它可以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今夜,我們依舊仰望星空,因為那里有我們為之驕傲的、人類最優秀的同伴;因為那里,有我們身為人類最值得炫耀的、不朽的精神。
無論你的膚色、種族、國度,無論你信仰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無論你持何種政治主張,無論你是男人、女人、老人或者孩童,無論你在這小小寰球的哪一個角落——假如你也曾經為星空的壯麗和璀璨而震撼,假如你也有過相同的夢想,那么現在,此時此刻,請你抬起頭仰望星空,與我們共同的朋友揮手告別:讓我們祝愿他們的靈魂安息。
也許前一秒鐘,我們互不相識;也許后一秒鐘,我們行同陌路;然而這并不妨礙,在這一秒鐘,我們大家,將彼此的心串連起來,為飛向天空的先驅們,為我們的同伴,送去最后一點祈禱和祝福——因為,他們的事業,也是我們的事業;他們的夢想,同樣是我們的夢想;他們的噩運,讓我們哭泣神傷;他們的靈魂,將會永遠伴隨著我們,無論再多的苦難和犧牲,也決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們,就是我們;他們未能完成的事業,終究會由我們來完成。
當我們仰望星空,當我們的心靈被繁星所震撼時,請在心底默默的為他們的靈魂祈禱吧。不要忘記,他們是為我們大家的夢想——為了那個飛翔在繁星之中的夢想而犧牲的。上帝呵,假如你能施舍一點慈悲,請轉告我們的朋友,我們——地球上所有因你們而仰望星空的人們——為你們而驕傲!
祈禱吧,為了那些為全人類的夢想而犧牲的人們!愿他們的靈魂安息!
最后,請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
船長里克-哈茲班德(rick husband),男,45歲,昔日空軍中校,德克薩斯人。1994成為宇航員。 威廉姆-麥庫(william mccool),男,41歲,昔日海軍司令員,三個孩子的父親。1996年成為宇航員。 麥克爾-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男,43歲,出生于軍事家庭,1994年成為少數黑人宇航員之一。 卡爾帕納-楚拉(kalpana chawla),女,41歲,上世紀80年代從印度移民到美國,于1994年成為宇航員。 大衛-布朗(david brown),男,46歲,昔日海軍船長、飛行員、醫生。1996年成為宇航員。 勞瑞爾-克拉克(laurel clark),女,
41歲,昔日海軍軍醫,1996成為宇航員。 伊蘭-拉蒙(ilan ramon),男,48歲,以色列空軍中校。1997年成為以色列首位宇航員。